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端午

60章第六十章 端午

這首飾都買了,肯定是留着戴的。鋪子裏正好還有銅鏡,比崔家的還大呢。

二丫有些猶豫,這就要戴上嗎,這可是銀子呀。

崔大山在後頭道:“喜歡就戴上,買都買了,不就是留着戴的嗎!”

二丫這才點了點頭,崔如英也把耳釘珠給換上了,原來戴着的棗針直接給丢了。

戴好之後對着銅鏡左右看了看,銅鏡打磨得光滑,照着人顯得柔和,小小的耳珠在銅鏡裏并不顯眼,反倒像個小星星,挺好看的。

二丫看了看妹妹,銀色的丁香花開在耳垂上,精致小巧,“妹妹這個也好看。”

崔如英:“二姐你快戴上吧。”

二丫點點頭,把釵子簪到了發髻上,她梳的也是雙丫髻,一邊一個發髻,雖說只戴了一根釵子,但她覺得自己戴發釵的樣子好看。

崔大山痛快地給了錢,父女三人買的少,買完就回鋪子了。

瞧離得近就是好,買完回去也就幾步路的功夫。

可偏就這幾步路,二丫走兩步就停下摸摸頭上的釵子還在不在,生怕給弄丢了。

從首飾鋪子到崔記包子這麽一小會兒,二丫就摸了三四回,她心裏無比雀躍,除去妹妹給的珠花,這好像是她長這麽大家裏給買的第一樣首飾。

銀子的值錢,樣子也是二丫喜歡的。

二丫歡喜,不僅是因為這是崔大山給買的,也因為妹妹兄長都願意給她買,這是一家人的心意,都記着她認真幹活,所以二丫才覺得分外珍貴。

戴在頭上怕弄丢了,可收起來又怕看不見。

而且戴這個總覺得別扭,感覺頭上頂了個秤砣,腦袋都不敢動了。

僵直着站一會兒就覺得脖子沉沉的。

這也太奇怪了。

崔如英瞧着二丫都同手同腳了,覺得有點兒好玩兒,這東西以後肯定還多着呢,明兒是端午,這算端午給買的,中秋肯定還得買,等到了過年那必然也要有,還有二丫過生日的時候……

慢慢攢着就多了,也省着日後議親的時候,被哪家小子用朵絹花就給哄了去。

怎麽說家裏也是買過銀釵的,這未婚夫婿的心意不能太輕了不是。

崔如英心裏明媚起來,對她來說,有對耳珠也不錯。蒼蠅再小也是肉呀,以後慢慢就多了。

說不準她還能哄着許娘子給買一個更大的,而且崔如英自己還攢了二兩五錢的銀子,還有錢夫人給的金釵,她不缺這個。

回到鋪子崔大郎過來看了看,使勁誇了兩個妹妹的釵子和耳珠好看,“瞧着跟從前不一樣,可真好看。”

崔大山本來沒那麽高興,但看着兄妹和睦,心裏就也就高興了。一兩銀子,一天也就賺回來了,他本來就是個寵孩子的,看着孩子們這麽高興,覺得這錢花得值。

當爹的,還不是盼着兒女好,他大手一揮,說道:“等以後賺錢了,咱們再買大的,先小的湊合戴了。二丫,這在鋪子裏……”

二丫立刻道:“爹,我知道的,鋪子忙來忙去,人也多,我不戴着。”

崔大山點點頭,畢竟花了銀子買的,要是弄丢了肯定心疼。

崔如英看大家也高興了,等二丫美了一會兒不忘道:“行了行了,晚上還得做生意呢,都忙去呗。對了,給你們帶回來的點心記得吃。我下午看看,能不能做一些新菜樣,明兒就端午節,咱們鋪子再送些鹵菜吧,今兒晚上貼上告示,省着客人不知道。”

端午節是團聚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家裏過節,鋪子生意未見得什麽樣。這種時候就應該想一些法子,比方說送些東西、上些新菜,省着客人吃着吃着就膩了。

