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第85章

王書記隔天來找甄臻母子三人, 想叫他們幫忙做個藥材種植基地規劃。

壩頭村這兒很适合種植藥材,如今藥材短缺,要是真能種成了, 人均萬元戶應該沒啥問題。

甄臻把自己知道的消息都告訴了王書記。

有了她的肯定,王書記心裏踏實很多。

如今都搞生産責任制, 家家都想單幹,卻又不敢輕易跨出這一步, 怕虧得血本無歸。

由村裏牽頭做這件事, 再合适不過了。

王書記想要種植人參, 現在市面上的人參要30元一斤,對壩頭村的人來說,一斤人參的售價相當于他們一兩個月的收入。

可甄臻卻不看好人參。

王書記不解,“我了解到,人參是市場上最好賣的藥材了。”

如今人參還沒有開放食品準入,無法進入食品領域,只能作為藥材售賣, 這就限制了人參的銷售渠道。

且壩頭村種植人參不成氣候, 怎麽能吸引外地的商人過來進貨?

再者,人參需要6年才能收獲, 6年後市場行情如何, 誰也預料不到。

百姓根本無力承擔這樣長周期、高投入的項目。

甄臻仔細解釋給王書記聽, “王書記,我很尊敬你, 可是市場信息有個滞後性,咱們這種外行都知道人參賺錢,其他人肯定也知道了。我敢肯定,現在有很多人因為人參好賣, 準備大批量種植人參。可想而知,等6年後人參收獲了,會面臨什麽樣的場面?到時候市場飽和了,人參價格一降再降,虧本不說,6年時間就這麽耽誤了。”

王書記感慨地點頭:

Advertisement

“确實,我帶大家幹實業,要是幹不成,就別想在村裏混了。”

王書記叭叭抽了口旱煙,“大國他娘,你說的有道理,那你建議種植什麽?”

“可以種點白芷、枸杞、黃芪、五味子之類的。”

甄臻猶豫了一下,像是有話不知該不該說。

王書記是個人精,哪裏看不出來?

“大國他娘,你有話就直說,拿主意的人是我,就算虧本了,你也一點責任不需要擔。”

甄臻自然不想擔責任,“我倒是聽說過一種藥材,售價貴,市面上又十分稀缺,就是投入成本不低,種球需要從伊國進口,有一定的風險性。”

“什麽藥材?”王書記追問。

“藏紅花。”

王書記沒聽過這東西,驚訝地念了一遍名字,咂摸道:

“這是藏地産的?咱們這能種嗎?”

“雖然叫藏紅花,可絕大部分藏紅花都不産于藏地。如果市場剛開放,藏紅花肯定能賣出好價格,就是種球引進不容易。要是能找個懂技術的藥材公司,結對幫扶壩頭村,提供一些技術指導,那就更好了。”

王書記覺得她的說法可行,“那我回頭去了解了解,看藏紅花能賣多少錢一斤。”

王書記是個實幹派,聽完甄臻的話,就跟幾個村裏的幹事員分頭行動。

幾人分別去縣城、市裏的藥材公司打聽行情。

當晚,王書記就了解到,這藏紅花真是好東西!

“大國他娘,你可真是見多識廣,我問了藥材公司的職工,人家很驚訝,問我怎麽知道藏紅花的,”王書記接過孟二勇遞過來的茶葉水,解開衣領,吹了好幾口,“他聽說我是村裏領導,想種植藏紅花,特地幫我打電話問了總公司的幹部。原來,他們公司從西德引進過藏紅花,但引種沒成功,去年從島國引進過一批,引種成功了。今年他們公司打算進口10噸藏紅花種球,說如果我們要的話,他們可以幫我們引進,再做技術培訓。”

甄臻一點不懷疑對方是個騙子,畢竟這年頭的人,就是如此樸實。

“有人培訓,敢情好!王書記,你看,市面上根本沒有藏紅花,咱們跟他們一起引種,表面上看,我們不如他們專業。可你得相信咱們農民的種植技術,我可以說,農大的高材生,也未必比農民經驗足。到時候,咱們産量比他們高,一級率也高,咱們的藏紅花售價不會低的。”

王書記深以為然,他想種人參,可甄桂芝分析的很有道理,六年多的種植時間是他們等不起的。

他們農民就是要吃飯,就是要賺錢。

藏紅花引種剛成功,他們占得先機,價格肯定能賣的高高的。

說不定一克能賣好幾塊錢呢!

