第11章 章

第 11 章

時光荏苒,輪回的軌跡悄然成形,孫策與周瑜的形象在另一世中重生。公元175年,東漢末葉,亂世的序曲悄然響起,兩顆源自古代的璀璨靈魂,在華夏大地的兩端重生,仿佛星辰再臨,預示着變革的風暴。于廬江之地,一位名為孫策的少年橫空出世,其內蘊藏的是始皇帝嬴政的霸者意志與深邃智慧,卻渾然未覺自己背負的天命。而在舒縣的另一端,周瑜誕生,他繼承了大将軍蒙恬的英勇與戰略天賦,如同一把未出鞘的利劍,靜候風雲際會之時。

兩位少年,分處兩地,猶如雙星遙望,皆在幼時便展露出超乎常人的才智與氣度,卻尚未意識到,他們的人生軌跡終将如兩條蜿蜒的溪流,彙入同一片波瀾壯闊的歷史海洋。在這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孫策與周瑜,一個是未來江東的小霸王,一個将是赤壁之戰的火神,他們的命運似乎被無形的絲線緊緊牽引,編織成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

在這漫長的前夜,壽春的街巷中,孫策(嬴政)的每一步成長都伴随着對權謀的天生敏感,他仿佛天生便懂得如何在亂世中穩固根基,如同昔日的始皇,胸中自有溝壑萬千。與此同時,舒縣的山水之間,周瑜(蒙恬)則在劍影槍光中磨砺着自己的武藝與兵法,他那過人的軍事才能,如同蒙恬再世,預示着他将成為戰場上的不敗神話。

然而,當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黃巾起義的烽火照亮了夜空,這兩位少年的命運也漸漸顯露出其不凡的軌跡。他們将在未來的歲月裏,以一種超越生死的情誼,共同抵禦風雨,攜手開創一番霸業,讓後世傳頌“孫策、周瑜,一時瑜亮”的佳話。這不僅是兩個靈魂的重逢,更是兩種偉大精神的交響,于東漢末年的亂世,奏響了一曲慷慨激昂的命運交響曲。漢靈帝中平元年,春風拂過壽春古城,帶來了新生的氣息,卻也夾雜着時局動蕩的不安。在這座歷史沉澱的小城裏,一場不經意的相遇即将改變兩個少年的命運軌跡。

孫策,那個帶着前朝帝王嬴政記憶的少年,此刻正站在自家宅院的門檻上,眺望着遠處連綿的山巒,心中激蕩着父親孫堅出征的豪情與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盡管肩負着家族的期望,他的眼神中卻有着超越年齡的深邃與沉穩,那是歷經千年風霜後的淡然與堅定。

與此同時,周瑜,那位懷揣着蒙恬記憶的少年,正騎馬穿越喧嚣的市集,向壽春緩緩而來。他聽聞孫策之名,內心湧動着難以言喻的激動與期待,仿佛是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牽引着他,去尋找那命中注定的夥伴。

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灑在壽春城的青石板路上,周瑜的馬蹄聲漸近,最終停在了孫府門前。門扉輕啓,兩雙年輕的眼眸在那一刻交彙,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時光,看到了彼此內心深處的火焰。

“你就是周瑜?”孫策的聲音溫和而有力,帶着幾分好奇與尊重。

“正是在下,久聞孫兄大名,今日得以相見,實為榮幸。”周瑜微微欠身,言語間透露出超出年紀的成熟與謙遜,那是蒙恬影響下形成的獨特氣質。

兩人并肩步入孫府的花園,花香與茶香交織,促膝長談。從時局動蕩聊到治國理念,從武略兵法談到詩詞歌賦,每一句話語都是那麽契合,每一次眼神交流都充滿了默契。他們談論起前朝的英雄事跡,不約而同地流露出對過往的追憶與感慨,那是對前世身份的一種微妙共鳴。

“孫兄,我有種奇異的感覺,仿佛我們不僅僅是初識,更像是重逢。”周瑜輕撫着手中的茶杯,眼中閃爍着異樣的光芒。

孫策微笑着,那笑容裏藏着跨越時空的秘密,“周兄所言極是,也許我們的緣分,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注定。”

在壽春的春光裏,孫策與周瑜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份友誼,既是少年英傑間的相互欣賞,也是兩顆古老靈魂在新的時代裏找到的歸宿。他們推誠相待,誓要在亂世中攜手并進,共同書寫屬于他們的傳奇。一日,孫策心中忽現前塵往事,那些屬于嬴政的記憶如同潮水般湧來,他側頭望向周瑜,眼神中滿是溫柔與不舍:“公瑾,你知道嗎?在那個遙遠的時代,我曾是秦之帝王,而你則是我最忠誠的蒙恬。我們雖逆天改命,但命運似乎早已注定,要用你的生命作為祭品,換取大秦的安定。那時,你的家族蒙受不白之冤,你忍受着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與痛苦,即便疾病侵襲,身軀日漸消瘦,你依然在我身邊,為我出謀策劃,直至二十多歲的青春年華匆匆逝去。兩次生命,一次因沙丘之變的毒酒,一次在改命後的病痛中,你都為我付出了所有。”

