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勸說
53章第五十三章 勸說
崔家人都知道骨頭也能吃,不然四郎不會嚼。
吃骨頭從前都是買肉時老板給搭跟大骨頭,可以留着炖湯煮菜。骨頭湯喝着也香,炖熟的大骨頭上面覆着一小層極小的肉,把骨頭啃得光溜溜,再對半切開,可以挖中間的骨髓吃。
那時許娘子坐月子,買豬肉時就有大骨頭,家裏孩子最喜歡了。
所以四郎才會嗦完順道咬一口嘗嘗,沒想到一咬竟然能咬動,還能咬爛,骨頭渣子就咽了,吃完真是回味無窮。
他舔了舔嘴巴,道:“三姐啊,這骨頭都軟了,能吃,骨頭也好好吃!”
崔如英看他吃的是紅燒口味的,說道:“你再嘗嘗糖醋的,紅燒的香,但是糖醋的滋味好,是酸甜口的。”
崔家是不做甜口菜的,在醬肉包子之前,也不知道菜裏還能放糖。
糖金貴,一般舍不得吃用。
不過鹽糖都是調味兒的,甜口菜更香更下飯,湯汁泡飯也好吃的。
崔如英嘗了塊肋排,軟爛不說,肉中帶着排骨獨有的香味兒。不過吃排骨她還是愛啃骨頭大的,就專心致志啃起大骨頭了。
脊骨崔如英最喜歡,雖然骨頭多肉少,但是連着骨髓和肥肉的地方,特別入味特別軟爛,她尤其喜歡吃骨頭縫裏的小肉絲。
比別的地方的肉好吃,啃會兒骨頭,吃兩口米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崔如英在侯府吃肉也不少,現在只吃肉會覺得膩。
但崔家衆人沒有這個顧慮,頭一回吃這個,恨不得把骨頭都嚼爛了。
不管是紅燒還是糖醋的,因為前頭炖的時間長,後頭又收汁兒,骨頭也能入味。
脊骨也能啃得動,外頭邊邊已經酥爛,崔大山牙口好,連骨頭帶肉直接吃進肚子裏,骨頭兩下嚼碎,然後快扒兩口白米飯,吃完這一口,人從內而外有種說不出的感覺,頭重腳輕,都飄飄然了。
Advertisement
平日覺得有包子啥的吃就夠好了,但吃了排骨,還是覺得肉最好吃。
包子裏頭的肉和這種盆裏的炖肉不一樣,完全不一樣。
崔大山:“這個好吃,我還覺得有骨頭不成呢,難怪每日買的不少。”
崔家現在做生意用肉多,跟肉攤兒老板也熟,買的多老板會讓利,頭一天提前說,也會把肉留出來。偶爾崔大山去的晚,見攤兒上的排骨早早就賣完了。
是好吃。
不過吃骨頭不比吃別的,又要掰又要啃的,四郎五郎就吃的嘴上都是,像兩只花貓,不時就得舔一舔。
二丫啃得慢,吃得也幹淨,“如英,這個酸甜口的最好吃,以前從來沒吃過這樣的,好香呀。”
崔如英笑着道:“那我告訴你怎麽調料汁,以後你們在家吃雞蛋,別光炒着、蒸蛋羹吃了,還能煎一煎,放點糖醋汁收個汁,跟這味道一樣的。”
二丫想了想,那肯定特別好吃,“好呀。”
一家人悶頭吃飯,等客人吃完,崔大郎擦擦手去結賬,結完賬又坐回來。
兩盆排骨,能咬動的骨頭全給嚼了,咬不動的也給嗦幹淨。
崔大山不禁道:“咱們家要養條狗就好了,吃不完的還能給狗吃。”
現在家裏買的肉多,偶爾客人還會剩菜。崔家是過過苦日子的,但也不吃別人吃剩下的,扔掉偶爾還覺得可惜。
市井養個雞還成,養豬不好養,臭烘烘的,現在也沒人照顧,四郎五郎能喂雞,讓倆孩子喂豬,崔大山還做不出這樣的事兒來。
四郎眼睛一亮,五郎耳朵也豎起來了。
崔如英道:“如今有鋪子,後廚也不方便進人,養個狗看家護院也行,還有家裏呢,養着雞不看着點兒不放心。不然爹你去抱兩只小狗崽子,從小養到大的親人。”
崔大山覺得這主意好,“我去尋摸尋摸。”
要是都來鋪子,家裏就沒人了,除了養的雞,還有藏的錢,崔大山還真不放心。
他們的剛開業,不知道鋪子裏有沒有老鼠,要是有老鼠再抱兩只貓過來抓耗子。
生意穩當,庫房和廂房就得用起來,趁着價錢合适屯一些糧油和各種調料,本錢就能省下來,有老鼠肯定不行。
四郎自告奮勇,“爹,姐,我雞喂得好,狗崽一定也能養好。”
他知道牛牛家就有狗,可好玩了,帶出去可威風了。
崔如英:“到時候肯定讓你和五郎喂,快吃吧,再不吃就沒了。”
四郎一張油嘴,“還都是呢!”
