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二合一
67章第六十七章 二合一
街頭離鋪子并不遠,崔如英帶路,很快就到了崔記包子門口。
門開着,門匾上寫着‘崔記包子’四個大字,崔如英指給男人看,“就是這兒了,請。”
到了鋪子,兩桌客人沒動,但在一旁的劉嬸兒和趙掌櫃一齊看了過來,崔如英沒解釋,請男人進去坐,然後說道:“這會兒人少,有的桌子還沒收拾,您挑幹淨的坐着,我這就進去叫我爹。”
男人點了點頭,找了張幹淨桌子,撩開袍子坐下,劉嬸兒看着,去盛了碗雞蛋湯,這個不要錢。
崔如英飛快地跑進後院。
崔大山正在井邊洗碗,中午他們就簡單對付了一口,今天生意不錯,有點忙不過來。
崔如英連着喊了兩聲爹,崔大山高聲問:“咋了!”
崔如英被這如雷的聲音震了震,她把聲音往下壓,小聲說道:“有人找,不是來吃飯的,像是談事兒的,我估摸着是書院的事兒。爹,你還記得我跟你說的不?買多了能便宜一些,但得人家主動提,咱們才能少要錢,還不能表現得太高興,也不能給價錢太痛快,你現在可是鋪子東家啦!”
讓一個向來老實本分的人去做這些,實在是不容易。
崔大山在心裏記了兩遍,點點頭,“我這就過去。”
崔如英看了眼崔大山:“爹,你手還沒擦呢!”
崔大山趕緊擦擦手,崔如英又不忘囑咐一句,“請人來廂房吧,外頭還有兩桌客人沒吃完呢,我去沏茶。”
崔大山哎了兩聲,又理了理衣裳,把自己收拾妥當,深深吸了一口氣,這才過去。
若真是談事兒,那還是頭一次。
這和去肉攤兒、糧食鋪子講價不一樣,崔大山以前是去買,這回是賣。自打租鋪子之後連叫賣都少了,就在廚房忙活,崔大山怕搞砸了。
父女倆說這些話的功夫,到男人那邊其實還沒等上片刻。
崔大山依言将人請到廂房裏去,并把在屋裏看着妹妹的四郎五郎趕了出去。
等崔如英端着茶壺茶杯過去時,崔大山已經讓人坐下了。
兩個弟弟不在,六丫還小就在床鋪上躺着,崔如英正愁找什麽借口不出去呢,這不有現成的嗎。
六丫會翻身了,她得看着點兒。
崔如英給妹妹理理衣裳,就坐到床邊了。
崔大山給人倒了杯茶,說道:“一路過來,先喝口茶,潤潤嗓子。”
崔如英用的就是普通的茶葉,以前也沒想到會有這麽一日,鋪子做生意,備茶葉還是因為做鹵菜能用到,這樣做出來的鹵菜帶着一股微淡的茶香,雖然味道不明顯,但很是好吃,也能和別的地方的鹵菜區分出來。
男人喝了一口茶,然後就把茶杯放下,先自報家門,“鄙人姓陳,是松山書院飯堂管采買的,聽我們管事說這兒的包子不錯,就來問問。你們鋪子裏除了醬肉還有什麽餡兒?能否讓我嘗嘗?”
