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章

第 21 章

在得知楊錦城身受葬尊詛咒之後,整個茅山乃至與會的各大道家門派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氛圍。青尢師父臉色凝重,他深知此咒的兇險與無解,但作為楊錦城的師尊,他絕不會輕易放棄。于是,一場前所未有的聯合救治行動在茅山悄然展開。

每日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霧,照亮茅山的古樸山門時,青尢師父便會帶領弟子們進行一場特殊的法會,試圖以道家的秘法淨化楊錦城身上的邪氣。楊珏琅總是站在最前排,雙手緊握,眼中滿是祈盼與堅定,她相信,只要有一線希望,就不能放棄。

除了法會,各派的道長們輪流施以針灸、草藥、符箓等手段,試圖緩解楊錦城的痛苦。武當的張真人以太極拳理為基,引導內氣,試圖平衡楊錦城體內的陰陽;青城山的清風道長則貢獻出門派秘傳的養元丹,以期能滋養其受損的精氣神;龍虎山的天機子則運用奇門遁甲之術,尋找破解詛咒的微弱線索。

楊錦城的師兄師姐們,尤其是那些與他一同修煉多年的至交,更是夜以繼日地守護在他身邊,講述往日趣事,試圖以歡笑驅散他心中的陰霾。而師弟師妹們,則通過抄寫經文,積累善功,為楊錦城祈福,每晚的燭光下,他們的小手忙碌而虔誠。

在這段日子裏,李還君也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利用自己在現代醫學上的知識,與道家的傳統治療相結合,提出不少創新的護理方案。盡管他知道這些努力可能無法改變最終的結果,但每一滴汗水都凝聚着他對楊錦城深深的兄弟情誼。在茅山的那段時日,楊錦城成為了所有人心頭的一抹重影。青尢師父與門下弟子們圍繞着他,不僅是在尋找可能的救治之法,更多的是想給予他最後時光的溫暖與陪伴。每日清晨,陽光透過古木,斑駁陸離地灑在楊錦城的床榻上,他雖面色蒼白,卻總努力擠出一絲笑容,安慰着身邊擔憂不已的親人與朋友。

青尢師父的眼中滿是痛惜與不舍,作為師長,他自責未能保護好門下最傑出的弟子,面對這無解的詛咒,他只能默默為楊錦城誦經祈福,希望能減輕他哪怕一點點的痛苦。每當夜深人靜,青尢都會在燭光下翻閱古籍,試圖從那些泛黃的書頁中找到一絲希望的微光,哪怕那希望渺茫如煙。

師兄師姐們輪流守候在楊錦城的身邊,他們回憶起往昔一同修煉、切磋的時光,那時的楊錦城總是充滿活力,樂觀向上,如今的轉變讓他們心如刀絞。他們講起過去的故事,試圖讓楊錦城感受到往日的快樂,同時也在這些故事中寄托着對未來的希望,即使那未來,楊錦城可能無法親眼見證。

師弟師妹們則更加直接地表達着他們的不解與悲傷,他們圍坐在楊錦城的床邊,有的講述自己修行中的困惑,有的分享着山下的趣事,他們渴望能讓這位平日裏總是耐心指導他們的師兄再多笑一笑,多留給他們一些記憶。

在茅山的這些日子裏,楊珏琅與哥哥楊錦城成為了所有人心頭的一抹憂愁。青尢道長聽完楊珏琅的敘述後,臉上浮現出難以言喻的痛惜與無奈,他深知葬尊詛咒的厲害,也明白這超出了普通丹藥與法術所能救治的範疇。他沉聲道:“孽緣輪回,宿命難逃,但楊門之後,豈能輕言放棄。”

青尢道長的決定如同一道指令,整個茅山上下都動了起來,雖然知道無法根治,但每個人都盡己所能,希望能緩解楊錦城的痛苦,并延長他的壽命。每日,山中回蕩着誦經聲與符咒的低吟,青尢道長更是夜以繼日地研究古籍,尋找哪怕一絲可能的線索。

楊錦城的同門師兄弟姐妹,得知此事後,無不震驚與悲痛。師兄張雲松,平日裏不茍言笑,此刻也眼含淚光,他默默地在楊錦城床前守夜,用自己深厚的內功為楊錦城護住心脈;師姐柳清風,以其精湛的草藥知識,遍尋奇珍異草,試圖調制出能減輕楊錦城痛苦的靈藥;而小師弟林逸,則負責照料日常,他的活潑開朗,在這沉重的氛圍中,也顯得格外珍貴,他總是能用一些小玩笑讓楊錦城短暫忘記苦痛,露出難得的笑容。

