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端午
58章第五十八章 端午
雖然楚玉珠覺得楚玉娴拿了她和崔如英的字,為人讨厭,看見她就煩,可是這樣哭着,鼻尖微紅向人道歉,看着可憐巴巴的,她也不忍心再說重話了。
想一想自己若是被關半個月,心裏肯定難受死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
而且不争饅頭也得争口氣,當日楚玉娴沒道歉,楚玉珠還耿耿于懷呢,今日先生還在,楚玉娴當着先生的面道歉了,再不理人也不太好。
楚玉珠雖然心底不願意,可是楚玉娴都道歉了,她只能接受。
她心裏的感覺很奇怪,有點不情願,像是被逼的。
楚玉珠不禁看向崔如英,崔如英也看了眼楚玉珠。
崔如英點了點頭,她是長大過,但楚玉珠和楚玉娴都是真真正正的小孩子。小孩子嘛,該快快樂樂地少些煩惱,事情都過去了,那就過去吧。
楚玉珠抿了抿唇,不在意地揮了揮手,“好啦好啦,你知道錯了就行了,快坐回去看書吧。”
說完她笑了笑,對崔如英招手:“如英我們吃飯吧。”
楚玉娴眉眼間露出幾分喜色,又看向了崔如英,頭又低了下來,“崔小娘子,當日真是對不住。”
崔如英對着楚玉娴點了點頭,說道:“不是什麽大事,四姑娘快坐下吧。”
她剛看見趙婉芝送楚玉娴進來的,而且也知道道歉了,想必是改好了。
趙婉芝是大人,難道還不知道怎麽教好孩子嗎。吃一塹長一智,那這十幾日的禁足就不白挨。
世家還是和市井不太一樣,在崔家頂多為了吃肉耍些小聰明。可是在侯府,卻是明槍暗箭,雖然這箭的箭頭對崔如英來說只是蠟頭做的。
楚玉娴重重地點了頭,“多謝。”
Advertisement
她覺得這一步也沒那麽難。母親說得對,只是道個歉而已。
當着先生的面道歉,就算二人心裏還有不滿也會原諒她,既然面上原諒了,心裏想什麽也不重要了,畢竟她心裏也不喜歡楚玉珠和崔如英。
楚玉娴覺得兩人也讨厭得很,若不是二人,她怎麽會受罰。
這法子可真好使,這事兒就過去了,她是因為生病才沒辦法來學堂讀書的,不是因為別的。
楚玉娴笑了笑,懸着的心總算放了下來,坐回自己的位置上。
她看了眼楚玉珠那邊,二人準備吃飯了。從楚玉娴的角度,能看着兩人說話談笑,關系很是親近。
母親說要跟玉珠親近,這樣怎麽能親近。
楚玉珠和崔如英已經用上早飯了,二人一起吃,楚玉珠總能吃得多一點。
吃得飽就有力氣,上課也不易走神。
不過不易走神也不是完全不會走神,她上課偶爾還會走神,但她知道走神不對,若黃先生注意到她開小差,咳一聲提醒,楚玉珠就會收收心思。
雖然沒有一直認真聽課的,可相較于從前已有改進。這性子都是一點點慢慢掰過來的,楚玉珠能有今日,黃先生心中甚慰。
楚玉娴如今回來了,就和以往不太一樣,以往前一節課檢查作業順帶溫故,後一節課知新然後練字。
現在是多留了兩刻鐘為楚玉娴單獨講學,黃先生檢查了檢查楚玉娴背了《千字文》,倒也流利,便贊許道:“你在家中養病,還能記得功課,很是不錯。”
楚玉娴低頭笑了笑,“雖在病中,但學生不敢懈怠。”
楚玉珠暗自吐了吐舌頭,還病中,騙誰呢。
一個上午過去,黃先生照例留了作業,給楚玉娴留的是從前的,有個五六日,估計也能追回來。
下課之後,崔如英和楚玉珠還如往日一般留在學堂寫作業,楚玉娴本都準備收拾了,看了看二人,說道:“玉珠姐姐,崔小娘子,我可不可以和你們一起寫?”