周瑜聞言,臉上浮現出複雜的神色,有震撼,有感動,更多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深情。他緩緩站起身,走到窗邊,凝視着窗外蔥郁的景色,似乎在尋找着什麽,又似乎是在整理紛亂的思緒。良久,他轉過身,目光溫柔而堅定地與孫策相對,“伯符,無論在哪個輪回,何種身份,你我之間這份情誼,這份默契,似乎總是能穿越時間的長河,找到彼此。我雖無前世的記憶,但你的話,卻讓我感同身受,心生敬意。” “若真如你所說,我在前世為你付出一切,那麽在這一世,就讓我們換一種方式并肩作戰吧。不再是君臣,不再是命運的犧牲品,而是作為朋友,作為夥伴,共同面對未來的風雨。”周瑜的聲音溫暖而有力,每一個字都飽含着對這份新生友誼的珍視。

“如今,我們身處不同的時代,擁有了重新選擇的機會。我不求改寫歷史,只願與你一起,守護這片土地的安寧,讓百姓免于戰火,讓智慧與文化得以傳承。我們的生命不應再被宿命所束縛,而是要活出自己的色彩。”

孫策聞言,眼中閃過一抹釋然與感激,他起身走到周瑜身旁,兩人并肩而立,仿佛連空氣中的每一粒塵埃都在為他們的決心作證。“公瑾,此生有你相伴,是我最大的幸運。讓我們攜手,不僅為了這片大地的和平,更為了證明,即使在輪回中,友情與信念的力量也能超越命運的枷鎖。”

二人相視一笑,那笑容中包含了對過往的釋懷,對當下的珍惜,以及對未來無限的憧憬。在新的輪回裏,孫策與周瑜的故事,不再是悲劇的重演,而是一段充滿希望與光明的新篇章。時序更疊,歲月悠悠,孫策與周瑜的宿緣跨越時空,在新的輪回中再次交織,在那個陽光斑駁的午後,孫策重傷歸來,躺在床榻上,周身包裹着層層繃帶,猶如一個被精心包裹的粽子。

而周瑜的記憶深處,蒙恬的過往如潮水般湧現。他清晰地憶起沙丘之變中那杯自我了結的毒酒,以及改寫命運後的清醒赴死,盡管那時的他,家族冤屈未得昭雪,身體被病痛侵蝕,卻毅然決然地為嬴政貢獻智慧,直至生命在青春的二十五歲戛然而止。那些關于嬴政的回憶,還有關于孫策的那場決定性的刺殺,如同昨日重現,尤其是建安五年四月四日(公元200年5月5日)的那個瞬間——孫策在丹徒山中狩獵,騎乘一匹健壯的駿馬,随行的騎兵被遠遠抛在身後。意外遭遇許貢三位門客的埋伏,他們均為孫策手刃的吳郡太守許貢複仇而來。孫策問訊:“爾等何人?”三人謊稱:“吾等乃韓當麾下,此地狩鹿。”孫策識破謊言,言辭犀利:“韓将軍之兵,我皆熟識,不曾見汝等。”箭矢破空而出,一人應聲而倒。剩餘兩人驚慌失措,箭雨随即向孫策飛去,一箭正中臉頰,傷勢危急,雖未立即喪命,卻也為之後的不幸埋下了伏筆。更有傳言,是于吉的妖術加速了他的隕落,真相撲朔迷離。還有一說是攬境自照而死……

孫策嘗試着坐起身,周瑜連忙上前協助,動作輕柔卻帶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坐定後,孫策緩緩擡起手,輕輕觸摸着自己包紮的傷口,那動作中帶着一種自嘲與無奈。“公瑾,你說命運是否真有既定的軌跡?還是說,每一次的選擇與努力,都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激起不同的浪花?”

孫策,這位昔日帝王的轉世,盡管面容上帶着因傷痕而起的淡淡憂郁,語氣裏卻依舊藏着幾絲戲谑與無奈:“公瑾啊,你這是何意?為何連一面小小的鏡子都不肯留給我?難道在你眼中,我已脆弱至此,連自己的倒影都無法承受了嗎?”

随着孫策的話語落下,周瑜的眼中閃過一抹異彩,仿佛有什麽東西在他內心深處被悄然喚醒。他緩緩閉上眼睛,深吸一口氣,讓那些零星的記憶碎片在腦海中彙聚。周瑜的心靈之海開始翻湧,前世身為蒙恬的種種記憶如潮水般湧現,那些與嬴政并肩作戰的日子,長城腳下鐵馬冰河的壯闊,還有最後,為了守護那份堅定的信念,不惜一切代價倒下的瞬間……這一切,如今都與眼前之人緊密相連。曾幾何時,孫策的心頭總是盤旋着一股難以名狀的熟悉感,尤其是在周瑜那身紅衣映入眼簾時,那份哀愁便如藤蔓般纏繞,愈演愈烈。周瑜的眉宇間似乎藏着千山萬水,每一次對視,孫策都有種莫名的沖動,想要将那些悲傷的淚水盡數傾訴,可記憶的碎片卻總在關鍵時刻飄忽不定,讓他無從捕捉,無處安放這份沉重的情緒。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