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地外信號求解難
第02章,地外信號求解難
期待已久的報告終于傳回到地球,報告中的照片內容讓專家們暫時松了一口氣。
那個地外機器已經“混”入我們的探測車團隊中,似乎“打量”過每臺探測車後停了下來。
由于距離近,地外機器的外觀信息更豐富。
照片分析表明:那部地外機器比人類的探測車要稍大一些,有類似觀察孔和輪式移動裝置,除了其頭頂有一束可水平旋轉360的照明光源外,其半橢圓型的外罩上沒有發現任何機械臂或探頭的伸出。
專家們判斷:這個地外機器的建造水平似乎不是很高,或與人類的制造水平差不多。
再過幾個小時,接到最新指令的探測車都将“關注”那個在它們中間“游蕩”的地外機器。之後,每兩小時傳回一份報告的信息量将大大增加。
只是,郭立雄他們這個專家小組,也只能從接收到的照片中,分析判斷那個地外機器的大概情況。
距離實在太遠了!發送命令的電波要花13個小時才能“走”到136億公裏之外的DeeDee星球,那裏的探測車再把執行結果的報告返回地球就要一天多的時間。
因此,地球上的專家們只能推斷可能會發生的事情來發出新的指令,讓遠在“天邊”的探測器在十幾個小時後按照接收到的指令執行某項工作。
如果沒有發現地外機器,指令的發出與報告的回複均可忍受時間上的巨大延遲。
可現在,人類的專家們都難以忍受這13個小時的延遲,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實時了解DeeDee星球上的情況。
終于,DeeDee星球上探測車之後的報告都是每兩小時向地球發送一次,這讓專家們稍稍松了口氣。
之後,專家們根據回傳報告中的照片分析出以下結論:
一、在各個探測車附近“游蕩”一陣子後,那個地外機器伸出了兩個細長的機械臂。它一邊慢慢行走,一邊用這兩個機械臂組成了一些造型,像是要表達什麽意思。
二、五臺探測車完成了對那個地外機器的“包圍”,似乎能在DeeDee星球的表面“困”住了那個機器。
三、靠近拍攝的照片沒有在那個機器的外罩上看出更多細節信息,仍不知這個機器的“來龍去脈”。
在得到國際太空科技公司報告的第二天,聯合國安理會就組建了聯合應變指揮中心。這個指揮中心總指揮由現任聯合國秘書長兼任,各成員國都立即選派了最得力的專家進入指揮中心開展工作。
安理會各成員國的首腦都高度重視DeeDee星球上的重大發現,并一致同意暫不對外發布這個重磅消息。
發現地外機器的第三天,應變指揮中心向太空科技公司發出了第一道命令:
一、繼續發出“打招呼”電波與光波信號,盡力與地外機器建立起某種溝通渠道。
二、同時,捕捉地外機器可能發出的電波信號。
三、使用最先進的人工智能(AI)輔助分析系統全力解析地外機器的各種表現。
随着傳回照片的不斷增多,專家們已經可以認定:那部地外機器通過其機械臂擺出的各種造型極可能是在向我們打招呼,只是我們還無法解釋這些造型的意思。
很快,地外機器發出的電波信號也被傳回到地球。
能夠獲取的信息都收集到了,可惜目前還是無人能夠解釋這些信息的意義!
再先進的AI系統,也是在了解人類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對于非人類文明的信息,那些貌似神奇強大的AI分析系統目前還無能為力。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又讓所有專家們目瞪口呆!
剛剛收到的報告表明:地外機器用它的兩個機械臂“鈎”住了一部我們的探測車,那臺體積最小的探測車被困,地外機器在試圖拖着這臺探測車逃離人類設計的包圍圈。
根據前面的指令,其它探測車會跟随地外機器一起移動,但不會阻擋地外機器的移動。
被鈎住的那個最小的探測車耗盡了能量也未能擺脫困境,于是該車在“死機”前自動進入到休眠狀态。
還有22小時,第二艘飛船将登陸到DeeDee星球的表面。
馬上向所有探測車發出救援指令?或眼看着那個地外機器把我們的一輛車“拐”走?
就是等收到了救援指令,那個被“俘獲”的探測車恐怕已經兇多吉少了。可是,我們也不能坐視不管呀。決不能任由那個地外機器的“胡作非為”,得做點什麽!
此情況,聯合國應變指揮中心和國際太空科技公司專家組的所有人都束手無策。
但郭立雄對形勢的冷靜判斷與合理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郭立雄通過視頻電話對指揮中心的官員們說:“從擺出造型嘗試對話和鈎住探測車的表現來看,我認為那個地外機器的智能水平遠高于我們人類的機器!雖然目前還無法判別它拖走那臺探測車的真正意圖是什麽,但我們可以這樣推斷:在數十個小時嘗試各種溝通對話無果的情況下,對方出手抓獲最小的一臺探測車并試圖逃離包圍圈,可能它是要以這臺車為進一步的研究對象。我的建議是:暫時放棄救援,但還是盡量跟随。我們先靜觀其變,看看那個地外機器還會做什麽。”
随後,指揮中心A國代表問:“你們是否發現那個地外機器有聯系幫手的舉動麽?”
