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養狗
75章第七十五章 養狗
崔如英一驚,狗崽子,還是兩只!
崔如英急着道:“哪兒呢哪兒呢,快給我看看。”
不管多大,小動物對人有極大的吸引力,以前有小雞仔崔如英就高興得不得了。
崔如英着急得手直晃,她之前就和崔大山提過,要是養兩只狗就好了,能看鋪子。鋪子夜裏沒人,要是有只狗在省着有人偷東西。
鋪子現在總囤東西,糧油調料,也值不少錢呢。
二丫道:“屋裏呢,這會兒應該在睡覺。前兒抱來的,可小了,說是才一個多月。”
這個天其實不用放外頭,晚上外頭也熱得很呢,但二丫不放心,四郎五郎也不願意,就給放在屋裏了。
崔如英進了西屋,一眼就看見在木板牆邊窩着的兩只小狗崽。
一只黃的黑眉毛,一只黑毛黃眉毛,聽着動靜已經醒了,擠在一塊兒盯着崔如英瞧。
也是,到家兩天,跟二丫他們熟悉了,只有崔如英是生人。
崔如英看了眼裏屋,四郎五郎睡得極沉,動物和人不一樣,更警醒,黑豆眼還有點兒兇。
崔如英伸手摸了摸,這還是小奶狗呢。
大約是拿過點心啥的,手上有香味兒,小狗拿鼻子蹭了蹭她手指,怪癢的,崔如英一下就把手縮了回來。
二丫看着直笑,“還小呢,不咬人,不過也不兇。”
這麽小,還得放屋裏,可怎麽看家呀。
看着就小,崔如英聽叫聲,奶聲奶氣的,又忍不住摸了摸,她笑着問道:“起了名字了嗎?”
二丫:“黃的那只起了,叫小黃,四郎起的,黑的那只我說等你回來再起。”
二丫說的,四郎五郎也聽話。
家裏就這麽個新鮮東西,妹妹肯定也喜歡小狗,所以二丫才說留着等崔如英回來再起名字。一窩出的,都是公狗。
給妹妹留一只。
崔如英道:“那就叫小黑好了。”
狗還能起什麽名字,小黃小黑,叫着也順口。
二丫挺高興,本來五郎想起的名字也是這個,黃的叫小黃,黑的叫小黑,沒想到跟妹妹給起的名字一樣。
摸了一會兒,兩只狗就跟崔如英熟了,眼睛濕漉漉的,一直盯着人看。
二丫說:“挺好,小黃小黑!就是太小了,不能看家。我一會兒帶着六丫去喝奶,你給小黃小黑喂飯。”
崔如英點了點頭,沒想到這回回家還有這樣的驚喜,“能長多大呀?”
二丫道:“它倆爹娘還成,是大狗,以後也不小吧。”
崔如英笑了笑,“大了就知道看家了,這麽小,能幹啥。”
看着是挺肉乎,她以前也沒養過狗,家裏養狗沒太多講究,崔如英就知道不能吃太鹹的。
狗還得吃肉,要是客人剩了肉菜,沖一沖就能喂。
不過這麽小,應該剛斷奶,得喂軟乎的東西吧。
二丫推着妹妹出門了,崔如英走到門口,招呼了聲小黃小黑,就嗷嗷叫着跟出來了。
家裏還有面雞蛋,崔如英給做了疙瘩湯,沒放鹽的盛出來,看有狗碗,刷幹淨盛了小碗。
雞蛋花有一點兒,晾涼之後放地上,小黑和小黃呼嚕呼嚕吃。
狗腦袋毛茸茸的,湊在一塊兒怪可愛的。
崔如英忍不住摸了兩把,拎起來小黑沉甸甸,也不護食,就舔舔嘴巴,一臉懵地看着崔如英。
崔如英把小狗放回去,又開始吃飯。吃飯的時候尾巴還晃,怎麽能這麽好玩呢。
有兩只小狗,這可真熱鬧。
過了一會兒,四郎五郎也醒了,崔如英道:“鍋裏留着飯,還有點心,盛完了蓋上。”
還得給二丫留飯,崔大山就不用了,肯定吃了包子。
四郎話可多了,“三姐你回來啦,姐你看見小狗了嘛,爹抱回來的,可小了,特別好玩兒!就是不能看家。一只叫小黃,是大哥,另一只等你回來起名字呢。”
崔如英道:“我已經起了,叫小黑。”
四郎高興得直跳,在屋子裏歡呼雀躍,“三姐!可太巧了,五郎想起的名字就是這個。一只叫小黃,一只叫小黑,叫着多順口呀!”
