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谷雨
第61章 谷雨
初夏時分, 驚雷乍響,仿若天公擂鼓,終于盼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大雨。
“轟隆隆!”
葉雲峥趴在程明月懷裏, 擡眸望着窗外的大雨。想當初, 他剛被程明月買下不久。也是遇上了這樣一場大雨,那次是他第一次和程明月相擁,只不過他當初是想要給病重的程明月驅寒禦暖。
那個時候他們并沒有在一起,卻能日日相守;
如今心意相通,卻不能天天在一起了。
自從立春之後,他和程明月一個忙于耕種, 一個忙于紡織, 兩人每天早出晚歸,連見上一面都難。
昨夜大雨,他們出不了門, 方才在家中耳鬓厮磨一整夜。
他如今終于知道什麽叫如膠似漆。
一刻都不想分離。
葉雲峥清早就起來把飯做好, 回來叫程明月起床時,被她拉到床上又是一番胡鬧。
結束後,他躺在枕邊人身邊, 抱着她摟着她,便覺得心意滿足,肚子已經咕咕叫了兩次,還是不情願從床上爬起來。
葉雲峥依偎在程明月懷中,腦袋枕着程明月的臂彎。他伸手撫了撫程明月的眉心:“娘子,怎麽苦着臉呢?”
是對他表現不滿嗎?
程明月親了一下他的發頂, 幽幽嘆道:“這場雨下得可真是麻煩。”
葉雲峥不解:“之前春天有些旱, 你一直帶着村民們挖溝引渠,這下雨了還不好嗎?正好下完雨就可以種棉花了。”
Advertisement
“也不是不好。”程明月皺着眉頭。“如果只下一天就能停, 其實是好事。”
“去年不是因為周家搞徭役的事情耽擱秋種了嗎,開春之後,有的地方是補種的土豆,有的地方是補種的春小麥,補種的麥子正是開花授粉的時候,碰到下雨肯定可能會有影響,雨停之後最好人工去授一次粉。”
“有些村小麥種的早,這些天又該收了,這大風大雨的,容易讓成熟的麥子倒伏。”
“土豆當初直接種旱田裏,沒專門開坡,要是下的大了田裏積水,土豆容易爛在地裏。”
葉雲峥嘆息道:“靠天吃飯便是如此,旱也愁,雨也愁。”
都不如他的織室穩定。
他的織室現在每天能出十多匹布,一個月能有将近七兩銀子的利潤,算下來比種地掙錢多了。
程明月無奈道:“是啊,而且以前就咱們兩個,管好咱們倆就行,後來也就是橋頭村的地需要我看。現在裴天绫那個混蛋算是把我跟縣衙綁在一起了,我還得操心其他村裏麥子長得好不好。”
小麥是臨江縣最主要的夏糧作物。
她一開始只是想做好人行好事,為縣裏出自己一份力,提升自己影響力,以方便各村人積極主動給她找良好性狀的種子,以便于她做種子培育。
結果裴天绫每次遇到農耕的事情都來找她,旱了也好澇了也好,全都先過來問她,次次如此。
程明月每次幫她想了主意之後,她都非得拉着程明月親自幹。
上次程明月給她出主意讓她建了一個農會之後,她幹脆任命程明月做農會會長,牢牢把程明月綁在她臨江縣的船上了。
葉雲峥笑着說:“你呀,本就是好心,你自己心裏也想讓鄉親們過得好。”
程明月錘床:“我只想出主意,不想實際下場啊!”