太空科技公司這邊的專家們都搖了搖頭。
R國代表又問:“我們所有的探測車都聯起手來還打不過那個家夥?”
這邊的專家們又搖了搖頭。
E國代表說:“郭先生的意見是對的!現在就當是送給了對方一個誘餌,看那個的家夥如何處置。我們現在的主要工作仍是繼續收集它的情報,而不是阻攔它做什麽事。”
F國專家提出了一個建議:“鑒于目前仍不知這個地外機器的來歷,也無法判斷它要做什麽和是否聯系了其它幫手。我們現在應該有最壞情況的準備,以防措手不及。”
郭立雄問:“您認為的最壞情況是什麽呢?”
E國專家替F國專家回答說:“地外文明或将因此大舉入侵地球!”
C國專家說:“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這臺機器會引來地外大軍,所以目前地球被侵略的可能性還很小。但它極有可能破壞我們在DeeDee星球上的基地建設。可以考慮着手建設更快的飛船,把我們的機器士兵派過去。有了援軍,就有可能控制住那個機器…”
“然後把它就地肢解,開膛破肚,再好好研究一下這個家夥。”C國專家還未說完,R國專家咬牙切齒地插了一句。
大家一片哄笑之後,C國專家接着說:“控制住它,別讓它到處亂跑,或随意破壞我們的探測車。援軍的主要目的仍是繼續嘗試與它對話,不是要消滅它。無法溝通才會動粗,這或許是它鈎住我們一臺探測車的主要原因。”
E國專家說:“我們目前最快的飛船至少要兩年才能抵達DeeDee星球!恐怕援軍未到,那邊所有的探測車都已經全軍覆沒了。”
A國代表微微一笑說道:“我國與C國合作研發了一種超級飛船,前不久已經試飛成功,這個超級飛船有望在半年左右跑完這段路程!”
“那也不一定管用!”E國專家仍有些擔心地說:“我們派了援軍,對方也可能叫了幫手。現在的情況可能是:誰的同伴先到,誰就會得到對方的戰利品。即便雙方的士兵同時到達,都在那顆星球上互毆,我們有多少勝算,目前誰也說不清楚。現在,它主動鈎住我們的一個探測車并試圖沖出包圍圈,或有很多可能的企圖。”
“各位,目前當務之急仍是想辦法和那個機器建立起溝通渠道,其它事之後再讨論吧。”郭立雄趕緊把話題拉了回來。“盡快找相關專家過來,幫助我們出謀劃策。只要能和那個家夥對上話,後面的事都好說。”
随後,專家們用了不少方法與那個拖着探測車到處亂跑的地外機器進行聯絡。但那部機器不再有任何反應,仍向遠方逃竄,并試圖擺脫其它探測車的跟蹤。人類的其它四臺探測車中,有兩臺耗盡了電能,不得不停止了“追擊”。剩下的兩臺探測車的行進速度比地外機器要快一些,但已經不能再對那個機器形成合圍态勢,只能左右跟随在地外機器之後。
可能是“劫持”着一臺人類的探測車“跑路”要耗費的能量較大,那個地外機器又跑了幾千米之後,也停了下來。
跟随而來的另外兩臺探測車與地外機器保持着安全距離,雙方就這樣“對峙”着。
人類的專家們只能依據地球文明的經驗去判斷:可能那個地外機器也是快沒電了!
這時,指揮中心和專家組的成員分為“戰”與“和”兩派,開始了激烈的争論。
争論焦點:“戰”派希望抓捕到那部地外機器,并速派機器士兵去DeeDee星球加強基地建設的安全防衛;“和”派覺得繼續觀察地外機器的舉動即可,不必馬上就大動幹戈。
最終,安理會綜合了指揮中心兩派意見,發布了第二道命令:
一、繼續觀察地外機器的行動,若那部機器有其它“過激”行為,所有在場的探測車力争前去“解救”。
二、如可能,盡量困住那部地外機器,防止它有進一步的破壞行為時,還要盡量阻止它向其它地方逃跑。
三、做好機器士兵前往DeeDee星球的準備工作。
四、迅速組建火星至土星的預警防護網絡。
五、立即籌建重型武器的太空倉庫。
這道命令的前兩條或是人類原始處世原則的高級翻版:有用的,就盡量拿來;沒用的,就盡快放棄。這條原則也可另解為:只要收益大于風險就去幹!哪怕是暫時無法評估風險,在可能的巨大收獲面前,多少也應該去碰碰運氣。在沒有弄清楚地外機器的來龍去脈之前,即不能被它傷着,又不能讓它到處亂跑。
這道命令的後三條內容與多年前聯合國禁止在太空使用武力的決議有沖突,但事出有因,得留後手,這也是安理會必須為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做出準備。
面對暫時無法對話的地外機器,安理會各成員國代表也只能做出這樣的決定。
“無論如何,繼續打招呼,用各種方式與對方聯系,這些嘗試不能中斷。希望這個比人類制造的機器要聰明不少的家夥能夠回應我們呼叫!”郭立雄這樣想着。
很明确,郭立雄屬于“和”派。而他也明白:或制服那個地外機器,或被那個家夥控制,人類目前只能通過各種努力與其建立聯系,以便了解對方的一切。
武力是最後的手段,除非萬不得已。
或者,這是地球文明真正接觸地外文明的一個偉大起點!
