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開業雜事

52章第五十二章 開業雜事

崔如英是覺得,她爹娘想什麽都擺在臉上,臉上看不出什麽來,自然就不用擔心了。

四桌客人陸續吃完,崔如英出去收錢了,焖面那桌要了四份面,兩份生煎,一壺二十文一斤的酒,總共六十文。

一桌要了兩份生煎兩份水煎,鹵菜一盤,另外十文的酒一壺,除此之外另帶了五個醬肉包子和四個生煎包子,鹵菜一盤五文錢,一共七十五文。

還有兩人吃了兩份生煎一盤鹵菜,收二十五文。

一個客官自己來的,要了一盤生煎兩個醬肉包子,一壺便宜的酒,收了二十四文。

這四桌客人就收了一百八十四文。

再等了一會兒,看沒什麽客人了,崔如英就把門關上了。

崔大山他們也忙活一上午了,該打烊了。

沒客人了,那幾桌碗筷沒急着收,崔大山端上來一盆焖面,先挑了張幹淨桌子打算先吃飯。

崔大山招呼一家人出來,“快出來,焖面好了,焖面好了。”

崔如英也喊了一聲,大朗二丫就出來了。

四郎五郎倆早就吃過了,得留在裏面看着六丫。

崔如英剛剛看着妹妹,差不多能翻身了。不看着點兒,不留神就能翻地上去。六丫長的是挺快,也挺肉乎,也就長大了。

崔如英把錢袋子放屋裏,洗了手就坐下吃飯。

崔如英:爹,“焖面賣的還成?”

Advertisement

崔大山道:“這幾日點焖面的客人還挺多,今兒就多和了些面,剩了不少,沒吃完就自家吃呗。”

崔如英以為吃這個的人少,畢竟頭一日只賣出去三盤,可聽崔大山這麽說,生意似乎又好起來了。

她坐下問道:“咋吃這個的人越來越多了?”

崔大山餓到現在,先吃了一大口面,這個軟乎,連肉帶菜,放點醋和油辣子,味道更好。

崔家做的放豬肉和土豆等菜,菜多面多,做一份兒差不多用三兩面。

崔大山:“我也不太清楚,都是呼朋引客過來的,焖面配上蒜,偶爾再要些酒。然後點份生煎,吃着比光吃生煎便宜還能吃飽。”

五文錢一份就吃得飽飽的,如果是生煎要吃飽,得花三四十文錢,但焖面就不一樣了。

不過生煎是崔記包子的特色,來份焖面,再點一份生煎解解饞就夠了。

再說崔大山也覺得這面好吃。

而且吃過的人,再來崔大山還能認出來,好像就是他們說的那個回頭……回頭客。

估計生意就是這樣好的。

崔如英倒覺得有些驚喜,雖然焖面賣得不貴,可是本錢更低。

一斤面七文錢,加水和面,三兩面就能做出一份焖面來。除了這個,肉放得少,菜多,用土豆條、豆角、豬肉做底,還放辣椒。

做出來黏糊香辣,土豆綿軟入味兒,再算上別的,成本差不多在一半兒。

看着賣得便宜,但是賺的銀子也不少。崔如英低頭吃着焖面,今兒火有些大,有些面條焖得焦香,都酥了。

崔如英說道:“味道不錯,價格也實惠,來吃的自然就多了。我先頭還以為賣得不好,想過些日子把菜單撤了呢。”

崔大山跟着點點頭,“哎,也就第一天不成,第二天就賣了十多盤。二十那天你嬸子來幫忙着,生意比頭一天好,後頭就下了兩天雨,生意也還湊合吧,我想着擺攤兒下雨都不能出攤,開鋪子有客人來就行。今兒生意不錯,你看我們這會兒才歇下來。”

崔大山說完,又往焖面裏倒了些醋。放醋更好吃,更過瘾。

崔如英笑了笑,“那流水呢?”

