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葑田這東西不好弄,最關鍵的是其他人沒接觸過這東西,樓如逸也怕自己的描述太現代了,沒人能懂——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周娉婷那麽迅速精準地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的,要是誰都明白,那……

那周娉婷也是最好的,最明白他的,也是他最想要的。

樓如逸傻傻地笑了一下,思緒繼續轉回正軌,想來想去,樓如逸決定采用現代的方式,開試驗點。他按照原來招募菜農的方式,在周氏錢莊城南分處發了布告,要找一家既會種桑養蠶又會打魚養魚的流民,并且在一開始就說明,是合作分利,若是虧本了,也是要農戶一同賠本的。

這種冒風險的事,樓如逸并不期待能很快找到人選,沒想到第二天就有一家人來報名了。

“我……我叫徐大保。”

男人長得矮矮墩墩的,有些瘦,大約是受了水災的饑荒又跟人打短工,所以顯得十分疲勞,但滿臉樸實。他領着兩個孩子和妻子,妻子面容十分溫柔,兩個孩子,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兒,一個七八歲的兒子,妻兒都十分瘦弱。

徐大保道:“我家原本住在海邊,家裏沒有田,都是靠我出海打漁和門口的魚塘養魚,還有魚塘邊一點點地養蠶缫絲過日子。管事你放心,這活兒我家能幹,還能幹得很好!”

“弄錯了。”管事忙道,“這位是樓公子。”

徐大保忙要改口,樓如逸擺擺手,“不要緊,稱呼什麽都一樣的。我只想知道,大兄弟,你清楚咱們的條件了?是分利制,要是最後虧錢了,是大夥兒一塊虧的,你們不能穩賺不賠。”

“我知道、我知道。”徐大保将頭點得如同搗蒜,“但是周家幹的事,我們都很相信的,上回種菜不是都成了麽?江南首富,哪裏會賠錢呢?若是跟着周家也賠錢了,只能說咱們命不好,連累了周家。”

周家在百姓中已經有“跟着就不會虧本”的印象了麽?樓如逸心裏嘀咕了一聲,感覺這事大條了,他從未想過有天自己竟然背負着百姓的期望。

管事也察覺了,小聲問道:“公子,是否跟小姐商量一下?”

“不必了。”樓如逸搖頭,要是這點事都辦不好,都要請示周娉婷的意見,他和那些管事有什麽區別?他可是要追周聘婷的人,就應該為她辦好一切事,是個獨立自主又聽話乖巧的男人!

他看着眼前的一家子道:“好,既然你們有這個心,那我再将合約跟你們好好地說一遍,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說出來,千萬不能瞞着,知道麽?”

徐大保點點頭,樓如逸又将合約仔仔細細、掰開了揉碎了給他說了一遍,徐大保提出許多點,樓如逸便給他解釋。足足花了一個時辰,徐大保才完全懂得這份合約的意思。

“沒問題!”徐大保連連點頭,“我願簽字畫押,公子,就你這耐心,誰家能比得上周家?周家不做江南首富,誰家能做?”

“哎,也不能辜負大家的期望,否則哪天周家辦錯了事,還不得被百姓們罵死?”樓如逸一邊簽字畫押一邊嘆氣,“自從行會那事之後,百姓們都當周家是神,覺得周家什麽事都能辦好,但掌管周家的仍然是個十七歲的小姑娘。旁人家的小姑娘每日在家調脂弄粉,擺弄些花兒靥兒,咱們周小姐就要忙着管偌大的周家産業,肩負着為百姓們謀生路的責任,一個不好,還要被罵,可周小姐也不是神呀!”

“就是呀,周小姐多不容易啊!”徐家娘子說,“我像周小姐這麽大的時候還不懂事呢,每天除了繡個花紡個線,連米多少文一斤都不曉得。周小姐太不容易了,這麽大點的姑娘,就算弄錯了什麽,也不至于罵呀!”

“若不是周家,這會兒誰吃得起菜?以後誰敢罵周小姐,我第一個不服!”徐大保拍拍胸膛,“我一定為周小姐說話。”

“有心就好,吵架就不必了,免得旁人還以為周小姐騙老百姓,跟那些個坑人的天師壞和尚一樣。咱們周家不求別的,只要大家心裏明白,周家是一心為了百姓好的,百姓有錢了,到周家存錢,周家才有錢賺,對麽?周家不是神,也會有做錯的時候,但在出發點上,周家一定是為百姓着想的。”樓如逸給百姓們做足了思想工作,免得将來百姓把周家神化,容不得周家有一點差錯。他将簽好的合約遞回去,叮囑道:“這個一定要留好,若是将來有什麽閃失,拿着這個去官府,官府會為你們出頭的。”

徐大保點點頭,收好合約後問道:“那,樓公子,這會兒我要做什麽?”

