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章
第 11 章
王稽身為上大夫,身居高位,卻在夜深人靜之時,獨坐于書房,燭光搖曳,映照着他緊鎖的眉頭與複雜的眼神。他心中五味雜陳,回想着範雎這一世的遭遇,不禁低聲呢喃:本以為我未出手推薦,他能避開前世的悲劇,誰曾想,天意弄人,昭王的慧眼識珠反将他推至風口浪尖,魏國的陰影如影随形,毒計接踵而至。
王稽的指尖輕輕敲擊着桌面,仿佛在細數那些未盡的遺憾,我曾對他言,世事無常,有三件不可預知,三件無可奈何。卻未料到,我的擔憂,一語成谶,尤其是那句您突然死去,這是不可預知的第二件事情,如今看來,竟是如此諷刺。範雎之才,應是光照秦廷,卻因魏國的毒手,英年早逝,命運仿佛成了固定的劇本,讓人扼腕。
他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範雎遺容的畫面,那蒼白而俊秀的臉上挂着永恒的微笑,似乎是對世事無常的超然,又像是對友人的安慰。王稽的喉頭一緊,仿佛能聽到範雎臨終前低沉卻堅定的聲音:君上珍重……那句話,仿佛穿越時空,再次敲打在他的心上。
範兄,你走得如此匆忙,連一句正式的告別都未曾有。你的推薦,蔡澤,我會好好安置,讓他繼續你的遺志。只是,這世間少了你,一切都顯得那麽空蕩。王稽喃喃自語,眼中閃過一絲決絕,魏國,你欠範雎的,我王稽會以另一種方式讨回。
燭火跳躍,映照着王稽逐漸堅定的臉龐。他起身,踱步至窗邊,凝視着夜空中的點點星光,心中暗誓:範雎,你雖未能展翅高飛,但你的名字,你的智謀,将由我來守護,讓秦國記住,有一位名士,曾用生命點亮了這片土地。那一刻,王稽的眼中不再是哀傷,而是堅毅與決心,他要讓世人知道,範雎雖逝,但其精神不朽。這不僅是對逝者的緬懷,更是對未來的誓言,一場無聲的較量,悄然拉開序幕。秦國在範雎驟然離世後,整個朝堂沉浸在一片震驚與哀痛之中。昭王心緒難平,誓要查清真相,還範雎一個公道。他召見王稽,眼神中滿是沉痛與堅決:王稽,範雎之死,絕非偶然,定要查明,還吾相國清白。
王稽領命,內心交織着憤怒與悲涼,他深知此行艱巨,卻也明白,唯有深入虎穴,方能揭開謎底。他喬裝打扮,攜重金,以使臣之名,赴魏國。宴席之上,魏國權貴們笑談風生,全然不知一場精心策劃的交鋒正悄然上演。
酒過三巡,王稽看似無意間提及範雎,魏國貴族們面露尴尬,卻也按捺不住炫耀之心。王稽目光銳利,隐含譏諷,卻強忍怒意,笑談間不動聲色地引導話題:範雎之才,天下共賞,其于秦,猶如國之柱石。惜其英年早逝,實為秦之大痛。
一位魏國親信,在酒精與虛榮的驅使下,不慎洩露了口風:範雎之死,實則魏國深謀遠慮之舉。須賈大人言,與其讓範雎助秦強盛,不如暗中削弱,以毒酒慢性侵蝕,再輔以多路施毒,使其在秦難展才華,魏國方能安然無恙。
王稽聞言,面上不動聲色,心中卻是驚濤駭浪,怒火中燒,卻依然保持外交家的風度,緩緩舉杯,輕笑道:哦?如此計策,可謂用心良苦。只是,天下事,豈能盡如人意?
宴會結束後,王稽秘密會晤了一位被重金收買的魏國貴族親信,從其手中接過一本泛黃的竹簡——《竹書紀年》。借着昏黃的燭光,王稽一字一句讀着那些密謀的記載,臉色愈發沉重,眼中既有怒火,也有難以置信的痛楚。
王稽得知真相的那一刻,猶如被冬日裏的一盆冷水迎頭澆下,心中的震驚與憤怒瞬間凝固成了冰霜。他的手指輕輕顫抖,幾乎握不住那卷沉甸甸的竹簡,上面的每一個字仿佛都帶着寒意,刺入他的肌膚,直至骨髓。範雎不僅是他尊敬的相國,更是他視為師友的存在,這份背叛與陰謀,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心與憤怒。
王稽的眼眶微微發紅,但他強忍着不讓淚水落下,作為一名秦國的使臣,他必須保持冷靜與尊嚴。他深吸一口氣,試圖平息胸中的洶湧波濤,心中卻如同烈焰在燃燒,對魏國的憤慨與對範雎的哀悼交織成複雜的思緒網,纏繞在他的心頭。
範雎,你的智慧與忠誠,竟換來了這般結局。他在心中默默哀悼,拳頭緊握,指甲嵌入手心,卻渾然不覺疼痛。他的面容逐漸變得堅毅,眼中閃爍着決絕的光芒,一個計劃在他腦海中悄然成形。
魏國,你欠範雎一個公道,而我,将親自為你讨回。王稽低語,聲音雖輕,卻字字如磐石落地,不容置疑。他開始籌謀,如何将這真相帶回秦國,如何在外交的舞臺上,不動聲色地将魏國推向風口浪尖,讓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王稽表面上依舊保持着外交使臣的溫文爾雅,但在私下裏,他卻如同一只蓄勢待發的獵豹,耐心的編織着一張複仇的大網。每一步行動,每一個微笑,背後都是他對範雎深深的懷念與對正義的執着追求。