如今天熱,上點解膩清涼的雞蛋湯,包子餡兒可以多弄幾樣,只一樣太過單調了。

現在鋪子裏水煎包和醬肉包子的餡兒是一樣的,算着只有一樣包子,但做法不同。

崔家是賣包子的,餡兒太少不合适。該多準備兩樣,有一樣崔如英在侯府吃過,羊肉大蔥,吃着特別香。

大戶人家都愛吃羊肉,這個餡兒崔如英在別處沒見過,羊肉價貴,做成包子的價錢肯定也貴一點兒。

還有一樣是純素餡兒,本來崔如英打算賣韭菜雞蛋,但外頭韭菜雞蛋餡兒的包子有好多家賣的,一個大包子就賣一文錢,崔如英還嘗過呢,也挺好吃的。

崔記包子再做這個餡兒還能翻出花不成,就算做成水煎包,可價錢貴了估計也沒人樂意吃。

所以崔如英打算再加一個胡蘿蔔雞蛋餡兒的水煎包,素餡兒肯定比肉的便宜,就賣兩文一個。

這個餡兒崔如英以前在學校門口吃過,胡蘿蔔本身帶一股甜味,用胡蘿蔔絲做餡兒,煎熟之後不會那樣硬。

外面包子底是焦的,金黃酥脆,裏面餡兒是鮮甜的,顏色也比一般包子好看。

崔如英是個不愛吃胡蘿蔔的人,不過這個餡兒的包子能吃,還覺得怪好吃的。

崔大山他們自然沒什麽意見,以往也不想這些事,但聽崔如英說了,就覺得成。

也不怪他們沒主意,這事兒只有崔如英能做,別人還做不來呢,讓崔大山想做點啥放到鋪子裏賣,他只能想出炖白菜粉條。

偶爾崔如英也會想,既然做生意這麽賺錢,為何不人人學做生意去。後來賣了這麽久包子,別人家做得醬肉包子還是沒崔家的好吃,她就發現做生意也不是多簡單的事。

若非她以前愛吃,愛琢磨這些,崔家現在也做不成這門生意。

做生意要方子,更要本錢,還得膽子大,這樣一來只有少部分人敢做。

而且士農工商,有些人看做生意的低賤,還不如有個正經營生呢。這是崔如英聽人說的,巷子裏有人不盼着崔家好,說崔大山從前做木工還在百工之列,賺得雖不多,可比如今賣東西體面。

體面有何用,崔如英還是看重銀子。既然崔家遇上這富貴了,那就想法子接住,讓崔大郎去讀書,再供養四郎五郎,好改換門庭,日子不就能過下去了。

一個下午崔如英都在廚房忙活,二丫和崔大山在一邊做晚上的包子,和面發面、剁餡兒調餡兒,還得鹵菜。

二丫比往日幹勁兒更足,不時問崔如英用幫忙不。

崔如英道:“我先自己來,用幫忙了喊你。”

她看了眼外頭,這個時辰劉嬸兒和趙掌櫃都沒過來,鋪子就家裏人在忙活。

崔大郎在棚子的陰涼處劈柴,家裏水缸也是滿的,他現在不咋管廚房的事兒,就把重活給做了。

每日劈柴練了一把子力氣,崔大山總說不劈這麽多,但崔大郎想着若是自己去了書院,家裏就少個人,自己多劈些柴,家裏就能輕省些。

柴火天天用,還愁不夠多嗎。

這些活總得有人幹,他幹了就不用崔大山和妹妹們幹了。二丫是姑娘家,總做活兒手就粗糙了,他多幹點。

崔如英看着兄長額頭出了汗,喊道:“大哥,進來歇會兒。”

崔大郎搖搖頭,“馬上就好了。”

崔如英見招呼不動,也專心做自己的事兒了。今兒二丫多活了些面,羊肉餡兒的好做,少了炒醬那一步,直接做了羊肉大蔥餡兒的。

試餡兒的包子包的小,多調兩種,到時候看哪種最好吃。

餡兒就用到了肉和蔥,一種餡兒肉多點,一種少點,但把蔥混進去也看不出什麽來,肉餡兒拌好了,依舊是分幾次抓進去蔥姜蒜水,這樣做出來的包子吃着水潤多汁,蒸熟了湯汁能浸透包子皮。

