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去學堂

25章第二十五章 去學堂

許娘子看看女兒又看了看陸雲蓁,“只是這束脩,該如何算?我每月月銀三兩,三娘子,不然束脩就從月銀裏扣吧。”

家裏就大郎讀過書,當時每年有三兩銀子的束脩,後來家裏窮,滿打滿算也就讀了兩年。

說實話,許娘子當然更願意把這個機會給大郎,大朗是男娃,讀些書以後的路更寬,可聰慧是女兒聰慧,三娘子願意如此也是因為女兒自己。

她這個女兒的确聰明,看人包包子,就能記下來給家裏帶來一樁大生意,進侯府也得三娘子喜歡。惦着家裏,從侯府到崔家來回一個多時辰都記得路,她顧念不到總是女兒來回跑。

偶爾許娘子都忘了,女兒才七歲大。

侯府的女兒這個年歲讀書識字,她的女兒能寅時就起來,坐着板車去賣包子。這個時候,許娘子也覺得愧對孩子。

如今有這樣一個機會,許娘子又不傻,能分不清好賴嗎,不是好事兒,那侯府的小娘子怎麽會去讀書呢。

三娘子覺得既然女兒能去那就去,大不了日後讀不好再回來,只不過這是天大的恩情,能去已經不得了了,束脩肯定得自己交。

估計得好大一筆銀子。

舍得自然舍不得,可家裏的生意是三丫帶來的,一個月能賺這麽多錢也虧了女兒,有就拿出來一些。

若是沒錢,許娘子肯定不會考慮讓崔如英去讀書。

有了錢,許娘子也不想太小氣。

這侯府的先生跟當初崔大郎去讀書時的先生肯定不一樣,多讀點書,定然有好處。

崔如英怔了怔,她沒想到許娘子要問的是這個。

陸雲蓁也松了口氣,她還害怕許娘子不答應呢。本來也沒想過束脩,不過既然許娘子提了,就象征收些,也省着她們覺得受之有愧。

Advertisement

陸雲蓁覺得,按照給許娘子的月和賞錢算,一年二兩不算多。

她道:“束脩一年二兩銀子,就從你月銀裏扣吧。讀書下個月初五開始,小兒家也不必太累,每日上半天就成了,上個五日就歇上兩天。”

女兒家啓蒙和男子啓蒙不同,女兒不用考取功名,能讀書識字就是錦上添花了,男子自然要更嚴苛一些。

不過就算如此,請來教書的也是朝中大儒,擱別的府邸想請都難的。

二兩銀子對許娘子來說倒也還好,她笑了笑:“都聽三娘子的。”

她嘴笨,也不會說感激的話。

崔如英認真道:“多謝三娘子惦記着我,大恩大德,沒齒難忘。”

陸雲蓁笑了笑,“既然有這機會,就好好讀書。也不必顧忌她們是侯府的姑娘,更不用藏拙。受了欺負就和我說,萬事有我和三爺呢。你是咱們燕歸堂出去的人,別害怕。”

崔如英這會兒倒是聽出來陸雲蓁因何讓她去讀書了,受恩于她,回報一二也是應該的。況且,不管因為什麽,給她的是實打實的好處。

崔如英點點頭,道了聲好,“三娘子請放心,讀書機會來之不易,我不會辜負三娘子和我娘的一片苦心。”

陸雲蓁不禁想,就這一番話,由一個七歲的孩子口中說出來也不易。

大房的女兒會說話,也得侯爺疼愛,雖說自家的孩子好,可是那是沒跟別人家的比過。

二房養得嬌些,陸雲蓁也聽孫惠茹抱怨過,二房三房是嫡親兄弟,若是能帶着一塊兒讀讀書也好,不成也不會讓大房的占盡風頭。

崔如英能去正合适不過。

陸雲蓁覺得如英二字甚好,女兒家若柔弱,可“如英”二字卻帶着股子韌勁兒,聽着朝氣蓬勃的。

也到正午了,陸雲蓁沒有久留,讓母女二人回去用飯。

二人行了個禮,許娘子是拉着女兒的手出門的,回到屋裏,飯菜已經在桌上了。

崔如英忍不住高興,在許娘子往外拿飯菜的時候笑着看她,“娘,你可真好。”

這話說得慢,聽着溫溫柔柔,跟春風似的,許娘子點點崔如英的鼻尖,道:“這就好了呀。”

