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結賬
70章第七十章 結賬
上回放假崔如英跟楚玉珠去莊子待了兩日,沒覺得莊子涼快多少,反而小蟲子特別多。
市井長大不講究,可崔如英怕蟲子,待了兩日就夠了。
月底陸雲蓁更忙,燕歸堂的丫鬟常去城南,期間她回去了一次。
到月底天熱得燥人,現下馬上要進六月了,除了熱之外,崔如英還覺得日子過得真快。
三月那會兒天還冷呢,早晚都冷得慌,現在穿薄衫還覺得多。聽說侯府學堂數日放一個多月,畢竟不用考狀元,沒必要那麽辛苦。
好像是從六月中旬到七月下旬,把最熱的一陣子躲過去。
這會兒崔如英也忍不住走神,誰不盼着放假呀。
黃先生咳了兩聲,“馬上就下課了,都認真些。”
楚玉珠耷拉下肩膀,崔如英回過神不敢再出神,楚玉娴看看二人,更認真了些。
崔如英盼着快點下課,終于熬到先生說下課後,她把作業寫完,下午,搭了錦月姐姐的車,在城南街頭下的車。
這邊下車,再去鋪子也就一刻鐘多。不過她要先回家,放東西去。
這回回來,崔如英帶了不少東西。
月中的時候言家送來了一對玉镯子,是做點心的謝禮。
言将軍南征北戰,家中男子多,建功立業保家衛國。
每每打勝仗,得到宮中賞賜不少,上頭給的自然不能送人,但有從西北帶過來的玉石料子,就找工匠雕刻了一對镯子,料子的水頭好,上頭帶着翠色飄花,對崔如英來說已是極其貴重的了。
東西讓許娘子給收好,日後當嫁妝,現在她已經有一支金簪子和一對镯子了。
錢夫人那日送來了筆墨紙硯,硯臺一塊,崔如英用不上,就給崔大郎帶回來了。崔大郎要讀書,正好能用上。
送來的東西中墨錠和紙最多,足夠崔如英用到明年的了。
紙和墨錠都是好東西,但崔如英沒帶回來,因為她練字勤奮,給崔大郎的話她就少了,不能總指着別人給,由簡入奢容易由奢入儉難,用過好的墨和紙到時再用便宜的,她肯定不願意。
給一點小氣,讓她把東西全給崔大郎,崔如英更幹不出這事兒來,給她的就是她的,許娘子讓她都不給。
好在許娘子也知道她性子什麽樣,從不說不該說的話。
不過看完的書崔如英都給帶回來了,她希望崔大郎閑暇時多看些書,書冊是真貴,一本書幾錢到幾兩銀子不等,窮苦人家都是借書抄錄,但這樣辛苦。
除此之外還有兩包點心,一些水果,這些崔家不常見,崔如英吃不完的就給帶回來了。
這些東西能使喚四郎五郎,家裏也高興。
就是不多,也不是便宜東西,崔如英就不往鋪子帶了,明兒可以給劉嬸兒家送些去。
回家把東西放好,崔如英才去了鋪子。
這會兒鋪子只有崔大山、二丫和劉嬸兒在,三人正準備晚上要用的東西。
三個人幹活輕巧些,不用着急忙慌的。
崔大山專幹重活累活,比方說買東西搬東西、打水劈柴、洗菜剁餡兒……劉嬸兒就管着鹵菜發面包包子,二丫多管個調餡兒焖面,空閑了就跟着洗菜,也不閑着。
劉嬸兒發面是一把好手,她比二丫的力氣大,揉面揉得更透徹。