盆子全是排骨,一家人吃得也盡興,連湯最後都拌飯吃了,後頭崔大山感覺還能再吃一點,不過已經不剩什麽,就啃了個醬肉包子。
吃飽了也不能歇着,得收拾東西打掃鋪子買晚上用的肉……這些雜事就得花半個多時辰。
崔如英把一家人吃飯的碗筷刷了,然後去找崔大山:“爹,那我就先回去了,一會兒去劉嬸兒家看看。”
崔大山點點頭,“慢點兒。”
崔如英拿着東西往外走,都到門口了,崔大山又喊了句如英。
崔如英回過頭,崔大山撓着頭道:“請你劉嬸兒行倒是行,可你說這工錢咋定合适?”
既然談,肯定啥都談。
崔如英說道:“我覺得既然來做工,那就按着別的鋪子來,不然傳出去也不好,若是問了,知道咱們給的工錢多,其他鋪子的夥計也有怨言,所以該多少就是多少。不過劉嬸兒幫咱們不少,只給市場價也不合适,所以我們可以定一個章程,比方說做得好,多給多少錢合适。
我也看過,外頭飯館鋪子招人,洗碗的一個月二百八十文,跑堂的一個月三百文,掌櫃的高,一個月五百文。”
掌櫃的得會算賬,所以工錢才多。
不能因為關系親近這把錢就漲上,劉嬸兒對她家有大恩是沒錯,可不能拿這個還,以後還招別人呢,知道的覺得親近,不知道的能不氣恨嗎。
崔如英是這麽想的,“廚房有你和二丫,掌櫃的我想再請個人。劉嬸兒只能做些簡單的事兒,也不會算賬,所以不能給太多。”
崔大山松了口氣,“那也成,總來幫忙幹活還利索,咱們生意好了也有人家的功勞不是,工錢不可能一點都不漲的。”
多給些沒毛病。
崔如英帶着東西回去,說道:“我去問問,晚上我再給你們送飯來。”
從鋪子回家要一刻鐘多,回去之後喂喂雞,打掃打掃院子。這些天崔大山他們都在鋪子裏忙活,家裏一團亂。
不過衣裳啥的崔如英懶得洗,等他們回來自己洗吧。
地裏菜不少,韭菜白菜都有,崔如英打算晚上包頓餃子,中午吃的肉,晚上就吃素餡兒了。
不過若是有豬油渣,包在素餡兒餃子裏也好吃。排骨面可以明天早上吃,湯面帶過去容易撒,面還容易坨,一軟面條就沒有那股子勁道勁兒了。
收拾好這些,崔如英才端着排骨去劉嬸兒家。
說實話,她也不知道劉嬸兒會不會答應。崔如英揉了揉臉,深吸幾口氣,才從家裏出去。
到了劉嬸兒家門口,崔如英先在外頭張望着。
劉嬸兒正在家裏休整院子,這會子天暖和,一些菜苗長得快,像蘿蔔啥的,都得挖坑單獨栽上。
連蔥都是。
她背對着院門口忙活,崔如英探頭喊了一聲嬸子,劉嬸兒忙起身,回頭看看,“三丫咋過來了!”
