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水榭
第009章 水榭
蘇鳴立在水榭外,榭裏檀允珩清秀側顏,神色自若,讓他眼中容不得其他。
他抿唇不語,明明就三兩大步,卻硬生生被阻隔開,不得往前一步,眼睜睜看着阿珩妹妹跟陸世子閑閑搭話,
心坎悶着。
對他來說,去歲光明正大進司昭府,授之父親意,纏之郡主身,為的是得到郡主垂青,好給蘇家尋個靠山。
都城誰人不知,端蕙長公主的女兒,明儀郡主,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深受聖上喜愛,往往巧妙的心思化解迷局,遇事不驕不躁,君子風度。
不僅如此,人也明亮通透。
不颦不笑,禮貌之氣,哪怕落于人山人海之地,視線一眼捕捉到的就不會是旁人。
好似天下所有的好處都讓這位郡主風光占盡,又低調的讓人無可指摘。
怪不得他的父親想方設法讓他習武,來追郡主,像郡主這般女子,不僅能讓家族得到庇護,也能讓做郎君的臉上神采奕奕。
所以他蘇鳴哪怕被阻着前路,也要盡全力一試。
陸世子這人,長得隽秀俊美,行文淨冷,放眼都城,都數一數二的,加上家世顯赫,陸候在出征前已是大将軍,他自然比不得。
可是呢,上蒼待他不薄,給了陸世子俊美無雙,一騎絕塵;也給了這人不解風情,斷情絕愛。
郡主追陸世子,跟那日生辰宴脫不得幹淨關系,只要有關系,郡主追夫就不完全是真心的,何況面對這樣一座不融冰川,遲早悔矣。
性情寡淡,食之乏味。
與郡主不堪相匹!
Advertisement
事情總有萬一,萬一郡主追着追着喜歡上了呢,所以他就會一直阻撓下去,不讓這個萬一生根。
蘇鳴雙手合十,眼中滿是真摯,朝水榭口處二人拜了拜,懇求道:“哥哥,徐夫子,行行好,我就跟阿珩妹妹說兩句話,喝盞茶。”
反觀臺階上一左一右站着的二人,一個當君明珠,一個文雅輔相,時下卻都冷着臉,對外不武,也無善。
南允珏離都前,就知名門世家觊觎珩兒,忌憚着珩兒未及笄,從不敢放在明面上。
珩兒及笄宴席一事,他回城聽說了,得皇室庇佑,享了幾年安生日子,反倒仗着一條明令,為所欲為。
為虎作伥的東西!
門當戶對?
一個禦史府,便能和公主府相提并論了?
聖上所下明令,為着天下子女着想,掀了先皇盲婚女嫁,他無話可說。
但身為哥哥,妹妹不喜歡的人,他苛兩句,算是輕的。
南允珏轉了轉大拇指上的玉扳指,沉聲道:“蘇二公子,吾只珩兒一個妹妹。”
水榭南風通達,暖洋洋的光暈在夜色下婆娑。
不知是不是南允珏不怒自威,風愈發大了,檀允珩跟前那盞剛斟上的茶水,熱氣一下轟到她的臉頰。
她手中搖着北冥玉見的蘭花團扇,側身定晴一瞧,那蘇二公子顯被南允珏的話晃了一下,臉上一閃而過的慌亂,沒逃過她的眼睛。
她哥哥的話,陳述一件衆所周知之事,周全了所有人,已是看在蘇禦史的面子上。
亂認哥哥,是可不取的,何況認得是大皇子呢。
接着,又聽另一位負手而立的男子,慢條斯理道:“本官記得蘇二公子的夫子是寒山書院的寒夫子,聽聞寒夫子為天下寒士授學,蘇二公子切莫讓寒夫子寒心才是。”
夫子一職,最不得亂喊亂叫。
承蒙公主府庇蔭,徐鴻越才有如今,身為郡主夫子,他會做盡夫子本分,替長公主護郡主周全。
“本官還記得,我朝乃禮儀之邦,六部不分家,依禮,蘇二公子身為蘇禦史的長子,見郡主不能直呼妹妹,該施禮賠罪。”
檀允珩視線回的快,餘光恰恰瞥到了陸簡昭置身事外,照舊灑落在靜湖上的目光。
她将茶水飲盡,朝後擡了下手,旋即侍女彎下身子聽她覆耳呢喃。
侍女得令,拿新盞斟了熱茶,端向水榭外,聲音既暖又徐。
“郡主說,這茶見者有份。”
北冥玉見和黃知雲相視一笑。
兩盞茶下肚,檀允珩反正是喝不下了,她勸茶道:“蘇二公子不嘗嘗嗎?”
