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三黃油雞 長兄如父

第47章 三黃油雞 長兄如父。

祥和齋這套諧音吉祥的花點, 甫一推出,便大受歡迎——畢竟新年到了,誰不愛聽幾句讨巧的吉祥話呢?

這點心雖是由模具統一制成, 但樣式新奇有趣, 價格也比往日祥和齋裏賣的限量花點便宜, 一盒子裝八個, 賣一百文錢,是尋常人家也能負擔得起的。

許多人家早早預訂下十幾盒, 不管是送與親朋好友,還是正月宴席祭祖,擺在桌上都顯得格外圓滿好看。

大少爺雲璋提前寫了信回來,太太曾氏盼着數着日子。到了大少爺歸家的這天,曾氏便使了奶娘李嬷嬷過來, 親自點了晚膳的菜讓大廚房做。

“娘子說了,做兩道大菜, 兩道主菜, 一道羹。餘下幾道小食, 溫媽媽看着拿主意便好……只大少爺回來,老爺高興, 兩個人難免是要吃酒的,二少爺指不定也陪着吃一些, 溫媽媽,別忘了再備幾碟下酒菜。”

溫媽媽笑着應下, 道:“曉得了, 多謝嬷嬷提點。”

史如意看李嬷嬷要走,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趕過來,嘴角的梨渦笑得甜, 道:“嬷嬷!別急着走,早晨我們自個兒做了幾個牛肉丸子,還在鍋頭溫着吶。嬷嬷嘴巴利害,幫嘗嘗看味道如何?”

李嬷嬷笑道:“哎喲,如意做的吃食,那味道定然是好的……不過,還是別忙活了,娘子還打發我去外頭買幾斤蜜餞呢,過年府裏來客人,要提前備下才行。”

嘴上是這麽說,李嬷嬷到底沒舍得挪步。

有時雲老爺去外頭應酬,她跟着太太曾氏用膳,也用大廚房送來的吃食。史如意有時做了什麽時興菜式,除了送到二少爺院子裏,也會給太太屋裏、千姨娘屋裏送一份。

李嬷嬷年紀大了,舌頭不靈,喜歡鹹油醬香的口味,吃那些清淡的,嘴裏總嘗不出味來,什麽豬耳朵、醬牛肉、鳢魚脯,都是常使喚底下丫頭去買的。

但史如意上回做的三黃油雞,據說是不加調味,白煮而成。

選那腳黃、皮黃、嘴黃的雞,民間俗稱“三黃雞”的,雞去毛入鍋,加冷水淹過一半雞身,倒入蔥姜、料酒,大火煮沸,翻過一面,再轉文火焖煮一刻鐘,這般焖出來雞肉極嫩,骨中骨髓仍鮮紅。

趁熱斬了塊,擺在白瓷碟中呈上來,肉色潔白、皮帶黃油,肥嫩鮮美,還散發着蔥油的香味。

蔥段打花鑲邊,用熬熟的“蝦子醬油”同雞一起上桌蘸食,佐以姜蓉、蒜泥等,最大限度保持了雞肉的原汁原味,皮爽肉滑,食之別有風味。

Advertisement

太太曾氏初嘗這三黃油雞,覺着十分驚喜,連連伸了幾筷箸。李嬷嬷自是不能和自家娘子搶的,她留了個心眼,回頭特地跑去大廚房問史如意這三黃油雞的做法。

“嬷嬷愛吃三黃油雞,正好呢!我看嬷嬷平常總用得太鹹,對身子不好,除了三黃油雞,我再給嬷嬷說說幾樣其他吃食的做法……不難學,嬷嬷在屋頭吩咐丫環做了吃就是了。”

問人家讨吃食做法,本是不應該的,這是人家廚娘安身立業的本事。

李嬷嬷厚着臉皮過去,也有幾分仗着自個得娘子看重,倚老賣老的意思,她開口了,府中哪個敢輕易拒絕她?

只史如意笑臉相對,沒有半分不得已的意思,反倒主動想了吃食法子,細細說給李嬷嬷聽。話音柔和又誠懇,聽上去是真在為她自個兒身子考慮,連李嬷嬷自個兒孫女蘭芝平日裏都沒這般貼心。

想到這,李嬷嬷不由得提點她們兩句,笑道:“溫媽媽,我看吶,這大菜不如就做如意上次做的那三黃油雞罷。地上走的,水裏游的,大少爺不愛吃,他還就愛吃那天上飛的。”

說話間,史如意捧了一碗牛肉丸子過來,湯水透亮,彌漫着一股子香味,是用牛骨熬的。

裏頭靜靜躺了幾片菜葉,色澤嫩綠,在熱湯中一燙立刻就撈上來了,鮮脆得很,嚼起來還有響。

史如意把竹筷遞給李嬷嬷,又去調了一小碟的沙茶醬來,裏頭磨了蒜蔥,芝麻醬、蝦米末、花生末、沙姜粉等。沙茶醬香而不辣,略帶甜味,配這牛肉丸子是絕配。

李嬷嬷也不跟她客氣了,先喝一口熱湯,竹筷捅進一個牛肉丸子,蘸了醬,送到嘴裏。

滿咬一口,竟是十分的爽脆,毫不費牙勁,嚼着嫩滑又有彈性,一股濃郁的牛肉香味,搭配鹹鮮的沙茶醬,慢慢覆蓋整個唇舌。

李嬷嬷一口一個,竟吃得不亦樂乎,壓根停不下來,忙裏偷閑道:“如意,這牛肉丸怎地做得這麽脆?”

