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過節

61章第六十一章 過節

崔大山不禁道:“端午還得幹活,做生意也不容易。”

風雨無阻,也沒個休息的時候,估計只有過年那幾天能休息休息。

崔大山記着往年雜貨鋪也就大年三十和初一不開門,不知道飯館是不是也得這樣。

崔如英笑着說道:“爹,咱們端午還能賺錢呢,這麽想,是不是就高興多了?”

崔大山琢磨着,是沒錯。

崔如英覺得今兒生意就算不咋好,也不至于太差了去。因為她上午出門看旁邊的鋪子很是熱鬧,都趕着過節,出來買首飾買節禮。

一個上午人來人往絡繹不絕,那會兒崔記包子還沒開門,盼着那些客人累了就在崔記包子歇歇腳。

不過這願望是落空了,剛到午時,鋪子開門,往常這時都有客人的,但今兒沒有。

等了一會兒,進了一桌四人,看衣着打扮不像京城本地的,大概是在異鄉漂泊的商旅。

零零散散的客人坐在鋪子裏,崔如英記得昨兒回來的時候還有人坐在櫃臺旁等,今兒竟然連桌子都坐不滿。

雖早有預料,可還是有點失落,唯一慶幸的是,昨日就想着今天生意不會太好,東西沒備太多。

果然家家戶戶都在家裏過節,管飯菜是好是壞,一張桌子一家一起吃才有過節團圓的氛圍。

客人一少,不僅崔大山着急,二丫他們也着急。連往日一半都沒有,怎麽可能不急。

崔大山又發愁了,不時從廚房出來看。

崔如英見他都出來好幾次了,說道:“我們中午做的東西也少,早點弄完,還能早點歇着呢。”

崔大山笑了笑,他這閨女,總能往好處想,說話也讓人寬心,“也是,咱們也好過個節。”

崔如英道:“晚上可以多備點兒東西,估計人多些。”

昨兒說了今天送鹵菜,還有新口味的包子,過了節出來和好友聚聚,來崔記包子正好。

這麽想崔大山心裏的石頭就落地了,畢竟遇到過節誰都沒辦法,這還是喜慶事兒呢,家家團聚,也不能把客人從家裏薅來吃包子。

客人的确不多,崔如英看鋪子人少,就讓劉嬸兒和趙掌櫃早點回去了,鋪子裏用不着這麽多人,她和崔大郎倆人就夠了,劉嬸兒趙掌櫃留下也幹杵着。

早點回去還能和家人過個節。

劉嬸兒今天差點請假來着,趙川說端午節他也不上職,正好每月有兩日假,就請一日。一家子也好熱鬧熱鬧,家裏粽子還沒包呢,從前都是劉嬸兒做,他們倒也能做,就是不好看。

一家子就他們四個,都不像過節的。

但劉嬸兒沒同意,想着端午崔家鋪子人多得幫忙,她若走了,那鋪子不就更忙了。但沒想到中午客人這麽少。

劉嬸兒:“一會兒興許人就多了,我們走了不成。”

趙掌櫃道:“小娘子,這也不急,等到時辰着吧。”

崔如英:“估計人不會多了,就算客人多了也沒事兒,我也能幫忙的。晚上興許好一點兒,你們回去吧,下午早點過來就是。”

二人這才點點頭,收拾收拾便回去了。

這種時候看着鋪子算是白無聊賴,崔如英就拿着蒼蠅拍子打蒼蠅。

崔家做吃食幹淨,可是客人進進出出,雖有簾子,可還是容易鑽進來。

一個中午都不太忙,崔如英是想着回去做些好吃的,可來回費時間,而且包子還沒賣完,就先可着那個吃。

一個中午悄然過去,崔家人也開始吃飯了,吃的是焖面包子和鹵菜。

崔如英去酒壇子裏打了二兩酒,四郎眼疾手快去拿了杯子,“爹,喝酒!”

崔大山還不太樂意,“這都是拿出去賣的,我喝什麽?”

