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章

第 12 章

葬禮結束後,秦國并未立即采取公開的軍事行動,而是開始了更加精密的布局。嬴稷秘密派遣使者,與各國交涉,既是為了孤立魏國,也是為了尋找合适的時機,給予魏國致命一擊。同時,秦國加強了內政改革,力求在範雎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國力,确保在未來的較量中占據絕對優勢。

在範雎離世之後,田單與孟嘗君均表達了深切的哀悼,他們知道,一位真正的智者,已帶着未竟的理想,永遠地離開了這個紛擾的世界,但他們心中那份對範雎的敬仰,卻如同他留下的政治遺産一樣,永不磨滅,當田單與孟嘗君得知範雎之死并非自然天命,而是魏國精心策劃的一場陰謀,二人的震驚與憤怒無以言表。這不僅是對一位傑出政治家的卑劣謀害,更是對整個戰國時期士人精神的亵渎。

田單聽聞此訊,手中的茶盞險些跌落,眼中閃過一抹痛惜與憤慨。豈有此理!範雎相國,一代英傑,竟遭此毒手,魏國此舉,實乃小人行徑,玷污了士大夫間的清譽!他站起身,在營帳中來回踱步,胸中的怒火幾乎要溢出,我田單雖無力直接讨伐魏國,但必要時,我願為範相國的名譽而戰,讓天下人知曉,真正的士人應當如何相互尊重,而非暗箭傷人。

孟嘗君得知真相後,沉默良久,臉上的表情複雜多變,既有悲痛,又有無奈,更有對魏國此舉的深深失望。範雎,一位值得尊敬的對手與朋友,竟以這種方式隕落,實在令人扼腕。他輕撫着手中的玉佩,似乎在尋找內心的平靜,魏國之行徑,不僅失去了範雎這樣的智者,更失去了道義。田文我,願以個人名義,向秦國致以慰問,并承諾,齊國将與秦國共同維護士人的尊嚴,不讓此類悲劇再次發生。

兩位齊國的風雲人物,不約而同地決定以各自的方式紀念範雎,田單在齊國邊境舉行了一場莊重的祭奠儀式,邀請各國使節,公開譴責魏國的卑鄙手段,強調士人之間的君子之争,應當光明磊落。而孟嘗君則在齊國境內廣布範雎的政治理論與外交智慧,設立講壇,讓後輩學者學習其遠見卓識,同時,他還秘密聯絡秦國,建議建立一種新的溝通機制,以防類似悲劇重演,以此作為對範雎精神的繼承與致敬。與此同時,田單與孟嘗君,他們聯合齊國及列國中同情範雎的士人,共同呼籲建立一個保護士人安全的國際公約,要求各國尊重士人生命,禁止暗中謀害,确保人才流動的安全與自由。

信陵君魏無忌,這位以仁德著稱的戰國四君子之一,聽聞範雎的噩耗與背後真相,內心波瀾壯闊,悲痛不已。他素來以招賢納士、禮賢下士聞名,對于範雎這樣的曠世奇才,信陵君心中既有惋惜,又有自責。他深知,範雎之死,不僅是秦國的損失,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劇,更是魏國無法彌補的遺憾。

在得知範雎臨終遺言時,信陵君獨自坐在書房,案上燭光搖曳,映照着他凝重的臉龐。他手中緊握着一卷竹簡,那是關于範雎生平的簡略記述,信陵君的目光在文字間游移,似乎想從那些冰冷的文字中捕捉到範雎曾經的溫度。他的思緒飄回了過去,回想起在魏國時偶遇範雎的情景,那時的範雎,雖然不被重視,但眼中卻閃爍着不屈的光芒,那是一種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範雎,你本應翺翔九天,卻因魏國的短視與私欲,隕落得太早。信陵君低吟,眼中泛起了淚光,是我無能,未能說服魏王收回成命,未能保護你這顆璀璨星辰免受暗箭。你的才智本應照亮整個戰國,而非成為魏國權謀算計的犧牲品。

信陵君起身,踱步至窗邊,望着夜空中最亮的星,仿佛那就是範雎的靈魂,在遙遠的地方繼續發光發熱。我将銘記你的教誨,繼續以禮待士,為魏國引進更多賢才,讓這片土地不再成為埋沒英才的墳墓。他暗自發誓,心中立下宏願,要以實際行動紀念範雎,改變魏國的風氣,讓人才得以真正施展才華,不受權謀傾軋。