靜湖上不再有一雙眼睛盯看,魚兒都活潑了些,‘噗通噗通’樂達衆耳。
陸簡昭挪回視線,尋聲前往時,都背對着他。
燈光微微泛黃,罩在檀允珩身上,細薄的溫暖流過齒芽覆霜,娟好恬淡,那搭在錦布上的左臂細微一顫,交領裏衣袖口處的花紋露了出來,連帶着淺淺一截細腕。
跟前涼茶被陸簡昭一飲而盡。
盞底放下聲沉悶,待檀允珩聽到聲響回頭時,陸簡昭還在無拘賞湖,身後侍女上前給他再斟茶時,只見他氣定神閑,聲音淡如若水。
“熱茶等不得涼了。”
外頭進退兩難的蘇鳴剛把一盞熱茶,輕吹下肚,大聲道:“郡主,這茶熱的好喝。”他只看到陸世子在說什麽,卻沒聽清。
不管如何,他看見陸世子出聲,他就跟着出聲。
黃知雲正對着檀允珩坐着,她看着珩兒羽睫垂落,掩在濃密陰影下的眸色,別無他意,定睛打量着持在手中的茶盞。
皇宮設宴,聖上打發下人送到檀允珩所在水榭的茶盞,都是這套玉盞,外壁雕刻着的是她最愛的虎頭,惟妙惟肖,次次她都瞧上幾眼。
說來,她和阿珏,還有徐鴻越是在前頭榭臺那裏遇着的陸世子,這人和陸候一道前來,招呼之後,阿珏便問陸世子要不要一同去水榭坐坐,反正宴面尚早,陸世子親點的頭。
見到珩兒,面無倦色,也不曾歡雀一時。
席面即開,陸世子最後那話,顯然是催促,又或說不願在此多留。
這親事果然如珩兒所言,不能急于一時。
黃知雲确認珩兒妹妹沒為陸世子說的話生氣後,她斂了心,張羅道:“汀蘭樓席面要開了,大家快些入席吧。”
蘇鳴想等等檀允珩,欲張口說時,被大皇子和徐鴻越下水榭臺階的步伐逼得往後退了退,只好作罷,失落而離。
挨着靜湖邊坐的陸簡昭起身道了句“告辭。”毅然離去。
頓然,水榭阒其無人。
***
汀蘭樓如霞明玉映,嵌在溶溶月色中,侍女有條不紊地從樓裏撤出。
宴席不曾開始,不少親王、大臣相繼坐下,挪身與旁人談笑風生。
“大皇子和徐侍郎今日得歸,尚書大人可是提前收着消息了?”說話的乃是禦史臺的蘇禦史,蘇鳴的父親,蘇翁。
黃尚書剛剛坐下,便有大臣湊近來問,他橫掃了一眼,極輕哼了一聲。
二品尚書和三品禦史,坐都坐不到一起的兩個官階,真是難為情了,還移步前來。
“蘇禦史當真關心我千裏迢迢歸來的女婿。”
黃尚書是尚書令,是黃知雲的父親,黃昶,自然也是大皇子的岳丈。
蘇禦史前來,無非是打探為何桐黃郡春汛毀堤一事,妥當如此之快,打了都城官員個措手不及。
席面之上,黃昶稱大皇子為女婿不妥,甚至話中冒火,明着而為,是話不對意,埋怨身為禦史臺的長官,最該關心的應當是舟車勞頓的大皇子,而不是不該探聽的話。
曲舞鼓樂,還未開始,黃昶聲音不小,引來周遭目光盯看,不過也都是當閑事看,不見多嘴的官員,這話本就無錯,岳丈關心女婿身體,再正常不過,占理占據。
論起來,黃昶在殿堂上以女婿稱大皇子欠妥,就微不足道。
蘇翁尋了旁人的檀木長桌來坐,不着尴尬,回道:“禦史大人所言極是,下官上前也為關心大皇子的安危。”
“蘇大人不如關心關心蘇二公子,像他這樣的還是個衙役的少年郎,不多見。”
一道聲音冷靜若定,順着門楣而進,幾人前後進樓,為首的是剛回都城的大皇子和皇子妃,後頭跟着明儀郡主、陸家世子、吏部徐侍郎和北冥公主。
衆人起身施禮,紛紛入席。
南允珏瞥了跟在蘇禦史身後的蘇鳴,眸底淺淺浮了一抹愠色。
燈火明瑩,芳宴待開。