崔家鋪子有酒,但崔大山從沒喝過。這是賣的東西,也不便宜,自己喝了虧錢。

崔如英道:“爹辛苦,怎麽就不能喝了,而且少喝兩杯,也不耽誤下午做活。過節嘛,高興高興,今兒也沒做些肉菜,爹就淺酌兩杯,咱們一家也熱鬧熱鬧。”

崔大山好像明白為啥昨兒二丫那麽高興了,有人惦記的感覺就是好啊,特別舒坦。

崔如英把酒給崔大山倒上,“我要去侯府了,大哥也要去書院了,日後爹想喝酒了,就讓二姐打。”

崔大山說崔大郎初八就去書院,為此還給送了些東西。

先生考過崔大郎以前的功課,再回書院,也不是繼續讀,若以前的全忘了,得從頭再來,不然跟不上。

幸好崔如英給帶回來書,從前學過的還記着,先生考的崔大郎都答對了。

書院和侯府小娘子去的學堂不一樣,一月一休,每月休兩日,去書院那就是一日的課,晚上還要讀書,更辛苦。

不過經過擺攤開鋪子這些,崔大郎反而覺得,讀書是最不辛苦的。

別人去書院或許有倚仗,也耽擱得起,但是他不行。家裏如今賺錢雖比從前容易,可那也是血汗錢,爹娘、妹妹們、兩個弟弟……就連許娘子當初去侯府做奶娘也是為了他。

這回去書院,必然要好好讀,光用功是不夠的。

二丫不知兄長想了些什麽,笑着點點頭,“我給爹打酒。”

四郎道:“拿酒杯可是我的事兒,誰也不許搶。”

崔大山也不知是因為喝了酒心裏熱還是因為幾個孩子孝順乖巧心裏熱,弄得他還怪不好受的,“你們出門放心就是,萬事還有家裏呢。缺錢了就說,尤其是大郎,讀書不能省着。如英,你下午早點回去,告訴你娘家裏一切都好,不用擔心。”

早點回去還能陪陪許娘子,今兒過節呢。

崔如英本來也是這樣打算的,下午她等劉嬸兒趙掌櫃過來了,看看鋪子生意如何,她就直接回去了,鋪子裏人多,也用不着她幫忙,而且該交代的也都交代清楚了。

吃過中午飯,崔大山他們又開始忙活晚上鋪子用的東西。

廚房的煙囪一直冒着煙,廚房的兩口大鍋一直沒歇着過。好幾盆肉餡,還有切好的面條。

崔如英是和趙大娘學拉面了,可崔大山還學不會,二丫會做但是慢,還不如切面快。

下午劉嬸兒趙掌櫃過來早,還沒到平日開門的時辰,外頭還大亮,太陽還沒落山呢,就有客人進來問,“開門了不?”

趙掌櫃招呼着,“開門了開門了,客官先進來吧。”

客人撩開袍子坐下,“兩斤酒,今兒鹵菜是送的?”

趙掌櫃道:“沒錯,幾位客官稍坐片刻,很快就來。”

崔如英過來送酒的時候,鋪子已經坐了四桌客人了,是比中午生意好,希望準備的全給賣光。

劉嬸兒風風火火地傳菜上菜,趙掌櫃也忙得腳不沾地,這頭也不用她幹啥,崔如英就回侯府了。

今日是端午,安定侯府也熱鬧。

一大早大廚房就開始準備晚上的團圓飯,為何不中午吃,是因為安定侯和楚庚元他們白日還得上職。

侯府人丁興旺,除了已成了親的大房二房三房,還有四房楚庚明、五房楚庚遇,二人十五六歲的年紀,尚未娶妻,都在書院讀書。楚庚遇還有個同胞妹妹叫楚庚蓉,已經議了親,明年就出嫁了。

四房五房都是庶出,又尚未娶妻生子,很是聽話懂事。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嫁了人的姑奶奶,這般人多,的确稱得上子孫昌盛。