不等崔大山說話,崔如英就趕緊跳下床,“別的餡兒也有,我一樣給你拿幾個。”
陳三笑着點了點頭,心中覺得這小丫頭還挺機靈,跑得也快。
崔如英一走,崔大山又有些緊張,但還是深吸一口氣,盡量鎮定着說道:“現在鋪子裏還有胡蘿蔔雞蛋、羊肉餡兒的包子,按做法不同,還能做成水煎的,水煎包的味道更好,喜歡的客人還挺多的。
我家包子好,個頭大用料足,都不用隔天的肉,都是我早起去攤子買的,這……這賣不完的包子,都是自家吃了,絕不會賣客人隔夜的,給學生們吃的話大可放心,我們家孩子多,家裏孩子也吃這些,都愛吃。”
陳三笑了笑,點點頭,“好吃的東西不少,自然什麽都得看看。”
崔大山一愣,很快崔如英就回來了,崔大山也松了口氣。
崔如英把包子端來,陳三看了眼有些意外。
包子挺多,同樣包子皮的兩個,一個好好擺着,一個切了四瓣兒,方便看裏面的餡兒。
崔如英拿了包子和筷子,筷子放在一旁,她道:“這個顏色橙黃的是胡蘿蔔雞蛋餡兒,別看包子皮浸了湯,有些人覺得不好看,也有些人覺得金燦燦的可人。這也是因為餡料足,蒸的時候才會浸透包子皮。這個是水煎包,味道更好,不過也能做成普通的白面包子。
羊肉餡兒的味道也不錯,不過價錢更貴,鋪子裏賣四文一個。醬肉包子可以嘗嘗剛出鍋的,這個和胡蘿蔔餡兒的水煎包一樣,也是兩文一個。”
來談生意肯定得知道價錢,所以崔如英把每個包子的價錢也說了。大小不一樣,白面包子大,水煎包小一點兒,因為太大不好熟。
胡蘿蔔雞蛋的水煎包兩文一個也不算貴,一來味道好,二來崔如英長這麽大,只在侯府裏雞蛋算是素菜,別處都算葷菜的。
這個餡兒的賣得也好,崔如英道:“管事可以看看我家包子裏的雞蛋,一個包子裏面一半都是雞蛋的。”
陳三低頭看了看,确實如崔如英所說,一個包子裏雞蛋很多,都是蛋花。
崔如英道:“光看也不成,陳管事你嘗嘗味道,不合心意也沒事兒。”
陳三沒吃過胡蘿蔔雞蛋的,就嘗了嘗,又嘗了醬肉的,羊肉的太貴,飯堂不會買,就不嘗了。
吃完他點點頭,說道:“味道是不錯,就是這價錢可不便宜。”
崔大山道:“可光看包子就能看出來我們家的包子餡兒多料足,嘗着也知道味道更好,跟外頭的不一樣,不然生意也不會這麽好。”
崔如英覺得這句話就不錯,把包子身價擡高一點,味道好用料足,這才是首要的。不然為何不去小攤子買包子呢,不就是看中崔記包子好吃嗎。
陳三笑而不語,見崔大山沒別的話說了,崔如英忍不住插了句嘴,“這包子做好了,運到書院飯堂也方便,更省時省力,而且我家不是小攤子,鋪子也有官府的文書,吃着放心。”
男人說道:“那倒是,不過這并非送到別處,書院是什麽地方,鐘靈毓秀人傑地靈,裏面都是讀書人,這若出了一個狀元,還吃過你家包子,那傳出去對鋪子也好。這兩方得利的事兒你們也把眼光放長遠些,就別光想着賣包子了,也別光說你家包子好,我來是談生意的,如果價錢合适,就定一些。”
小事兒而已,他就能做主。味道是不錯,他只吃了個四瓣的,覺得饞蟲都被勾出來了。
味道微甜,家裏就做不出這個味道來。
崔如英道:“那得看定多少了,包子做好了,是我們送過去,這人力物力都得算在裏頭,若是定得太少了,還要給書院便宜,那也不合算,鋪子為何做這門生意呢?
而且學生考中那是書院先生和學生自己的功勞,就算有飯食的功勞,可包子那麽大一個,就算能起到作用也是微乎其微的,畢竟書院飯堂味道更好,我們小鋪子裏的包子怎能比!”
