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石出
“臣将皇宮內十年來記錄在冊的宮女太監死亡案件翻看了數遍, 發現了一個巧合:這些死去的人裏,上吊自盡都是等級低微的宮人。臣又将宮外近些年上吊自盡的案件翻出來一一比照, 發現京城內上吊自盡的人多是販夫走卒之輩, 無家小之人。臣走訪了近年幾名新死之人的鄰居,發現死去的這些人裏多是浪蕩子。他們死了, 四鄰都會拍手叫好, 然而這其中也不乏有踏實做事的人。鄰居發現他死在家中,詫異之餘, 還為之可惜。”
顧知的話,讓聖隆帝沉默了。顧知的發現, 似乎不簡單。
“臣還将近年來, 宮內外記錄在冊的無頭案翻閱了一遍, 有一件事,讓臣覺得奇怪。”
“何事?”聖隆帝挑眉,将目光上移, 落到了顧知的官帽上。
“慶歷十一年采選時,有一名秀女在宮外別苑因夜半受驚, 大聲嚷嚷時被管事嬷嬷知道了,關到柴房裏。第二天早上,那名秀女被人發現時, 已經死在了柴房中,死因不明。這個案子一直沒有定案。”顧知拱手沉聲道。
“這有什麽關系?”聖隆帝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慶歷十一年是多事之秋。當年的選秀因為一名秀女吊死在五莊觀,牽扯出五莊觀觀主蘇殷毀女子清白,卻被前戶部尚書蘇通河包庇, 為禍一方之事。官府在五莊觀搜到了大量證據,證實蘇殷犯下重罪,因此将觀主蘇殷問斬。
同年十三公主出生,而蘇婕妤卻在誕下十三公主之後就過世了,死後被追封為德妃。九月,前戶部尚書蘇通河及長子蘇炳貪贓枉法,陷害忠良,家産被抄,全家處斬刑。蘇通河幼子蘇梁,蘇德妃之父,因供職翰林院期間,為官清正,編書有功,又有蘇德妃誕下公主,有功皇室,他特赦蘇梁一家,免其罪責貶為平民。至于那名死在宮外別苑的秀女,聖隆帝到沒什麽印象。
難道真與這件事有什麽關系?
“臣因為好奇這名秀女的死因,特意查了一下這名秀女的出身。也許是天意,臣妻攜子出門采買時,遇到了一名婦人被人欺負,出手相助。那婦人年約二十五六,身邊帶着一個三歲的孩子。臣妻自從做了母親,就見不得孩子受苦,一時心軟将那對母子接到家中,讓那婦人在家中做些事,養活她和孩子。因那婦人感激臣妻,便将身世如實相告。”
“臣妻與臣說起時,臣發現那婦人的籍貫姓名竟然和那慶歷十一年在宮外別苑死去的秀女一模一樣。臣以為這世間所有的偶然都是無數次的必然交彙後形成的。在這個時候竟有這麽巧合的事發生,其中必有所牽連。為了求證,臣單獨見了那婦人,問起她的事情。這才知道,這婦人當年本在采選名單內,只因有了相好之人,不想入宮,便與相好之人私奔了。後來她才知道,父母幾乎傾家蕩産才将她這件事擺平了。她是家中獨女,雖然做了錯事,父母仍然原諒了她,為她和私奔之人舉辦婚禮。誰知她與之私奔的那人本是中山狼,哄她做了夫妻之事,就是為了謀奪她家的萬貫家財。那人沒料到她的父母為了她會散盡家財。然而破船還有三斤鐵,父母為她散盡家財後,她家中仍有少量餘財,足夠她們一家過日子。婚後,她的丈夫仍不甘心,費心卷走了她家餘下的家財,若非她機警,只怕她母子二人都被丈夫賣了。只可惜老父老母,一生心血就因為她毀了。若是泉下有知,只怕不得安寧。”
“那婦人為了逃避丈夫,一路北上來投奔姨母。好不容易到了京城,結果姨母一家早就搬走了,而她也不幸被幾個浪蕩子盯上了。要不是臣妻出手相助,她孤兒寡母沒地兒可去。”
“你的意思是,那死去的秀女,也是冒名頂替之人。”聖隆帝神色不明,顧知答了一聲是。
“那名花鳥使既然敢用五莊觀前觀主蘇殷推薦的女子頂替吊死在五莊觀的那名秀女,讓其他人冒名頂替另一個秀女的名額,不是不可能。”
“那名女子死了數年,屍體或許都化成了白骨,當年涉事的人死的死,難查。”聖隆帝看着顧知,神情凝重。
“臣願一試。”
Advertisement
“準。”
翊坤宮裏,聖隆帝命羅德海親自走一趟,将文秀已經招供的消息告訴皇後。皇後聽後,久久沒有說話。皇後沒有發話,羅德海不敢擅自離開。也許皇後在外人眼裏是一個無子之人,一身榮辱皆在聖隆帝的一念之間,說不定哪天就失了聖隆帝的看重,丢了後位。如羅德海這種貼身伺候聖隆帝的人最為清楚,皇後是絕對怠慢不得的。只要皇後不犯錯,不觸及到聖隆帝的底線,皇後的榮耀,這一生也不會中斷。