崔大郎道:“開業頭一天晚上生意也不錯,一直過了戌時才打烊,收拾好都快三更天了。頭一天流水兩千九百八十文,第二天流水三千二百一十文,前兩日下了雨,生意不太好,但也有一千三百多文的流水。”

崔如英不在,就是崔大郎記賬管錢。

對崔大郎來說,這還是一項重任,要把每日花銷賺的都記上,不過他沒學過這個,也記得籠統,“一會兒把我賬本拿給你看看。”

崔如英在心裏算了算,算上鋪子的租金和其他零零碎碎的成本,利潤大約有四成多,但不足五成。

但是架不住崔記包子賣得多,薄利多銷。

賺三千二百一十文那日利潤就得有一兩五錢銀子,就算賺得少的時候,利潤也有六百多文錢。

這才幾日,這就賺了四兩銀子了,這還是抛去雜七雜八的本錢,這是純賺的。

崔如英笑了笑,“咱們鋪子生意不錯呢,都是你們用心經營的功勞。不過晚上到點兒就打烊,咱們別太累了。我常在侯府,娘也不在家裏,爹、大哥、二姐,辛苦你們了,這回回來我一定做又新鮮又好吃的。”

崔大郎腼腆一笑,崔大山嘿嘿傻樂。

二丫問道:“啥好吃的,吃豬肉還是吃雞肉?”

她不覺得辛苦,有啥辛苦的,做生意忙那也是自家生意,做了生意每日吃得還好呢。

包子焖面換着吃,或是吃饅頭就鹵菜,平日哪裏吃的到這些。

光吃炖白菜蘿蔔好像還是好幾年前的事兒呢。

不過總吃也夠,二丫更關心三丫給做啥。

崔如英想了想,她還沒想好,但肯定吃肉。

二丫催促道:“三丫,你快說呀。”

崔如英道:“吃排骨吧,做兩樣,一個糖醋一個紅燒!飯就是大米飯。而且,我現在不叫三丫了,爹,大哥二姐,先生給我改了名字,我現在叫如英了。”

說完,崔如英又扒了口面,只吃面還不夠,還就了小口蒜。

崔大山愣了,崔大郎也愣了,二丫眨了眨巴眼睛,她想得簡單,高興地對崔大山說道:“爹,如英還挺好聽。”

她不識字,也不知道是哪兩個字,就是覺得好聽,比三丫好聽。

崔大山還沒回過神來,叫了這麽多年三丫三丫的,叫別的他也不習慣吶。

他道:“咋還改名字了?”

三丫多好聽,如英聽着不像他們家人。大朗二丫三丫,好端端的,咋不叫這個了。

崔如英解釋說道:“先生說我讀書用功,如英二字是出自《詩經》,先生覺得好,就給我起了這個名字,盼着我像花朵一樣奮發向上,心性堅韌,無懼勞苦。”

這是黃先生的原話,崔如英坐得端正,吃飯也很規矩,崔大山怎麽看,都是個聽話懂事的小娘子,先生看重她,也在情理之中。

可崔大山心裏還是不得勁,他的閨女別人給改了名字。好好的改了幹啥,三丫就不好了嗎。

崔大郎笑了笑,放下筷子說道:“是不是‘有女同行,顏如舜英’這句,三妹,先生當真對你寄予厚望,你可不要辜負先生的一番苦心。

爹,先生給改名字這是喜事兒,若是一般學生還不會費這個心呢,他定是看妹妹讀書用功所以才如此的。咱們該備上拜師禮,就算先生不收三妹為弟子,禮數也得盡到了。”

崔大郎覺得這個名字也不錯,爹只是這會兒轉不過彎兒來。

當初和陸雲蓁說的話并非全是胡謅,這句話崔如英的确聽崔大郎念過,她的名字也的确出自于這裏。

沒想到崔大郎竟然還記得,也不知是記得清楚還是平日裏也有翻閱書籍。

崔大山一聽兒子這麽說,問了句,“當真?”

崔大郎點了點頭,“自然如此。爹,如英這字好聽,是個好名字。”

二丫道:“我也覺得好聽!”