飯菜一如往常,但崔如英就是覺得,今兒的飯比以往的好吃。

許娘子察覺出女兒高興了,在正屋時她也看出來了,女兒想去。

她最怕的是女兒被侯府富貴迷了眼睛,什麽都不顧了,一頭熱趕上去,偏偏這樣才最被別人瞧不起。

三娘子那樣的人,什麽人沒見過。

但崔如英挂念家中,一來一回那麽遠,都回去好幾次了,從沒有不想回去過。

可見沒有像許娘子想的那樣,扒着侯府當家。

想讀書就讀吧。

侯府的先生,一年束脩才二兩銀子,不算多。況且,陸雲蓁總給賞錢,算下來也沒花什麽錢。

二兩銀子估計還是少要的,別人哪兒有這樣的機會。

若是三娘子想把女兒留在侯府,她肯定不會同意,但讀書是好事,她也不想困着女兒,把這樣來之不易的機會推出去。

不過許娘子還是忍不住囑咐了幾句,“三丫,既然有這機會,就該珍惜,好好讀書,聽話些,不懂的多問,如果是實在讀不好……”

真不是這塊料子,那白花這個銀子作什麽。

崔如英笑着接話道:“如果讀不好,女兒就不讀了,咱們家守着包子攤,日子也很好過。”

若真讀不好,一直耗着豈不是浪費銀子,非要學大戶人家女兒讀書作什麽。

許娘子聞言摸了摸崔如英的腦袋,“你能想通就好,等我問問三娘子都需要什麽,紙筆這些,書用什麽書,也給你置辦一套。”

崔大郎讀過書,但時間久遠,許娘子也不識字,早就忘了。

崔如英抱着許娘子的胳膊,“娘,你真是太好了!”

*

而另一邊陸雲蓁辦事利索,直接在錢夫人來燕歸堂看璋哥兒的時候跟她提及了此事。錢夫人幾乎日日都來看孫兒,孩子還小,自不會一直往正院抱,離得也不遠,就算遠她也樂得跑這一趟。

孩子抱進屋,錢夫人溫柔逗着,倒是一片和樂。

陸雲蓁看了一會兒,笑着把想讓崔如英去學堂的事說了,“母親有所不知,這孩子聰穎伶俐,兒媳坐月子這些日子,她幫着做了不少吃食,兒媳實在不忍她只做這些,什麽都不懂,一輩子就這樣埋沒了。所以想求母親,讓她跟着大房和二房的女兒一塊兒讀書。”

這算不得大事,反正教一個也是教,教兩個也是教,再多一個而已。

陸雲蓁剛生了個兒子,安定侯很是喜歡,錢夫人不會連這點事都不答應,她拉着璋哥兒的小手,“都由着你。”

這對錢夫人來說委實算不得什麽大事兒,讓兒媳高興一點兒,讀個書又如何?便是日後都在府中住下也無礙。

況且讀點書,性子也能穩妥些,省得舉止粗俗上不得臺面。

錢夫人應允,這事就定下了。

如今府中的事還是錢夫人在管,只不過很多小事交給了身邊的幾個嬷嬷。大房的女兒楚玉娴要去啓蒙還算一件大事呢,趙婉芝甚是上心。

就盼着女兒能給二房的楚玉珠比下去。

誰知道三房也來湊熱鬧。

怎麽着,兒子還小不能來,奶娘的女兒也非要塞來?

趙婉芝不悅,一個奶娘的女兒,什麽身份,也配跟她女兒一塊去讀書,陸雲蓁只會找她不自在。

陸雲蓁想做什麽,想說她生了個兒子受寵愛,婆婆什麽都答應她,以後侯府爵位也是三房的?

趙婉芝氣不過,可和大爺說,楚庚淳只道:“都應下的事,母親怎麽會反悔,一塊兒讀個書而已。”

趙婉芝:“什麽叫一塊兒讀個書而已,咱們女兒什麽身份,一個奶娘的女兒,妄想飛上枝頭,都不知道沖着什麽來的!”

楚庚淳道:“母親高興,能有什麽辦法,先這樣讀着吧。讓玉娴好好讀書,不可懈怠。”

趙婉芝後來想想,那丫頭來讀書也不是全無好處,市井出身,爹娘大字不識,說是聰慧伶俐,可到底什麽樣誰知道呢?

