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莼菜鲈魚羹 新鋪面
第83章 莼菜鲈魚羹 新鋪面。
中秋那夜, 史如意着實是把大閘蟹吃到暢快了。
她自個兒用得好了,回頭也沒忘記造福來食肆的客人,畢竟一年到頭, 也就秋季這幾月能吃上肥蟹, 真真是“過時不候”。
那捕蟹人一來二去, 和史如意打熟交道, 翌日來送貨時,還搭了好些鮮嫩的莼菜, 道:“都是湖裏新摘的,如今正是時令,掌櫃的拿來做莼羹,好吃的很呢!”
史如意笑着謝過那捕蟹人,說:“那我可得要好好品嘗品嘗。”
古人所謂“莼鲈之思”, 便是指這一道莼菜鲈魚羹,傳說中好吃到能讓西晉張翰辭官返鄉的美味佳肴, 乾隆皇帝每下江南的必點美食。
不過這乾隆帝在天下各地留傳的美食逸聞屬實太多, 一路南下, 一路品嘗民間美味:從保定的“驢肉火燒”,到武清的“豆腐皮”, 在山東又留下了“乾隆大碗魚”的傳說。六下江南,各色佳肴更是令他開懷。
乾隆自稱“十全老人”, 在位六十餘載,他晚年最愛的“八珍糕”, 是一款實打實的養生點心。
烹煮不難, 用料倒是很豐富。八珍,包括黨參、茯苓、生白術、扁豆、蓮子肉、薏米、山藥和芡實等,研碎攪拌均勻, 加入白糖和熱水,攪成粘稠的面糊,上屜蒸熟即可。
史如意因此對乾隆帝頗有幾分惺惺相惜之情,人生在世,不過食色性也,從乾隆愛美食這一點,便可看出他亦是個性情中人。
據說乾隆帝最遠甚至到過中部、廣西等地,史如意心向往之,期待以後攢夠銀子,也學着乾隆帝四處吃喝游玩,看中哪了,就把自家酒樓開過去,在地圖上插個旗子。
只是此時出遠門一趟,所費甚靡,不是一般人家消費得起的。
但也正因如此,各地都能保留最本真的特色原味,不像後世,連鎖的館子開得到處都是,千篇一律,令人大失胃口。
莼菜入口鮮墩細滑、甘涼爽口,乃是吳越名蔬,有“水中碧螺春”的美譽。
史如意出門一趟,回來時手裏便拎了條兩條長約一尺的鲈魚。鲈魚不能貪大,太大肉就柴了,小魚則不夠肥美,像這種個頭不大不小的,正值青壯之時,肉質才最是滑嫩鮮美。
香菱一看這架勢便知有好吃的,興沖沖地圍上來,史如意笑道:“想吃不?想吃的話,今個兒便由你來片魚。”
香菱知道史如意是想考校自個兒,嘿嘿一笑,幾步跑回後廚,拿來一條巾子,兩把刀:一把用來殺魚,一把用來片魚。
史如意摸摸下巴,點點頭,贊了一句,道:“這架勢倒是有模有樣了。”
香菱聞言,幹勁更足,從井裏打了涼水上來,鲈魚丢進去,抖上幾抖,洗淨泥塵,餘下滿身清涼。
活蹦亂跳的鲈魚躺在砧板上,香菱深吸一口氣,提起刀,快速刮過鱗片,随後是開膛,掏肚,剔骨,一氣呵成。
史如意倚在門邊,笑眼彎彎,大聲給她喝彩:“好!”
香菱右手拿刀,左手按住魚身,從魚尾部下刀,刀平放,順着魚骨往魚頭部位推拉,分出上下兩條雪白漂亮的魚片來,用巾子包了,放另一塊砧板上。
緊接着就是切片。
江湖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敗。”放于廚藝一道亦是适用,腕部含着勁,下斜刀,銀光閃動,分出一片片幾近透明的薄片,看得人目不暇接。
“完工!”香菱大笑一聲,收刀入鞘,殺魚到擺盤,不過半盞茶的功夫,還真有些武俠豪氣的意味了。
史如意上前一一查過,魚片雖略有些薄厚不均,但速度确實是極快。越快,越能保持活魚的鮮,晶瑩剔透中散發着誘人的質感。
她順手把魚片擱入裝了冰鹽水的碗中浸泡,調侃道:“若香菱你真會拳腳功夫,想來多半是靠‘莽’字訣的。”
香菱吐吐舌頭,自個兒引以為豪,反問她:“如意,那你呢?”史如意想了想,樂着回道:“我?我修‘降龍十八掌’的,剛柔并濟,融貫古今,彙通東西……”
史如意大言不慚,說到最後,自個兒先撐不住笑場了,不過現下這院子裏只她們兩人在,香菱聽得似懂非懂,也不覺害臊。
把泡發的魚片撈出來,加鹽抓出膠質,混入蛋清和芡粉,能讓魚肉更緊致滑嫩,倒點涼油,鎖油鎖鮮。
棄置的魚頭和魚骨也沒丢,扔到砂鍋裏熬湯,文火熬上小半個時辰,放入重頭戲——莼菜,湯滾後倒入魚片,不稍片刻,即可出鍋享用。
奶白色的湯羹,袖珍荷葉般的莼菜如在湖面漂浮,蝴蝶似的魚片翩翩起舞。趁熱用勺嘗個味道,鲈魚鮮美醇香,莼菜脆爽柔滑,富含膠質,湯羹濃而不膩!