西市趙家酒樓的招牌菜,也有一道“魚丸”。上回雲老爺應酬回來,特地提了一瓷罐給太太曾氏嘗,曾氏怕夜深克化不好,沒敢多吃,嘗了幾個,剩下的都賞了李嬷嬷。

那魚丸是取新鮮魚肉剁了餡,細白的小圓球,因着魚肉本身的脆嫩,才能做得如此彈牙。

這牛肉丸都做得這般有彈性,卻是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史如意忍不住笑了,促狹地眨眨眼睛,用下巴指着香菱,道:“還能是什麽法子,全靠手下功夫。為了做這牛肉丸子,香菱舉着兩支大鐵棒,足足槌了半個時辰的牛腿肉呢。”

這牛肉被暴力打成肉泥,肌肉纖維都被破壞掉,再加幹澱粉攪打至起膠,用手摸到都覺着有彈性。

若是彈性正正好的牛肉丸子,不軟不硬,砸到地上還能回彈。

每根鐵棒足有三、四斤重,又揮又槌的,一般人還真做不來這活,也幸虧香菱自小在家中做慣農活,身上有兩把子力氣,饒是這樣,也把她累得夠嗆。

李嬷嬷的目光順着移到香菱身上,香菱坐在大廚房的小板凳上歇息,捏着又酸又痛的胳膊和小臂,龇牙咧嘴的。

按理說府中丫環這麽多,李嬷嬷也不是每個都識得的。但她偏聽孫女蘭芝提起過這香菱,說有許多丫頭使了銀子來找香菱,給幾個銅子的辛苦費,便能托她做一碟子菜,菜錢另算。

不必擔心味道不好,若是有香菱不會做的,還有溫媽媽和史如意這兩個“師傅”在旁邊幫看着呢。

蘭芝自小被李嬷嬷嬌慣大,看不上大廚房沈婆子給下人做的那些粗羹淡飯。蘭芝雖然擅長做針線活,唯獨一樣,不願意進大廚房,嫌做吃食惹得身上有味,自個兒只會做白水炖肉。

她在二少爺院子裏做事,自個每月月錢就有一百五十文,自從得知只要花上幾個銅子就能打牙祭,蘭芝恨不得日日在香菱這兒點菜吃。

李嬷嬷對這事也是默許的,甚至還慫恿蘭芝拿回屋去跟她一塊兒吃。

她手下的丫頭雖然得了史如意給的幾個吃食法子,畢竟不是廚房出來的人,做出來只是差強人意。

史如意看李嬷嬷用完丸子,搶着收走碗筷,又道:“這牛肉丸子也是預備晚膳作羹用的,還怕大少爺不喜歡……既然嬷嬷嘗得好,如意就放心啦。”

李嬷嬷掏出巾帕擦了擦嘴,面上帶了笑,謝過溫媽媽母女倆,這才心滿意足地走了。

她是太太曾氏的奶娘,平日裏得的賞賜不少,想着回去便把曾氏給她的那一罐子槐花蜜拿出來,讓丫環給溫媽媽她們送去。

雲府正院,雲老爺、曾氏并兩個少爺圍了圓桌坐着。

大少爺雲璋從書院歸家來,讓曾氏心情大好,甚至還讓丫環珠雲去請了千姨娘來,一齊給大少爺接風洗塵。千姨娘亦是看着兄弟倆長大的,久未見面也是想念,自是笑着應了。

屋外餘晖未落,屋內已經亮起了明亮的燭光。

大少爺雲璋約莫及冠之齡,比親弟雲佑長了八歲,前兩年便考過院試,已是到了能成親的年紀。

雲璋穿一身鴉青色素面直裰,書卷味極濃,臉龐方正,同雲老爺像一個模子裏刻出來似的。

他和弟弟雲佑坐一塊兒,二人雖一個肖父,一個肖母,交談中透露出的随意親密,一看便知是親兄弟。

因着天冷,等人坐齊了,飯菜才開始上桌。

太太曾氏身邊伺候的大丫環珠雲,跟史如意學了,虛虛指着桌上的菜,開始報菜名,道:“一道牛肉丸羹,主菜是狀元及第粥、東江釀豆腐,大菜,一道是三黃油雞、另一道鮑汁扣遼參。另有佐酒的小菜,光明蝦炙、八仙盤、炙鹑子……”

一道道菜數過去,大少爺雲璋詫異挑眉,問曾氏道:“娘,我半年不回,這府中竟是換了廚娘不成?這麽多菜,好幾樣聽都沒聽過。”

曾氏用帕子掩住嘴,笑道:“你問佑哥兒去!他最是挑嘴的一個人,也被那小廚娘治得服服帖帖。你瞧着,佑哥兒是不是壯實不少,倒是你自個兒,在書院用功,眼看着臉都瘦了一圈……快多吃些。”

說着,曾氏親自拿起公筷布菜,給兩個哥兒每人各夾了一塊金黃的雞肉。

雲老爺輕咳兩聲,率先舉杯,道:“璋哥兒歸家,眼見着又穩重不少……爹盼着你來年秋闱,一舉高中,為我雲家光耀門楣!”說完,将杯中酒一飲而盡,暗嘆一聲爽快。

雲璋跟着父親舉杯,并不自傲,微微一笑,道:“孩兒定不負爹娘期望。”

又望向弟弟雲佑,道:“佑哥兒也跟我們一同吃酒麽?他年紀還小,別吃醉了,傷身。”

他年紀比雲佑大上不少,都道長兄如父,二人幼時一同在書房念書,雲璋管教弟弟的次數倒比雲老爺還多。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