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章節

序章

我叫高小敏,是東江大學的社會學系副教授。

我在課堂上一邊播放幻燈片,一邊給一群青春洋溢的年輕大學生講課:“看看這張照片,這是我們杭州周邊的小浦鎮,這裏有80年代很典型的中國街巷。家家戶戶敞着大門,家具和陳設随便讓人觀看,走過路過的人,張望幾眼就能知道這戶人家的家底,甚至能一眼發現有沒有古董。冰箱、洗衣機、電視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但很有可能床底的那一排鹹菜罐子是100年前的。”

下面的學生在掩着嘴笑,幾個學生發出一點驚嘆:“天啊,原來小浦是這樣的。床底下塞着一堆100年前的罐子,那不是成土豪啦!”

我繼續放着幻燈片:“看,這就是當年小浦鎮的主街。街道兩邊的房子,底樓是小店,上面住人……當年我從家裏到中學,正常走路不過七八分鐘,但是我們常可以磨蹭半小時甚至更多時間。因為在小鎮裏,每個家庭都是開放的,他們敞開着門,讓人随意觀看,我們像看電影一樣看着每個家庭的生活片。夫妻之間吵嘴,大人斥罵孩子,都像貓兒狗兒打架一樣普通。這裏沒有僞裝,也不用秀恩愛,因為,所有的家庭境況都被你的街坊鄰裏知道得清清楚楚,毫無隐私。”

下面的學生又一陣騷動。

一個看起來挺年輕的男學生說:“看,那家主婦在當街喂奶哎……”

學生們一陣哄笑。

一個女同學若有所思地說:“感覺好有生活氣息,有點像《清明上河圖》。”

另一個學生指着圖片說:“其實他們二十年前就住着別墅呢,你們看那個大院子,還有天井,不是大別墅是啥?簡直就像胡雪岩的家啊!”

這個學生指的那個天井,便是高臺門的一組照片。雖然照片上房子陳舊,擺設也簡單,但卻幹淨整齊,高臺天井自然而生動,這是大戶人家的底子。照片上慢慢出現的那些人——舅舅、舅媽、豹子、老支書舅舅、杭生、林樹森舅舅、水仙舅媽,還有駝背姑姑……那些記憶中的人依舊是舊時的打扮,似乎人人都在,似乎時光未遠……

我的思緒慢慢飄回到課堂,下面的學生在小聲私語:

“照片上的那些街坊,他們還在嗎?”

“想知道他們過得好不好,那時候他們窮嗎?是不是也像我們現在這樣随意買東西然後剁手的?”

“他們都住那麽大房子啦,你還擔心他們窮?不看看你現在住的啥!”

……

Advertisement

我擺擺手,學生們漸漸安靜了下來。我接着說道:“總結一下關于中國城鎮的街道鄰裏文化。第一,街道是當時人們生活空間的一部分,它不僅是個物質的空間,也是社會化的空間。第二,鄰裏的人文概念更重一層,‘鄰裏街坊’是個很有情感依偎勢态的詞,大院子裏的大天井,更是讓各個家庭的生活空間緊密疊加。第三,鄰裏、街道,進而到社會,雖然空間含義逐漸減少,具象感變淡,那種熟悉的市井氣息逐漸成為社會文化的架構,但是,正因為鄰裏、街道,都是社會最實在的組成部分,所以,若不深入了解鄰裏街道文化的意義,便無從了解這個社會30年來的變遷。”

下課了,我合上電腦,收拾教案資料。年輕的學生們圍上來,好奇問我:“高老師,那些照片你哪裏找來的?”

我笑着說:“我自己拍的呀。”

我可沒想同眼前的這群學生娃說,當初為了玩攝影,我怎麽同我的媽媽鬥智鬥勇以及奮力抗争。

學生們驚道:“哇,老師你真的經歷過那樣的日子啊,那時候跟現在真是完全不一樣的啊!”