崔如英摸了摸他腦袋,“那可不是巧了,行了行了,快吃飯去吧,吃點兒點心,然後再喝點疙瘩湯。一會兒收拾好了,咱們先去鋪子。”
崔如英在家找了找,把《三字經》給找了出來,一會兒再買幾刀紙,識字用,用不着太好的。
這般收拾好,等二丫回來,帶上兩只小狗,一行人就去鋪子了。
也是巧了,芸芸過來給劉嬸告了假,今兒崔如英在,鋪子不至于忙活不開。
一個上午,姐妹倆就鹵菜發面做包子,崔大山是快中午過來的,有人替崔如英就去歇着了。
忙活一中午,吃過飯趙掌櫃他們也走了,鋪子裏沒別人,崔如英直接問的,“爹,咱們啥時候開始認字呀?”
崔大山神色一怔,他都把這事給忘了,二丫也愣住了,她早就忘了。
家裏還養了狗,高高興興的,在鋪子要幹活,在家裏圍着小狗轉,哪裏還記得要識字呢。
崔大山撓撓頭,“你這才回來,總得歇兩天。而且鋪子裏生意忙,咱們哪有功夫識字,要是晚上還得點着油燈,黑燈瞎火不說,還怪費錢呢。你回家好些天呢,不然一日認一個,慢慢來,你一着急,我心裏就緊得慌。”
比借人錢還那啥,一想要認字崔大山就喘不上來氣兒。
二丫:“這樣行,如英你別催呀。”
崔如英知道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以崔大山的性子,怕是學得慢,而且自己是小輩,教長輩認字讀書,崔如英都不知該怎麽教。
快了慢了的,都不成,要是一回學煩了,後頭更不好學。
倒是四郎在一旁聽着,高舉着手說:“姐姐!我學我學,我和五郎學!”
五郎今年才兩歲,神色懵懂,連認字是什麽都不知道,但跟着點點頭,“姐,我也學!”
崔如英笑了笑,“那就等明天開始,每日下午有空的時候,學上那麽一兩刻鐘,也不耽誤時間。爹說得對,慢慢學着,反正現在家裏有我呢。”
揠苗助長反而長不成,越是催着,恐怕對識字的事越是抵觸。
崔如英瞧着崔大山和二丫松了口氣,她慶幸沒逼着學。
崔如英也不用他們學多快,慢慢來就是。不過四郎五郎願意學,崔如英就給他們背了一遍《三字經》,又叫着他們讀了一遍。
崔如英搬了個小板凳坐在陰涼下,四郎五郎在她面前站着,小黃小黑在一旁要麽你追我趕,要麽歪着頭追自己尾巴轉圈圈。
烈日灼灼,讀書聲朗朗,夏日好像也沒那麽難熬。
傍晚自然是要去給書院送包子,等月亮升起,鋪子打烊,這一日也就過去了。
十五月亮挺圓,遠看能看見月亮上起伏的山。月華撒在地上,路上并不黑。
崔如英今日在鋪子看着,生意也不差,因為崔記包子賣得包子溫熱吃也好吃,鹵菜是涼的,所以客人并沒見少太多,還因為有酒水,帶着包子鹵菜都好賣。
這幾日酒水天沒黑就賣完了,可以每日再來個十來斤,或是上些更好的酒。
崔如英也看了客人衣着,穿綢緞的也有,看樣子不差錢。
崔家人的日子就是這樣,一家人圍着個小鋪子轉,這是崔家人生活的根本,也是本錢,沒了這個鋪子,那可是不成的。
這個時辰,巷子裏人家都靜悄悄的,少有還沒睡的。
四郎五郎一人抱着只狗,崔大山抱着六丫,回家收拾安頓,也就歇下了。
崔如英夜裏被熱醒兩次,盼着夏日早點兒過去,快到冬天吧,就能換大點兒的房子了。