只一口,便能讓人美得冒泡,飄飄乎如羽化登仙。
史如意反一琢磨,既是有了莼菜鲈魚羹,怎能沒有藕、菱角、芡實、茭白……得了,一整個全湖宴!
做一道藕合子,裹上雞蛋面粉,中間夾些碎肉,炸得色澤金黃,酥脆可口。荷藕外形圓中有孔,形狀又酷似古時的錢幣,寓意甚好,又能團圓又能發財。
菱角甘甜,清脆,既可生吃也能熟食。剝了殼的菱角,加香米、蓮子熬清粥,吃了月餅後喝一口粥,最是适口解膩。
茭白掰去外皮,從白胖的根部漸變到清爽的嫩綠,看着十分水靈,肉多柔嫩,又被稱為“美人腿”。
香菱聽了,啧啧稱奇,一邊撫摸一邊道:“美人的确是美人,只是這美人腿還挺肥!”
史如意差點笑倒在地。
茭白獨好油焖,用油才能鎖住其水分鮮味,別的做法都不甚可取。去皮洗淨,切滾刀塊,趁油熱下茭白,加醬汁砂糖快速翻炒上色。
出鍋前撒蔥花點綴,潔白小巧的茭白裹着濃油赤醬,色澤紅亮,一口咬下,唇齒間溢滿鮮甜。
香菱早已經守在竈臺邊,美其名曰“試味道”,小心翼翼地夾一塊,送進嘴裏。
史如意笑着看她,問道:“如何?”
香菱咂摸兩下嘴巴,豎起拇指,肯定道:“脆嫩!”又吃一塊,道:“香!”最後依依不舍地将茭白裝盤,說:“竟然比肉還好吃!”這句算是蓋棺定論。
這菱角和茭白有的多,食肆裏還有些正在用粉的客人,史如意用小碗裝了,每桌送去一份,收回不少誇贊。
有位熟客吃得滿意,用帕子抹了嘴,在桌角留了一小塊銀錠,遺憾道:“好手藝!我家中廚娘,怕是都做不出這菜的三分味來……掌櫃的若是願意親自下廚,我一定日日來。”
史如意笑得含蓄,說:“承您賞臉了,原便計劃着按時令上些新菜呢!只如今食肆店面還小,人手也少,每日頭裏忙不過來,來晚了怕是就吃不上了。”
回頭又找石英打了個木架子,大手一揮,在上頭寫了每日特供的幾樣菜品,擺在門口。
食肆賣各色米粉,這是史如意一早便計劃過的。
米粉講究,講究不過是在原料制作上,客人要用時,在骨頭湯中一燙便能撈出來,灑上早已預備好的葷素配料,轉眼就可上桌。
她們食肆占位不大,一人一桌一碗,如流水席般,吃完就能輪換,是走了“薄利多銷”的路子。能推出菜品當然好,一道菜,一爵酒,利潤不知要比米粉高出多少,但要先有位子供客人坐下閑聊呀!
史如意這些日子總留了心,在坊間打聽租鋪子一事——這麽大的鋪面,要史如意直接盤下來,還是有些艱難的。
雖然祥和齋和如意食肆如今每月進賬都不少,但店鋪日常周轉要銀子,底下廚子、丫環都指望着她們吃飯……
還有史如意和羅娘子、紅玉提起的“風險預防”,做生意的總要留一手,天有不測風雲,哪年碰上個饑荒什麽的,老百姓光景不好,生意就做不起來,總不能一群人抱着米缸看天吧。
但想租到合心意的鋪子,也是一件頗費功夫的事。
西市裏多是腳店多,偶有幾家大店,都是在坊間經營了有些年頭的酒樓,客源穩定,并無轉讓或是出租的打算。
一口吃不成個胖子,史如意也不心急,一邊慢慢打聽着,一邊在食客中宣傳新菜,積累口碑。
每到飯點,便有不少人守在店裏,若是搶不到位子不能堂食,便拿了瓷碟,裝進食盒中帶走,第二日再還了碟來。如此這般,甚至興起了熱潮,不少宅門都遣了婢女來,提前“預約點菜”。
有客人每日下衙便來,卻一連幾日都跑空,實在是氣急了。
史如意抿唇一笑,從後廚端來她們給自個兒留的晚膳,香菱瞪大了眼睛,好歹被溫媽媽及時拉住了。那客人眼神一亮,伸手接過來,嘴上還在推拒:“掌櫃自家用的,我怎好奪人所愛——”
史如意把話說得客氣又周到,道:“怠慢了客人,本就是我們不是……只可惜鋪子位置就這麽多,還要辛苦您自個兒端回家用了。”
那客人美得不行,又聽史如意說正在尋新店面一事,心頭一動,道:“掌櫃的要租鋪子,我倒是知道有一處地方,鋪面大小正合适呢!只是……”
史如意看那客人猶豫,忙追問道:“只是什麽?”
那客人讪讪一笑,換了只手提着食盒,悄聲道:“那鋪子擱置有些年頭了,位置也好,只一點不好……聽說是柳家的資産!害,那柳家做布匹生意的,財大氣粗,連管家都傲得很,寧願空着也不租出去,怕是看不上這點子租金……”
柳家?!
史如意緩緩點頭,跟那客人道謝,少頃,突然成竹在胸地一笑,顯出幾分商人特有的“老奸巨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