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章節

軍須掙紮着想要爬起來,再一次滑倒在地。

綠衣女子和旁邊的侍人架起他,将他帶往細君宮殿。

在夏宮門口,他掙紮開扶着他的人,“你們都下去,誰……都不準靠近”。

他一步步的走近門,站在緊閉的門口原地不動。

“昆靡?”,玉兒打開門看見門口的軍須略帶哭腔道。

他沒看玉兒,深深吸了口氣,緩步走近床邊。

床上的人面色平靜而蒼白,仿佛只是生病的時候睡着了一般。

他将視線投向窗外,一道黑影矗立在那裏。

“劉行淩,你說,為何在烏孫種不起來鮮支,你卻能”。

行淩收回放在屋內床上的視線,轉身投向無盡的黑夜,“因為你沒有用心血去呵護”。

元封最後一個年頭,漢武帝親封細君公主薨,一紙絹書傳回長安,舉城哀痛。

宣室。

“父皇,兒臣以為當接細君公主遺骸歸故,讓細君地下安寧”,劉據雙手參拜漢武帝,雙眼垂地不見神情。

漢武帝寫字的筆一頓,擱在筆臺上掃了一眼地下的劉據。

“她嫁為人婦,自當聽從夫家安排,請人為她做上幾場法事安息她吧”。

漢武帝聲音四平八穩,不見端倪,劉據卻是聽的心裏蹭涼,那久久在他心底纏繞不去的嬌娥就這樣客死他鄉,無人憐惜。

“是,父皇”。

漢武帝神色未變,只是擡手喝了口茶, “據兒,為大事者,當斷則斷,記住當初是你親自草拟的那份聖旨”。

劉據睫毛微顫,腦海裏那幾個字揮之不去,“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這句答複是他親自呈給父皇,如今他的所作所為确實自己給自己打了一個耳光。

回到博望苑,他召見了張湯,張湯一身墨藍衣衫,站的筆挺。

風吹過,吹的樹上梨花落了滿地,見劉據久不開口,只是望着梨花發呆,張湯拱手喊道,“殿下?”

劉據輕嘆一聲,從懷裏掏出竹簡遞給張湯,“你呈給父皇吧,這是一無名氏放到我門前的,也許是受過她的恩惠的人吧”。

“能悄無聲息進到太子寝宮的人想必也不是一般人,公主在烏孫必是有貴人相助,太子不比太過傷懷”。

“若是過的去,她怎會寫出這樣的話來?”劉據一下站了起來,望着手裏的竹簡語氣頗為激動。

張湯默默打量了眼劉據手中的竹簡,不再講話,只是接了過來應承了劉據。

三日後,武帝招募大批工匠行往河南商丘,他在龍淵宮認回劉細君,便下令在商丘為她修建了衣冠冢,供後人奉香火。

衣冠冢落成後,夜間總有黑影掠過,人人皆傳公主思戀故土,夜夜魂歸商丘,第二年春,圍繞着衣冠冢方圓幾裏內都冒出了鮮支苗,守冢宮人回禀長安,原是細君公主生前最喜愛之花,許是公主在天之靈,武帝令人作罷。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孫王。穹廬為室兮旃為牆,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鹄兮歸故鄉!”

孩子稚嫩的聲音毫無韻律的清唱着,坐在一旁的老人笑着拉過他問道,“知道自己唱的是什麽嗎?”

孩子點點頭,“唱的細君公主,說書的說這是烏孫的焉鳥叼回來的,還是公主親自寫的呢”。

老人又笑笑,“焉鳥可是神鳥,你見過?”

孩子搖搖頭,“說書的肯定是騙人的,他還說是焉鳥種的鮮支,爺爺,我在周圍玩耍時為何不見遍地鮮支?”

七歲童子蹲在地上瞧着兩鬓斑白的老人。

老人一笑,摸了摸他的頭,擡頭看着湛藍的天際,嘴裏念叨着從前的故事,“征和元年衛太子出了事,這衣冠冢就沒多少人管了,說來也怪,征和四年,這衣冠冢周圍的鮮支才死絕了,這其中幾年也許是老天爺在照應吧”。

“那将來解憂公主也會睡在這裏嗎?”

老人拍了一下孩子,“诶诶,別瞎說,解憂公主會長命百歲哩,漢烏就永不打仗了”。

“打仗也不怕,我去當兵,保家衛國,像霍去病大将軍一樣”,孩子挺起胸膛頭仰着。

“哈哈,小娃娃,這樣尚的公主不就白白犧牲了”。

有些人,真實的存在過,史料一兩筆淺淺帶過的卻是她們心酸而短暫的一生。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