皇家宴席,皇室長輩尊左而坐,官員依右官職而坐,子女分別落後坐。
檀允珩步履款款,身姿幹淨素雅,轉身落座後,适齡男女的目光都随她一道落在她這兒。
她映在珠光下的面容溫暖明媚,暖玉泛桃,交領上繡着的暮山紫色絨花絢爛出塵,不落一點凡俗,讓适齡男子傾眼不挪。
适齡女子看她既慶幸又佩服,都城從不論姿色樣貌,敬嘆高低。
明儀郡主燦爛鮮亮,學識出身,貴不可言,恰恰如此人兒都入不得昭平侯世子眼裏,可見陸世子不是個好歸宿。
豔陽裏的鮮巧事,各家裏的心幸之。
早有百姓言,陸世子連拒了明儀郡主,在司昭府裏廉潔嚴明,絲毫不給郡主留情面,郡主追夫,倒讓她們的父親斷了與陸府結親的念頭。
陸世子不願娶,聖旨強壓下來,物極必反之理,人人都知,況且當今聖上是個開明的,亦不願看怨偶成雙。
更佩服明儀郡主光明磊落,追不到又如何呢,喜歡了,追過了,到最後成不成,自己心不悔即可。
誰沒有年少輕狂的時候,都城貴女大都是羨慕這位郡主的。
少頃,皇上皇後,還有端蕙長公主進來後,芳宴即開。
坐在檀允珩左側的女子是三公主的女兒南伊忱,舉起手中羽杯,敬了檀允珩一杯,端莊自持道:
“阿珩妹妹,喝一個。”南伊忱的聲音小到只有她們兩個能聽到,也不等檀允珩伸手端酒,自顧自地一飲而盡,不曾失落大家風範。
檀允珩性子從不拘着,舅舅給入宴的女兒家皆備的是不醉人的桂花釀,入口香甜,端起羽杯一飲而盡。
“忱姐姐,好雅興。”檀允珩十分客氣道。
先帝有太多太多妃嫔,子女細數不盡,夭折的,長成人的,在奪嫡中身亡的,被流放的,到如今這片天下中,還有六位親王,四位公主。
她娘,端蕙長公主,年紀并不大,應是六公主,聖上登基,親妹妹自然為長,三四兩位公主,心中不滿朝二人施禮問安之人,突而成了二人要行禮問安之人,暗地裏較勁不是一日兩日了。
明面上一直客客氣氣,未有鋒芒露出,檀允珩跟南伊忱只有宴席上碰到,她是受禮之人,跟行禮之人無需相熟,維的只是公主府的顏面。
身後有不知哪家的女兒家朝她敬酒,她也照飲不誤,今晚席面大,親王公主臣子攜家人皆在,大人們在前頭論事,不影響後輩在後頭輕耳呢喃。
光暈漸深,觥籌交錯,有人拿明儀郡主尚未婚配,影響朝綱在宴席上言之鑿鑿。
說話之人就是蘇禦史,蘇翁。
“明儀郡主,享尊榮無雙,親事遲遲不定,朝堂議論紛紛,恐百姓夜不能寐。”
這是在用百姓做脅,若聖上膽敢不賜婚,政令便不會直通百姓。
檀允珩跟前長桌上的東西一口未動,一晚上茶水,桂花釀飲得倒不少,羽杯輕放時,她舅舅令元帝的視線正好落過來。
她素手撫上自個鬓穴,阖眼搖了搖頭,就聽見令元帝金口一開。
“珩兒身子不舒服,淺去鳳鴛宮稍作歇息。”
檀允珩被侍女扶着出汀蘭樓後,她走得緩了些,便聽到令元帝身為一個舅舅,維護她的聲音。
“照蘇愛卿所言,珩兒姻親都能霍亂朝綱,殃及百姓,各位愛卿的愛女,焉能幸免?”
檀允珩立在拐廊角,扶她出來的侍女是她舅母提前準備的,已經退下,隔着透雕挂落下的随風盈動的竹簾,擡眸看着比前幾日圓一些的銀月。
碎玉陰影,遮不住她臉頰浮起的暖笑,身後燈火通明的樓裏,傳來一聲泠玉清脆墜地聲,玉有回響,餘音繞了許久。
風晃開竹簾,照着檀允珩面色淡過的笑意。
她心頭一凜,消失在拐角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