崔如意眼巴巴地看着崔大山,心裏一松,說道:“對呀,三娘子也和娘說了,娘也高興。”

崔大山抿了抿唇,許娘子都說好,那應該不錯。

他點點頭說道:“那這回回去你給先生帶些東西,爹給你錢去買。既然先生看重你,那你更得好好讀書。”

崔如英道:“爹說得是,好不容易才有這樣的機會,我必然要珍惜的。”

她頓了頓,看了崔大郎一樣,接着道:“而且大哥都沒去書院呢,我就先去了。若是我還不好好讀書,那還不如從侯府回來,來鋪子幫忙賣包子呢。”

崔大郎幫她說話,崔如英也趁機提提讓他讀書的事兒。崔大郎若能考取功名,對崔家只有好處。

就算考不上,識字會算賬,當個掌櫃的,對家裏也有助益。

畢竟書院教的可不止讀書識字,還有其他的課,比如禮、樂,當然算數也教。

讀了書能寫賬本,也識字省着被人騙了。

書院又不是不放假,到時候放假回來也能幫忙。

以崔大郎的性子,不可能讀了書就忘了家裏。崔如英把這看成一項投資,更看重的崔大郎的品性,日後的回報是長期的。

而且家裏有個讀書人,見多識廣,之後能不能把四郎五郎送到書院去,和這個也有關系。

崔大山許娘子知道讀書有用,就會想着把其他孩子也送過去的。

讓崔大郎去讀書一直是崔大山的心願,他也一直記得這個事。這回聽崔如英又提起,他不禁又燃起念頭,如今鋪子生意還算穩當,要不要請個人,送兒子去讀書去。

束脩家裏交得起,筆墨也買得起。

崔大山:“這不剛開鋪子嗎,家裏離不開人,是不是得請人來……你劉嬸兒來的時候是輕巧點兒。她來幫忙兩日,我送了些包子,還送了五斤豬肉。如英你說,要不要請你劉嬸兒來鋪子裏幫忙?”

五斤豬肉四十五文,每日吃的包子加上送的,也有三四十文。真要一個月都來幫忙,搭的銀子那就快一兩銀子了。

鄰裏鄰居不在乎錢,在乎情分。可請人幫忙,盡管送了東西還欠人情呢。崔大山這人性子如此,就是忍不住在心裏算這些。

若請幫工,一個月差不多五錢銀子,可能還更少些,他當初做木工也就這麽點兒,偶爾才多點兒。

招人來做就不一樣了,一個月工錢定的。至于請不請劉嬸兒,崔大山覺得請也行,劉嬸兒做事很周到,這兩日幫了不少忙了。

崔如英道:“多個人你們也能輕巧點,家裏開鋪子也不全是為了賺錢,先請一個看能不能忙活過來,其實工錢不算多。”

均到每一日來,請兩個人,每日也就多花幾十文錢。

幫忙幹活還比不上木工,畢竟木工是手藝活兒。

崔大山:“行!”

崔如英道:“我回去問問吧,劉嬸兒家孩子少,應該有空兒,正好明兒要做肉,我給拿些過去。”

