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楔子
人之一世,不甚如意,如白駒過隙,如蜉蝣一夢。
鄞縣清源路張姓人家生了個大胖小子,取名可,張家人布施三天三夜,只為給這孩子求個順遂,但天非人願,張家半途破敗,寡母苦熬才将方十八的張可送入長安城。
本以為是少年才華橫溢,小小年紀便要鯉魚躍龍門,時人皆贊賞其華,依舊天非人願,科舉官官相護,世家貴族把持,一無所有的寒門張可得文章怎會有人賞識,可嘆其寡母至死都未親眼見一眼小兒登科紅袍加身。
這一年,張可已經四十有餘。
少年成名,卻一生庸碌。
兩鬓斑白,人生過半,張可跪在鋪滿地的書冊上,無悲無喜,無嗔無怨,跪了整整三日,一把火燒了個幹幹淨淨。
後來,清源路再也沒有人見過張可。
有人說他死在了那場火裏,也有人說他剃了發了了紅塵......後來,張可再回到清源路時,早已成了白發蒼蒼佝偻無人可識的老夫。
清源路的河堤上,擡眼望去,滿是孩童們放的紙鳶,飛的最高的紙鳶越飛越高,風一吹線竟斷了,孩童們驚恐的大聲叫起來,四處打量補救之策才發現負手而立的老人張可。
“你是誰?”
孩童的聲音很天真,似乎真的只是在問你是誰。
張可道:“我,我是個讀書人。”
一聽是個老先生,孩童們更恭敬了幾分,有個年紀稍長的孩童道:“老先生可是書院新來的夫子?”
張可搖搖頭:“非也,我讀的書不為功名。”
那孩童聞言一臉迷茫,頓了頓也顧不得敬重,道:“那老先生讀書為何?”
張可沒有回答,而是反問道:“後魏有一十二位帝,承前魏血脈,傳世二百三十年,小童你們可知道?”
孩童們面面相觑,不由點點頭。
“史書載,前魏多昏君,後魏出賢君,然大多君王因情短壽而終,雜記也記,後魏一十二帝,帝業半紙,情殇滿箋。”
孩童們聞言猜測道:“難道老先生是酒樓說書的?”
張可還是搖頭:“我是梨園的人。”
孩童們到底是孩童心性,最喜熱鬧,還是平日最奢望接近的唱戲的梨園,頓時來了興致,紛紛上前圍了上去,顧不得第一次見面的生疏,七嘴八舌的問道:“老先生,你會唱哪一曲?”
張可帶着這群孩童來到了河堤的半坡上,與他們席地而坐,思忖半刻道:“既然你們都知後魏,巧了,我寫的正是後魏的折子戲。”
“後魏的折子戲?”孩子們既興奮又失望,興奮的是不用花銀子就能聽到梨園的好戲,失望的是不是什麽才子佳人江湖快意恩仇偏偏是書上的帝王。
張可摸着坐在膝蓋處的孩童的腦袋,滿臉的褶皺擠出和煦的笑意,笑着問道:“你們想聽嗎?”
雖不精彩,但好歹聊勝于無,于是孩童們忘記了飛走的紙鳶,一口齊聲道:“想聽。”
若是想聽,這一切都要從篡奪前魏江山建立後魏的司家的第一位皇帝司昶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