“我這就開會,讓村民們投票決定。”

“好,祝鄉親們種植成功。”

王書記在村廣播喊了一嗓子,讓村民們自帶板凳去大隊門口開會。

不到一小時功夫,村裏人就聚齊了。

王書記拿着喇叭,首先跟村民們解釋什麽是藏紅花,如何引種種植,還實事求是說了風險性,最後才讓村民們投票做決定。

“我跟大國他娘商量過,如果反對的人多,咱們就分開種植,各家搞各家的!村裏自負責購買種球,做技術培訓。”

村民們面面相觑,藏紅花投資不少,還得找信用社貸款,做虧了,誰都承擔不起後果。

可不同意的話,就只能看別人賺錢了。

誰甘心看別人賺錢,蓋樓房,買手扶拖拉機,自己卻繼續住茅草屋?

王書記以為藏紅花風險大,村民們會不同意,誰曾想,竟沒一個放棄的。

“王書記,就算虧本,咱也跟着你們幹!”

“就是!大不了全村人都喝西北風去!”

“要是成了,就是全村人一起奔小康了!”

“是虧是賺,大家一起承擔,失敗了,也別說後悔。”

村民們相互鼓勵,情況遠比王書記想象的要好。

藏紅花開春就要種植,王書記不敢耽誤,立刻去聯系貸款,打算早點拿上錢,跟藥材公司一起引種。

一邊搞服裝加工,一邊搞藥材種植,王書記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啊。

甄臻真佩服這年代的幹部。

張翠花一邊織毛衣一邊說:

“王書記是實幹派,這才剛過完年,就叫咱家小紅上崗做培訓。”

甄臻倒覺得這樣挺好的,忙起來就沒時間搞事情,村裏也會和諧很多。

服裝培訓工期相對短一點,甄臻拿了些不用的布料,讓他們練習。

這年頭布料不便宜,還得有票才能買,村裏人都挺感謝她的。

在甄臻的幫襯下,村裏的婦女們技術一天比一天高,眼看着都趕上專業裁縫了,宋小紅驗過貨,覺得沒問題,就把仇經理的單子交給她們做。

王書記見來活兒了,就加快速度引進機器,這不,還沒出正月,村裏的機器就響了起來。

婦女能吃苦,也願意加班趕工期,不到半個月,就把仇經理的貨交齊了。

焦蕙蘭有些不放心,每一件衣服都拆出來看了一次。

“娘,這批貨做的挺不錯的,一點不比我們自己做的差。”

甄臻看了眼用料和走線,也挺驚訝的:

“确實不錯,把貨給仇經理郵過去,并附上一張交貨單。對了,你不是做了些春夏新款嗎?”

甄臻想做個産品冊,讓仇經理按照貨號選購,可這年頭做産品冊不方便,她就叫焦蕙蘭把春夏新款拍成照片寄過去。

“照片後面寫上貨號,千萬不要弄錯了。仇經理看上哪件,按照貨號訂購就行。”

“知道了,娘。”

甄臻把剛洗好的絲巾挂在晾衣繩上,“家裏沒電話真不方便,什麽時候能裝電話就好了。”

焦蕙蘭可不敢想,“裝一臺電話得2000多塊錢呢。”

“2000也得裝啊,咱們是做生意的,有了電話,2000塊錢不要一個月就賺回來了。”

甄臻沒記錯的話,得好幾年後才放開私人電話呢。

去年,孟大國和孟二勇去島國,養豬場的事交給趙美蘭男人管,甄向陽也時不時過去盯着,倒是沒出啥大亂子。

豬肉全部賣完,翻過年,孟大國又進了一批豬仔,開始新一年的生豬養殖。

孟二勇則負責蓋工廠的事。

這是孟家的大事,孟二勇知道輕重,天天跟在孟大柱和孟大建後面催進度,把兄弟倆都催怕了。

甄臻的意思是,先把放機器的廠房蓋好。

這年頭房子矮,錢款充足,人員也好找,三月底,放機器的廠房就封頂了。

簡單鋪了地平,牆面刷上白漆,搞好門鎖安保,就能把機器擡進去了。

甄臻看着空蕩蕩的廠房,覺得勝利就在前方。

“大國,機器什麽時候到?”

“後天到碼頭,我跟二勇過去接,再找貨車拖回來。”

孟大國語氣輕松,明顯游刃有餘。

甄臻感慨地拍拍他的肩膀,“你的辛苦,你的成長,娘都看在眼裏。要麽說搞事業的男人最迷人呢,咱家大國越來越有魅力了,難怪蕙蘭被迷得五迷三道的。”

孟大國臉都紅了,“娘,你可別打趣兒子了。蕙蘭哪有你說的那樣。”

“娘哪裏說錯了?你跟蕙蘭感情越來越好了,娘為你們高興。”

孟大國撓撓頭發,鬧了個大紅臉,“我這不是聽娘的話嗎?娘說了,疼媳婦的男人才有出息。”

“這就對了!”