崔大山道:“我閨女年紀雖小,可說的話不糙,的确是這個理兒。包子送過去,也不挂牌子,誰知道是崔記包子。”
陳三無奈一笑,崔家這小娘子實在機靈,生意人也都重利,他不再扯別的,直接道:“話雖如此,可定的多總得便宜點兒,不然買得多和買得都少一樣,為何來你家買呢。”
崔如英這回不說話,她可以幫着說話,但是得崔大山做主。
崔大山道:“既然都誠心實意的,我也不虛着,定的多了給便宜點兒。”
還是多少的事兒,少了不值當做,更不值當送去書院。
陳三道:“每日早上要五百個包子,胡蘿蔔雞蛋餡兒的給我做成白面包子吧,不用做水煎的。”
水煎包子個頭還小點兒,價錢還貴,學生多,買水煎包肯定不合算。
更好吃又如何,學生去書院是讀書的,這包子比起白面餅子已經好吃多了。
來崔記鋪子範管事早幾日就說過,但陳三一直拖着,今兒早上一個世家子弟摔了碗,他就找過來了。
“晚上要三百個醬肉包子。”
書院學生早上都來吃,弄肉餡兒包子飯堂劃不來。
雞蛋算葷菜,雞蛋胡蘿蔔的味道就挺好,反正陳三是挺愛吃的。一共那麽些錢,一日十文,分到早中晚那就是早晚兩文,中午六文。
早上一個包子大抵不夠吃,但可以再給點餅,還有粥呢。
書院學生不宜吃太飽,不然犯困。
晚上還讀書,晚飯得吃,不過不少學生去外面吃的,每個學生一月收三錢,不吃的錢照樣收,管事就能落下一半銀子,不過書院不靠這個賺錢,只給先生親戚撈些油水。
崔如英道:“胡蘿蔔雞蛋餡兒的雞蛋多,按照醬肉包子那麽大做,餡兒也更多,不可能和外面的素餡兒包子一樣價錢,五百個八百文錢,我們這也不咋賺錢。醬肉包子三百個本該六百文,但陳先生買得多,就給五百五十文就行了。”
崔記包子裏水煎包是最賺錢的,再便宜不行了。
陳三皺了皺眉,這個也不便宜,他道:“小娘子,這可不是一日,你這價錢雖低了些,可賣得多賺得也多呀。”
崔如英追着問:“打算定多久?這一兩個月不算多的。”
陳三道:“先定半年的。”
崔如英沒讓他白講價,約定好先定半年的,胡蘿蔔的每日早晨送五百個,七百五十文,醬肉的晚上送,五百四十文,各便宜了些。
幾十文一日不顯,可一個月就是小二兩銀子。
崔家管送,早晨的包子卯時二刻之前送去,學生讀書起得早,這個不能耽擱。
晚上的包子酉時前送過去,就送到書院後門。
月底書院放假,連放兩日,這兩日不必送。
文書也簽了,每個月月底結錢,就是放假那日的前一日,崔大山本還有就擔心,但一想書院那麽大,也不至于騙他們這些市井小民。
就放心給簽了。
今兒是十四,離月底還有半個月,送十四天,到時候結十四天的工錢。
崔大山還慶幸鋪子生意不錯,有錢來周轉,不然做這些包子的錢都沒有了。
陳三簽完文書,把墨跡吹了吹,文書一式三份,崔家留一份,送官府一份,他拿一份。
先定了半年的,日後看學生愛不愛吃,也得看看崔家生意如何再做決定。
也許再定,也許日後就不定了,又或許定別的家的……
崔如英也是這麽想的,半年的單子就能賺不少錢了,再定沒準兒還漲價呢,都是說不準兒的事。
崔如英給陳三去裝包子了,他沒吃完的完整的,又裝了些新的。
陳三看着崔如英不由一笑,這小娘子伶俐得很吶,才這麽小就會做生意了。他是想着一個孩子插話不好,可說得有理,就只顧着辯駁了。
當日範管事也沒提及崔如英,畢竟崔如英自稱是家中讓來的,還以為是家裏的意思呢。
陳三背着手問道:“你家裏是不是有讀書人?”