崔大郎沒說什麽,盡管覺得讀不讀都行,可他更偏向于讀書。

能讀書肯定好,若是再回去,他一定好好用功。

一邊說着話,午飯也快吃完了。

下午崔如英幫忙刷刷鍋碗瓢盆,這時節水算不得太涼,多個人做這些也能快一點。廚房的事兒還是崔大山和二丫在忙活,買肉買菜,和面發面做鹵菜。

妹妹回來了二丫甚是高興,不過偶爾會出神。

妹妹的名字可真好聽。

次日又是好天氣,崔大山他們去鋪子了,留崔如英一個人在家做飯。

崔如英等着做好了再給送過去,鋪子廚房雖然更大,但是得以生意為主。

家裏空着,也不缺什麽,肯定是在家裏做。

崔如英去街上買了八斤排骨,排骨別看有骨頭,可是連着些許肥肉,做出來香極了。價錢比五花低一點兒,但是比豬肉貴,要十文一斤。

八斤排骨足夠一家人吃了,畢竟有骨頭,骨頭都占一半兒。

崔如英把一大扇排骨拎回家,然後準備燒飯。

做紅燒和糖醋排骨有兩個法子,第一個跟做紅燒肉做差不多,焯水上糖色,然後放那些調料慢慢炖就是了,調料一樣都是豬肉,味道也差不多。

不過排骨有骨頭,豬的不同部位口感還是有區別的,所以吃的時候還是能感覺出些許不同的。

排骨的香和紅燒肉的香是不一樣的。

而糖醋排骨調味時要用到糖和醋,這樣才能吃到酸甜口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做法就是鮮排骨用清水焯過,然後只放蔥姜蒜和鹽,炖得軟爛之後,再調紅燒汁和糖醋汁,小火慢炖收個汁兒,這樣味道吃起來也差不多的。

不過二者相較,自然是前者能更入味兒,不過後者更省時間。

崔如英今兒懶得用兩個鍋,打算用第二種方法。

排骨清炖,剩下的排骨湯還能煮面吃,排骨面可是又香又好吃,湯煮面,後天撒點小蔥花小白菜,滋味可好了。

排骨炖好,然後盛出來一分兩份,鐵鍋做糖醋,大鍋來紅燒,這樣省力不說還能省點柴火。

排骨湯崔如英單獨盛了出來,剩下的肉給劉嬸兒撿了幾塊放到碗櫃裏,等着晚上再送。

家裏人還在鋪子忙活,崔如英得趕緊把飯菜給送過去,不然崔大山他們就得餓肚子了。

餓了吃點別的墊墊,崔如英覺得不會這樣,知道吃肉,肯定要留着肚子吃肉的。

飯菜放到盆裏,然後裝進籠子用扁擔挑着,排骨不算太重,崔如英一個人也能挑得動。

米飯也是從家裏做的,一大盆兒,等她到鋪子時,崔大山幾人已經餓壞了。

還剩幾個客人沒走,崔大山也等不及了,說道:“先吃吧,一邊吃一邊等着。”

這會兒鋪子沒啥人了,崔如英找了個幹淨桌子,把兩盆排骨擺上桌,“嘗嘗,不知道合不合胃口。爹你們多吃點。”

四郎五郎也過來了,知道今兒中午吃肉,上午只看着妹妹,早起還把雞喂了,極其賣力。

一看這麽多肉,就忍不住咽口水。

四郎哇了一聲,“姐!聞着好香!”

一旁的客人也聞到香味兒了,忍不住往這邊看了幾眼,看着竟然是油亮帶着醬色的排骨,不由問道:“這也是鋪子裏的菜嗎?咋不見菜單上有。”

崔如英笑着道,“客官剛沒看見吧,這是我是從鋪子外頭提回來的。這是家裏做的,也不是什麽稀罕飯,鋪子的東西都新鮮,這排骨你娘子肯定做得更好。”

這話聽着順耳,客人說道:“你們做包子的手藝好,做別的也不差。”

崔如英笑了笑,“您慢慢吃,可得吃好喝好。”

跟客人說完話,崔家人就坐下吃飯了,一人一大碗米飯,排骨能管夠。

崔如英炖的時候也嘗了,排骨炖得久,足夠軟爛,紅燒、糖醋汁一收,更添風味。

不過要說多好吃,那就算不上了,但崔家人沒吃過這個,頭一回吃只覺得一絕。

這排骨不全是肋排,還有脊骨,人都愛吃肉,沒想到吃骨頭也這麽香。

四郎先夾了一塊肋排,只有一根骨頭,肉一口就吸到嘴裏了,

他把肉吃完之後舔了舔骨頭,好奇咬了一口,竟然也能嚼動,就嘎巴嘎巴吃了,也挺好吃。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