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月底

72章第七十二章 月底

四郎去叫人,“二姐,爹!嬸子,吃飯了,別忙了!”

劉嬸兒這邊還沒忙完,“還有一鍋水煎包,我做好了就出去,二丫你先去吃吧。”

煎包子劉嬸兒也能上手了,二丫搖搖頭,“我去盛盤鹵菜吧,不着急的。”

劉嬸兒知道今兒飯好,不過還是得先以着鋪子的生意為主,客人們還等着吃呢,不能把客人晾一邊。

另一旁孫娘子卻沒應,而是去找崔大山,聲音嗫喏,“崔老板,我就不吃了,還是吃包子吧,跟以往一樣,帶回去吃行不?”

崔大山愣了愣,崔如英聽着這話也愣了愣神。

崔大山本來想說,就坐下吃吧,鋪子裏要是有沒賣完的包子,一人帶回去兩個,他剛才看醬肉包子的屜上還有十來個沒賣完。

崔如英一看崔大山眉頭一皺,就知道他爹想說啥,趕忙開口道:“嬸子,這是我從家裏做的,是好菜,就覺得你們在鋪子裏幹活辛苦,犒勞犒勞,要是不急着回去,就一塊吃吧。”

孫娘子卻執意道:“唉,不了不餓了,我還是回去吃吧。這些飯菜,我也……吃不慣,吃點兒包子就挺好。”

崔如英點了點頭,崔大山沒再說啥,給拿了三個包子。

崔如英今兒做了不少肉龍,裏面裹着肉餡兒,挨着炖雞放的地方還浸了雞湯。

她又從木飯桶裏拿了個肉龍,“嬸子一塊兒帶回去嘗嘗。”

孫娘子點點頭,把包子和肉龍裝在自己帶來的盆裏。

趙掌櫃覺得孫娘子怪傻的,這回去了還不知道吃啥呢,總是記挂着家裏,出來賺錢還不成,自己的飯還要帶回去。

中午晚上一次,就今兒中午不帶了不成嗎,晚上再帶。

而且鋪子裏包子賣不完,還不是分了,帶回去一個不就成了。

鋪子裏人每日其實不全吃包子的,一來不夠,畢竟每日做的差不多是夠客人吃的,客人吃不完他們才吃,剩個六七八個,孫娘子就拿一個或是兩個,再拿點焖面。

趙掌櫃這兩日吃的就是焖面,他覺得焖面也挺好吃的。就着大蒜瓣吃,特別過瘾,比放油辣子還辣。

哎,管飯那還不是給啥吃啥。

趙掌櫃:“咱們吃咱們吃,今兒這飯菜是真好呀。”

木飯桶是一層一層的,一盆栗子炖雞,濃油赤色,還燙手呢。聞着可太香了,栗子圓滾滾的,有的碎了裂成兩半兒,炖得泛起了沙,一看就好吃。

金錢蛋上次吃過,趙掌櫃還記着味道呢。

地三鮮是新鮮菜,趙掌櫃在這邊兒沒見過,看着很黏糊,顏色也好看,就是不知道吃起來啥樣。

下面一層是鲫魚炖豆腐,湯汁奶白,上頭撒了蔥花,這個聞着是最鮮也是最香的。

而肉龍拿出來時趙掌櫃才看見下面啥樣,浸了湯汁,不過不太多,肯定更添滋味。

趙掌櫃道:“可是辛苦小娘子,張羅這一桌菜了,看着就好吃。”

崔如英道:“你們在鋪子也辛苦,這一個月來辛苦大家了。”

這話自然是對趙掌櫃和劉嬸兒說的,崔大山他們都是自家人,給自家幹活,談不上辛苦不辛苦的。

劉嬸兒笑了笑,“這哪兒的話。”

她拿錢呢,又不是白給崔家幹。

趙掌櫃擺擺手道:“小娘子千萬別這麽說,都是為了鋪子,鋪子好我們就好,是這個理兒不是。”