見程明月在床上唉聲嘆氣不消停,葉雲峥坐了起來,說:“快起來吃飯吧。”
“親一口就起。” 程明月嬉皮笑臉地耍起賴來。
“不親。”葉雲峥坐起來背對着程明月,嘴角卻忍不住往上翹。
程明月做大老虎狀撲過去摟住他的腰,在他耳邊狠狠親咬了幾口,才和他手拉着手,出去吃飯了。
清平郡臨江縣在整個清平郡內如今是出了名。
臨江南邊鬧風災的時候,整個縣也就剛開始餓死了幾個人。後來縣令整治了那些惡吏,全縣就慢慢好起來了,一冬天下來,沒幾個人餓死。
春天的時候到處都在鬧叛亂。
清平郡最南邊有個地方的老百姓造反,沖進縣城把官倉都搶了。縣令、小吏還有那些鄉紳們連夜跑路,跑得慢的都被憤怒的百姓撕碎。
清平郡先派了府兵去鎮壓,結果沒打贏。
于是朝廷把打了勝仗回來的另一撥部隊調過去,讓他們去把匪亂平叛掉。
平叛将軍黃攬月覺得納悶,就說:“清平郡這波匪亂也怪,這幫土匪都已經占了兩個縣,反而繞過大江附近的臨江縣往東去了,不繼續占據江河這樣的交通要道。”
黃将軍手下幕僚葉玖之前派人探查過叛亂的原因。
清平郡南部幾個地方的土匪都不太好過,過了長江,出來一支私兵,直把各縣的土匪打的落花流水,這些土匪其實都和當地的鄉紳富戶關系匪淺,富戶們聯合起來,紛紛找縣令告狀。
縣令也沒轍,人家是臨江縣的人,還打着保護臨江土地的旗號,她又不能去找裴天绫說,讓你縣裏的農民別保護自家土地了。
只能跟本縣的鄉紳們好言相勸。
結果,她們搞不定臨江縣的私兵,自己先狗咬狗亂了起來,其中一支厲害的土匪帶着暴民反了朝廷自立為王,占了清平郡和臨近郡的好幾個縣。
葉玖道:“聽說臨江縣內有一支私兵,很是厲害。”
葉玖等人邊行軍派人騎快馬先于部隊去打聽那隊私兵,她們倒是沒自稱是兵,只說自己是農會護田隊,若是土匪不侵擾臨江縣的土地,便與土匪互不侵擾。
葉玖是黃将軍的讀私塾時的恩師,雖為手下幕僚,實際關系很好,黃将軍敬重葉玖,她從副将勝任平叛大軍總将後,将她的大女兒提升副将。葉玖也因此對黃将軍更加忠心耿耿。
打探回來的小兵說:“臨江縣這支私兵可不得了,我們沒有上去驚擾他們,只遠遠看過,她們訓練得有模有樣,武器倒是簡陋,都是些鋤頭棍子什麽的。”
“當地的農民說不是私兵,是護田隊。”
葉玖點頭,農戶私兵只有鋤頭也正常,若是有刀劍那就是叛軍了。
小兵道:“另有一事頗為奇特。”
”我們幾個去臨江縣打探的時候,那地裏的麥苗,好家夥,長得又高又壯,把我們都給看傻了眼。”小兵是農民出身,本就對地裏莊稼感興趣。“旁邊老農都說,這都是程娘子有本事,帶着大家把地種得這麽好。”
這就很有意思了。
護衛隊在各地并不罕見,所有鄉紳都養私奴。以防在天災人禍鄉間亂起來時,不至于任人魚肉。
但她們自從踏上清平縣的土地後,所目睹的盡是一片荒蕪。正值夏日,本應是農作物茁壯成長的時節,可放眼望去,田間地頭滿是肆意瘋長的雜草,偶爾有幾篇種了莊稼的田,也全是因幹旱而早早枯萎的麥稈。
黃将軍也是農家女,一聽就來了興趣,大軍開拔的時候,特意從臨江縣境內經過。
剛進臨江縣境域,眼前的景象讓人眼前一亮。
黃将軍帶上幾個親信,換上便服,從田間經過。
她走在田埂上,走着走着,突然彎腰扶着田埂下到田裏,蹲下身子,仔細看着麥穗,忍不住誇贊:“這麥子長得可真好,這也太怪了,清平郡就只有臨江縣春天沒旱嗎?”
“不曉得。”随從們紛紛搖頭。
回到田埂上行走一陣,總算在路上看到一個老農,她肩上挑着擔,擔着兩桶水。
黃攬月很客氣地拱手問道:“老鄉,我是外地來的商人,你們這兒麥子長得這麽好,是春天雨下的很好嗎?”
老農可得意了,說:“咋好了,都沒下幾場雨,不過有農會帶着大家挖渠,互相幫襯。程娘子說了,只要河裏還有水,地裏就不怕旱。”
“前些日子又下了一場雨,溝渠河裏又滿了,旱也不怕。”
“要是河裏滿了,就把水引江裏,澇也不怕。”
“那你擔水做什麽?”
“這不是澆地用的,鄉親們正在地裏收麥呢,幹活出汗多容易渴,俺給鄉親們擔泉水喝。”
“你不是說有渠嗎?怎麽不直接喝渠水?”
