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努力拯救自己
第2章 努力拯救自己
阿備被盧植的霹靂一擊震在了當場,眼中自信瞬間變成了恐懼。
他雖然早就看出來盧植不是普通的文弱儒生,但這個武力值實在是大大出乎了他的預料。他不禁開始懷疑,他真的是穿越到了三國,而不是《水浒傳》或者《西游記》嗎?
現在,阿備總算知道,為什麽剛剛盧植說出“十戒尺”的時候,劉德然和公孫瓒會那麽着急地為自己求情了。
就這力道、這破壞力,這要是打在他的血肉之軀上,他的手掌還保得住嗎?
別說了五戒尺了,哪怕只是一戒尺,他也應付不過去啊!
眼見着盧植一步步向着自己走來,阿備面上雖然依舊是木木的,但心中的小人早就扭曲成蒙克的吶喊,瘋狂尖叫起來。他必須趕緊做點什麽,拯救一下自己可憐的手掌!
“師長!請等一下!”
千鈞一發之際,阿備喊出了聲:“備這幾日雖然在功課上有所疏漏,但剛剛聽聞師長的講解後,備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盧植果然停下了腳步,意味深長地看着劉備,拉長了語調反問道:“哦,你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阿備心想:有想法是不可能有想法的,只能現場亂編一通垂死掙紮一下這樣子啦。
他知道,自己的小心思已經完全被盧植給看透了。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如果不趁着還有機會努力拯救一下自己,那等待他的只會是被打得血肉模糊的悲慘結局!
阿備故意忽略盧植戲谑的眼神,含含糊糊地嗯了一聲:“只是備偶然思考所得的一些淺見,說出來不為博得師長、同學的誇獎,只願能得到師長的一點指教。另外……”
阿備擡起頭,小心翼翼地望向盧植:“若師長聽了後,覺得備所說的話還有那麽一兩句能入耳,能否将今日這五戒尺也暫且緩一緩?”
課堂上的學生們一時間都哄笑起來,看向劉備的目光中也多了幾分譏諷和不屑:被區區五戒尺吓成這個樣子,這樣膽小懦弱的家夥,今後怎麽能有大作為?
盧植沒有笑,也沒有發怒,只是靜靜地帶着點審視意味地看着劉備。
劉備挺直了腰板,鎮定自若地和盧植對視。
阿備既然敢提出要發表觀點,那自然是有所倚仗的。
在現代人阿備看來,古代文人的功課,就是現代的語文學習;古代的經文講解,就是現代的語文閱讀理解。
而語文閱讀理解,有一個極為重要的解題技巧——那就是“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
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那麽就至少能拿到一半的解題分數;只要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你在答題的時候再随便引述文章中的幾句話,哪怕是胡亂分析一通,但只要最後能順利地圓回去,都能拿到起碼八成的解題分數比如迅哥兒的文章,無論題幹是要你分析瓜田裏的猹,還是兩棵一模一樣的棗樹,你只要最後來一句“黑暗社會對人民的壓迫”,那都是能拿分的啊!
而作為一個曾經經歷過華國高考地獄式訓練,并且憑借着優秀的語文成績順利進入了重點大學的現代高材生,阿備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底氣的。
盧植道:“你先說來聽聽。”
阿備暗自松了一口氣。盧植既然沒有第一時間拒絕,那麽就說明還有讨價還價的機會。接下來只要他正常發揮,未必不能直接翻盤!
阿備裝模作樣地整理了一下手上的書簡,實則是趁機一目十行地掃視了一遍書簡上的內容。
感謝大漢人民多年來對文字的改進,現在的文書大多都是用隸書寫成的了,即使一個毫無基礎的現代人認起來也不會太費勁。再加上阿備從原主那裏繼承來的漢朝土著知識,很順利地就理解了書簡上的內容。
迅速地掃視完書簡上的內容後,阿備的臉上依舊沒什麽表情波動,但心中的小人早就扭曲成蒙克的吶喊的二次方。
失算了!
今天盧植講的是《禮記》。
《禮記》是什麽?
那就是一本先秦時代的行為規範,告訴人們應該怎麽穿衣、怎麽出行、怎麽祭祀、怎麽服喪。
再簡單點來說,那就相當于一個班級裏的班規,一個學校裏的校規。
就班規、校規這種東西,它有什麽中心思想可言?阿備就算是有十八班武藝,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着這種東西也沒辦法講出一朵花來呀!
阿備短暫的遲疑立刻被其他學生察覺了,大家都紛紛捂着嘴偷笑起來。雖然他們的笑聲比起剛剛來說小了很多,但他們眼中的不屑和譏諷卻增加了好幾倍。
盧植的眼中也浮現出點點失望之情。自己的學生如此地不争氣,不但在功課上不用功,在行為上還偷奸耍滑,他這個做老師的也覺得面上無光。
盧植右手握着戒尺,左手在戒尺上來回拂過,仿佛一位士兵在擦拭他即将染血的刀。這種帶着不詳意味的動作瞬間引起了公孫瓒和劉德然的警覺,紛紛向劉備投去擔憂的目光。
這一次,恐怕不是單單挨五戒尺就能了事了呀!
一剎那地失落後,阿備迅速穩定了心神。
不怕,他還有後招!
作為一個寫過無數應付性心得體會的職場老油條,阿備表示他什麽樣的奇葩文章沒見過?
沒有中心思想可作分析?
沒關系!