孫娘子已經走了,崔如英讓的,若是讓鋪子裏的客人看了,他們在桌上吃,孫娘子在一旁忙活,就算是請來做活兒的,可還不知傳出去什麽樣的閑話,剩下幾桌她們收了就是。

崔如英沒想着今兒孫娘子也不吃,以往剩下包子啥的,帶回去也就帶回去了,可是今兒做的菜多好吃,孫娘子寧可自己不吃也要回去。

要說她為了錢,倒也不是,畢竟買這些菜就得八十多文,家裏雞蛋是早買的,也要錢。

分攤到每個人上頭也得好幾文錢,包子本錢才多少。

為了家裏也是一片苦心,崔如英自然是不好說什麽,要是非讓孫娘子留下吃,沒準兒孫娘子心裏還有怨氣。

不過崔如英心裏也不大好受,寧可不吃菜,也要給家裏帶回去包子,這個心思,她也說不上是敬佩,還是覺得孫娘子可憐。

人既然已經走了,就不想了。

飯菜上桌,崔如英先夾了個栗子,入口綿軟,甜中帶着肉香,雞炖得久,油全在栗子和湯裏。

這個要是拌飯肯定香,崔如英夾了小塊兒雞肉,又舀了小勺湯,今兒沒米飯,拿肉龍泡着吃好了。

趙掌櫃先吃的雞肉,入味!他覺得這好菜不配酒可惜,但是還得幹活嘛,吃飯就行了。

以往他還不覺得鋪子好自己就好,出來做工,錢都是給別人賺的。但是這些日子在崔記包子,倒是深有體會。鋪子好了賺錢了,崔家人吃得好,他也跟着沾光。

崔小娘子別看年紀小,手藝倒是不錯,他這也算吃到侯府的手藝了。

趙掌櫃不是個客氣的人,又給自己盛了碗鲫魚湯,一入口,眉毛都高了,“小娘子這湯不錯呀,真鮮。”

崔如英看了眼後頭客人,今兒倒是沒人說話,她道:“趙掌櫃喜歡就多喝點兒。”

趙掌櫃明白了,在鋪子吃少說話,省着客人多問。菜單上沒有的他都吃到了,委實不錯。

不過這湯是好喝,魚湯最鮮,連着豆腐也好吃。

崔大山給崔大郎加了塊金錢蛋,“你嘗嘗,上回做的,覺得好吃,你妹妹又做了。”

崔大郎吃到肚子裏,點點頭說:“是好吃,如英手藝好。”

崔如英笑着道:“覺得好吃大哥就多吃點。”

在書院吃不到這些,再說做出來不就是吃的嗎,全吃完了她才開心呢。

劉嬸兒覺得這飯菜也好吃,就是土豆茄子,跟家裏做出來的味道都不一樣。

這可好,馬上下個月了,又要發錢了,上個月幾十文,這個月肯定多。

還有好飯,家裏可吃不到這個。

劉嬸兒發了月錢還想着給自己買胭脂水粉呢,也惦着家裏,但不像孫娘子那樣。

自己幹活累還是自己吃,家裏想吃肉了再買呗。

賺錢不就是為了讓家裏日子好點兒嗎。

不過不該說的話劉嬸兒不說,她在後廚,平日跟孫娘子也說不上幾句話。

四郎五郎只顧着吃飯,二丫偶爾給兩個弟弟夾些菜。

崔如英吃了兩個肉龍,地三鮮也吃了不少,最後喝碗鲫魚湯,肚子也就飽了。

吃完趙掌櫃又給撿了碗筷,還端着盆去後院刷碗了,不過二丫看他刷得不是很幹淨,就小聲在他後面說:“趙叔,還是我來吧,你早點兒回去。”

趙掌櫃也不是多想幹活,那不是吃了菜不好意思嘛,既然二丫來他就不争搶了,點點頭就回家了。

客人一走,劉嬸兒也沒啥事兒,下午還得過來,趕緊回家睡一覺去。

鋪子裏幾桌客人結了賬,就剩崔家人。

崔大郎在擦桌子,崔如英上午做了飯,這會兒也不想動,就托着下巴看他幹活。

“大哥在書院可還習慣,飯堂夥食可好?”