羊肉餡兒試了直接蒸和水煎,因為羊肉價貴,外頭買羊肉得二十文一斤,用料好,也還好吃,想要回本定錢自然得高。

崔如英自己嘗着,直接蒸的好吃。

白面軟,餡兒水嫩多汁,帶着羊肉本身的味道,吃着比豬肉更嫩。

肉多肉少兩種餡兒,她是嘗不太出來。

羊肉價錢比豬肉貴一倍,這個包子要賣差不多就四文一個。跟醬肉包子差不多大,崔大山他們嘗了也沒嘗出來,不過覺得味道不錯。

唯一擔心的就是四文一個的包子委實不便宜,還不像水煎包那樣十文多給一個,估計吃的人并不多。

崔大山:“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貴了,不然明兒就少做些羊肉的。”

崔如英點了點頭,“做個兩三斤肉餡兒就差不多了。”

而胡蘿蔔雞蛋餡兒的微甜口,吃着多汁,雞蛋碎跟胡蘿蔔混在一塊兒,顏色金黃橙紅,看着特別好看。

崔大山都沒想着這個餡兒能多好吃,可嘗了味道意外覺得不錯。

是鹹甜口的,不過跟醬肉包子的甜還不太一樣,畢竟崔如英沒放糖。素餡兒的包子,餡兒多用料足。

直接蒸和水煎崔如英都試了試,她嘗着這個餡兒的沒有做成水煎包好吃,反正做吃食生意嘛,肯定選賣的最合算最好吃的。

崔記包子現在只有醬肉的,多加兩樣正好。

而雞蛋湯崔如英想着就放在桶裏,旁邊放着碗,來鋪子吃的自己打湯喝。崔大山本來覺得雞蛋湯是用雞蛋做的,不要錢給人喝多虧錢呀。

但看崔如英就用三個雞蛋,只用了三個就熬了一大鍋湯,撒點小白菜,調個澱粉水,再調個味兒,崔如英嘗着也挺好吃的。

看着雞蛋還挺多,薄薄的蛋花也不知怎麽做得那麽薄的,好像用了好多雞蛋,到嘴邊的話也咽了下去。

崔大山道:“我多練練,應該能做得差不多。”

崔如英點了點頭,只要功夫到位,三個雞蛋就能熬一大鍋蛋花湯。

等下午劉嬸兒和趙掌櫃過來了,崔如英把今兒晚上和明兒該做的事兒給倆人交代了。

劉嬸兒只管傳菜,趙掌櫃管傳菜結賬,鋪子裏上新菜了,二人得記菜名和價錢的。

羊肉包子四文一個,水煎的胡蘿蔔雞蛋餡兒兩文一個,雞蛋湯不要錢。

崔如英道:“明兒鹵菜也送,不要錢,千萬別記錯了。”

趙掌櫃點點頭,“明兒端午,送些菜也使得。”

崔如英:“晚上多提幾句,就說明兒端午,正趕上鋪子開業半個月,感謝客人捧場,鹵菜不要錢,還出了新菜,把新菜也提提。”

趙掌櫃覺得這主意好,他以前也在吃食鋪子做過掌櫃的,對這些還算熟,都是招攬客人的法子嘛。

唯一詫異的就是,這話竟然出自一個七歲大的小娘子口中。就算是大人交代的,那也稀奇呀。

難不成去了侯府真能長見識,趙掌櫃想,估計就是因為這個,加上崔如英聰明,不然也難解釋崔大山老實巴交,卻會做這麽多吃食。

那就是從侯府學來的,能學這些,能證得跟侯府親近,而且聰慧,還不咋好惹。

趙掌櫃暗自點了點頭,“小娘子放心,我知道該怎麽做。”

