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寒沙連騎跡

第102章 第一百零二章 寒沙連騎跡

誠老親王在書房叮囑了兒子一番, 拄着拐杖從抄手游廊一步步慢悠悠繞過碧波湖水,遇見的侍女無不停下來恭敬行禮,誠老親王笑吟吟的, 一如既往的和善。

“王爺。”侍女掀開門簾, 轉過鑲嵌着貝母的紫檀屏風, 誠老親王在老王妃房間裏的茶床坐下, 笑容才略微收了些,侍女奉茶後誠老親王讓侍女都退下,問道, “孫兒媳那邊你可叮囑過了?”

“都說了,放心吧, 咱們孩子的性情你還不知道麽?本就不是那些喜歡掐尖出頭的, 孫兒媳婦性情跟他更是一路的。”誠王妃與他結發夫妻五十餘載, 最了解他在擔憂些什麽。

誠親王這才慢慢颔首, 啜了口茶道,“當年的陣勢你不是沒經歷過, 那些都是父皇的皇子, 還不是圈禁賜自盡的數不勝數, 後來永泰帝那位的手腕也不遑多讓。“

誠親王有些唏噓, 又冷笑一聲道,”好日子過了幾天, 如今宗室裏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又想着争權, 竟還來哄着本王出頭。”

歷來親王就藩都能遠離望京, 但也得看和當朝皇帝的關系遠近, 他雖然就藩,卻在永泰帝的幾次推恩下削去了兵權鹽鐵和征稅的權利,混得還不如朝臣, 容皇後執政後欽朝對軍隊的掌控性加強,軍隊實力空前強盛,他們這些上了年紀的老王爺名義上回京養老,實際上就是削藩。

不過他經歷數代皇權更疊起起伏伏,已經把這些看得淡了。

他能當上宗正不過是因為活的最久,又向來順從,哪裏是他有什麽本事,這次稍拂了容皇後的意思,也不過是因為後代太不争氣,不得不替他們奔個前程,如今前程有了,自然不願意摻和進昌平郡王的野心裏。

“王爺不必同他們計較,過些日子我們去莊子上住着,外面自然明白您的意思了。”

“後院裏的事情本王不便開口,你叮囑好孫兒媳,得了差事也莫要張狂…皇室嫡枝子嗣不豐,年紀尚小,宗室旁親若是擋了誰的路,自然會被修剪。”

“是。”王妃固然已經叮囑過了,還是點頭應下準備再提一次,旁人看來他們是膽小如鼠,卻不知道在皇室裏是怎麽小心也不為過。

“這次的親蠶禮還是你代為主持,別出什麽纰漏。”誠王爺提到此事皺紋裏都有些笑,這在容皇後看來是不值一提的事情,分到宗室身上卻是極大的榮耀,其他不必說,僅是誠王府受容皇後看重,能在宗室産業裏多分的一點油水,就是不菲的收入。

誠王妃點頭,這親蠶禮她已經代為主持數年,稱得上熟練,也沒有緊張的情緒,提到容皇後,她卻忍不住多問一句,“聽說各州府的學堂都修建起來了,擅天文、水利、機械甚至軍事謀略的人才輩出…這些人若不攏在朝廷手裏,翻起天來可如何是好。”

“不若像以前一樣,至少安穩。”

和宗室裏輩分小連封地都沒有的宗親不同,誠王以前的封地雖然是蠻荒之地,卻至少是片封地,讓他們見到過百姓的生活,只有艱難維持生計但不至于餓死,把握好這個平衡點,才是朝廷世代統治的根基。

“有兵權、糧草、銀兩還有許多人才,你說下一步他要做什麽?”誠王爺渾濁的老眼裏閃過精光,很快又垂下頭一副昏昏欲睡的模樣,只是提醒道,“容皇後的野心可不止于此。”

他不免想起昌平郡王汲汲營營想要搶奪的那點權利,心底好笑,這點權勢容皇後還沒放在心上,只想着關起門來奪權,卻不敢向外闖蕩。

”王爺是說…原來漠北軍和西北軍都抽調将領納入州學,是早有這個心思。”王妃輕聲道。

“可惜了,這樣的人竟生在容家。”誠親王雖然有自己的心思,到底是流着皇室的血,開疆擴土是每一個皇室中人的執念,卻沒想到皇室中當真出了一個這樣的人卻是外戚,誠親王不由得扼腕,一個外戚的身份,注定他無法獲得宗室和朝臣全部的信任支持,走得長遠。

*

景安七年,吐蕃入侵大欽屬國小勃律。

欽朝以宗主國身份數次調停無果,無奈發兵遠征吐蕃。

吐蕃提前收到大欽國書,令其退出小勃律領土放歸小勃律皇室俘虜,但拒不遵從,又辯稱是邊境不清小勃律襲擾在先,幾番交涉不下,大欽的軍隊已經逐步集結,攻下數座城池。

吐蕃起初沒有把大欽的警告放在心上,畢竟大欽疲軟多年,武備廢弛,他的警告就是耳邊風,這一點雙方都明白,小勃律只能自行抵抗吐蕃,但在大欽一舉打下突厥,将突厥徹底逐出焉支山脈外獲得了大片土地和資源後,吐蕃才重視起來,先後數次派使臣建交。

吐蕃的上層貴族奴隸主迅速反擊,他們有熟悉地形方便調運物資的優勢,同時有出色的冶鐵業,能鍛造出鋒利的武器,然而這一切在大欽軍隊面前都是徒勞的。他們驚訝的發現,這支傳說中只能充數的軍隊,紀律嚴明,從百夫長開始都受過戰術訓練,在實戰中像轉動的齒輪,逐漸默契,配合火炮、火槍隊,吐蕃被打得節節敗退。

