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徐溫(四)
第004章 徐溫(四)
朱津派往南陽的信使星夜啓程,而另也有一自章德殿而出的身影,在夜色将醒,晨曦方興時,趕至了永樂宮。
是日,天子辍朝。
不少官員當日是緊趕慢趕,還未破曉便入宮上朝,三五成群地互通着消息,皇帝卻遲遲未到。他們等了半日,等來的竟是常侍孫節,霎時間人心惶惶。
畢竟昨夜那封信中的內容,只有朱津,以及朱津親手遞給的天子才知曉。
哪怕再加上探子昨夜回營去報的那幾個将軍,朱津心腹,以及宮中的幾個內侍,這幾人的嘴也緊,何況只一夜,能傳出什麽風聲?唯有朱津昨夜夜闖皇帝寝殿,似行不軌,卻只說了兩句話便出來罷了。
再有消息靈通些的,不過只知曉那夤夜入宮的探馬,報的是南陽的軍情,再多,就沒有了。
這些人兩廂交談,互通消息後,反倒更加好奇了,于是今日朝上這些人,幾乎只為等着皇帝出來,為他們解惑——這徐溫,究竟是一路打到了京城城下,還是被朱津的心腹裴方攔在了南陽城外。
畢竟這些個大臣,誰不是家大業大,先一步得知消息,無疑就能早做打算。
朱津在洛陽這十年,這班公卿旁的沒學會,保命的技巧倒是越發娴熟。換言之,那些與徐溫有仇的,或是這幾年間巴結朱津,已做了同黨的人,自從徐溫起兵便一直懸着心。此刻更是想早知軍情——該跑還是易幟,都得先知曉戰況才能就此打算。
此刻的一絲先機,或許便是自己的命懸一線的那個機會。
當然,或許也有那麽一小撮人,被這朱津近十年的威勢所懾,覺得徐溫恐要兵敗南陽,那更是提心吊膽。
只是,皇帝辍朝,那朝堂上就只剩下禦座之下,一個泰然自若,仿佛早有預料的朱津。
——可誰又敢問朱津呢?
孫節一聲通報,滿朝大臣頓時喧鬧起來。聽那聲量,這裏哪裏像是個朝廷,倒更似是城門口,甚至是街邊鬧市,一時各說各話,喧聲不斷。
那朝上一片紛亂中,終于有一兩個機敏之人,反應過來,在孫節離開之前叫住他,問:
Advertisement
“不知陛下可安好?現在何處?”
天子自然是安好的,顯然,後半句才是他們想問的話。那孫節轉眼一看,那朱津竟也笑着望向他,似是等着他回應的模樣。
孫節止住步伐,回頭,老臉上堆起笑意,對殿上衆臣躬身。
“諸位放心,陛下現在永樂宮,有太後陪着敘話呢。”他頓了頓,又沖着朱津一笑,“不過是昨夜受了些寒,今日起來憊懶了些,不是甚麽要緊事。”
此話一出,大抵是明白了話中暗含的機鋒,那朱津臉上笑意越發深了。
孫節想必是發覺他安插至宮內的人了。
逢珪行事雖謹慎,但防不住這些送進宮裏的暗樁實在不少,或許有那麽幾個在孫節面前露餡的,又是在這樣的非常時機,要往宮裏送人,本就顯眼。
然而,朱津更不是能受孫節敲打的人。
這老東西還活到今日,幾乎全依仗皇帝的心軟。若不是皇帝用慣了他,照朱津的性子,恐怕早尋了個機由把他打殺了。
是,內外宮的确有別,他昨夜能夜闖寝宮,憑的是戰事情急,今日若再發難,就不是他的性子了。
何況,孫節這話也不假。
朱津此時按捺不發作,未嘗沒有這些考慮,只是,再要往裏探究其深意時,朱津臉上的笑意便倏地收了起來。
他利落地轉身,幾聲“諸位”便簡單控制住了孫節不曾壓住的局面——有他發話,自是無人再敢私下竊語,殿上唯有一陣頗為詭異的死寂。
“陛下此番受寒,原也賴我。是昨夜有急報傳來,情急之下,我只能破一回例,深夜入宮,或許因此害得陛下——”
朱津說得緩慢,說得也同樣隐晦。面上仿佛是在“罪己”一般,但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地踩在了衆人最想聽到那一個方向——南陽。
只是,說到一半,他便話鋒一轉,目光如電,竟看向了朝中幾位年過半百,鬓發花白的大臣。
“——話又說回來,天子向來頗為依仗諸位……大人。這軍情緊急,想必不止我一人收到了來信,你說是吧,王邈、王司空?”