崔大郎道:“好不好你還不知道,我看飯堂有包子,還是咱們家的餡兒,就知道生意談成了,能吃到家裏的包子,還省着想家了。”

每日吃飯就知道家裏過來送包子了,知道家裏人來過書院,雖然見不到,但知曉家中一切都好,這就夠了。

崔大郎道:“我還和同窗們說了,這包子是咱們家做的,如果放假有空,還想吃,過來照顧生意。”

崔如英沒想到崔大郎在書院還記挂着家裏的生意,剛想說總吃放假還能想吃嗎,就聽崔大郎說:“不過在書院總吃,放假了倒是不大能來。”

崔如英笑了笑,“那可不是,天天吃也夠了。”

崔大郎:“都說好吃呢,跟我同窗的年紀都比我小,偶爾照顧一下。先生還說我功課不錯,再努力讀書,等先生考教過,就能去別的班了。”

他是盼着去別的班的,畢竟年紀大,也耽誤了幾年,崔大郎更明白,趕上他這個歲數還在讀書,若讀不好就是白白浪費光陰和銀子。

家裏賺錢也不容易,筆墨就得花好些錢。

崔如英倒覺得這個年歲讀也有好處,畢竟懂事成人了,知道家中不易,所以更加用功。

“那可是好,不然放假你回屋裏讀書吧,別在鋪子幫忙了。”

算起來還是讀書更合算一點兒,幹活浪費時間。

崔大郎把抹布都攥緊了點兒,急忙道:“不差一時半會兒,放假了就是放假了,讓我在屋裏讀書也讀不下去,平日在學堂多用功就是了。而且,我回來也沒帶書。”

崔大郎就是個普通人,天資平平貴在用功,他并不覺得讀書有多沉醉其中,也沒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感慨。

他讀書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家中,所以肯吃苦。

書院和侯府學堂不一樣,卯時二刻吃飯,然後就上課,一直到深夜才休息。

學下來也格外枯燥,崔大郎去書院二十日,崔如英見他似乎是瘦了。

這也難怪很多世家子弟吃不下讀書的苦,總想出去逃課,寒窗苦讀,可不是說說而已。

崔如英道:“大哥沒有書,我有呀。”

崔大郎愣了愣,崔如英又道:“有兩次我幫了侯府一點兒小忙,安定侯夫人就送了我些書。有些看完了,就給帶回來了,大哥你可以帶書院去看。”

崔大郎眼中迸發出一束光,他驚喜道:“那多謝三妹了,我看完了再給你帶回來。”

書冊都金貴,又是侯府給的,恐怕紙張印字要比書坊的更好,也更貴重。

妹妹能給他看就已經很好了,他得好好愛護,看完之後還回去。

崔如英道:“還倒是不急,你慢慢看就是。還有一方硯臺也是那邊送的,我用不上,送你吧。”

崔大郎道:“硯臺我也有,能用就行,那塊兒你先留着吧。”

崔大郎還是覺得侯府的東西肯定貴重,他在書院讀書,不必用太好的東西。以後可以妹妹留着自己用,或是四郎五郎啓蒙,能給弟弟們用,他就算了吧。

他牢牢記着,自己是去讀書的,并非享樂的。

既然崔大郎不要,崔如英也沒勉強,這邊等着收拾好,崔大山就帶着她去買首飾了。

答應了的事兒,崔大山不會忘。

那夥計認得崔大山,熱情的招呼了一聲,“崔老板過來了,這回又看啥!”