她發面的時候二丫就在旁邊拌餡兒或是鹵菜,鋪子現在賣三種餡料的包子,胡蘿蔔和醬肉是蒸的最多的,不過只要按照崔如英說的比例放,不管多少,蒸出來的包子味道都一樣。
這個時候劉嬸兒就不往那邊看了,低着頭專心幹自己的事兒。方子重要,劉嬸兒也怕自己看了,下意識給記下來,那多不好。
幹了小半個月,發面是越來越上手,劉嬸兒覺得,就算日後不在崔家鋪子幹了,依着她這發面的手藝,去哪兒擺個攤賣饅頭,估計也能賺錢。
碼頭那邊中午吃饅頭包子的也多,去那邊不愁沒人吃。
幹啥都能賺錢,做這個比種菜賣菜賺的多多了。
想想三個月前崔家還在為錢發愁呢,許娘子還沒出月子,就托她找關系要去做奶娘,現在生意做得這麽大,別人見了崔大山都得叫一聲崔老板。
從前崔家還不如她家的日子好呢,現在崔家日子可比他們家好太多了。偶爾在鋪子裏吃了好的,再回家看孩子都吃炖菜,劉嬸兒心裏還不咋好受。
劉嬸兒也不是嫉妒,最多是羨慕,就覺得崔家日子好,這才多少天。
不過人各有命,她能來鋪子幹活也不錯。
偶爾胡思亂想,別人也不知道,崔如英更不知道了,她也問過崔大山二丫,劉嬸兒來廚房幹活如何,說是幹活麻利,也不用人催。
崔如英聽二人這麽說,就放心了,不過回來之後照樣幫忙,跟着發面蒸包子。
下午要先把晚上送去書院的醬肉包子蒸出來,然後緊趕着就得蒸晚上鋪子要用的羊肉、醬肉這兩種餡兒的包子。
鋪子裏醬肉包子現在一晚上能賣一百多個,羊肉餡兒的一天蒸八十個,上午晚上各四十,有時賣不完剩十幾個,有時不夠賣,這個還真說不準,崔大山也沒找到那個正正好好的數,全看客人想不想吃。
崔如英今兒就管包的羊肉餡兒的,包好放鍋裏蒸,崔大山也開始往車上裝包子了。
今天晚上送一回包子,明天早起再去送一趟,就該給結這個月的錢了。
崔大山算着,從十五到二十九早上,一共給書院送了十四天加一個早上,也就是十五回胡蘿蔔的,十四回醬肉的。
每日雖多做幾個,但還是得按照早上五百個晚上三百個算,畢竟飯堂沒讓多送,所以說價錢還是按照文書上的送。
整天送的就十四天,一日一千二百九十文,十四天是十八兩六十文錢,再加上五百個胡蘿蔔雞蛋的,總共該結十八兩八百一十文錢。
崔大山這兩日還有些不安,雖說這麽大個書院擺在這兒,都一百多年了,不至于貪他這些錢,這些錢對書院來說只是毛毛雨,可是凡事都有個萬一,萬一書院污了他的錢,他都想好去官府告狀了,市井百姓是小,但書院不能欺負了他們。
崔大山帶着女兒送完包子,回來鋪子已經有客人了。
晚上生意也不錯,戌時過半才沒客人進來,客人們吃完還早,趙掌櫃和孫娘子一邊收拾一邊等客人吃完,也就到亥時了。
這會兒也能抽空吃個飯,趙掌櫃吃了四個包子,來鋪子之後,他是肉眼可見地胖了。
劉嬸兒和二丫就在後廚吃的,包子方便,就着沒賣完的鹵菜,也算簡單對付一口。
而孫大嬸過去拿了三個包子,往自己帶的盆裏裝,一邊裝,一邊說道:“崔老板,我回去吃吧。”
崔大山也習慣了,問了句,“三個夠不?”