對于楊珏琅來說,這段時間既漫長又短暫。她親眼見證着哥哥在衆多師兄弟的關懷下,雖病痛纏身,卻依然保持着那份堅韌與淡然,這種精神也漸漸感染了她。她開始跟随師父青尢學習更高深的道法,不僅是為了提升自己,更是為了能有朝一日,有能力對抗那可怕的詛咒,哪怕只有一線希望。

終于,到了不得不離開茅山,返回城市楊家的日子。衆人依依不舍地送別楊氏兄妹,他們的眼神中除了祝福,更多的是對未來的不确定與不舍。青尢道長拍了拍楊珏琅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記住,真正的力量來源于內心,是愛與信念。即使命運多舛,也要勇往直前。”

在返回的路上,楊錦城雖然身體虛弱,卻顯得格外平靜,他望着妹妹,眼中滿是信任與希望:“無論我在哪裏,楊家的劍,都由你來守護。”

直到那天,決定帶着楊錦城返回城市的時刻來臨。茅山上下,無論是道長還是弟子,都自發地排列在山道兩側,為楊錦城送行。每個人的眼中都含着淚水,卻也閃爍着堅定,他們相信,即使肉身終将消逝,楊錦城的靈魂與精神将永遠留在茅山,成為後輩們的榜樣。

,晨光微露,天邊泛起魚肚白,楊珏琅攙扶着哥哥,一步步走下山,每一步都似乎承載着千斤重。她回頭望向那片見證了他們成長的山林,心中既有深深的感激,也有無法言喻的哀傷。她知道,無論未來的路有多麽艱難,她都要帶着哥哥的那份堅強,繼續前行,讓哥哥的精神在世間延續。

楊珏琅與楊錦城的身影在初醒的山中緩緩移動,踏上了一段既熟悉又沉重的歸途。他們的目的地,是那座隐匿于都市喧嚣之中的軍區大院,那裏有一幢普通的居民樓,承載着楊家的記憶與溫情,亦是他們心靈的港灣。茅山腳下,李還君早已等候多時,他的身影在晨曦中顯得格外孤單,眼底藏着深深的憂慮與不舍。

見到楊珏琅與楊錦城的那一刻,李還君喉嚨一陣緊縮,千言萬語到了嘴邊,卻只化作一句顫抖的低吟:“珏琅,真的沒有別的辦法了嗎?難道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着錦城從我們身邊消逝?他雖然曾經反對我們的結合,但如今,他以自己的方式為你付出了所有,這份犧牲讓我如何承受……”話音未落,他已哽咽,随後深吸一口氣,強壓下情緒,用一只溫暖的手輕撫楊珏琅的肩頭,目光堅定地許下承諾:“無論未來如何艱難,我們都會陪着他,讓他感受到我們的愛,我們的陪伴,永不會遠離。”

李還君站在那裏,目光深邃而複雜,仿佛彙聚了萬千思緒。他的眼神裏既有對楊錦城犧牲的痛惜——那是一種混合着敬重與悲傷的情感,因為了解了錦城為所愛之人付出一切的偉大;又有對楊珏琅的深情與心疼——那是一種想要攬她入懷,替她承擔所有痛苦的渴望,他的眼底藏着溫柔的海,波瀾不驚卻又暗流湧動。

他的內心世界像是一幅層次分明的畫卷。最外層是堅毅,作為一名法醫,他習慣了面對生死,但這并不意味着他能輕易放下對生命的尊重與惋惜。他內心的第二層,則是柔軟與自責,自責于曾經的誤會和未能更早地理解和支持楊錦城,這份自責讓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分每一秒,決心要用行動去彌補和守護。

更深處,隐藏着對未來的憂慮與期盼。憂慮的是,如何幫助楊珏琅走出這段陰影,期盼的是,他們能夠共同面對接下來的生活,不論風雨,攜手同行。在這些情緒的交織下,他的眼神時而黯淡,時而閃爍着微弱的光,那是對愛的堅持,也是對生活無限的希望。

李還君的每一個眼神變化,都像是內心獨白的外露,透露出他作為一個理性與感性并存的人,如何在這一刻,将堅強與脆弱融合得如此微妙。他的內心世界,就像是一片深邃的海洋,表面平靜,內裏卻洶湧澎湃,藏着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以及對所愛之人的無盡溫柔。

車內,楊珏琅細心地調整了楊錦城的姿勢,讓他以一種舒适的方式仰躺在她的膝上,他的頭枕在她柔軟的腿上,仿佛回到了兒時被呵護的時光。楊珏琅的手指輕輕摩挲着哥哥的心口,企圖用這種無聲的安慰減輕他的苦楚,哪怕只是一點點。她的眼眸裏映出了楊錦城那蒼白如雪的容顏,盡管病魔侵襲,他的面容依舊清俊,只是這年輕的生命,卻如同流星般即将在最美的年紀驟然劃落。