我看着她們,笑。冬夏輪回,時光回到二十多年以前,那時,我同眼前的學生們差不多的年紀……

01

下課鈴響了。

語文老師郭雨霖收起教案。郭雨霖身材削瘦挺拔,體态儒雅。穿着中山裝,同顏色褲子,這是80年代末的中年男子标準打扮。

同學們的衣服裝扮也都是80年代末期的特色,女生衣服顏色多樣一些(因為那時校服只有一套,女生換洗勤快呀),男生衣服以藍色的運動衣校服為主。所以一眼掃過全班,一時之間還真沒有特別能讓人記得住的色彩。

郭老師站在講臺上,慢條斯理地說:“下周開始模拟考了。周末你們的功課肯定很多,我的這門語文課,主要是依靠大家平日的積累,所以周末就不布置作業了,你們多花點時間在數學英語上吧。”

大家歡呼,有的同學已經迫不及待拿起了飯盆,準備沖去食堂。

郭老師轉頭對我說:“小敏,待會兒你把大家的作文本收上來,都布置了兩天了。”

歡呼的同學頓時安靜下去了。幾張憂郁的臉,以及幾聲交頭接耳和竊竊私語:“其他作業太多,我還沒來得及寫作文呢……”

郭老師都快要走出教室了,又回過身來,說:“那中午午休時間趕緊補,你們若把這個作文作業當做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題,那麽在45分鐘之內就應該能完成了。”

郭老師走了。課堂上那幾張憂郁的臉在吐舌頭。

我坐在課桌後,敲着桌子:“聽見沒有,交作文啦!”

背後有幾聲唉聲嘆氣:“才高二呢,就已經這樣受煎熬了,高三了可怎麽辦啊?”

我這個語文科代表不依不饒:“高二最起碼還有周末,到高三了,連周末都沒了啊!”

傍晚,太陽下山了。

因為第二天就是周末,一些家在鄉下平日住校的學生收拾了簡單行李要回家,他們通常每周回家一趟,帶回下一周所需要的菜以及換洗衣服。二十多年前的公共交通還不方便,所以不少同學推着自行車走向校門。

除了語文課代表外,我還擔任着小浦中學的學生會宣傳部部長。這個官職有點大,要負責全校的黑板報。于是,在很多同學帶着瓶瓶罐罐準備回家之時,在小浦中學主教學樓正面的校黑板報前,我正勤奮地寫着板書,一旁的蘆葦在幫我讀稿。整個黑板報已幾近完工,內容是關于時事政治,摘抄人民日報的。

我終于圈完了最後一個句號,左看右看,黑板報還需要配圖。

我在蘆葦手中的粉筆盒裏挑選彩色粉筆,準備在角落地方畫上插圖。

不遠處,林林和杜微微走了過來,她們聚在蘆葦旁邊,開始欣賞評論我的板書。

杜微微身穿一件淺紫的毛衣,脖子上一條白色輕紗圍巾,聲音清細:“小敏的字越來越好看了。”

我吸一口氣:“沒你的好看,若你早點來,我就讓你來寫了。”

杜微微輕笑:“我才不是學生會宣傳部部長呢。”

嗯,微微一直遠離“官場”的,不像我,從小是個官迷。

我斜睨她一眼:“那你可以支持學生會宣傳部部長的呀!”

杜微微歪腦袋:“這我同意。”

我得意:“那記住了啊,下次你來寫黑板報……對了林林啊,你說這個角落畫什麽好啊?”

林林掃一眼黑板報,哼了一聲:“這種像新聞聯播一樣的黑板報還能配什麽插圖呀,一本書一支筆吧!”

我哭喪着臉:“那也太沒創意了,你怎麽這麽不支持我呀?”

林林趕緊改口:“好好好,支持支持,要好看,那就畫一叢蘭花吧……”

杜微微一聽,阻止道:“別蘭花了,蘭花深幽寂寞,這是推進改革開放的稿子,應該配牡丹比較好,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對不?”

這出口就是詩句啊,林林和蘆葦都一臉佩服地看着她。

趁着林林被震撼的當兒,我把幾支彩色粉筆塞給林林:“林林,你來幫我畫吧,我寫了一整版的字,累死啦……”

林林接過粉筆,開始作畫。

二十年前的我就讀于小浦高級中學。小浦高中有三個年級,高一高二高三,每個年級有9個班,高二開始分文理班。我們在高二,8班9班是文科班,其餘都是理科班。

同所有中學一樣,每個班裏都有幾個知名人物,更好聽的說法叫風雲人物,文科班尤甚。我所在的班級是9班,9班有幾個響當當的的風雲人物,比如後來成了著名媒體人的張韬。他是小浦中學詩社的社長,高考考進了上海一所著名大學的新聞系,一支妙筆寫出很多名句,一度被媒介圈的人尊稱“新聞聖徒的導師”。只可惜他後來出了事,引發的風波全中國都知道了,小浦中學的老師們更是被震得難受。

張韬當年的語文老師,那一頭白發的郭老師都當衆痛哭流涕,痛惜英才。只是張韬不是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