終于,在一個風起雲湧的朝會上,王稽以無可辯駁的證據,向嬴稷揭露了魏國的陰謀,那一刻,他內心的憤怒與悲痛化為了堅定的力量,推動着秦國走向新的外交勝利,同時也為範雎的英靈,贏得了應有的尊重與哀榮。而王稽自己,則在這一系列事件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權力鬥争的殘酷,以及守護忠誠與真相的責任之重。
範雎的離世,如晴空霹靂,擊碎了嬴稷內心的一片寧靜。他緊握的雙拳透露出內心的掙紮與憤慨,那雙曾見證無數戰場風雲的眼睛,此刻卻盈滿了不可置信的悲傷。範雎不僅是他的臣子,更是他的摯友,是那個在無數個夜晚共同籌劃天下大勢的人。而今,魏國的毒手不僅奪走了秦國的一位賢相,更殘忍地撕裂了他與範雎之間未盡的約定。
魏國,你何其狠毒!嬴稷的低吼在空曠的宮殿中回響,他的聲音裏充滿了帝王的威嚴與失去至親的痛楚。他想起了範雎的智慧與忠誠,那些共度的歲月仿佛就在昨天,而今卻化作一場夢,消散在冷酷的現實裏。你懼怕他的才智,卻不懂得珍惜,魏國,你失去了一個可貴的靈魂,而秦國,失去了一個時代。
當得知真相時,嬴稷拍案而起:對我相國長期鸩殺,魏國,你們還真狠啊!王稽沉聲道:陛下息怒,範雎雖逝,但其遺志不可忘。且看我秦如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魏國為他們的狠辣付出代價。
秦國遂以鐵腕外交,巧妙布局,不僅讓魏國在各國面前失了顏面,更在不動聲色間削弱了魏國的實力,為範雎報了仇,也為秦國除去了一塊心病。而範雎之名,也因這一系列事件,更添傳奇色彩,成為秦國歷史上一抹不可磨滅的印記。得知範雎的真正死因後,秦國上下震怒,不僅是宮廷之內,連普通的老秦人亦是悲憤交加。範雎作為秦國的相國,其治國有方,深得民心,其突然離世原本已讓百姓痛惜不已,如今知曉竟是魏國所為,更是激起了一股強烈的民族情緒。
在鹹陽城的市井之間,消息如野火燎原般迅速傳開。街頭巷尾,茶館酒肆,人們議論紛紛,表情凝重。老秦人素來質樸剛毅,對于範雎這樣一位賢相的無辜被害,他們感同身受,內心充滿了不平與憤怒。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在自家門前的石階上,手持旱煙袋,煙圈緩緩上升,眼中泛着淚光,範相國,那可是咱秦國的棟梁啊!他為咱秦國謀了多少福祉,怎就遭此毒手?魏國那些貴族,真是狼子野心,狠毒至極!
旁邊,幾位年輕人圍坐一起,其中一人拳頭緊握,咬牙切齒地說:範相國為國家殚精竭慮,他們卻如此卑鄙下流,咱們秦國不能就這麽算了!
另一個人接口道:是啊,聽說王稽大人已經把真相帶回了,朝廷一定不會讓範相國白白犧牲的。
在集市上,賣菜的大娘也不忘與前來買菜的婦人訴說此事,言語間滿是對範雎的懷念與對魏國行徑的譴責:範相國走得太冤枉了,他可是個好官啊,心裏裝的都是咱們老百姓。聽說了沒,這次秦國定要給範相國讨個說法,讓他們魏國知道,咱們秦國不是好欺負的!
這些樸素的話語,彙聚成了秦國人民共同的聲音,他們對範雎的敬仰與對正義的渴望,如同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推動着秦國政府采取更為堅決的行動,不僅要為範雎報仇,更要維護國家的尊嚴與利益。在這樣的民意基礎之下,秦國與魏國之間的較量,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角力,更成為了關乎榮譽與公理的鬥争。在芷陽陵園,秋風瑟瑟,天空低垂,仿佛整個天地都在為秦國失去的棟梁之才而哀傷。範雎的葬禮莊嚴肅穆,黑色的挽幡随風飄揚,陶埙的悲音在山谷間回蕩,凄涼而沉重,似乎在訴說着這位年輕相國未竟的志向與遺憾。秦國民衆自發前來,男女老少,皆着素衣,手持白花,默默哀悼,隊伍蜿蜒數裏,場面宏大,情感深切。
嬴稷一身喪服,親自護送範雎的靈柩,每一步都顯得異常沉重。他面容憔悴,眼神中既有深深的哀痛,又隐含着堅毅的決心。随着一聲令下,厚重的棺木緩緩下沉,被安放于精心挑選的墓穴之中,黃土一抔抔覆蓋,直至形成一座新墳。
範雎,你以智慧輔佐寡人,使秦國更加強盛,你的名字将與秦國的輝煌并存。嬴稷在墓前低語,聲音雖輕,卻字字擲地有聲,寡人誓将以你之名,讓魏國付出應有的代價,還你一個公道。
随後,他親手将一束白菊放在墳頭,轉身對身旁的群臣與民衆宣布:自今日起,範雎追封為應候,其事跡将載入史冊,以激勵後人。秦國上下,當銘記範雎之功,以國之強盛,告慰其在天之靈。
在場衆人,無不垂淚,有的是為失去一位偉大的領導者而悲傷,有的則是被君主的決心所感染,誓要為範雎複仇,更為秦國的榮耀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