楚玉珠頭也不擡道:“我們也是自己寫自己的,學堂又不是我們二人的,你想寫就寫呗,問我們作什麽。”
楚玉娴低着頭道:“以前是我不懂事,姐姐別怪我就好,我是怕姐姐心裏還怪我,既然這樣,那我們就冰釋前嫌啦!”
楚玉珠被她這副小心翼翼的樣子弄得不得勁兒,就好像她欺負人了一樣。可明明是楚玉娴自己先做錯了事兒,還要這副樣子。
她不耐道:“冰釋前嫌,冰釋前嫌了。如英,我們快寫作業吧,寫完還能早點回去。”
崔如英每日都寫兩張,楚玉珠偶爾寫得快,但為了跟崔如英一起回去,偶爾她也會寫兩張。這麽大的孩子,楚玉珠又是跟崔如英關系最好的時候,做什麽都想着一起。
寫字時學堂裏分外安靜,她們二人還沒寫完,楚玉娴已經把今日的作業寫完了,她在旁邊等着,似乎想和她們一起走。
楚玉珠看了一眼,皺着眉道:“你怎麽還不走呀?”
楚玉娴小聲地說道:“玉珠姐姐不是說可以一起的嗎,難道不讓我和你們一起走?”
楚玉珠何時說過要一起走的話,跟着一塊兒上學還不夠麻煩,現在還要跟她一起寫作業回家,這是什麽事兒?
從前怎麽不這樣,怎麽禁足半個月性子還變了?
楚玉珠剛想說話,崔如英就道:“四姑娘,我們作業還得寫一會兒,恐怕不會那麽早回去。”
楚玉珠性子急,說話也直來直去,真讓她說沒準兒又把楚玉娴說哭鼻子了。
楚玉娴搖搖頭道:“沒事,玉珠姐姐,崔小娘子,我也可以多寫一張。”
說着就又拿出來一張紙。
崔如英愣了愣,心裏想剛出了這樣的事,楚玉娴想一起也無可厚非,一起就一起吧,倒也算不得什麽大事。
崔如英低下頭繼續寫字,明兒就是端午節,崔如英打算寫完作業就不在侯府吃飯了,直接回鋪子幫忙。
這兩天天氣晴好,鋪子裏估計人多事雜,早點回去家裏也能輕巧點兒。
崔如英是這麽想的,日後要回去就早點,不回去的話就安心在府上待着,也別惦記鋪子裏的事兒。
外面太陽高挂,偶爾有鳥叫蟲鳴從外面傳來,倒是一陣歲月靜好。
三人把作業寫完,崔如英就直接回燕歸堂了,她走得急,直接跑回去的。楚玉珠要回燕輝堂,走了一會兒發覺不對勁兒,回頭一看,楚玉娴也跟着。
燕寧堂和燕歸堂并不順路,可楚玉娴還是緊緊跟着楚玉珠,楚玉珠都有些煩了,問道:“你一直跟着我做什麽?回你們大房呀!”
楚玉娴愣愣地站在原地,身後是斑駁的樹影,丫鬟站在她不遠處,她眼中透着兩分害怕委屈。
楚玉珠也懶得管她,反正都在侯府又丢不了,便跑回燕輝堂了。
回去之後楚玉珠忍不住把這些事添油加醋跟孫惠茹說了一遍,她說得極快,跟放炮仗似的,“跟屁蟲一樣,我大聲說一句話,她就跟個小兔子似的看着我,煩都煩死了。下學了不回他們大房,還要跟着我!母親,你說該怎麽辦嘛,看她我飯都吃不下去了!”
楚玉珠偶爾也能聽見孫惠茹和楚庚越說話,孫惠茹從前沒少受大房氣,自然什麽話都往外說話,所以楚玉珠對大房并不喜愛。
以前還總被安定侯比較,對楚玉娴更喜歡不起來,只不過楚玉珠沒什麽壞心思,沒想過害人。往日不喜歡也就躲着點兒,可今日她覺得煩的很。
孫惠茹聽完只覺得頭疼,她對女兒說道:“玉娴是你妹妹,既然改好了,你對她總不能比對一個外人還差了。”
楚玉珠更不愛聽了,“什麽外人不外人的?以前怎麽不見她對我多好,今兒緊緊跟着,啥都想跟着,平白惡心人!我看她就是不懷好意!”