信陵君還決定,要秘密調查範雎被害的真相,雖然無法改變範雎的命運,但他要讓魏國上下明白,犧牲人才換來的權宜之計,最終只會削弱國家的根基。他要讓範雎的故事成為一面鏡子,警示後人,讓魏國的未來不再重複同樣的錯誤。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信陵君更加積極地接納各地賢士,他的府邸成為了又一個求賢若渴的象征。每當夜深人靜,他總會在案頭點起一盞燈,靜靜地閱讀範雎留下的文章,思考如何将範雎的思想與精神傳承下去,讓魏國乃至整個戰國時期,都能記住這個名字——範雎,那個曾經懷才不遇,卻以另一種方式影響了歷史進程的智者,平原君則在趙國的宮殿中踱步,深思如何在爾虞我詐的戰國中保持國家的尊嚴與士人的氣節;春申君則暗自慶幸楚國未出此等醜聞,同時也對秦國的下一步動作感到憂慮。

魯仲連聞之,憤慨之餘,更是憂慮天下局勢。他書信往來,試圖喚醒各國對于正義與和平的追求,範雎之死,讓他看到了戰國紛争背後的殘酷與無情。

呂不韋,這位日後秦國的相國,此時正在商海中沉浮,範雎的悲劇讓他意識到政治鬥争的複雜與險惡,也為他日後入仕秦國,力圖以經濟和智慧維系國家穩定埋下了思考的種子。在得知範雎的真正死因後,荀子、李斯、韓非三人聚于一處,室內燭光搖曳,映照出他們各異的表情與沉重的心情。

荀子撫須,目光深邃,臉上寫滿了悲涼與無奈:吾等皆知世事無常,卻未料人心之險惡竟能至此。範雎,一代英才,竟遭此橫禍,實乃天下之大不幸。他的聲音低沉,滿含對世态炎涼的感嘆。

李斯緊抿雙唇,眉宇間凝聚着憤怒與不甘,眼中閃過一絲銳利:範雎相國,不僅是我的恩師,更是秦國棟梁。魏國此舉,不僅是對範雎個人的殘忍,更是對天下才智之士的侮辱。我李斯,誓要讓魏國為此付出代價!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堅決,拳頭緊握,似乎在壓抑着內心的洶湧波濤。

韓非則沉默不語,瘦削的臉龐在光影中顯得更加棱角分明。他的眼神裏除了哀傷,更多的是思考與剖析:魏國此舉,表面上是對範雎個人的嫉妒與畏懼,實質上暴露了戰國時期各國間的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本質。範雎之死,是對我們所有人的警示,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何在亂世之中守護人才,才是各國應當深思的問題。韓非的話語冷靜而深刻,仿佛在為範雎之死尋找更深層次的意義。

荀子聽後,微微點頭,看向李斯與韓非,語氣中多了幾分勉勵:二位,範雎之志,不在複仇,而在強國安民。今他雖去,其志猶存,我輩應承其遺願,為天下謀太平,為萬民謀福祉。李斯,你于內政,韓非,你于法理,都需更加勤勉,方不負範雎相國對你們的厚望。

李斯與韓非對視一眼,彼此間傳遞着無聲的默契與決心。李斯的眉頭漸漸舒展,眼中重新煥發出堅定的光芒;韓非也收起了臉上的陰郁,嘴角泛起一抹決然的笑意,似乎在這一刻,他們都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先生教誨,學生謹記于心。範雎相國雖逝,但他的智慧與精神,将指引我們前行。李斯與韓非異口同聲,言語中飽含着對範雎深深的懷念與敬仰,以及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決心。

後來,韓非在《孤憤》一文中,以他特有的深刻洞察與冷峻筆觸,對範雎之死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與評價。他寫道:

古之賢者,或以智謀安邦,或以勇略定國,範雎子,智計蓋世,而終遭鸩酒之厄,非不智也,實乃時勢之悲歌。夫以秦國之強,範雎之力,本可共濟世事,揚名千古,然人心之暗,權謀之深,竟使明珠暗投,英華早逝,豈非天道之不公,抑或是智者之無奈?