當然,這也将是人類文明歷史中最值得紀念的重要時刻。
只是,這個時刻來得太突然,人類還完全沒有做好準備。
人類曾經幻想了多少次與地外文明接觸的場景,卻不曾想到:兩個不同文明的第一次交鋒,卻是雙方的機器在一顆荒寂行星上的較量!
人類文明剛剛把自己的機器送到太陽的邊緣,就遇到了地外文明的機器!
按照人類自己的經驗來判斷:這個地外文明派出了相當智能的機器在銀河系中“游蕩”。一旦發現“風吹草動”,地外文明的機器也是先試圖聯系對方。若聯系不成,就獲取對方的“樣本”以便進一步研究。
如果那部地外機器沒被喚醒,或許人類會捕獲它,并把它作為“樣本”送回地球進行研究呢。
遺憾的是:這個“醒來”的地外機器先人類一步,拿到了它想要的東西!
盡管目前人類還有機會,甚至想到了“亡羊補牢”,但很快能贏地外機器一局的機會似乎不是很大。
這個地外機器也極有可能向它所歸屬的地外文明發出了報告!因為,這個地外機器一直在發出電波信號,人類只能推斷它是在打招呼和向它的“主子”發送報告。
安理會決議後,指揮中心重新分配了專家組的工作。
安排給郭立雄的工作是:一周內,調試出第一批适合在太空執行任務的機器士兵;飛船待命起飛期間,再準備第二批機器士兵。
就是說:超級飛船與遠征士兵的準備工作只有七天時間!但七天之後是否發射前去救護的超級飛船,還要等待安理會的命令。
如果待命期多于一周,郭立雄的團隊或能調試出更強力的機器士兵!現在必須分秒必争,要派能力更強的機器士兵去遠征嘛。
離開會議廳的郭立雄立即返回民惠公司,留給他的準備時間不是很多。
向管理層扼要彙報後,由郭立雄牽頭負責的一個頂級小組立即開始了行動。
這個行動就一項任務:組建一隊高度智能化的太空機器軍隊!
機器士兵,是民惠公司生産機器工人的改進版,再對這些機器士兵增加專門用于太空環境下的防護系統、輸入必要的安防數據、安裝專用武器的程序等,那些原本只能在地球上執行軍事任務的士兵就能迅速變成可在太空進行戰鬥的士兵了。
民惠公司生産的太空機器工人為太空機器士兵提供了最有參考價值的防護數據,而專用武器則由軍方另外提供。
調試與改進這類産品,郭立雄是“輕車熟路”的。因為,他早就了解過相關的情況,這對研發太空機器士兵的具體做法是很有幫助的。
幾年前,進入民惠智能機器公司工作不久的郭立雄,就查閱過不少有關機器士兵的研發資料,這些資料給了他很深刻的印象。
那時,應C國軍方要求,民惠公司要研發生産一批“智能”機器士兵。
機器士兵執行任務的效率遠比人類軍士更高,它們的行進速度更快捷、事務處置更得當,維護成本又很低。
最重要的是:機器士兵可以極大地減少人類軍士在執行任務中的傷亡。
一開始,C國軍方對機器士兵的設計要求不是很高,軍方只讓這些機器士兵負責邊境線上的巡邏任務。所有警戒與監視工作,仍由之前布置的智能機器哨所承擔。
機器哨所,就是在邊境線的一些固定區域安放智能探測設備。這些設備能夠對指定區域進行不間斷的監視,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報警。
之前,若哨所發出警報後,邊防軍指揮中心将進行判斷,将視情況決定是否派士兵前往事發地執行任務。
現在,C國邊境軍警指揮部只需派機器士兵前往執行預定的任務。人,就遠程坐鎮指揮這些機器士兵的行動。
軍方希望這些機器士兵只帶着非致命武器在邊境一帶出勤,代替人類邊防軍士抓捕偷越邊境的人或走私團夥成員、排雷排爆等工作。
在這些機器士兵投入實用之前,它們經歷了幾次實戰的考驗。這幾次考驗其實就是讓出廠前的機器士兵進行幾乎與實戰相似的演習,以檢驗實際應用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這将為改進機器士兵的各種性能提供最好的參考。
演習生成了很多的錄像資料,這給郭立雄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