吐蕃試圖反擊,但小勃律殘軍也伺機反攻,牽制住了他們的部分精力。

兩種制度的差異在戰争中逐漸變得明顯,維護貴族利益,用鞭子或財富逼迫奴隸、手下軍隊作戰的吐蕃軍隊,和在各地接受訓練的軍隊相比,不免落于下風,在物資補給上,欽朝數年來疏通河道,部分新的河道修建已經完成,各州糧倉充盈,物資運輸便利,政令一到,各地立即放行。

最艱難的物資補給線源源不斷,各地軍力還在抽調,吐蕃每一天都在承受更大的壓力,因為軍隊人數不足,吐蕃貴族間開始相互推诿,不願意派人幫助對方,松散聯盟瓦解。欽朝抓住這個機會,把吐蕃貴族逼到了邊陲,他們無奈提出割讓領土,向欽朝議和。

議和書送到書房,容從錦連拆開的興趣都沒有,顧瑩最近學到西域傳,對周邊國家有些好奇,“前朝時上遣使者持千金及金馬,以請宛善馬。宛王以漢絕遠,大兵不能至,愛其寶馬不肯與。”

“漢使妄言,宛遂攻殺漢使,取其財物。于是前朝伐宛,連四年。宛人斬其王毋寡首,獻馬三千匹,漢軍乃還。”1

“大欽攻城略地,吐蕃貴族所控疆域十不存一,君後為什麽不看看他們的議和條件呢?他們應該會給出比大宛更有力的條件吧。”

“他們能給的不過是一些金銀,我要的不是那些。”容從錦随手把議和書給他,顧瑩拆開看,果然如君後所言,只是上面的數額讓他忍不住怔住,禦書房的師傅時常以突厥以前對欽朝的劫掠來警示他,每次提到都痛心疾首,他只覺得突厥來搶奪大欽百姓的財物,一定是有利所圖,現在才知道何止是些許利益…

這已經比遠征吐蕃的軍費多出兩倍有餘,更不用提吐蕃承諾的每年納貢數額了。

“那您看重什麽?”顧瑩勉強把視線從議和書上拔出來。

“土地、人口、礦産我都要,本宮要這片疆域納入大欽版圖,教化于民,官道暢通。”

“…這恐怕吐蕃朝廷不會答應。”顧瑩沒想到君後沒想過撤軍,吶吶道。

“你記着弱者是沒有資格發言的。”以前的欽朝也是如此,議和書的效果不如一張廢紙。

容從錦随手把議和書推到一旁。

大欽軍紀嚴明,沒有擾亂吐蕃百姓,也不抓俘虜充作奴隸,吐蕃貴族階層和其他國家往來頻繁,在貿易和冶鐵上都有明顯優勢,但下層無論是奴隸還是自由民,都還處于生産的初始階段,種植糧食單一,使用的工具也只有簡單的木犁,連基本的深耕施肥都做不到。

因為貴族逃離匆忙,奴隸和自由民觀望了一會,還是趁着播種的季節出來耕地,駐軍的百夫長看到沒說什麽,下次物資補給,把新運來的一些種地工具送給了附近的居民。

吐蕃貴族遲遲收不到回複,領地上的奴隸卻已經和大欽駐軍熟悉起來了,他們收到回應不由得大驚失色,大欽和小勃律兩面夾擊,把吐蕃貴族最後的領地占領,吐蕃貴族逃向大勃律。

小勃律忙給大欽上書,感激大欽出手相助,大欽這次回複了,但回應卻充滿疑惑。

“欽朝使臣應小勃律國王疏勒請求出兵,現在國書上怎麽是元貴。”

小勃律回書解釋,“國王疏勒戰死,王次子元貴即位。”

大欽怒而回複,“國王疏勒曾向大欽請封王長子烏戈為儲君,怎能随意更改?況且王次子為嫔妃所出,大宗小宗理應分明,豈能以庶亂嫡,以小亂大宗。”

小勃律又連忙解釋王長子失德,國王疏勒戰死前已有改立之心,親近的臣屬都知道,只是沒有正式的诏書。

這次的回複等了很久,一起來的還有大欽的軍隊,大欽無奈表示,有違禮法的事情大欽作為禮儀之國無法接受,又是皇後攝政只是雙兒,實在沒辦法決斷按照禮法讓王長子繼位,還是順應小勃律朝廷所向讓王次子繼位,最後決定暫時托管小勃律,直到小勃律統一意見由誰繼位。

這次小勃律茫然了,想不到一夜之間他們就被托管了。

設都護府,左右将、左右都尉、翻譯、驿站、學府,保留當地貴族,下屬官員任命不變。

王長子得到了大欽的支持,拿到了正統的旗幟,多年被打壓的郁悶一掃而空,堅持要次子讓出皇位,次子這些年實際監國,支持者甚多,兄弟倆鬥了個旗鼓相當。

其實這時候他們如果能決定誰來繼位,大欽扯的這張正統的旗幟不攻自破,但人人都有私心,即使大欽的目的昭然若揭,他們也沒辦法看着皇位落入旁人手中,等他們終于決出勝負時,都護府已經順利運行,曾經支持小勃律皇室統治的貴族得到了都護府分給他們的更大的權利,也不再支持小勃律皇室。

在當地留下部分駐軍确定政權平穩交替,容從錦派人開始勘探煤炭鐵礦等資源的儲備情況,中原缺少煤炭,雖然現在海運基本能滿足欽朝需求,但确定欽朝領土上的煤炭資源量也很重要,學堂培養出的人才開始在各領域發揮作用,為大欽記錄礦産數據,同時彙總當地風土人情,在當地引入新的文化和技術。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