孫娘子點點頭,“夠的夠的。”
看崔大山的樣子,不是頭一回了。
崔如英這些日子不常回來,期間回來一次還是下午回的,待了一會兒就回侯府了,沒趕上晚上打烊。
倒也不知,孫大嬸都是帶包子回去吃的。
崔家的包子不小,若按醬肉包子的個頭,吃個三四個差不多就八飽了,畢竟總吃,也膩。
偶爾剩水煎包,再吃個兩個小點的水煎包就十分飽了。
像崔大山趙掌櫃能吃的,得吃五六個。
孫娘子帶走,是不能可着勁兒帶,崔如英見她就拿了三個醬肉包子,也沒多拿。
崔如英就多看了兩眼,趙掌櫃就湊過來,小聲道:“這孫娘子家中孩子多,估計拿回去也不自己吃,都給家裏孩子吃了。”
趙掌櫃也成親了,有妻有兒,不過他不這麽想,自己幹一日活兒多辛苦,要是不進自己的肚子裏,那幹活還有啥勁兒。
老子肚子還餓着呢,崔家包子他也吃不夠,還往家裏拿,趙掌櫃來鋪子一個月,就往家裏帶過一次。
還是那回崔如英做了菜,鋪子裏包子沒賣完,崔大山讓一人拿兩個。
崔如英知道趙掌櫃說的這些事兒,招人自是把家境什麽的都打聽清楚,孫娘子四十多歲的年紀,家孩子多,長子已經成親了,孫子都有了,不過還得給其他兒子說親。
別人都在鋪子吃,只有孫娘子自己拿回去,拿的時候還低着頭。
帶回去自己吃不成,不過簽文書時只說管飯,沒說不能帶回去,她又沒多拿,崔如英不管這閑事兒。
崔如英道:“不多拿就行。”
趙掌櫃:“小娘子放心,我盯着呢。”
崔如英看了趙掌櫃一眼,趙掌櫃笑眯眯的。
崔如英道:“在鋪子裏吃多少都行,趙掌櫃辛苦一日,多吃幾個包子。”
趙掌櫃點了點頭,但也沒往撐了吃,不然晚上睡不踏實。
等最後兩桌客人吃完,趙掌櫃幾人也就走了。崔家人留下收拾,熄了油燈關上門窗,頂着夜色回家。
六丫躺在推車裏,這會兒天熱,就穿了一個小薄紗,推車多晃呀,也不見醒。
五郎困得睡着了,被崔大山背在背上,四郎一邊走一邊揉眼睛。
他們三個還在鋪子睡了會兒,但這會兒晚,也困得不行。回去之後連臉都沒洗,就躺床上睡了去。
崔如英還刷了牙洗幹淨臉,臨睡之前跟崔大山說:“爹,明天早上我跟你一塊包包子送包子去,我要是沒醒,你記得叫我。”
崔大山點點頭,“如英,你說你大哥明兒上午回來,要不做點好的吃?”
崔大郎去書院都二十天了,當爹的自然是擔心。雖說也往書院送包子,知道書院夥食不錯,可還是擔心兒子吃不好睡不好。
兒行千裏母擔憂,當娘的不在,就得當爹的操心。
崔大郎不在的時候家裏還吃好吃的呢,這崔大郎回來了,該買點肉做了吃。
不過都是崔如英做,讓崔大山來白瞎了肉,但女兒費事兒,他也不好意思說明兒你大哥回來,做點好的吃。
女兒也是從侯府回來的,而且明兒早上跟着包包子,也辛苦,不比讀書輕巧。
直接使喚,崔大山還幹不出來這事兒。
崔如英道:“行呀,明個結了賬,爹你多給我點錢,咱們買點兒好的吃。”
吃肉也得結了賬,是這個理兒沒錯。
多給點兒,她就能多落下點兒。
崔大山:“肯定爹掏錢,還能讓你花錢呀!”