府上人多,像楚庚明兄弟下面一代的楚玉琳還在書院讀書,只月底或是過節放假回來,平日都不在一起吃,只逢年過節一家子才能一塊兒吃個飯。

安定侯年紀大了,就盼着兒孫團聚,可陸雲蓁卻不喜歡這樣的團圓飯,面和心不和,而且多是聽安定侯說話,大房出風頭,他們附和點頭,總之無趣得很。

連陸雲蓁都不喜歡,楚玉珠就更不喜歡了。

一張大桌子,那可真大呀,想吃什麽菜都是身後丫鬟給布菜,楚玉珠也吃不下太多。

飯桌上,安定侯考了楚玉琳的功課,對這個長孫,他是寄予厚望的。

從前纨绔不知上進,如今倒是好了點兒,知道讀書了。

趙婉芝因為前些日子禁足,也希望兒子好好表現,她豎起一邊耳朵聽着,幸好對答如流。

安定侯說了聲不錯,趙婉芝立刻道:“玉琳長大了,也知道上進了。”

陸雲蓁看了眼兒子,心道,還是她的兒子乖巧可愛。從前楚玉琳可是纨绔不着調的,趙婉芝都有臉說這些,她還不吭聲作什麽?

陸雲蓁道:“說來也奇怪,自從玉琳去書院後,性子就被先生教養過來了。還有前陣子大嫂病着,未曾過問管束,反倒更懂事兒了。”

陸雲蓁并非不會說陰陽怪氣的話,從前不說是因為剛過門,不知侯府深淺,如今有兒子有夫君,怕什麽。

安定侯聽了皺了皺眉,剛想說什麽,又見陸雲蓁回過頭,逗着楚玉璋。

楚玉璋咿呀笑着,安定侯不禁想起前陣子趙婉芝做下的錯事,楚玉琳從前不知上進,的确是趙婉芝這個母親教養不當的緣故。

孫惠茹立刻道:“若說懂事兒,還是玉珠懂事兒得早些,玉珠今年七歲了,我以前還總擔心呢,怕和玉琳一樣,如今可算放心了。”

楚玉珠七歲就懂事兒了,可楚玉琳呢,今年都十四了。

還不是因為三房有了兒子,這才着急了。這會兒誇楚玉琳,有什麽可誇的。

楚玉珠的變化的确是日新月異,安定侯很是欣慰,他和黃先生是故交,黃先生常常誇贊她。

今日家宴,這樣看着也比從前懂事聽話了許多,端莊大氣,有世家貴女的樣子。

雲小娘聞言暗自皺了皺眉,但她們這些妾室是坐不得的,歲數也不小了,卻還站着在一旁伺候,連話都說不上,只能幹着急。

雲小娘給安定侯夾了塊雞汁豆腐,“侯爺,嘗嘗這個。”

趙婉芝哪能聽不出來這對妯娌一唱一和的,她道:“這上頭還得向兩個弟妹學着點兒,不過都說三歲看老,這話也不全對,不過做父母的,都是盼着孩子好。知道玉琳上進我難免高興失了态,讓諸位見笑了,我自罰一杯。”

陸雲蓁抿了抿唇,她覺得趙婉芝的确算得上不好對付,她可争可退,什麽話都讓她說了。而且十分之不要臉面,有時陸雲蓁都不屑于和她争辯。

連陸雲蓁都覺得她一副慈母心腸,可真的慈母心腸,又怎麽會那樣教導孩子。

陸雲蓁看了眼錢夫人,錢夫人神色看不出喜怒來,可陸雲蓁能感覺到錢氏有些不耐。她又不動聲色地看了眼安定侯,安定侯是最吃這一套的,擺了擺手道:“一家人說這些做什麽,今兒端午,團聚的日子,雲娘,你們也坐下吧。”

陸雲蓁都想問問楚庚元,這副惺惺作态的樣子,男人是真的看不出來嗎?

