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章節
去游那個該死的園子!
她的便宜皇兄兩手空空而去,走的時候也就留下了幾幅墨寶,因着那幾幅墨寶,她卻要拼死拼活的想點子,虧大發了!
作者有話要說: 寫這文真的是超級的空虛寂寞冷╮(╯_╰)╭感覺不更文的時候還能多幾個人理我
第 35 章
為着皇帝想要籌錢修路之事, 邵淑華不得不牟足了勁兒賺銀子。
累是累了些,好處也不是沒有,至少現在,邵淑華手中也算是有些實權了——皇帝既想要邵淑華替國庫賺銀子,少不得要在政策上竭力支持她,如今, 司禮監的部分權力也歸邵淑華管着了。
皇帝初登基時, 司禮監掌印太監還是太後的人,可惜經了承恩公府奪爵、嘉和公主被貶之事後, 太後是越發不得人心,在與皇帝的博弈中, 朝堂上損兵折将不說, 就是宮闱之內,也丢了不少勢力。
司禮監的權力,便是當初太後為了保全女兒,硬生生送出去的。如今,倒是便宜邵淑華了。邵淑華在民間取得了極佳的名聲,哪怕是讀書人, 也願意為她說話,但借勢與自個兒本身有勢是兩回事兒。
有了權勢後, 邵淑華在朝中才真正有了一定話語權,也才有人真正願意為她所用。
與邵淑華不對付的人,沒少拿這事兒不合規矩來說話,都被皇帝一句“事從權宜”給壓了下去。如今, 只等着邵淑華好好做出一番事業來,堵住這群人的嘴了。
皇帝對邵淑華很有信心,自打邵淑華倒向他這邊之後,太後一黨連連勢力,他則趁機收回了不少權力,邵淑華在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中發揮的作用毋庸置疑。若不是對邵淑華的能力有信心,皇帝也不會頂着如此大的壓力力挺邵淑華。
如今,太後雖步步敗退,皇帝收攏進手中的大權不少,但,這還不夠,他必須為自己增添更多的籌碼。只有這樣,太後才會越來越急,情急之下,才會出錯。朱府如今雖已經沒有什麽名聲可言了,但太後的名聲還未倒。與太後交手了這麽些年,皇帝對自己這嫡母最是了解不過,在連連失手的情況下,太後還能夠穩坐釣魚臺,必是有什麽後手。哪怕此時是皇帝占優,他也不敢小觑太後分毫。
皇帝自有皇帝的考量,對于邵淑華來說,目前最重要的事就是賺錢、修路,好為皇帝、也為她自己積累政治資本。太後現在勉強還能以皇帝年紀輕不知事為由,不歸政于皇帝,但倘若皇帝自己做出了功績,她的這個理由,也就欺瞞不了任何人了。現在逼迫太後的,還只有一些忠心于先帝與皇上的臣子,日後,逼迫太後的,會是天下大勢。
考慮明白後,邵淑華開始尋思着,該怎麽在短時間內賺更多的錢來。公和私,邵淑華還是分得比較開的,雖然她如今名下的幾個産業都很賺錢,但也萬沒有掏自個兒的腰包補貼國庫的道理。再者,她那些銀子,在尋常人看來是一筆巨款,可若真是用在經濟民生之事上,可謂杯水車薪。
想要讓國庫與皇家私庫裏頭的銀子富足些,自然還是要利用這些本錢來生銀子,才算穩妥。
邵淑華咬着唇想了想,一拍腦門兒,沒多久便去宮裏找她的便宜皇兄去了。如今,她這個公主在宮裏頭也算是頗有地位,什麽時候想見皇帝,都不會被拒絕。
Advertisement
她進了皇帝的禦書房後,也不知與皇帝說了什麽,嘀嘀咕咕了半響,第二日,皇家報紙就出了一則消息:皇家要開始籌建銀行了。
非但皇家報紙宣傳了這一消息,就是游走在大街小巷的報童們,也用通俗明了的話語讓老百姓們明白了這銀行究竟是怎樣一種存在。
說實話,起初人們聽到銀行的功能時,是懵逼的。若銀行就是讓人存錢的地方,與錢莊有何區別?錢莊向來是商賈之流在開,皇家怎麽也有興趣跟着摻和一腳了?