有兩個窗戶的話,應該就沒這麽熱了。
次日又是圍着鋪子轉。
劉嬸兒上午過來了,崔如英還特意問了問昨兒有啥事,如果需要幫忙,千萬別客氣。劉嬸兒眉梢帶着兩份喜意,說道:“昨兒有媒婆上門,給你虎子哥相看,我就去見了見。”
崔如英沒想到是這樣的喜事,她記得劉嬸兒家的虎子跟崔大郎年歲差不多,沒想到這麽快就要相看人家了。
不過轉念想想在這個時代也算不得快,早早議親也省着好的都被挑走了,真等到十五六再找,還晚了呢。
世風如此,若非崔大郎去讀書了,這會兒也該相看,等個一兩年,差不多就成親了。
崔如英道:“恭喜恭喜呀,可成了?”
劉嬸兒:“這還頭一回呢。”
為人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子女的事兒,劉嬸兒自然也如此。
原本趙川還讓劉嬸兒打聽打聽,問問崔家的意思。
他記着崔家的二丫跟虎子差不了幾歲,若是崔大山夫婦願意,可以先把親事定下來。
兩家住得近,是知根知底的,他們夫妻倆也算看着二丫長大,斷不會虧待了二丫去。
虎子性子也不錯,是家裏的長子,讓虎子好好當學徒,這不還有幾年呢。趙川也是看崔家日子好,誰不想結門好親事。
近在眼前的先問問,不成再說不成的。
劉嬸兒一開始呀也覺得不錯,畢竟二丫性子好,相貌說不得多好,但虎子也就是個普通人,又不是多俊俏。
可後來劉嬸兒仔細想想,這事兒不成。
兩家唯一差的就是家世,也是差得最多的地方。
若是從前那還好說,兩家差不多,但如今崔家有這個鋪子,劉嬸兒雖不像趙掌櫃管賬,知道鋪子營收,可眼見每日賣那麽多包子,也清楚生意不錯。
向來嫁女兒都得高嫁,嫁過去還沒自家日子好,那嫁個什麽勁兒,過去當老黃牛嗎。
劉嬸兒沒見低嫁的,若是她是許娘子,也不可能答應。街坊鄰居做久了,劉嬸兒不說拿二丫當閨女看,那也是自己看着長大的,比起嫁過來受了委屈,還不如不嫁趙家,找個家世好的嫁了,那才不受委屈。
那孩子性子好,日後崔家的生意做大了,肯定有更好的親事。
盡管趙川有這個意思,還一直說現在趁着崔家生意沒做大,跟着說說……但劉嬸兒沒跟崔大山說過,這回相看別人,說一說也省着崔家人多想。
自家閨女被惦記,能不多想嗎。
再有就是許娘子總在侯府,劉嬸兒跟崔大山說話也少。有些話不該提就不提,省着提了傷情分。
崔如英道:“這好事兒呀,多見幾回呗。”
劉嬸兒打趣道:“你才多大,知道啥是好事兒,這八字沒一撇呢,可別往外說。”
那就是家裏能說呗,崔如英笑了笑,“都說人生四大喜事,洞房花燭可算一個呢,我咋就不知道了。”
不過崔如英沒往深處想,因為在她眼裏,崔家幾個還都是孩子呢,就是如崔大郎性子老成、懂事知道照顧弟妹,那也要去讀書的,成親對他來說還早着呢。
十三歲的年紀,怎麽可能成親,要是成親了,崔如英接受不了。
二丫就比她大那麽幾歲,不可能那麽早成親的,必須得叫着識字了,讀書能成親晚點兒。崔如英覺得十五六歲也早,太早了。
那麽早成親,生一堆孩子……絕對不成的。