“跟我去一趟城外,看看田,開始動工吧。”樓如逸一點也不想耽擱。

徐大保也不想耽擱,他們在水災時失去了家園和田地,流落到餘杭,一直住在破廟裏。因為不會種田,他們一家想去做佃戶都沒有辦法,只能在各種鋪子裏做苦力活,現在好容易聽到周家招人的消息,便迫不及待地來了。

樓如逸帶着徐大保一家到了城外,除了被海水倒灌的田,附近的荒地也是周家買下的。樓如逸選了一塊相對适合做試驗的田給徐大保,給了他們銀子,用三天的時間搭了個木屋在田邊,便開始了。

時下已經是六月末,不是種桑的季節了,桑樹一般分成冬春兩個季節采集枝條進行插扡種植,無論冬春,都不是六月該做的。農時、農時,農事以時令而進行,這是沒有現代技術的情況下需要嚴格執行的标準。

但不可以種桑,依舊可以養魚。

樓如逸便讓徐大保将田挖得更深,把挖出的塘泥撲在田梗上,既能當築高的田埂,又能改善田埂的泥土質量。畢竟,田裏挖出來的可是水稻土啊!

水稻種植從古到将來都是一種精耕細作的農事,樓如逸用自己的歷史知識判斷了一下,這應該是宋代之後某個橫空冒出的朝代,那麽到宋代時,水稻種植已經很講究耕、耘、水、肥、種了。耕就是對土地進行犁耙等措施,耘就是除草除蟲,水就是灌溉,肥就是施肥,種則指對種子的處理。這五項工程,在宋代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程序,例如耕,大多要在秋收也就是八月之後,趁十月冬天來之前,要将田犁一遍,讓下層的土翻上,同時在冬天利用低溫将土塊凍得酥脆。等到第二年二月,再犁一次,再次翻整土地,随後再把土塊耙成碎泥,平整成田。

至于耘、水、肥、種,更有許多程序,不必細說,正如此,水稻在現代才被稱為勞動密集型農業。而江南地區,因為人多地少,更是将精耕細作四個字發揮到了極致,在這樣的條件下形成的水稻土是非常肥沃的,用來種桑樹綽綽有餘。

但是挖着挖着,問題來了。

“公子。”徐大保問,“這魚塘要挖多深?”

他從前只養過現成的魚塘。

樓如逸反問道:“此前已經同你說過了,這魚塘是要分層養的,還記得麽?”

徐大保一拍腦袋:“瞧我這記性!行,樓公子,您不必說了,我知道怎麽做了。”

不僅是養魚的人,就算是老漁夫也知道,不同的魚活在不同深度的水裏。浮在表面的是鲢魚,往下是草魚、鳊魚,貼着水底的是鯉魚、鲫魚。此前徐大保雖然知道魚在不同的水深,但一直不明白這些魚有什麽不同,還是樓如逸告訴他,浮在水面的是吃……吃浮游物。

這個詞還是樓如逸告訴他,說水面會飄着人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蟲子,叫做浮游物,鲢魚這些在水面吧唧嘴的就是吃浮游物的。中層的魚都是吃草的,底層的魚都是吃貝殼、螺蛳、蝦米這些水産的。而且根據池塘不同,每種魚的占的份數也不一樣,就他這個池塘,因為附近沒有河,屬于不流動的水,那就要選上層四分、中層五分、下層一分地養魚,否則容易發生搶食,大魚吃了小魚就不好了。

徐大保從沒聽說過魚還能分層養的,但樓如逸是周家的人,他自然而然地選擇了相信,聽樓如逸的話。

等魚塘弄好了,徐家娘子的蠶房也做好了,可以開始養蠶了。但蠶容易找,桑葉去哪找呢?

作者有話要說: 絹、絲等資料來自《中國經濟通史·宋代卷》。桑基魚塘是現代立體農業的一種,還有蔗基魚塘的,多分布在珠三角。桑葉價格就是我胡編的,阿裏巴巴上的桑葉價格是4元,刨除運費也就當時2元了。

架空嘛~對吧~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