範雎之死,非獨魏國之陰謀所致,亦是世态炎涼,人心叵測之鑒。昔日魏國,曾以四海為量,納百川之才,今卻因懼一人之才,不惜施以毒計,致英才隕落。悲夫!此非範雎一人之哀,實為戰國亂世之下,無數才子英傑共同之命運寫照。

範雎之志,欲助秦王一統六合,其心可敬,其情可憫。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範雎之失,在于未能識破暗箭,防患未然。其身雖死,其謀猶在,遠交近攻,猶為後世所頌,然其死之不白,猶如寒星隕落,令人扼腕。

世事如棋,局局新,範雎之死,警醒後人,權力場中,才智固不可缺,然明哲保身之道,亦是生存之本。是以,智者當識時務,明是非,不獨善其身,亦當善謀遠慮,防人之心不可無,以免步範雎之後塵,空留遺憾于人間。

範雎之死,誠為戰國亂世一曲悲歌,其生命之火雖熄,然其精神之光,照亮後世,使吾輩得以鏡鑒,知進退,明生死,慎權謀,方能在亂世之中,保全自我,兼濟天下。

至于曾經與範雎有過交集的趙國上卿藺相如,他的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他回憶起範雎的風采,以及那次完璧歸趙中範雎的冷靜與智慧。範雎的逝世,讓他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失落,也讓他更加珍惜每一次維護國家尊嚴與和平的機會。他回憶起那時候,在完璧歸趙的緊張局勢中,趙國使者藺相如踏入了秦國的相府,他肩負着護送和氏璧的重任,心中既有對強秦的畏懼,也有作為使者的堅定與驕傲。當他步入相府正廳,目光所及之處,是一位身着華服,卻難掩憔悴之色的年輕秦相——範雎。藺相如初次見到範雎,便被其與衆不同的氣質所吸引。範雎雖然年輕,但那雙眼睛透露出的不僅是智慧,還有難以言喻的深邃與滄桑。他的臉龐略顯蒼白,嘴角挂着淡淡的微笑,似乎在以一種超脫的态度審視着一切,包括此刻緊張的談判氛圍。

趙國使者藺相如,拜見秦相。藺相如恭敬行禮,心中卻暗自揣測,這位秦相是否真的如外界傳言那般,智計無雙,手握秦國權柄。

範雎微微點頭,聲音雖略顯虛弱,卻清晰有力:藺大人遠道而來,辛苦了。請坐,我們談談和氏璧的事宜。

随着交談的深入,藺相如發現範雎雖身居高位,卻有着出乎意料的溫和與耐心,言語間透露出對趙國的尊重,甚至在讨論和氏璧歸屬時,也表現出了一種罕見的公正與理解。這使得藺相如心中不由生出幾分敬佩,同時也感到困惑:如此一位英傑,為何看上去如此虛弱?

在藺相如的敏銳觀察下,偶爾瞥見範雎輕撫胸口,眉頭微蹙,似乎正忍受着某種痛楚。那一刻,他仿佛明白了些什麽,心中暗嘆,這位秦相或許背負着不為人知的重擔。

談判中,藺相如憑借機智與勇氣,成功守護了和氏璧,也贏得了範雎的贊許。在他們對視的最後一刻,範雎的眼神裏似乎傳遞着一種複雜的情緒——是對藺相如智勇的肯定,亦或是對自身命運的無奈。

離開秦國後,藺相如回想起與範雎的短暫交鋒,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他意識到,那位秦相的虛弱,并非天生體質不佳,而是背後隐藏着深深的陰謀與犧牲。範雎之智,範雎之志,以及他所承受的痛苦,讓藺相如在敬佩之餘,也不禁為這位對手感到惋惜。

秦國有這樣的相國,既是其幸,也是其不幸。藺相如在心中默念,他深知,盡管兩國相争,但在智者的世界裏,總有一份跨越國界的理解和同情。而範雎,無疑是他此生遇見的最特別的一位對手。

魏國的意圖雖隐蔽,但在範雎死亡真相被揭露後,各國士人無不憤慨,他們認為這是對士人尊嚴與才智的極大侮辱,是對戰國時代崇尚智謀與公平競争精神的踐踏。一時間,魏國成為衆矢之的,即便魏國官方上層貴族試圖通過各種途徑遏制輿論,發布聲明,聲稱範雎之死純屬意外,卻無法阻止流言四起,信任危機迅速蔓延。

為了給範雎一個公道,也為了警示他國不得妄圖傷害秦國重臣,嬴稷決定公開調查範雎死因,并派遣密探深入魏國,誓要查清真相,嚴懲兇手。

随着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指向魏國,尤其是須賈等人的密謀逐漸浮出水面。在鐵證面前,魏國不得不承認其罪行,盡管這已是事後,無法挽回範雎的生命。魏王迫于壓力,不得不向秦國正式道歉,并承諾嚴懲涉事官員,以求緩解與秦國及各國之間的緊張關系。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