她的女兒自小耳濡目染,如今已經能背數十首唐詩了。

況且女兒才五歲,加上二房的楚玉珠嬌縱蠻橫,如今還讓先生頭疼,聽說那丫頭已經七歲了,要是什麽都不會,去學堂只會丢人現眼。

趙婉芝這般就不擔心了,還貼心準備了一套筆墨紙硯和啓蒙書本送過去。

她是做嫂子的,得面面俱到才行。

陸雲蓁笑着收下了,後頭許娘子問都要準備什麽時,她道:“都準備好了,下個月讓三丫去讀書就是。”

改名字的事兒,陸雲蓁到時再和先生說吧。

離初五還有幾天呢,崔如英打算期間再回家一次,多住幾天。

不然去學堂之後再回家就只能下午來回,這樣才能不耽誤第二天上課,時間短回去一趟也做不得什麽。

且五日一次,誰知放假的兩日是下雨還是什麽。

回家要幫幫忙,生意如今穩妥,也不必太着急租鋪子的事兒,況且不是小錢,總得攢攢銀子再說。

這一晃眼就到了月底,許娘子也發了這個月的月錢。

其實來侯府還不足一個月呢,但月錢都是月底發,許娘子這月拿一兩的月銀,扣掉的是崔如英的束脩,這月少,等下個月就多了。

看着少了銀子,許娘子心裏還是有點舍不得,轉念一想讀書是好事兒,做母親的自然希望兒女好。

許娘子只盼着崔如英好好讀書,日後也教教二丫識字,別像她和崔大山大字不識,什麽都不懂,就連做生意也畏手畏腳的。

月初的時候崔如英回家住了三天,許娘子是沒假的,其實跟李嬷嬷說也可以回去兩個時辰,只不過崔家住得遠,來回一趟太耽誤時間,許娘子也就沒回。

這到了四月天氣更加暖和,街邊柳枝翠綠,鳥語花香。

巷子裏也熱鬧,崔如英看家裏的雞仔也長大了不少。

回來的第一天她就和家裏說了要去讀書的事兒,連着每年束脩二兩銀子一同告訴了他們,“到時上五日,休兩日,休假的時候我再回家,不過若趕上陰天下雨,也沒法兒回來幫忙,家裏還得爹你們多顧着。”

崔大山怔了怔,還是崔大郎反應快,笑着對妹妹說:“能讀書是好事,一定要好好讀。”

崔大山在心裏嘆了口氣,兒子就讀了兩年書,許娘子也跟他說過,日後有了錢,再讓崔大郎去讀幾年。

沒想到竟然是女兒要去讀書了。

一年二兩銀子,全是白給出去的,不過再想想生意也是女兒帶來的,那還是侯府,這二兩估計還是體諒崔家貧苦,少收了。

這麽一想,崔大山就什麽都說不出了。

崔大郎心裏雖有些不得勁,但這是好事兒,也真心替妹妹高興。

而二丫也不太懂這些,讀書對她來說還遠着呢,而且她沒聽過女子也要讀書的,從前聽大哥背那些詩句頭都大了,她才不要讀書。

三丫願意沒辦法,就是不能常回來了。

崔如英也能看明白崔大山的神色,她沒往心裏去,連侯府都更看重小公子,普通人家,崔大山自然也對長子寄予厚望。

崔如英明白,也能理解,但若是許娘子都點頭了崔大山卻不樂意,讓許娘子想法子把機會給崔大郎,她是不會幹的。

等家裏有錢了,家裏孩子都去讀書也使得,如今有機會,崔如英不會放棄。

這事兒也就過去了,崔如英回家還有一件要緊事,就是數數上個月家裏賺了多少錢。

做生意月初盤點,崔家也不例外。

家裏是從上個月初六開始做生意的,抛去陰天下雨的幾日,日日出攤兒。後頭每日下午去城東賣生煎,也賣了近十天呢。

崔大郎每日有記賬,賺多少,買面肉調料這些東西花多少。

崔如英一頁一頁看着,這般算下來,賣醬肉包子賺了四千三百文,賣生煎包子賺了兩千六百三十文,加在一塊兒總共六千九百三十文錢。

其中崔大山還找人打了口平底鍋,花了半兩多銀子,這個算在了賣生煎的本錢裏面,不然能賺更多。

還不到一個月呢,崔大山也就每日讓兒子記賬,賺的錢就收起來藏好,也沒月初數錢這個意識,不想都這麽多了。

一匣子的銅板,一百文串在一塊兒,看着甚是壯觀。

小本生意,都是一個銅板一個銅板賺出來的,這麽多銅板放在家裏也不是那麽回事兒,而且不好藏。

崔如英道:“爹,不如去錢莊給換成銀子,也好放,家裏這麽多錢呢,總不好一吊錢藏一處地方。”