崔如英點點頭,“我大哥就在書院讀書。”
陳三恍然:“難怪小娘子談吐不凡。”
崔如英說道:“那估計不是因為這個,我娘在大戶人家做奶娘,我偶爾也跟着過去幫忙,見得多了就不怕人了。我爹也說我不怕人,我也總在鋪子幫忙。叔這包子你拿着,喜歡常過來吃。”
陳三心道難怪呢,這崔家還有點子門路。
崔如英發現,只要把侯府的名頭擡出來,辦事兒就很方便。
諸如趙掌櫃,又像這個陳管事,只要提一嘴,态度都和之前不同了。
崔如英也不是拿來招搖撞騙的,只提了一句和侯府有關系,到底多大的關系,就由他們慢慢想吧。
把陳三送走,外頭桌子已經收拾好了,劉嬸兒也回家了。
往日這會兒已經走了的趙掌櫃還留着,湊過來問有啥事兒。來人還請到後頭去,估計商量啥大事兒呢。
都是鋪子裏的人,這訂了一單大生意,肯定不能藏着掖着,早起還要包包子,得再請個人才行。
崔如英道:“跟書院飯堂定了樁生意,以後每日給飯堂送包子。”
趙掌櫃一樂,“哎呦,這可是好事兒呀,恭喜恭喜!”
崔如英道:“鋪子好大家都好,同喜同喜。”
二丫也從廚房出來了,剛她還給裝包子來着,以後每日都能多賣不少包子了。
送去飯堂利潤肯定低一點,但勝在賣得多。
崔如英在心裏算了算,這一日多賣八百個包子,收書院一千二百九十文,應該有四成多不足五成的利潤,估計能賺五六百文錢。
錢也不少,一個月能送二十七八天,那也有十幾兩銀子賺了。可真多,半年六個月,那就是幾十兩銀子。
一個月送去書院的包子利潤都快趕上鋪子了,的确是大單子。
不過早上那麽早就要去書院送包子,得早起,估計又得在家做了。
崔大山覺得光這個就足夠家裏人花銷了,要是支早攤兒的時候有人問那就好了,還省了鋪子租金和每月請人的錢,可轉念一想,若非有個鋪子,人家也不來定包子。
還是開鋪子有用。
崔大山是覺得自己幹成了一件大事,送陳三出去的時候都樂呵呵的。
不過弄完這個還是該刷碗刷碗,崔如英看鋪子裏沒啥事兒,讓趙掌櫃也回去了。
然後去後頭找崔大山,明兒就開始送了,又得早起做包子。
崔大山也發起愁來,早起做包子,白日還要忙鋪子的事兒,他能忙活開嗎?
現在管做包子的就崔大山和二丫倆人,崔大山是不怕累,可若人累倒了,鋪子生意就耽擱了。
除了包包子,還有焖面鹵菜,少了個人可不成。
二丫知道鋪子談了樁生意,自告奮勇要早起包包子,“爹我沒事,我不怕累!”
崔如英道:“讓二姐來不成,二姐剛多大,每日睡不夠,個子都長不高,長不高那多難看。”
二丫:“可是……”
崔如英道:“一日能頂住,那半年呢。人不夠咱們就招人請人呗,明兒我和爹早起包包子,中午做包子的活交給劉嬸兒吧,工錢也漲一漲,只管發面和包,餡料二姐調,焖面鹵菜提前鹵好了,應該也不費事兒。前面跑堂的,咱們再招個人。”
崔大山點了點頭,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如英,你說你劉嬸兒家的虎子哥跟你大哥差不多大,跟着燒窯師傅做學徒呢,不然讓他來?”
跑堂拿錢也不少,又是知根知底的人。
崔如英搖搖頭,“還是算了,做學徒是去學一技之長的,就算給的錢少,那也是學本事去了,日後學了不愁吃飯,咱們這兒工錢是還成,可只管傳菜,連算賬都沒人教,日後鋪子不開了,虎子哥怎麽辦,那不是平白耽誤人家嗎。”
當初請劉嬸兒是因為劉嬸兒在家裏,不幹活,虎子哥是正經學徒,不成不成。
而且崔如英不想讓劉嬸兒一家人都過來,劉嬸兒一個人來最好,他們還能照應着點兒,人多了事兒就多,崔家的生意,外人不好摻和。
再說了,若是做活兒不盡心怎麽辦,他們家跟劉嬸兒關系好,可不是和虎子哥。
崔大山點點頭,“這事我去和你嬸子說,那工錢漲多少合适?”
