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朝堂驚變

朝堂驚變

根據軍中那個細作收到信函內容,近期南穆國就怕會有動作,所以不管事情什麽事後能查清楚,軍中一定需要有人先坐鎮主持大局。

當年安國公退位時,就是因為軍中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大将軍的位置這才落到了馮高的身上,如今這個問題再次被提出,大家屬實也沒有什麽好主意。

“臣舉薦安國公!”大家一陣七嘴八舌之後,終于有人提出了大家都想到卻不敢說的意見,而說着話的人,竟然是平日裏就只會跟風的謝家人。

“之前蘇太師因為年紀大了,先帝特許蘇太師回家中修養,而為了陛下,蘇太師也重新回到了朝堂上。安國公如今才不到六十,雖說武将的身體多少有些傷筋動骨的,但是安國公這些年身體也還算不差。比起勉強提拔一個,倒不如讓安國公挑起這擔子。”

當年安國公請辭,當然不是真的因為身體不好,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朝堂的局勢,姜家兩個兒子都入朝了,姜家女兒又是未來太子妃,雖然先帝沒有明确表明,但是安國公怎麽會不知道先帝心裏有沒有覺得不舒服呢?

那時太子也正需要更多表現的機會,于是這大将軍的位置給了馮高,太子也成了實質上軍中的話事人。

大家都想讓安國公和蘇太師一樣,可到底沒幾個人敢提,生怕自己說錯了話。謝大人的話并不是滴水不漏,不過只要沒影響到先帝的名譽,大家就可以順杆子爬了。

“臣也覺得安國公是最佳人選,即便是現在身子不如以前,但是他能鎮守我軍,将士們肯定也更有士氣!”

“是啊,安國公是最合适的人選,以前安國公還是大将軍的時候,我們東淩國可不會打那麽多敗仗!說起來就是這個馮高接任之後,東淩才開始不停的吃敗仗的。要不是那時候安國公一身的舊傷請辭了,怕是先太子也不會……”

"咳咳。"說着說着,就有人話不對了,兵部尚書錢輝趕緊打斷,“安國公,你看大家都舉薦你,你也就不要推拒了,當年你辭官,陛下也是勸過你好幾次的,現在東淩國需要你,你可不能再推脫了呀!”

“老臣也贊同。”這件事自然是大家私下早有商議過的,只是其他人不好開口,就找了謝大人牽頭罷了。

小皇帝也是知情的,見蘇太師也說話了,直到也就差不多可以定下來了。“安國公,您身為前東淩國兵馬大将軍,也是太後的父親,此事托付給您,也是朝臣們衆望所歸,不知您可否答應?”

“陛下,臣如今沒有官職,但仍舊是陛下的臣子,雖然臣确實有一身舊傷,但是若是為了東淩國,自然不能退卻。只是如今臣既然已經辭去了官職,那重新擔任大将軍一職還是有些不妥。”

一些不知內情的人聽到這裏也是有些着急,這安國公怎麽會不答應?難不成是想給自己兒子讓位?不過還不等衆人腦補太多,安國公已經解釋了自己的想法。

“臣年紀也确實大了,即便是回到軍中也待不了太久,未來還是要從現在那些将領中挑選出更合适的人。所以臣有一個提議:“臣願意以安國公身份,代大将軍一職,協助東淩國将士們一起守護我東淩國土。期間,臣也願意傾盡畢生所學,為東淩國培養更多的将領,待日後有了更合适的人選,臣便會退位讓賢。”

Advertisement

對于安國公提出的方式,不少官員還是有些不可思議的,這是只幹活不要好處啊!就算是為了避免姜家全是過大引人猜忌,可如今小皇帝最重要的倚仗就是姜家,他即便是為了表明盡忠之意,也完全不必如此。

安國公還是多想了一些,現在皇帝還小,可是等孩子長大了,難免不會想的多了,他這麽做是給姜家留後路,也是為了保護女兒。甚至他也想過了,下一任大将軍之位,也不會是他的兄弟或者兒子。

小皇帝并不知道自己已經成長到需要被老臣提防的程度了,這會兒只有感動。

“好!安國公一片拳拳效忠之意孤都已明白,那便按照安國公所言,代大将軍一職。兵部全力配合,随時應對南穆國進攻的可能。安國公,孤給你三日時間準備,三日後赴邊疆接管大軍!”

“臣——領旨!”