太陽落山,崔家就開門做生意了。

晚上來的多是男客,結伴過來,到鋪子先吆喝要一斤酒,一盤鹵菜,再琢磨吃什麽。

來這吃飯的多好這一口,水煎包子覺得吃不飽,再要份焖面。

焖面是真好吃,拌着醋和油辣子,就着蒜吃,極其過瘾。不過鋪子裏也就這幾樣,連着吃幾頓會吃膩了,只适合兩三個人下了職過來。

不過隔個五六日不來又想吃,能來鋪子裏吃的都不差錢,也嘗過南街早攤鋪子的醬肉包子,跟崔家這個味道不一樣。

有地方坐,有酒喝,就更樂意來這邊,除此之外,還有東家和善,做的吃食一直一個味兒,鹵菜味道也不錯……種種原因。

明兒端午,今晚上生意不錯,都想明兒在家過節,誰知剛坐下,鋪子裏就送上來包子。

崔如英下午做得多,家裏人嘗了還剩些,就送給早過來的客人吃。

崔大郎給送來的,“這是鋪子做的包子,蒸包是羊肉餡兒的,水煎包是胡蘿蔔雞蛋的,包子小點兒,先嘗嘗合不合胃口,若上了菜單,是和別的包子一樣大的。”

一個客人送兩個,送完為止,不要錢自然不在乎小不小。

而且包子小,不至于吃了就不想吃別的,淺嘗辄止,也不占肚子,若覺得好吃,明兒肯定還過來。

客人眼中透着幾分驚喜,“好,好好。”

崔大郎還道:“明兒是端午,鋪子裏鹵菜送一份,跟剛開業那日一樣。”

鹵菜五文一盤,送個鹵菜也少花不少錢呢,是劃算。

不過過節還是得在家裏吃,客人想了想,問道:“晚上還送嗎?”

中午不過來,還有晚上呢。

崔大郎臉上帶笑,“送,晚上也送。”

客人道:“成,那我們明兒晚上再過來。”

崔大郎給點了菜就離開了,客人嘗了嘗羊肉的,也就外面賣得小籠包大小,可吃着鮮嫩多汁,有人專愛羊肉的膻味兒,覺得這個包子好吃。

而素餡兒的吃着新奇,味道也不錯。

外面的天色有些暗,每桌上都擺着一盞油燈,顯着鋪子裏有幾分熱鬧。

劉嬸兒趙掌櫃他們幹活也麻溜,崔如英就在裏面幫忙。

每個桌子都記了號,菜單上記着是哪桌,這樣就不會弄混了。劉嬸兒他們記了單子就給送到廚房來,崔如英看着單子備菜。

醬肉包子是蒸好的,水煎包焖面都得現做,所以都是先上醬肉包子、鹵菜和酒水,客人慢慢吃着,等酒喝得差不多了,水煎包和焖面也就做好了。

客人在前堂吃飯,崔大山他們就在後頭忙碌,中午吃飯晚,他現在肚子也不餓。

從下午買完首飾回來,也忙活大半天。

一直過了戌時,一家人才把東西都收拾完。然後崔大郎把錢匣子背着,鋪子門窗關好,這才一起踏着月色回家。

忙活一天,都一身疲憊,只有二丫手裏握着桃花釵子,眼裏全是光。她不覺得今兒累,只想多做些包子,好把買釵子的錢賺回來。

崔如英看看崔大山,又看看崔大郎他們,“爹,若是太累,就找時間歇一天,身子最要緊。”

崔大山道:“有人幫忙,不咋累。況且你看那麽多客人,都等着吃包子呢,這已經比擺早攤兒輕巧多了,賺得也多。”

賺錢哪兒有不累的。

多賺點錢,多攢點,怕女兒擔心,崔大山說道:“也還好,煎包子簡單,別的都是做好的,不那麽累。”

崔如英看勸不動也不再勸了,一家人回到家裏,梳洗睡下。

其實這會兒睡也正好,能睡到太陽升起,也不用像以前那麽早起。

次日是端午,天氣不錯,崔如英覺得比起昨日,似乎又多了幾分熱意。

崔大山和崔大郎去買肉和菜了,崔如英和二丫先去鋪子裏和面,四郎五郎在廂房看着妹妹,家裏得趕着午時開始做生意。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