楊錦城的面容雖蒼白如紙,但那雙曾經璀璨如星的眸子,此刻雖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卻依舊溫柔地凝視着妹妹,其中蘊含着對生命的淡然接受與對妹妹無盡的疼愛。

注意到楊珏琅因擔憂與不舍而腫脹的眼皮下,淚水無聲滑落,楊錦城艱難地擡起手,動作雖輕柔卻充滿力量,輕輕地拭去妹妹臉龐的淚水。“別哭,妹妹,”他輕聲說道,聲音中透着超出年齡的成熟與釋然,“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們的相遇與分離,都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這一瞬間,他的眼中閃過一抹不易察覺的光芒,那是對妹妹未來幸福的期許,也是對自己命運的坦然接受。

車窗外,街景飛速後退,每一棵樹、每一盞燈都像是在默默訴說着時間的無情與生命的寶貴。如同流逝的時間,無法挽留。車內,是一片靜默的溫情,三個人,用各自的方式,默默訴說着對未來的希望與對彼此的不舍,這份情感,厚重而又純粹,讓這個旅程,充滿了無盡的哀傷與暖意。

車內,除了偶爾傳來的輕微呼吸聲,便是楊珏琅偶爾的低語,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對哥哥的疼惜與不舍,還有對未來的不确定,但她的眼神始終堅定,透露出一股不屈的信念——即便是在命運面前,也要奮力一搏,讓這段旅程充滿愛與希望。

楊錦城在楊珏琅的輕撫下,似乎感受到了一絲溫暖與安寧,他的呼吸雖然微弱,但嘴角卻勉強勾起一抹淡淡的微笑,那是對妹妹深沉的愛與釋懷。他費力地睜開眼睛,目光中滿是對妹妹的疼惜與不舍,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說道:“珏琅,別這樣……你的幸福,哥一直放在心上。李還君是個好男人,他會給你我給不了的安穩。我的時間雖短,但能看到你幸福,比什麽都重要……”

楊錦城停頓了一下,似乎在積攢說話的力氣,“別為我難過,人生自古誰無死,重要的是活得有價值。我的犧牲,如果能換回你的平安,我心甘情願。記住,生活還要繼續,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帶着我的那份,一起活下去……”

他的聲音越來越弱,但話語中的堅定與深情卻深深觸動了車內的每一個人。楊錦城微微側頭,用盡最後一絲力氣,他的手輕輕覆蓋在楊珏琅的手上,那是一種無聲的告別,也是最後的囑托。

“照顧好爸媽,照顧好自己……還有,別忘了偶爾替我看看這個世界,它雖有苦痛,卻也美麗……”說完這句話,楊錦城的眼皮緩緩合上,臉上殘留着一抹平靜與滿足,仿佛他已準備好迎接即将到來的寧靜。

車內一片靜默,只有楊珏琅壓抑的抽泣聲,李還君則緊緊握住了她的另一只手,無聲地傳遞着力量與支持。窗外的風景飛速掠過,但這一瞬間,對于楊珏琅而言,時間仿佛凝固,她心中默默許諾,會帶着哥哥的期望,勇敢地走下去。

當汽車的輪胎輕輕碾過浮路市軍區大院內鋪設的石板路,發出細碎而清晰的聲響時,楊珏琅的心髒仿佛也随之颠簸,每一次跳動都承載着難以言喻的重壓。她透過半掩的車窗,望向那棟熟悉而又在此刻顯得格外莊重的建築,心中五味雜陳。父母的身影在門口若隐若現,他們的笑容在夕陽的餘晖下顯得溫暖而慈祥,卻不知即将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陰雲所籠罩。

車子停穩,楊珏琅緩緩拉開車門,腳下的土地仿佛變得陌生而疏離。她緊閉雙眼,深吸一口氣,試圖平息那幾乎要沖破胸膛的恐懼與悲傷,然後,帶着一種赴死般的決絕,踏上了歸家的最後幾步路。

當楊烨和佘紅站在軍區大院的門口,迎接着久別重逢的一刻,他們的目光瞬間定格在了被楊珏琅小心攙扶着的楊錦城身上。楊錦城的步伐顯得極其蹒跚,每一步都像是耗盡了他的所有力氣。他身形消瘦,臉色蒼白得幾乎透明,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顯示出他正經歷着難以忍受的痛苦。他的雙眼深陷,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卻依舊努力閃爍着對家人的溫暖與堅強。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