崔如英現在滿腦子都是賺錢經營鋪子,到時候買大宅子。這些日子上街,她還留意能不能再定個大單子呢。
劉嬸兒希望崔如英說給崔大山他們聽,省得多想。趙川是不太願意,不過時間長了也就能想通了,這別人家的始終是別人家的,能過來跟着做活兒就是靠着兩家的情分了。
除非趙家也有錢了,不然劉嬸兒肯定不會提兩家結親的事兒。
說完這些二人就忙活去了。
今兒客人不少,崔如英又去跟酒坊訂了酒,四十文一斤,每日送來十斤,這樣一來酒水鋪子每日就賣五十斤。
酒坊那邊常有生意往來,這回定酒也能便宜了些。
到晚上鋪子人不少,空的桌子就一兩桌,眼看着生意不錯,剩的包子也不太多,醬肉的總共剩了六個。
就剩三桌客人的時候,崔大山叫大家夥吃飯。
累了一晚上,該填飽肚子了。
孫娘子先上前道:“崔老板,今兒我跟家裏說了帶包子回去,能不能帶三個醬肉的?”
三個包子足夠大人吃,也沒多拿。
崔大山是無所謂,他吃啥都行,只要是吃飽了。劉嬸兒也是,說了一聲,“我吃別的就行。”
趙掌櫃一個大男人,自是不好跟着女人搶,就道:“那我也吃別的,老板再做份焖面吧,我吃焖面就行。”
崔如英也沒所謂,也沒往心裏去。
等孫娘子拿完,還剩三個包子,劉嬸兒拿了一個,四郎五郎以前吃夠了,今兒想吃焖面。
崔大山又做了一大鍋焖面,還做了幾個水煎包,就着沒賣完的鹵菜,吃得倒也香。
崔如英吃了個包子餡兒,皮掰了點兒給了小黃和小黑,不過兩只狗總吃客人剩的包子焖面,有皮有餡兒,還吃過羊肉的包子,聞一聞,大抵是不餓,就走開了。
崔如英:“……”
看着兩只圓滾滾的肚子,她把小塊包子皮撿起來扔了,剩下的自己吃,但總吃也吃膩了。
她突然想到孫娘子來鋪子做工也有一個月了,她中午跟晚上都是帶包子回去,算着每日差不多六個,就算不剩多少包子,每日也能四五個呢,難道不會吃膩嗎?
要麽就是家裏孩子多,分着吃一人就吃一個,但再好吃的東西也經不住日日吃呀。
今兒還非要三個。
崔如英覺得是自己想多了,可一往這邊想,開始沒覺得有啥,現在卻覺得哪裏都不對,有古怪。
孫娘子已經走了,她悄聲問了問趙掌櫃,“孫娘子中午拿回去幾個包子?”
趙掌櫃還真記着呢,“也是三個。”
他見崔如英愣了愣神,又道:“每日都是這個數,都是醬肉包子,小娘子是覺得不對勁兒?”
崔如英搖了搖頭,平白懷疑人不好,一旦說出來,對孫娘子更不好,她道:“沒呀,我問問,這有啥不對勁的,三個包子也不多。”
就是覺得總吃會吃膩,而且包子這個東西,又不是多金貴。鋪子裏焖面也好吃呀,家裏就沒孩子要焖面的?
想想孫娘子的确很少帶焖面回去,今兒又特意要包子,就覺得有些不對。
崔如英想明天再看看,要是包子少了,孫娘子還會不會要包子。
次日中午,崔如英去了趟後廚,包子還剩十幾個,她拿盆子裝了幾個,這回還剩七個。
醬肉包子樣子都不算好看,崔如英又找了雙幹淨筷子,把其中兩個的皮弄破了。
到了吃飯的時辰,她就從廚房出來了,等崔大山招呼吃飯,孫娘子又道:“崔老板,我還拿包子吧,我帶三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