馮高已經被拉下了馬,他們的證據也都早就準備好了,接下來的東淩國朝堂勢必将會有一場巨大的變化。

原本和北虞國那邊談判所說的改良□□也得盡快投入研究制作,時間比他們一開始設想的更加緊急。

北虞國的六公主和福王可不是單純的過來玩的,當時北虞女帝就考慮到了東淩國這邊要是等到商量出結果了再通知北虞國,這時間就太長了,所以他們兩人也是女帝虞姝的代表,配方也在他們身上。

晉王陪着兩人到處玩的時候,也已經溝通過的情況,順利獲得改良□□了。只是考慮到火藥這樣的武器是不能随便在都城制作的,也不能随意交給其他人,所以正好借着安國公回到軍中的機會,就給了晉王特派任務。

“關于馮高通敵之事,涉及到先太子遇害的真相,孤必須派出最信任之人去調查。晉王,這次你便陪安國公一同去軍中,調查清楚。若情況屬實,所有軍中有參與共謀的,孤允許你直接以軍規處置,不必帶回都城問罪!”

軍中的人必須要盡快都清理幹淨,否則難保還會有更多的情報被洩露給敵人,軍情洩露,最後傷害是軍中将士,更是東淩國的百姓。

而都城這邊,就是要盡快把馮高的證據落實下去,牽連出更多的人,尤其是聞楚。

聞楚派人攔截軍中密信之事,是晉王的人處理的,姜宛亦和小皇帝自然也已經知道了,不過他們這次是抱着決心做的,自然也不怕聞楚知道。

在聞楚被抓之前,必須要嚴密監視他的行蹤,絕對不對把人放跑了。

馮高謀逆一案由大理寺、刑部、兵部一同審查,三方互相牽制,也避免了其中會有聞黨的人渾水摸魚。

在馮高被關押的當天,馮家就被翻了個底朝天。之前馮策貪污軍備,是馮家主動上交的罰金,沒怎麽被搜過,而這次是不可能放過任何一個角落的。對于有通敵嫌疑的人,查抄的人不會有任何放水。

小皇帝只傳達了一個要求:不要弄壞了值錢的東西。

馮高勾結聞楚通敵賣國不是假的,即便不是他們僞造的一些證據,也是能查到一些真東西的。最有意思的是,因為小皇帝的要求,大家查抄的時候會注意些手上的輕重,結果竟然還真發現了一些南穆國皇室專供的東西。

這些物件是不會流向民間的,除了南穆國的皇宮和一些皇親府上,只有在各國收到南穆國國禮的時候才可能獲得,所以馮家出現這些東西,也就意味着馮高通敵罪證證據确鑿。

通敵是株連九族的大罪,馮家上下所有人全部被收押,所有人挨個拷問。即便是馮家的奴仆也得抓起來審問,等案子全部查完,才能釋放那些确實沒有參與的奴仆。

一般來說,這種事情尋常的家仆也不可能接觸到,但是這些人在馮家總能提供一些線索,馮高經常接觸哪些人,尤其是朝中官員與其往來密切的,也都不能放過。

一時間,刑部和大理寺的牢房人滿為患,官員也是輪換着沒日沒夜的審訊。僞造的書面證據不能過于離譜,所以上面都是很隐晦的提到了一些代稱,沒有辦法直接點出同謀們名字,但是馮家總會有幾個嘴巴不夠緊。

眼下的情況,馮家注定是要完了,他們不是貪生怕死,而是為了更親近的人只能出賣其他人。只要他們願意提供有利的證據,那他們的妻兒就能減輕責罰。

這是姜宛亦提出來的,她去北虞國這一趟,實在是看到了北虞國很多超脫男權世俗的律法的,北虞國的人無論犯下多重的罪責,只要是能夠證明與其無關的家人都是能夠免除罪責的。

姜宛亦也知道她沒有辦法直接挑戰東淩國的律法,所以便提了個為家人減免罪責的辦法,尤其是有些想要保住自己孩子的人,眼看着馮家都要同歸于盡,還不如給自己留個後。

按照他們的計劃,差不多在安國公和晉王離開之前,他們就能把聞楚以疑似同謀的罪名先進行關押。

只是意外到底還是出現了,雖然晉王已經派足了人手盯緊聞楚,可他還是憑空消失了。

朝中衆人自然也不是傻的,這個節骨眼上離奇失蹤,只可能是畏罪潛逃,再加上馮策确實一直和聞楚交好,這通敵的罪名也沒跑了。甚至有人猜到,他能夠做到這樣,怕是聞楚才是指使馮策做這一切的人。

罪名是定了,但是聞楚人跑了是非常麻煩的事情,盡管在姜宛亦明裏暗裏的針對下,他已經拿不到多少東淩國的真實信息了,但是他們對聞楚的情況還知道的太少,不知道他這一跑究竟會做出些什麽事情。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