“渠裏水都是河裏引的,哪能喝?程娘子說了,要不然喝泉水溪水,要不得把河水燒開了喝,不然拉蟲子。農會讓各村每天都派一個人出來,給鄉親們擔泉水。”
這個老農反複提到了程娘子和農會。
“程娘子是誰?農會是什麽?”黃攬月問道。
老農說道:“程娘子是大善人,農會就是鄉裏鄉親,互相幫襯,大家一起過好日子。”
黃攬月追問道:“農會怎麽個幫法t?”
“你幫別人,別人就幫你,大家都是鄉裏鄉親,互相幫襯,過好日子。你這小娘子咋還聽不明白話呢?” 老農有些不耐煩,她等着給鄉親們送水呢。
黃攬月确實是小娘子,雖已官至大将,如今還年輕得很。
她童試出身,一路考上狀元,正因為科舉道路暢通無阻,一直保持着赤子之心。後來見國亂,棄筆從戎當了武将,一過五關斬六将,從小将一路升到大将軍。
總之,黃攬月年少為官,滿腔熱忱,清廉不貪,是一個很有抱負有志向的青年才俊。
她見老農說不出一二,還有些不耐煩了,便讓手下幫着老農擔水,請老農帶她去正在收麥的田裏去看看。
老農帶着她繼續往前,沿途所見,麥苗茁壯。
這裏的田多數種着麥子,有些田裏的麥子已經金燦燦能收了,有些田裏的麥子才開了小花,也有少數田種了油菜之類的。
可這些田中靜悄悄,只有幾個守田趕鳥的稻草人,偶爾有幾個守田的小童和男人,一個女人也沒有。
終于到了收麥的地方,只見一片麥地裏,居然有三十多個女人在收麥子。
老農接過擔子,擔着泉水過去,分與收麥的鄉親解渴。
一個身穿棉布衣裳的女人趁機過來跟大家說道:“大夥加把勁,先把倒伏的麥子收了,再收沒倒的。小心不要踩到春天補種的麥子。”
“胡娘子放心,回去讓程娘子也放心。俺們村就這麽多地,大夥一起幹,人多力量大,幾下就完事了。”
“這裏收完了,明天先去收哪塊地?”
那些農民一邊說話,一邊喝水解渴。
喝水之後,也不用人催,就又趕緊回去割麥了。
見村裏來了個陌生人,胡二娘皺眉看向老農,老農趕緊解釋:“胡娘子,這是來咱縣做生意的商人,路過好奇咱農會呢。”
黃将軍拱手行禮,胡二娘也還了一禮。
黃将軍開口詢問農會的事。
這位胡娘子看上去很是謹慎,只說自己是農會的助農手,再多就問不出來了。
剛剛的老農放下水後,又雙手提起另一桶,說是要去打谷場。
有農婦把麥稈捆紮好,跟着一起去坡下村裏的打谷場,黃攬月立即跟上去,胡二娘卻攔住了她,随行士兵立刻上前,黃攬月攔住了她們。
胡二娘道:“我們跟外鄉土匪打過幾次,梁子結的很深,怕有人來做壞事,不準外人進村。”
黃将軍表示理解,她只站在坡上遠遠看去。
打谷場更熱鬧,女人們正在用連枷給麥子脫粒,男人們則在用木耙翻曬麥子,小孩子們拿着木棍追來打去,見到偷吃糧食的鳥雀便用木棍驅趕。
胡二娘從後頭跟過去,對圍過來喝水衆人說:“大家夥攤勻點,攤開一點,争取在下一場雨來之前,把麥子都曬幹,好收到倉裏!”
一個小郎君說:“沒問題,咱村這麽多男人呢,房頂谷場都能晾,太陽也毒,幾天就晾好了。”
胡二娘道:“記得讓人看着點,天陰了要及時收回去。”
黃攬月默然,帶着随從士兵朝縣城,道路兩旁的村莊到處都差不多。
她看着這些收麥收的起勁的鄉民,眼睛突然有點濕潤了,問身邊随行的人:“世上怎麽會有這般鄉村。”
葉玖背着手,她嘆說:“正是豐收的季節,臨江縣糧食長的好,百姓才能安居樂業。”
黃攬月連連搖頭:“恩師,您是讀書人,不懂這裏頭有多難。”
農村從來不是世外桃源,鄰裏之間常為了一分田一口井鬧得不可開交。
那麽多農民親如一家,互相幫忙收麥、曬麥,到處都是和和睦睦的,這太不常見了。
她心中默念從剛剛就一直聽到的“程娘子”和“農會”,決定弄個明白。
黃将軍帶人直奔縣城,到了縣衙門前,對守門人說:“煩請通報裴知縣,就說同科故友黃攬月前來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