“羅公公,你回去禀報聖上,就說本宮知道了。文秀那裏,本宮也不想追問其他,聖上該怎麽辦就怎麽辦。”
得了皇後的話,羅德海恭恭敬敬地行了個禮答了一聲“是”。從翊坤宮出來,羅德海迎面遇上了王昭容,結果他沒走多遠,就聽到翊坤宮裏的宮女說,皇後拒絕了王昭容的求見。羅德海腳步一頓,回過頭去瞧了一眼翊坤宮,随後離開。
宮外,顧知接了聖隆帝的旨意,馬不停蹄地趕往秀女在宮外時居住的別苑。宮外別苑依矮山而建,若有別苑裏的人不慎沒了,沒人收屍的就會随便在矮山上找一處地方埋了。顧知前往別苑,為的是找到當年死去秀女的墳,看一看裏面的屍骨。
人死後存在于世界上的最後一點東西就是屍骨,若有什麽線索,屍骨都會告訴他。開棺驗屍的事,是顧知的老本行。趕往別苑的路上,顧知身體裏的血液慢慢沸騰起來。當他趕到別苑,找到管事之人,出示了聖隆帝的令牌後不久,別苑的管事立馬找到當年掩埋那名秀女屍身的人,與之一同找了大半日,終于找到了掩埋那名死得突然的秀女的埋屍處。
九年時光,屍身上的肉幾乎腐蝕殆盡。褴褛衣裳下,白骨若隐若現。顧知包裹嚴實了,親自下到坑裏檢查屍骨。
這一次驗屍收獲頗豐,顧知不但在女屍的頭骨裏發現了一根銀針,還在女屍的腹中找到了一枚石珠。盡管沾染了塵埃,石珠在陽光下依然熠熠生輝。
如此看來,女屍的真正死因是被人用銀針刺入頭骨穴位,誘因或許與她吞入腹中的這枚石珠有關。
這石珠呈墨綠色,通體瑩潤,被人打磨得十分光滑。握在手中,手心升起絲絲涼意。大約曾被制作成裝飾物,石珠上鑽了一個圓孔,圓孔內壁刻有文字,乃是小篆。顧知不識篆體,便将石珠帶回家去問春花。
春花寫得一筆好字,尤其是小篆,寫得極好。在這一點上,顧知自認不如。如今,三個孩子的啓蒙,都是春花在較。對此,顧知心中十分得意,他當年借聖隆帝之手将春花從闵棠手上搶了過來。顧知了解自己的性子,他不是一個會因為私情就會替闵棠賣命的人,是以要闵棠心甘情願将春花許配給他,等于癡人說夢。可他在外行走這些年,沒見過比春花更膽大心細的女子,要不将這樣的女子娶回家,讓其他男人娶了放到後院庸庸碌碌地過一生,簡直是暴殄天物。哪能像他一樣,讓春花的才能得以十足發揮。春花心細如塵,他有案子時,與春花說起,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一回,仍然不例外。
春花一眼認出了那枚石珠內壁裏刻着的篆字是一個“安”字。因為曾在闵棠身邊伺候多年的原因,春花曾經見過這樣一串石珠。石珠比較特別,春花當時還多看了兩眼。
“安王?娘子,你确定沒記錯?”顧知表情不變,熟悉他的春花卻一眼發現了他的眉毛輕輕動了一下。
“那一年元宵節,聖上在宮裏舉辦燈會。十一皇子和端敏郡主一起看上了一盞虎頭燈,為此在園中發生了争搶。在争搶過程中,娘娘用五萬貫為十一皇子買的虎頭燈被燒毀了,十一皇子還受了傷。聖上為了替十一皇子和娘娘讨回公道,罰端敏郡主給十一皇子親手做一盞虎頭燈,由安王從旁協助。不過十一皇子最後沒有要端敏郡主的那盞虎頭燈,将之放到了庫房裏,再沒拿出來過,反倒是那盞被燒毀了的燈經娘娘和十一皇子親手修複好後,在十一皇子的床頭挂了好幾年。我就是那一回在園子裏見到了安王,安王的手上拿着一串石珠,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還在想,安王為何要戴一串石珠,後來才知道那是安王的母妃給他的。”
安王,如果真是他,那可是真人不露相。
顧知命人盯着安王府的同時順着這條線索往下查。這一查才發現,宮外那些獨居的人之死竟然與安王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那些人死前,竟然都與安王接觸過。
作者有話要說: 沒錯,是安王。少女們有沒有人想到他呢?至于他為什麽要幹這回事,大膽地猜測吧,如果你們猜對了,我加更!
話放出來了,原因我也決定好了,絕對不更改。
猜吧猜吧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