孫惠茹看了一眼外面,外面陽光正好,丫鬟低着頭在門口守着,也沒什麽人經過。
她皺着眉道:“這話可不能亂說,若傳到你祖父耳朵裏,又要訓斥你了。兄友弟恭,當初囑咐你的話都忘了?她想跟着就跟着,你做好當姐姐的分內之事就夠了。”
當姐姐的,這麽說妹妹,傳出去像什麽話。
楚玉珠雙手交叉抱着胸,氣鼓鼓道:“還當姐姐,怎麽不說她這個妹妹做得對不對,哪兒有當妹妹的拿姐姐的字的?”
孫惠茹斥道:“這事兒過去了就是過去了,不許再提!”
這事兒已經過去了,絕不能再提。
楚玉珠年紀小,也不懂憑什麽做錯的不是自己,怎麽她還要受委屈。
孫惠茹也不知該怎麽解釋,做長輩的就這樣,罰也罰了,改也改了,若還記着,那就是不夠大度。
安定侯向來盼着一家和樂,若楚玉珠總這樣,不被訓斥才怪。
不過孫惠茹靈光一現,突然想到了個主意,便問:“今兒如英那孩子對你四妹妹說了什麽?态度如何?”
楚玉珠搖搖頭:“沒說什麽,對楚玉娴也挺好的。”
想起這個,楚玉珠更煩了,不過今兒如英還是跟她更親近些。
孫惠茹道:“那你跟着如英就是,她怎麽做你就怎麽做。”
那孩子不是侯府的人,但也正因為此做事才更有分寸,孫惠茹也放心。
楚玉珠聳了聳肩膀,“那好吧。”
另一頭,崔如英已經在回崔家的路上了。
她今兒帶了一包蛋黃酥、一包綠豆糕,還有幾個蜜棗蛋黃餡兒的粽子,這是小廚房送來的,沒吃完就帶了回去。
趙大娘她們常做菜,知道做蛋黃酥,稍微變一變就知道做蛋黃粽子了。
崔如英嘗着還挺好吃的,不過更好吃的是蜜棗的,這個吃習慣了,棗子放的還多,不蘸糖都特別香甜。
明兒是端午節,各家各戶都該包粽子吃,不過崔家現在做生意,從早忙到晚,怕也沒時間包粽子。
帶回去嘗嘗就行了,做生意還是該以生意為主。
走差不多半個時辰,崔如英就到了崔記鋪子。
已過正午,太陽高照,這會兒正是鋪子生意最好的時候,客人進進出出絡繹不絕。
從這條街看過去,行人過往,門面最輝煌的首飾鋪子進出的全是娘子小娘子們,旁邊雜貨鋪子也都是客人,而中間夾的崔記包子門面雖不顯眼,可是隔很遠都能聞到香味十足,總引着客人流連忘返。
真好。
崔如英進去的時候,劉嬸兒正給客人點菜呢,她頭包着布巾,看着幹淨利落,手裏拿着個草紙本,另一只手拿着炭筆,客人點了兩盤水煎包、一份焖面、一壺酒,又要了盤鹵菜,總共兩個人,這麽多也正好。
如今這個天兒已經不賣生煎包了,因為天氣熱,肉皮凍凍不成,估計得入秋之後才能再做。
客人雖惋惜,可有水煎包也足夠吃了。不過鋪子裏少了一樣東西,菜單上頭肯定得加上別的,不然時間久了,有人專愛生煎包,客人看着菜樣少,也就不怎麽來了。
這個時辰鋪子客人是滿座的,還有兩位客人在櫃臺旁邊的長凳子坐着,看樣子像是來等位置的。
若是別的鋪子也不會等,但來崔記包子的多吃包子,吃得快走得也快。
除了劉嬸兒崔大郎客人,鋪子還有一個面生的,穿着長直綴,頭上戴了頂帽子,人偏瘦弱,看着文質彬彬,也在傳菜,想來是鋪子裏新找的掌櫃。
崔如英進去之後跟崔大郎他們打了個招呼,然後就回廂房放東西了。
看前頭人多用不着幫忙,崔如英就去了後頭。