“娘還說要堅持認字讀書,兒子都記在心裏呢,一天不敢忘。”

甄臻滿意地點點頭,“不愧是我兒子,這認真勁兒,像我!”

孟大國臉更紅了。

好的地方都像娘,不好的地方都怪死鬼老爹。

機器用了兩天時間才全部卸載安裝好,好在孟大國和孟二勇去島國那段時間,把人家的修理技術、做方便面的技術,都學全面了,機器有點小問題,他們自己就能修好。

這可大大節約了時間成本。

甄臻叫來好婆婆的員工,幫忙打掃工廠,擦拭機器,了解機器的運作。

喬大壯和孫英也跟來了,他們看到這麽氣派的廠房,眼睛都直了。

乖乖,甄大姐真夠厲害的!

一個女人撐起這麽大的産業,要麽偉人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呢!

這家裏沒個好女人還真不行。

喬大壯昨晚跟孫英商量過,好婆婆這批機器是島國來的,能用這批機器的工人,肯定是重點培養對象。

兩人都想上方便面的流水線嗎,就跟甄臻說了這事。

甄臻也有意把喬大壯調過來,“大壯腿不方便,方便面這邊輕松點,拿錢也高。炒瓜子的活兒,我找別人頂上。”

喬大壯知道老板這是在照顧他,感動得眼淚都要出來了。

“謝謝甄大姐。”

“都是鄰居,別這麽客氣。至于孫英,我尋思着一家兩口不能在一條生産線上,最好也別在同一個部門裏。”

孫英明白她的意思,親人在一個部門,容易搞小團體,容易出岔子。

“行,我服從甄大姐安排。”

甄臻笑笑:“放心吧,咱們工廠擴大規模,有的是工作崗位,不會虧待你的。你努努力,争取做個管理崗。”

“哎!”

“不過管理崗不好做,得有文化知識才行。”

孫英一口答應,“我看蕙蘭每晚都在學習,我也把我家孩子的書拿過來看了。”

甄臻挺佩服她們的,忙活一天,晚上還能挑燈夜讀,不像她,每晚攤在床上,起都起不來。

機器雖然到了,但好婆婆研發的方便面還沒影子。

甄臻知道制作方便面的流程,可她想研發出具有好婆婆特色的方便面。

這段時間,她帶着工人們反複做實驗,卻一直沒做出特別滿意的口味。

這天,王書記騎着自行車來找她了。

王書記環視好婆婆的新工廠,簡直不敢相信,甄桂芝這農村婦女能有這樣的本事!

王書記啧啧驚奇,“大國他娘,你真是壩頭村的模範婦女!”

甄臻笑了笑,“王書記來了?您可別開我玩笑了,什麽模範婦女,不過是窮到沒飯吃,沒法子罷了。”

王書記感慨地點頭:

“不破不立嘛!對了,大國他娘,我們的種球到貨了,你有空過去看看,給我們提提意見?”

“這麽快就到了?”

“哪裏快了?我們等了足足兩個月,再不來,就過了最佳培育期。”

甄臻騎着自行車跟王書記回了壩頭村,才發現種球竟有兩卡車。

“這麽多種球?咱們投入多少地?”

“大概有100畝,按照藥材公司說的,頭一年的産值不高,但第二年球莖能增殖,産量會提高很多。”

“第一年能收多少藏紅花?”

“樂觀估計的話,也就100多斤。”

甄臻不了解藏紅花的收購行情,但藏紅花按克售賣,這100多斤怎麽也能賣幾萬塊錢吧?

甄臻研發方便面一直沒啥進展。

這日,她收到仇經理寄來的信,說是她們的服裝很受歡迎,等放暑假,京市的人流量大,買東西的人多,想邀請她們品牌做個特銷會。

這年頭的特銷會非常賺錢,甄臻自然不能放過這麽好的機會。

她跟焦蕙蘭商量了一下,現在産值提高了,就得多設計款式,多進點布料。

焦蕙蘭也是一邊摸索一邊學設計,她打算帶陶愛紅去趟溫市和羊城,找找靈感。

焦蕙蘭還打算讓婆婆設計點衣服。

“娘,你設計的衣服版型好,很顯貴氣,中年人特別捧場。”

甄臻倒是沒拒絕,不過她的重心仍然放在方便面研發上。

三鮮面、雞湯面、紅燒牛肉面……

要是搞個集水浒卡的噱頭,是不是能賣的更好?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