崔大山不大自在地說道:“給閨女看看首飾。”

崔如英笑着道:“我爹總說金雲閣的首飾好,離得又近。我們常來,可得給便宜些。”

崔大山跟着點點頭。

夥計道:“那是自然,那是自然,二位快進來,今兒要看點啥。”

崔如英道:“我想看看镯子,我這麽大戴的。”

言家送來的對镯大,她還戴不上。孩童戴的镯子都小,一對加起來也不足一兩。

崔如英也痛快,選了一對連花紋的,“先給我試試。”

這會兒的銀飾不是那麽亮,但上頭雕刻着蓮花紋,也挺好看的。崔如英常在侯府,不怎麽幹活,人白淨手也細,戴着很襯人。

她最滿意的是這镯子并非開口,而是推拉活口的,再大一點兒也能戴。

她直接對着崔大山說:“爹,我就要這個。”

夥計給秤了,“總共八錢,算上工錢得九錢銀子。”

崔如英道:“我們常來,日後肯定也來你家買首飾,那對銀耳珠就送于我吧。”

一對銀耳珠還不到一錢呢,崔如英指的樣子簡單些,她也沒要大的重的。

夥計道:“這……我得去問問我們掌櫃的。”

崔大山只想着講講價,沒想着直接要個耳珠。

人進去後頭,很快又出來了,夥計道:“成,二位常來照顧我們生意。”

離得近,崔家人又多,日後少不了來這兒買東西,做生意就這樣,得想得長遠些。

崔如英道:“離得近,下回肯定還來這兒的。”

夥計把耳珠給包上,镯子崔如英還拿着呢,剛想問,崔如英就道:“給個匣子就成了。”

她直接戴着回去吧。

夥計把耳珠和對镯的匣子遞給崔如英,崔大山也痛快給了錢。

算起來還給崔大山省了一錢銀子,耳珠到不了一錢,但幾百文也是有的。

進去出來還不足一刻鐘,回去之後崔如英把裝着耳珠的小匣子給了二丫,“二姐,給你的。”

二丫剛洗完碗,手還是濕着,拿了布巾擦了擦,才把匣子接過來。

二丫驚喜道:“還有我的呀。”

崔如英沒說是送的,畢竟耳珠也是銀子打的,“蒸包子也有姐姐的功勞不是,我哪能光想着自己。”

二丫把小匣子打開,仔細端詳這裏面的銀耳珠,真好看,銀釵子不能常戴,她怕丢了,但這個卻能。

她看了看崔如英,又看了看崔大山,“爹,你們……你們真好。”

崔大山道:“你成天在鋪子幹活,也辛苦,那往書院送的醬肉包子,你又不是沒包,一家人就別說這見外的話了。咱們一家人好好幹,鋪子的生意會越來越好,以後還買別的首飾呢。”

崔大山說這些并非畫大餅,只要家裏有餘錢,買點就買點。

他還想給許娘子買一個,許娘子為家裏操勞最多,該買。

說到底家裏最節省的就是崔大山了。

讓崔大郎讀書去,給二丫崔如英買首飾,四郎五郎年紀小,還不知花錢呢。

崔大山除了吃飯就沒有別的花銷,吃飯還是在鋪子裏吃,幾個孩子許娘子還給做了新衣裳,但自從鋪子賺錢,除了偶爾崔如英給他打酒外,崔大山就沒給自己花過錢。

二丫笑了笑,好好幹的念頭在她腦子裏越發深。

有崔大郎在鋪子裏也用不着崔如英幫忙,第二天早上更不用往書院送包子去,一家人睡了個好覺。

睡醒之後照例去鋪子忙活,不用早起,幹活勁兒足,還有崔大郎在,二丫也能歇個半日。

不過二丫是個閑不住的,在家把衣裳都給洗了,裏裏外外打掃幹淨。

四郎五郎出去玩兒了兩日,這兩日家裏的雞肚子吃得圓鼓鼓的。

月底生意不錯,崔如英就去送個飯。

就算不吃肉,做個素菜也能改善夥食。

看着客如雲來,她在心裏算了算,每月鋪子能賺二十多兩,加上書院的那就三十多兩了,興許能到四十兩,攢幾個月,或許真能買個宅子了。

她這個屋子還是太小了些,夏天又曬得慌,這事兒還得和許娘子說。

三十這日下午崔如英就回侯府了,在侯府上了幾日課,也得到明确的信兒,再上五日,學堂就不上課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