咱們還可以反其道而行,從雞蛋裏面挑骨頭,硬生生地造出一個中心思想來,然後再用你的文字來打敗你的文字!
“《禮記·王制》曰: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參相得也。無曠土,無游民,食節事時,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備不才,認為此節說得不通。”
轟!
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課堂頓時炸開了鍋!
所有的學生都擡頭望向了站在中間的劉備,神情驚訝非常,仿佛是在看某種突然出現的非人的妖物一般!
更有急性子的學生直接跳了起來,大聲嚷道:“劉備,你不用功學習聖賢之道,反而口出如此悖逆之言,實在是不配立于人世之間!師長,請罰劉備二十戒尺,以儆效尤!”
在現代社會,整體的氛圍是鼓勵人去質疑權威,培養人的思辨精神。哪怕是流傳千年的經典名作,你也可以去質疑、去批判。只要你言之有理、邏輯通順,甚至能收獲一大票粉絲,最後名利雙收。
但在封建的舊社會,幾部儒家經典就是思想的基石,是高高在上的圭臬,是絕對不容質疑的!
阿備此話一出,那就是直直地戳了儒生的肺管子。也難怪課堂上的學生氣急敗壞地要求盧植責罰劉備。就連一向和劉備交好的公孫瓒和劉德然也都皺起了眉頭,向着劉備投去不太贊同的目光。
盧植師從馬融,向來秉承“注不破經,疏不破注”的原則,一切以經書為重。有時看重經書,甚至到了有點迷信的程度。如今猛然聽到劉備這番言論,他心中頓時怒火翻騰。只不過礙于作為師長的體面,才沒有立刻發火。
只是,他握着戒尺的手指在不斷地收緊。在他的心中,對劉備也越發地不喜了。
阿備向着盧植深深地施了一禮,繼續道:“沒有閑置的土地,沒有無業的游民。百姓們節儉飲食、按時耕種,便能安心地生活。他們愛好勞動,互相勉勵争取有更大的收成;他們尊敬國君,愛戴其官長。有了這樣的效果後,就可以開始興辦學校教育百姓。這段話看似有理,細細想來卻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沒有受過教育的百姓,就像一幅沒有染色的絲帛,只憑着本能行動。如果一開始不教育好百姓,百姓們怎麽會知道要節儉飲食,按時耕種?又怎麽會知道要愛好勞動,要敬愛國君?如果非要等到一切都已經做好了,再來興辦學校、教育百姓,那麽一切永遠都做不好。此其不通之處。
“因此,備認為:興辦學校、教育百姓是一件需要永遠重視、時刻去做的事情。并不是生活貧窮的時候就不做,等到生活富裕之後才去做。甚至在生活貧窮的時候,更要去做!因為只有通過教育,百姓才明白勤儉節約、愛好勞動、按時耕種的道理,才能積蓄糧谷、積累錢財,才能夠擺脫貧窮走向富裕!
“做事情要看輕重緩急,教育也是如此。我們可以根據環境的好壞、力量的大小、情勢的緩急,來調整教育和學習的時間長短、內容多少。但無論貧窮還是富裕,無論健康還是疾病,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教育都絕不可一日沒有,學習也絕不可一日荒廢!”
阿備抑揚頓挫的話音落地,整個學舍就像是進入了冬眠的動物的巢穴,安靜得連一根針掉落地上都清晰可聞。
學生們都紛紛低下頭,開始思索起阿備話語中的邏輯和深意。漸漸地,他們發現,劉備說得竟然好有道理!
剛剛還跳着腳要盧植懲罰劉備的急性子學生,如今更是直接呆立在原地,默默地消化着世界觀被擊碎後又重組的沖擊。
他從來沒想過,原來經書上的內容是可以被質疑的,原來經文的邏輯還可以這樣解讀和辨析,原來書還可以這樣讀!
急性子學生的眼中再也沒有了憤怒和不屑,而是充滿了歡喜和崇拜。短短的時間之內,他深刻地體會到了什麽叫“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公孫瓒和劉德然也充滿驚喜地望向劉備,一個悄悄地用口型說了一句“好樣的”,一個偷偷地比了個大拇指。
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這個平時不甚樂讀書的老鄉,居然還藏着如此的溝壑。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啊!
而在學舍之外,各位學生們看不見的隐蔽角落,一個矮個子青年在聽完阿備的話之後眼睛一亮,望向劉備的眼神中充滿了欣賞。而在學舍的另一個隐蔽角落,一位中年壯漢聽完阿備的話之後,只是不屑地冷哼了一聲。
片刻後,學舍裏的氣氛逐漸溫暖起來,大家都覺得,劉備這次不僅鐵定可以免掉五戒尺的處罰,說不定還可以得到師長盧植的誇獎。
盧植看向劉備,臉上卻結着和溫暖氣氛截然不同的寒霜。他冷哼一聲,将戒尺狠狠地砸在小案上,怒喝道:“無知小兒,不過略微讀了幾天書、學得幾個字,就敢對聖人之書信口雌黃!我今天必要重重地罰你!”
說完,盧植高高地舉起了戒尺。
【作者有話說】
注1:我沒有查到盧植對經書的态度的相關資料。只查到鄭玄是“注不破經,疏不破注”,甚至有點迷信經書。鑒于盧植和鄭玄是同門師兄弟,這裏就将鄭玄對經書的态度移植到了盧植身上。
注2:題目和論點部分參考:潘斌. 王安石《禮記》學探論[J]. 社會科學輯刊, 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