後來,聽聞這銀行是安和公主的手筆,人們方才了悟,這皇室之中,也确實只有安和公主會折騰這些個玩意兒了。其他皇家之人,要不就是不屑做這些事兒,要不就是沒有經商天分,總之,在賺錢方面比安和公主還厲害的,至今是沒見到一個。
既然這什勞子銀行是安和公主折騰出來的,那麽,問題又來了,安和公主折騰這做什麽呢?衆人皆知,安和公主從不是那等無的放矢之人,每一個旁人所無法理解的舉動背後都有其用以,其眼界與行動力絕非一般女流之輩能比。那麽,她到底想做什麽?
如今,不止是讀書人在讨論這件事,百姓們也在讨論這事兒。沒辦法,安和公主的廣告做得太到位了,再加上先前她做的幾件事,大大提升了人們對她的信心。有些事,放在別人身上或許是瞎折騰,到了安和公主身上,不免讓人猜測她究竟有什麽用意。
僅僅是抛出消息的第一日,便引得百姓與讀書人猜測無數。就是朝中官員們,下了朝後,也不免要關心此事。這件事連皇帝都參與其中,可見不是尋常的小打小鬧。
邵淑華深谙層層遞進的道理,第一日抛出疑問,第二天、第三日卻沒有做任何解答,直到吊足了衆人胃口,在衆人對此事的關注度達到一個新的高-潮時,才正式以衆人能夠理解的方式向他們闡述了這銀行的作用。
當聽說在裏頭存錢還能有利息的時候,底下的人都驚呆了。
“這,不會罷?尋常往錢莊裏存錢,不是還要收錢麽?往公主開的這……什勞子銀行裏存錢,非但不收保管費,反而還給我們發錢?”不少人都覺得頗為不可思議。
“天底下哪有這樣好的事!”有人冷笑道:“事有反常必為妖,我看哪,八成是有人想要将咱們老百姓的血汗錢騙了進去,不還給咱們呢。這處地兒是皇家開的,到時候,若是賴着不肯還錢,咱們沒權沒勢的小老百姓,卻又去哪兒說理呢?少不得要吃下這啞巴虧!”
“這,不會吧?安和公主素來最是關心咱們老百姓了,哪裏會做這樣缺德的事兒?何況,這件事也是皇上答應的,皇上一向仁慈,定不會這樣坑害我們。”
“那麽,若是讓你拿出辛辛苦苦攢下來的銀子,交到那……什勞子銀行裏,你樂意麽?”說話之人一針見血的點出了問題的關鍵。
“這……”雖說信任邵淑華與皇帝,但事關自家安身立命之本,不少人還是猶豫了:“可,存進去畢竟能多得些錢銀呢……”這些錢放在手裏,可沒有生息。若是拿去做小買賣,又不是誰都有這個魄力的。
率先唱衰銀行之人循循道:“皇上與安和公主的仁慈,咱們是盡知的,可保不齊底下有那刁奴欺上瞞下啊!這事兒,一聽便是個陷阱,哪有咱們存銀子進去還能得利錢的理兒?過些日子,公主可拿什麽來給咱們發錢?這樣一看就做不起來的買賣,虧你們也信!”
百姓對于新興的事物,接受度終歸有限,便是這人不說,他們也未必敢把辛苦攢下的錢銀往他們從未聽說過的地兒扔。這人有鼻子有眼的一說,每一句都切中他們顧慮所在,當下,更沒有人敢提要把銀子往銀行裏存的事兒了。
倒是朝中官員、命婦及底下的商人們,知曉此事後,動了些心思。
他們所缺的,從來不是幾兩銀子。若是付出些銀子,便能得皇上及安和公主青眼,他們實在求之不得。
當下,不少人準備好了銀子,往司禮監處遞。
這些銀子,他們也不指望賺錢了,若是賠了,大不了就當做是打了水漂。若是能夠得貴人青眼,哪怕是血本無歸,也值當了。
朝中命婦及官員投入的銀子雖不多,但加在一起,卻也不少了,共計十五萬三千兩。在做好賬目後,邵淑華命人将這些錢銀收起。她心知,這批人投銀子,多半是沖着皇帝來的。
除此之外,與邵淑華有過合作的商人們也争相往司禮監處送銀子。他們有錢,手筆比官員命婦大得多,再則,他們中不少與邵淑華有合作,對邵淑華頗有信心,自然敢把大筆的銀子往邵淑華這裏投。就是那些不了解邵淑華的,見其餘商人們都這樣大手筆,也生怕因投少了錢而得罪了皇上公主。
商人們投的這筆錢,實在不是小數目,足足有一百一十六萬兩。
初步能夠籌到這些錢銀,邵淑華已經頗為滿意了。盡管她知道這些銀子對于富得流油的商人們來說不過九牛一毛,但有什麽要緊?日後,待她表現出相應的能力來,這些人自然會把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