也許看得出,但偏偏就喜歡這副樣子。

楚玉珠如今只是坐得住,但心裏也覺得煩,可還有更煩的呢,今兒楚玉娴一直姐姐姐姐叫個不停,出門之前輸入叮囑過,不應還不行。

她想如英了,這會兒如英應該已經回來了吧。

一頓家宴過了酉時才結束,真正高興的只有安定侯一人。這會兒過了酉時,陸雲蓁一回來,田娘子就和許娘子換了職。

許娘子回屋之後,正見崔如英笑盈盈地坐在床邊,等着她吃飯呢。

許娘子道:“啥時候回來的?”

崔如英道:“你們去正院之後沒多久我就回來了,那會兒聽秋月姐姐說你們剛出去,沒多大一會兒呢。”

許娘子錘了錘腰坐下,“哎,今兒人可真多,我都不敢多擡頭。”

她是奶娘,只管照顧璋哥兒。飯桌上那群人說話也沒聽太懂,就覺得這麽大的侯府,人是真多,丫鬟也真多。

崔如英站起來給許娘子捶肩,“這麽大的宅子,肯定很多人的。”

聽燕歸堂的丫鬟說,安定侯子女多,五子三女,這還只是養大成人的。

人多也就意味着事兒多,大事小事,各種雜事。

好在許娘子只是奶娘,不是府上的丫鬟。

許娘子長舒一口氣,“人多人少也和咱們沒關系,今兒生意咋樣,對了,今天端午,還給了節禮。”

許娘子得了一兩銀子,她摸出來一兩,“這是給你的。”

崔如英詫異道:“還有我的?”

許娘子:“哪回少了你的了,三娘子對你好,什麽都想着你的。”

滿月、洗三,還有這回端午,有許娘子的就有崔如英的。

崔如英笑嘻嘻地收下了,“真好,娘,家裏生意還挺好的,就是今兒中午都在家裏吃團圓飯,但是晚上生意不錯,早早就有客人過來。六丫長大了點兒,大哥初八去書院,對了,娘你看我耳朵!”

許娘子看了看,“耳珠?”

崔如英她笑着道:“對呀,好看嗎!”

許娘子道:“哪兒來的?”

崔如英道:“我央着爹買的,還給二姐買了個釵子,花了不足一兩銀子。娘,這不是端午嗎,我想着二姐在家裏那麽辛苦,就求爹買的。我還落了一對兒,可真好。”

許娘子笑了笑,“買點兒首飾也好,旁邊就是首飾鋪子,該早買的,也怪我沒想到這個。”

二丫也大了,總在鋪子幫忙,崔大山是男人,肯定照顧不周,許娘子又在侯府,多虧了有崔如英在。

一個釵子一對耳珠花了不足一兩銀子,那肯定是釵子貴,當妹妹也是有心了。

可一想崔如英都記得這些事兒,她這個當娘的卻不記得。

許娘子心裏有些不得勁兒。

崔如英往許娘子懷裏鑽了鑽,“哎呀,我想着不就是娘想着,這才多大的事兒呀,二姐可高興啦。”

許娘子笑了笑,“高興就好,好了好了,多大了還膩人,一會兒快吃飯,咱們娘倆也過個端午。”

晚上小廚房的飯菜不錯,崔如英是沒吃飯回來的,晚上跟許娘子一塊兒,吃了個肚子溜圓。

次日,崔如英早起上課。

今兒初六,這回趕上端午節,五日課少上了一日,上初六初七兩日就又放假了。

楚玉珠可算是高興了,這回放假,如英不回去,她已和人約好了去玩兒。

初八一早出門。

楚玉珠今天來得也早,吃飯的時候也沒理會同樣來得早的楚玉娴,笑嘻嘻地和崔如英商量,“明兒不必早起,我來燕歸堂吃早飯,然後咱們坐着馬車出去,去城北的十裏亭,那邊有明湖,還能劃船。”

崔如英道:“那好呀,都用帶什麽?”

楚玉珠:“帶些路上吃的就好,這會兒熱,過了春游的季節了。”

二人聲音不大,一旁楚玉娴道:“玉珠姐姐,你們要去哪兒,我能去嗎?”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