劉嬸兒去後廚,除了調餡兒、鹵菜、焖面這些事,別的都管做,也是正經廚子。不讓做那些也是因為怕方子洩露,不是劉嬸兒的原因。
崔如英道:“看看別的鋪子廚娘多少錢,咱們就給多少錢。”
崔大山點點頭,“那一會兒我先買蘿蔔雞蛋去,招人……”
崔如英:“我寫個告示,然後再去打聽打聽,早點招到才行。”
後天下午崔如英就得回侯府了,她一走,鋪子就真忙不過來了,還是得快點招到人才行。
招人都是小錢,遠比不上這樁生意帶來的錢。
崔大山知道,這回是多虧了女兒,想着帶去買些東西,可錢沒結,家裏還得搭錢,等到時候再說吧。
劉嬸兒下午過來,崔大山一問,劉嬸兒自是沒什麽意見,不過每日過來比跑堂早,不過工錢也漲了二百文。
原先是三百文一個月,五十的全勤,還有別的獎金績效之類,不過剛來鋪子沒多久,還沒發過這些。
如今去了廚房,每月五百文錢,五十文的全勤,別的照舊。
這回鋪子有了大生意,下月發錢沒準兒就多了。
今兒十四,從明日開始算,這月還有十六日,就半個月按跑堂算,半個月按廚娘算。
劉嬸兒怎麽都行,這樣工錢好算,再說也不用按每日算,差不了幾文錢。
趙掌櫃眼見這些事兒,心裏喟嘆,有人當靠山做生意是容易。
趙掌櫃的心思深沉,很多事兒容易多想。他覺得以崔家的家底,還拿不到這個生意。鋪子剛開多久,崔大山每天除了買東西都不出鋪子,怎麽可能去書院。
半年下來肯定有不少銀子,他覺得是侯府給牽的線。
當真是趕上好時候,去做奶娘還撈着這麽大的便宜,真是破天富貴呀。
趙掌櫃明裏暗裏打聽過,可崔大山不知道,二丫沒去過,崔大郎不愛說話,問崔如英她就三緘其口,偶爾才說兩句侯府的事兒。
崔如英覺得就算自己不說,她每個月有二十日在侯府讀書,也夠趙掌櫃琢磨了。
侯府又不是善堂,怎可能平白發善心讓一小娘子去讀書。
多想想也好,有侯府頂着,趙掌櫃也不敢動別的心思。
*
多了樁生意,足夠鋪子忙活的了。
往日用不了這麽多東西,庫房裏的不夠用,得多買不少胡蘿蔔和雞蛋。崔大山也不想日日去買,胡蘿蔔能放住,先買了二百斤蘿蔔和三百個雞蛋,慢慢用着。
買得多還給便宜,雞蛋花了二百五十文錢,胡蘿蔔也便宜了,花了一百四十文錢。
東西太多,就直接放到鋪子了。
崔大山打算還是早起來鋪子,這邊兩口大鍋,柴火也足,方便點兒。
現在鋪子用雞蛋也多,崔家的雞長大了,但還沒能下蛋。不過就算能下蛋,十二只雞,也不夠崔家鋪子現在用的。
一個下午沒招到人,崔如英明兒早起過來做包子,還囑咐了二丫,“你多睡會兒,起來了帶着四郎他們過來。明兒多看着點兒,劉嬸兒頭一回做這個,包子大了小了的,多試幾個也沒事兒。”
二丫還得帶着妹妹去喂奶呢,她點點頭,“你放心吧。”
崔如英道:“我白日睡一會兒,然後去買些肉,中午給你們送飯去。”
二丫眼睛一亮,問道:“又能吃好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