鄰裏鄰居一直都叫崔如英叫這個名字,崔如英也懶得一個個解釋,三丫就當小名叫着吧。
她笑着道:“有空就來看看,中午做了些吃的,給嬸子拿了一碗。”
劉嬸兒想拍大腿,但手上全是土,“哎呀,你這孩子,老往這兒拿東西,上回拿了那麽些個包子,你爹又給了五斤肉,我們這還沒吃完呢,咋又拿!”
崔如英道:“拿東西過來還挑日子嘛,我心裏惦記嬸子,有了就拿過來呗。再說了,嬸子幫了我們大忙,要不是嬸子前幾日去幫忙,我爹都得忙得暈頭轉向。咱們兩家最親近嘛,東西也不多,就嘗個新鮮。”
話全堵死了,劉嬸兒覺得,下回就不推辭,直接高高興興收了,自家有啥好東西也送去。
她去井邊洗幹淨手,招呼崔如英快進來,又把碗接過來回屋裝盆裏,然後把崔如英帶的碗刷了刷。
給劉嬸兒的排骨都是肋排,就兩塊脊骨,不過就一個碗,糖醋和紅燒混在一塊兒。估計味道也串了。
劉嬸兒招呼崔如英進屋裏,“你等着,嬸子給你倒糖水兒去。”
市井也不是每家都有茶,糖水算是招待貴客的。
一勺子糖,然後用冰涼的井水沖開,這會兒天越來越熱,喝着冰冰涼,沖散了熱氣,極其舒坦。
劉嬸兒又去找點心,反正家裏有什麽全找出來了。
芸芸也在家,眼巴巴看着糖水和點心,人卻沒動,崔如英把點心往那邊推了推,對劉嬸兒說道:“嬸子你快別忙活了,今兒過來也不全是為了送排骨,我還有事相求呢。”
劉嬸兒怪道:“什麽求不求的,有啥話直說就行。是不是鋪子需要幫忙,明兒我行的。”
崔如英揚着頭道:“嬸子,不是去幫忙,不過鋪子裏活兒的确不輕巧,我大哥回去每日還累得夠嗆呢,總讓嬸子白白幫忙我也過意不去。
但鋪子的确缺人手,這也說來話長,早先擺攤,是家裏兄弟姐妹太多了,我娘生了六丫,都沒看幾天就去當奶娘了。鋪子是為了一家生計,後頭不知道為啥生意越來越好,就想着開鋪子。
嬸子頭幾日開業的時候也過去了,肯定能看出來生意還算不錯,這會兒家裏忙不開,就想問問嬸子能不能去鋪子裏做活兒。”
崔如英覺得自己說得還算清楚,“活兒還是之前的活兒,只管招待客人、傳菜,就這兩樣。吃喝都在鋪子裏,工錢是每個月三百文,有兩日假,若是再請假就得扣工錢了。”
一個月三百文,去鋪子差不多得二十八日,一日差不多是十一文。
“工錢我打聽過,別的鋪子裏頭夥計都是這個價錢,不過嬸子放心好了,若是鋪子生意好了,每個月還有獎金,若是一個月全到不請假不遲不早退,還有五十文的全勤。”
崔如英這昨兒晚上還好好想了想,究竟該怎麽發這月錢。既然要顧及情分,不可能只給三百文,可多的都有什麽,既能讓劉嬸兒長此以往地幹下去,還好好幹,就得把多的分開。
崔如英就想起以前上班怎麽發工資了,月錢是由底薪和提成構成,除此之外還有全勤和績效。
這個就挺好,條條框框都寫上,都拿下,也挺多錢呢。
“這個算起來也麻煩,但都會寫進文書裏頭。還有,客人如果給賞錢,鋪子拿兩成,自己能得八成。”
有的客人大方,的确會給這些。
劉嬸兒沒聽太明白,也沒打聽過,神色愣愣的。
崔如英笑了笑道:“嬸子,咱們兩家親近,若是你真的願意過來,事先說得清楚點,也省得傷了情分。”
這些都加起來,一個月其實也不少,比當初崔大山做木工還要強。