如今一千個銅板換不了一兩銀,估計得一千一二,但算起來也有六兩銀子呢。

餘個幾百文家裏花銷應急,畢竟下個月還賺錢呢。

崔如英在心裏估算着,上個月許娘子還得了賞錢,月銀一兩,賞錢四兩,一共是五兩,一家人加在一起有十一兩多銀子。

而且包子攤兒賺得還多些。

崔大山臉上帶着幾分笑意,“行,明日白天我去給換了。”

加上家裏原來的積蓄,再抛去這個月的花銷,也有十二兩多了。

這個月買了雞仔,還吃了幾次肉,花銷也大。

崔大山看看兒子又看看女兒,家裏孩子懂事,幫着做了不少事,可家裏孩子也多,要存錢給大郎置辦房子,還想送他讀書去,四郎五郎還小呢,也要給二丫存些嫁妝。

錢是最禁不住花的,看着多,但也幹不了什麽。

崔如英看崔大山神色由喜轉憂,估計是發愁家中生計,愁點兒也好,不然也不敢盤鋪子。

在家裏待了三日,崔如英就回侯府了。

後日就要去學堂,許娘子幫着收拾好筆墨紙硯。

做母親的愛操心,尤其女兒要跟着侯府的小娘子們一塊兒讀書,許娘子還真放心不下,忍不住叮囑道:“到底是侯府的姑娘,你若是能學會,自己心裏清楚就夠了。”

太出挑了也不好,侯府臉面總要顧及的。

崔如英笑着道:“娘,你還真是高看我,後天啥樣還不知道呢。三娘子說了,二房的姑娘已經上了一年學了,長房的姑娘跟在爹娘身邊,也會背詩。”

許娘子松了口氣,“咱們不求別的,能讀書識字就好了。”

*

初五這日一早,崔如英跟着李嬷嬷去學堂。

她穿的還是許娘子給做的那身繡着黃色花朵的淡綠色衣裳,梳着雙丫髻,頭戴陸雲蓁給的梨花簪子,這番打扮清秀可人,也襯得眉眼如畫。

到了學堂,李嬷嬷帶着崔如英進去,二人去得早,正好和先生打個招呼。

先生姓黃,五十多歲,是個告老的儒生。

李嬷嬷态度很是恭敬,“這是我們三房的人,還請黃先生好生教導。”

崔如英彎腰行了一禮,“學生見過先生。”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黃先生來侯府講學也有幾年了,從前給大公子啓蒙過,這兩年只教二房的楚玉珠,今年多了一個長房姑娘,再多一個也無妨。

看年歲比跟楚玉珠差不多,先問了名字,心中了然這不是楚家人,然後又問了年歲。

崔如英仰着頭道:“回先生,學生今年七歲了。”

黃先生點點頭,“從前可讀過什麽書,可識字?”

這世家子弟按理是到了年歲才啓蒙,可少不了先前就讀書識字的,黃先生看崔如英不像世家女,可看說話行禮,又有幾分氣度。

崔如英道:“學生未曾讀過什麽書,也不曾識字。”

黃先生心裏有數了,“行了,你先去左邊坐下罷。”

學堂很是寬敞,和侯府一般房舍不同,窗戶更大,上頭吊着百葉簾子,這會兒才晨起,整間屋子愈發顯得明亮。

因為來讀書的人不多,屋裏只擺了三張矮腳書案,書案上有筆架、洗筆的水盆、清水這些。

崔如英跟李嬷嬷道別,依着黃先生所指盤腿坐在左邊書案後頭的軟墊上。

坐好之後,崔如英從書袋裏把筆墨書本都拿了出來,筆墨這些是三娘子給的,書袋是許娘子閑暇時縫的。

李嬷嬷把人送到就回燕歸堂了,學堂離燕歸堂不遠,回去就崔如英自己回去。

今兒是頭一日,以後也得崔如英自己過來。

崔如英坐着等了一會兒,見大房大娘子帶着女兒過來。

這大娘子崔如英在璋哥兒洗三禮上見過,她身邊那個金光閃閃的應該就是楚玉娴了。

楚玉娴個頭比崔如英矮一點,穿着一身漂亮的春梅紅衣衫,袖口和衣領都繡着梅花。頭上戴着好幾支小簪子,有銀的,有玉石的,頸間戴着一個嵌着紅寶石的金璎珞,手腕上還有一對金镯子。

這是趙婉芝一大早特意打扮的。

大人穿戴的首飾多,顯得繁雜,可小孩子多一點也無妨。

趙婉芝就是要崔如英記着自己的身份,哪怕來了學堂,攀上高枝兒,也時刻提醒自己什麽身份。

世家貴女和市井丫頭,雲泥之別。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