衆人愕然,那目光自然又都落到了這位王邈身上。大抵不少人心中在犯嘀咕,疑惑朱津與這等帝黨老頑固向來不和,但為何會突然在此時發難。唯獨那朱津說完話,卻在大庭廣衆之下,趁着衆人都在打量王邈時,把目光又悄然挪回了孫節身上。
果然,王司徒歷經三帝,哪怕朱津這樣發難,面色也不改,但孫節就不同了。
一聽“軍情”、“來信”,孫節原先與他暗諷也不曾變色的老臉上,遽然出現了一絲裂隙一般的驚疑。
——
前朝暗流湧動,皇帝未嘗不知。
正如孫節所述,今日辍朝,皇帝沒去別處,反而去了徐太後所居的永安宮。
要說這徐太後,确實也是非凡的人物。
不說她與徐溫這一層姐弟關系,就說她在先帝後宮,從區區一介宮女爬到後位,靠的可不是徐溫。
是尤勝常人的定力與心性。
她知曉自己家世不好,容貌不過清秀,難以與這一宮的姹紫嫣紅争輝,所以遠離這宮中渾水,從不張揚。也知曉掖庭的艱辛不過是一時的險阻,只要熬過去了,待其子成人,自有另一方天地,所以修身養性,安穩度日。
果然,被她等到了先帝長子病逝,又被她等到了四地叛亂頻發——先帝只剩她膝下這一個兒子,要立太子穩定宗室,還能有旁的選擇麽?
甚至徐溫的得勢,也是因為她升了貴人,此後又封後,因為他從一個滿面煙灰的鐵匠一躍而成了太子的母家。
本朝雖也曾經歷過外戚幹政的彎路,先帝畢竟在皇位多年,必然更是懂得不能助長外戚的道理。但那畢竟是其他世家豪族。
而徐家,原先不過是打鐵的而已。
不足為慮。
彼時,誰也不會認為賜給徐溫一個中郎将,或是一個雜號将軍的空號,除了讓太子更名正言順之外,還能有什麽影響。
說起來,徐氏封後時,那徐溫之女也正值幼沖,又與太子年齡相仿,二人說一句青梅竹馬也不為過。
在此之前,徐溫之妻薛氏本就借着探親偶爾出入宮廷,此後徐家高升,宮內宮外更是來往頻繁。
而徐溫和徐太後,本就綁在一條船上,這樣頻繁進宮,如同把意圖明晃晃地擺在了案上,哪怕是旁人也能看出——
若真能親上加親,真是兩方受益。
雖然鐵匠出身的徐家受公卿冷眼,甚至連徐鴦本人都不過是個大字不識的野丫頭,但只是入宮選為太子妃,說白了,侍奉太子而已,又不考教學究,只要有這份少年相識的情誼在,足夠了。
徐太後既能借此掌控越發有主意的太子,更可以借徐家将手伸到前朝。
可惜,十年前那夜離亂,把二人的籌謀徹底打亂。
而徐太後,若說她在皇帝踐阼前還妄圖螳臂擋車,鼓動先帝與朱津相抗衡,可等朱津舉大軍圍宮,徑直把太子從東宮裏像提小雞崽似的拎上皇位後,她也再度偃旗息鼓。
确實,朱津手裏那麽多亡魂,唯獨沒有她母子二人的命,她又何苦再陷入這個泥潭?
至嘉始三年,也就是約五六年前,這位徐太後的永樂宮,又如同那掖庭裏的小宮室一般,再度冷清了下來。
而此刻,孫節不在,縱使是禦駕至此,這永樂宮竟也同樣冷寂,宮人盡數守在殿外,殿內空空蕩蕩,唯留皇帝與太後二人,站在高閣之上。
晨風微涼,皇帝在這無人看管的永樂宮中,卻是難得放/浪,只披着件外袍,倚着闌幹。
自下往上,只見得那廣袖翩然,衣袂綽綽。
永樂宮中沒有其他宮人,站在閣上,從那雕欄間便能瞧見殿外宮牆複道,院內一個個內侍模糊的身影——若有人進,這迎欄而立的二人頭一個便能發覺。
皇帝說話自然沒了顧忌。
“……昨夜朱津‘為了遞那封信’,便敢夜闖寝宮,是篤定朕不會拒他。”
“至少如今陛下在理政了。”太後道。
皇帝只冷笑了一聲。
或許,是這樣的時刻,哪怕對于年紀輕輕便歷盡諸事皇帝而言,也是心緒難平。
哪怕不曾明說,但這閣上站着的兩個人,的的确确正是徐溫在宮中僅剩的血親。
徐溫一死,那些遙遠恩怨再歷歷分明,也抹不平一條命橫在面前時的悵惘。十年來壓在皇帝肩上的那些難處,從未有像這時這樣重如千斤,教人喘不過氣來。
一時沉默,皇帝往天邊隐約露出的亮光望去,纖纖玉指緩緩撫過那雕欄,停在一處龍首之上:“理政?聶永無能,遠在青州,連信都送不進來,王邈無權,不過幾個言官,吵破天也難成氣候,如今連……如今這局面,你當真覺得他能回京麽,姑母?”
——“姑母”。
此二人,一個是當今天子,一個是一宮太後。不論是怎樣的情形,怎樣的對話,皇帝對自己的親生母親,都不應當有這樣的一個稱呼。
然而,話音落在寂靜的蕭牆之內,如同水珠緩緩沒入平靜的湖面。
聽見這兩個字的徐太後,面上竟不曾變色,似連一絲漣漪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