明兒就結錢了,高興是高興,可崔大山還有點不安。
那十幾兩銀子呢,一日不到手上他就一日不安生,他估計今兒這一宿估計都睡不好。
崔如英也喜歡做菜,只要多給錢,做一回就做一回。
次日一早,崔如英是被崔大山叫起來的。崔大山還不是醒了就叫閨女起來,他先把六丫送二丫屋裏去,點了盞油燈,這才叫崔如英。
這個時節晚上睡覺都開着窗戶,崔如英往外看了一眼,月底這幾日都不見月亮,天黑得驚人,外頭好像一盆濃墨被打翻了,伸手不見五指,更別說看見左右的房檐和屋舍。
她揉揉眼睛爬起來,簡單梳洗,父女倆往鋪子趕。崔如英還沒徹底醒過來,被崔大山的推車推着的。
到了鋪子才算徹底精神了,開始了洗蘿蔔削蘿蔔皮,擦絲炒雞蛋,雖然去了侯府幾日,但這些活兒她還記着呢。
現在多了兩個鍋也方便,包好的包子直接上鍋蒸,蒸包子的時間比只有兩口大鍋短多了。
不過包還是得人包,就算包得快,那也是五百個包子。
崔如英覺得自己就是個會說話的包包子機器,每個動作都是一樣的,一大早也是為生活所迫呀。
等包子出鍋,崔大山就往木桶裏裝,然後綁好推車送去書院。一個早上忙這些,又守在鍋旁燒火添柴,崔大山熱得大汗淋漓。
他現在就穿了短打,脖子上挂一條汗巾,留着擦汗用。
做吃食生意得幹淨,崔大山現在可看重這個了,裝包子都得墊着幹淨的紗布拿。
就是太熱,現在還沒熱起來呢,真等夏天到了,不知道啥樣。
崔大郎推車,崔如英就在一旁走着,時不時給崔大山擦擦汗。
等到了書院,沒怎麽等,就有人出來拿包子了,除了搬包子的三個,今兒還多了個人,是那日來簽文書的陳三。
陳三沒管搬包子,就在前頭盯着,包子數完,小工告訴他,“一共五百零六個。”
陳三笑呵呵的,“崔老板先進屋坐會兒,一會兒把帳給結了。”
崔大山的心落在肚子裏,不過只落了一半,錢沒到手,那就不算安心。
陳三回屋拿着賬本過來,崔如英翹着腳看,崔大山道:“我不認字,讓我閨女看吧。”
陳三點點頭,又把賬本給崔如英,錢袋子也一并放桌上了,“這月一共送了十四個整天和一個半天,總共是十八兩八百一十文,小娘子看看對不對,若是對了,在這上頭簽個名字按個手印……不識字的話,只按手印就行。”
那日簽文書寫了名字,陳三記得是歪歪扭扭,字還挺大。
來之前崔如英也跟崔大山說了,今兒能收多少錢,十八兩八百一十文,數目正好跟陳三說的對上。
賬本上寫了每日送的,記得都是整數,三百五百的,崔如英看賬本沒啥問題,就點了點頭,“爹,是對的。”
陳三:“錢也數數,看對得上不。”
崔大山把銀子拿出來,八百一十個銅板,數了倒是對,銀子用秤稱過,秤是他自己帶的,正好十八兩,也沒錯。
他用印泥印了自己的手印,“陳管事,你看看。”
陳三點點頭,“下回再送就是初一了,晚上送一次,早上不用。”
別給送錯了。
崔大山連說了幾聲好,一時忘了說別的,陳三道:“包子學生們挺愛吃的。”
崔大山愣了愣,送了半個月的包子,他還真沒關心過學生愛不愛吃包子。
崔如英也沒關心過,一來包子味道不錯,不然書院飯堂也不會跟鋪子定。而來這是訂出去的生意,是好是壞都簽了半年,崔家按時按點給送就是了。學生喜歡吃也不會多給鋪子錢,不喜歡吃也不會少給。
崔如英和崔大山自然就不關心這事兒了。
不過陳三以為崔大山不走是想問問這個,包子挺好吃,早上一個包子,還有粥和面餅,晚上的包子少點兒,因為有世家子弟不在書院吃。
這些日子學生吃得不錯,上課的勁頭足,院長還誇了句飯堂。
崔大山撓了撓腦袋,嘿嘿一笑,道:“愛吃好,愛吃好呀。”
崔如英扯了扯崔大山的衣袖,“爹,咱們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