但若是比着鋪子賺的錢,那肯定是沒法比。因為方子最值錢,租金啥的都得另算。崔家投進去的銀子也不少的。關系親近的在一塊兒幹就是這點不好,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
一談錢了就容易傷感情。
劉嬸兒點了點頭“我都知道,不必說,就是該咋辦就咋辦。不過,去不去……”
活了這麽久,又是三個孩子的娘,劉娘子自然知道這些。也能明白崔如英說這些是為了她好,以崔家現在的生意,去外頭找個短工,一個月給三百文錢也有的是人幹。
僧多粥少,去城外護城河碼頭做工,一日才八文,還風吹日曬的,找個正經活兒哪兒那麽容易。
劉嬸家仨孩子,最大的是虎子,芸芸跟二丫差不多大,還有一個小兒子。都這麽大了,也用不着看,她出去賺些錢也合适,畢竟孩子馬上長大了,日後要成親,靠她相公一人也辛苦。
但這麽大的事兒……
劉嬸接着說道:“我就是怕我笨手笨腳的,幹不好這些,頭一回去還上錯兩盤菜,你說這去了,別弄錯鬧笑話,還耽誤你們做生意。”
幫忙好說,上錯也就上錯了,崔如英過去解釋一句,但真要去幹活,每個月拿着工錢,自然不能像從前一樣。
崔如英覺得這話也有理,幫忙怎麽都好,人來了管搭把手就是幫了大忙了。
拿錢就不一樣了,劉嬸兒有這個顧慮也正常。
崔如英立刻道:“嬸子,一回生兩回熟,誰都有忙過頭的時候看,哪兒能面面俱到呢。不然這樣,今兒還早,嬸子也好好想想,或是等我趙叔回來商量商量,咱們明天再說。”
劉嬸覺得這樣行,就點了點頭,“我知道,你是有好事兒想着嬸子。”
崔如英把糖水喝完,“哪裏,分明是求嬸子幫忙,那沒啥事我就先回去了。”
劉嬸兒說道:“先等會兒,嬸子給你薅點蔥去,家裏蔥吃不完。”
家裏吃不完,崔家又用得上,東西倒是不貴了,但能解燃眉之急。
雖然沒立馬就答應,但是劉嬸有些心動。那可是錢呀,她這也沒什麽大本事,就愛出門跟着鄰居說話,能找個活幹拿錢可是大好事兒。
孩子沒崔家多,日子倒是不緊巴,她相公每月賺得也夠花,可誰嫌錢多呀。
不過相公白日就出門,若是她也不在家料理家事兒,那能行嗎?還得好好合計合計。
崔如英也得回去跟崔大山他們合計合計。
若是劉嬸兒答應,那也才找到一個人,等崔大郎走了,光劉嬸兒一個還不夠,先找一個掌櫃的,管收錢。
崔大郎讀過書,還能算數管賬,讓崔大山來就不行。
涮碗就先自己來,刷得也幹淨。
不過這工錢自然比跑堂的多,畢竟給工錢可不是看誰的活兒累,而是看誰的活更值錢。
物以稀為貴,做活兒的人也一樣,別人頂不上的,自然更值錢。
一樣工作只有你能幹,別人給十兩金也得請你過去,若一樣活誰都能幹,無論男女老少都成,那自然誰便宜誰來幹了。
崔如英打算在門口招掌櫃的,寫張紙,然後用面糊給貼上,這樣崔大郎去書院,就不擔心沒人管賬了,而且肯定比崔大郎半吊子強。
回到家裏,崔如英把碗放回碗櫃裏,然後割了些白菜韭菜,又去肉攤買了兩斤肥肉。
這肥肉兩斤,看着可比瘦肉多多了,家裏也沒多少豬油了,做一點兒。
豬油渣就剁在餃子餡兒裏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