崔大山正在做焖面,二丫忙着做生煎包,煎鍋還滋滋冒着油,有十二個水煎包是正做着的。
兩人動作熟稔,這個做熟悉了就很容易,閉着眼都能包個好看的包子。
崔如英去洗幹淨手,站在二丫旁邊跟着包包子。
崔大山看了眼崔如英,笑着道:“還以為你端午不回來呢。”
留在侯府跟許娘子過節也成,省着許娘子孤單,但回家更好,人多熱鬧。
崔如英道:“下回放假不打算回來了,正趕上端午放一日就回來了。”
明兒侯府應該也熱鬧,畢竟過端午嘛,崔如英見今兒一早燕歸堂的丫鬟就進進出出的,小廚房這兩日也忙,說是準備端午節禮。
端午都吃粽子,燕歸堂就包了不少粽子。
崔如英道:“爹,咱們家明天不包粽子了吧,我帶回來了幾個。”
“正好,家裏現在也沒空做,不過你劉嬸兒也給了幾個。”
劉嬸兒不用忙一日,有點兒空就包了粽子。
崔大山焖面做好了,攪拌均勻盛到盤子裏,喊了聲大郎,崔大郎就過來端菜了。
等崔如英在後廚忙活會兒再出去看的時候,那兩個等位子的客人已經吃上了,又有人坐在長凳子上等着前面的人吃完。
崔如英是看哪邊忙就去哪邊幫忙,前頭忙就去前頭傳菜收錢,後頭忙就管做菜打酒。
客人也能看到,一個梳着雙丫髻的小姑娘也就剛比人腰高,跑來跑去管幫忙。
新來的穿着長直綴的掌櫃姓趙,還特地問了問,“這就是東家的小娘子吧,常聽東家說,小娘子懂事聰慧,今日一見,果然不同凡響。”
崔如英笑了笑,“掌櫃的可千萬別這麽說,老百姓的小本生意,哪裏夠得着什麽東家。”
趙掌櫃是這個月鋪子裏新招的,一個月月錢五百文,每個月全到的話還有五十文的全勤。除此之外還有別的錢,一個月八十文。
管飯但不管吃住,不過跟別的鋪子一比,待遇已經很不錯了。
趙掌櫃吃了幾日鋪子裏的飯菜,東家做事兒地道和善,都是東家吃什麽他們吃什麽。包子焖面,的确好吃,不然鋪子生意不會這麽紅火。
來這幾日,趙掌櫃差不多把鋪子摸清了,做菜的都是家裏人,幫工的是個姓劉的嬸子,聽說是崔家的鄰居。
既是鄰居,肯定有情分,他是外人,肯定不一樣,所以和崔家人相處中都格外注意。
不過分親近,也別太生疏了,趙掌櫃更是個人精,對這個度把握得也精準。
崔如英見他,也沒說兩句話,只看兩眼還覺得人還不錯。至少記賬招待客人還算熟練,不過有些精明,可精明點兒不全是壞處。
他管着收錢、每日記賬,也跟着崔大山去買東西。
這上頭也難作文章,畢竟每日買的東西是定數,而崔大山他們知道做包子用多少東西,若是後頭的錢對不上,那賬就是假的。
趙掌櫃打算看看再說,先好好幹着。
未時三刻,鋪子裏客人都走得差不多了,崔大山他們也該準備吃飯了。
崔如英沒在侯府吃,走回來又幫忙,這會兒正餓着,一共六個人擠着坐了一張桌子。
趙掌櫃啃了醬肉包子,這個大,他愛吃這個,賣得最便宜,多吃幾個也沒事兒。
不然像水煎包,吃多了東家該有意見了。
崔如英也餓了,埋頭吃飯,趙掌櫃看着,崔如英穿得比在鋪子裏幫忙的二丫好,不禁道:“聽說小娘子跟着老板娘去了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