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溫芸在完成了幾個荷包後,開始慢慢教楊氏。好在楊氏雖算不得十分靈巧,但是容易上手,按着溫芸教的做,漸漸地繡出的花樣兒還不錯。

溫芸除了照看李開雨,便是做針線活。每天也抽一些時間教李開陽認字,而李開陽也學得挺快。

溫芸見李開陽如此伶俐、聰慧,也許在讀書上有所作為,合該送他上學的。一天夜裏,李開陽兄弟已睡,溫芸和楊氏則在楊氏房裏繡東西。

“伯母,我教小陽認字也有一段時日了,我看他認字挺快的,也記得牢。不如送他上學吧,也許能在這上頭有出頭呢。”溫芸想了想,還是提議道。

楊氏一聽,愁眉道:“不瞞你說,我早前就想過要送他們兄弟倆上學的。只是讀書的費用高,我們家實在是拿不出這點錢。隔壁劉家能送孩子上學,也是因為他們家早年跟着劉嫂子的娘家兄弟跑了點生意,掙了些許錢,才能送他上私塾。”

溫芸倒是沒有細想過這個問題,雖然之前李開陽有提過因為家裏窮沒法上學。只是她生在富貴人家,家裏從沒有出現過因為學費的問題上不了學的。記憶中家裏的孩子到了年齡都是直接送族學裏念書的,也有送私塾或者請名師到家裏的。

在李家待了這段時間,溫芸多多少少也明白了鄉下的人家能吃飽穿暖就已經是很不錯了的。讀書在他們看來就是一件極奢侈的事兒了,剛剛只是一時沒反應過來了,畢竟生前過的是無憂無慮的生活。

“倒是我想得簡單了。”溫芸回道。

楊氏倒是無所謂道:“也不是五姑娘你想得簡單,只因你的成長環境與我們不同,想當然看事情想法也會與我們有所不同。”

楊氏接着嘆了口氣,說道:“剛開始我的想法是只要撫養小陽兄弟兩個平安長大就好。後來我想着,我們村裏人祖祖輩輩都是務農,大多時候還是看天吃飯,看人家當官的多威風,還能為祖上增光,也動了讓孩子讀書考取功名的心思。只是家裏實在是沒辦法,打算先存點錢,遲些再送他們上學。”

“還是伯母考慮得周到。”溫芸原先只是認為讀書識字能明理,至于功名,能考得自然是好,沒考中問題也不大。現在看來,讀書考取功名是許多讀書人以及他們家人的期盼啊!可卻也是許多貧苦人家望而止步的事。

“伯母,你知道有哪些繡活兒是比較來錢的?我想出一份力,也許能幫上你們的忙,可以讓小陽他們倆早點上學。”溫芸想到自己也就能在針線上幫他們掙點錢,何不多出一份力呢。

“這……這怎麽好意思。”楊氏心下感到有些羞愧,五姑娘僅僅是來報小雨的恩,如今卻如此好心來為自己家的前途想法子,自己怎能再厚臉坦然受之呢。于是又道:“五姑娘已經幫了我們李家大忙了,不能再勞煩你為我們操心了。等過些時日,我的針線活能拿出手了,姑娘你就可以停歇了。”

“伯母不要如此想,也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負擔,我所做的都是小事一樁。你也曉得,我已是鬼魂之身,做事不會感到勞累。反倒無所事事時會覺得煩悶不已。能在打發時間的同時,還能掙上一點銀錢,這可不失為一件美事兒呢。”溫芸如此說,心裏亦是如此想。

話說到這份上,楊氏也就不再拒絕,道:“既然五姑娘如此說,我少不得受了姑娘的這份好意。我不能為你做些什麽,就向上天祈禱,讓五姑娘來世再投到好人家并長命百歲了。”說完,雙手合十。

“那就借伯母吉言了,我也盼着來世能長命些,好讓我給父母盡一些孝心。”溫芸輕輕笑了笑。

Advertisement

楊氏亦笑道:“會的,好人有好報。”

那一夜裏,楊氏告訴溫芸可以繡些屏風,會比較值錢。于是在她們将手頭上的針線活做完,楊氏就将貨交到錦繡莊那裏。不出意料,寧娘子很滿意她們的繡品。

楊氏趁此機會,同寧娘子提出要接繡屏風的活兒。寧娘子很滿意溫芸的手藝,也就同意了。未免被其他人懷疑,尤其是鎮山村的人,楊氏請求寧娘子保密,不要向外人透露她接活的事。畢竟要是被人知道自己家繡了這些東西,卻又是自己能力不及的,外人肯定會懷疑的,到時候難免說不清。

到了第二年春,因着楊氏織了些布也做了一些針線活,換回了點錢。再加上溫芸繡屏風所掙的錢,以及李開陽放牛的工錢等零零碎碎,竟然攢下了五兩多的銀子。楊氏滿心歡喜,還琢磨着可以送李開陽上學了。至于李開雨,因着他年紀還小,只能讓他緩幾年。

李開陽得知自己有了上學的機會,更是高興得不得了。他先是感激了楊氏一番,再對溫芸鄭重地道謝。他明白自己能有上學的一天,全是這兩人付出許多換來的,自己現在還沒有什麽可以報答的,只好好好向她們道謝,以表感激之情。

不久,鎮山村發生了一件喜事兒,那就是村裏要開辦一所學堂了。原來劉財主的二兒子劉希年在考了三次舉人均落榜後,放棄了科舉之路,決心回到鎮山村教書,以期自己有學生能高中,也算了了自己的心願。

劉希年同父親一起到村長李大圖家,同村長商量開學堂的具體事宜。李大圖聽到劉希年說要在村裏辦學堂,自然是滿心贊成的。最後他們商議好,村裏分出一塊地用來建學堂,費用由鎮山村每戶人家湊,按家裏情況給,不夠的再由劉財主家出。

劉希年因家裏資産豐厚,不缺銀錢,也算有心幫助同鄉,于是打算并不收學費。來學堂上學的人,只需要出點書本筆墨錢就可以。

一月有餘,學堂建成。村長尋人擇了一吉日,當天派人到村裏敲鑼打鼓,通知村裏人學堂開業。學堂大門前早聚了許多人,随着鞭炮聲響,學堂正式開放了。村裏的大人陸陸續續帶着孩子來報名。

來上學的孩子大多是八歲左右,也有幾個年齡再大些的,統共不到十個。其實村裏還有很多可以上學的孩子,只是家裏實在是需要人手幹活,那些已經能幫上家裏忙的,家人也大多不讓來上學了。很多大人基本都認為還是種田務實些,畢竟不是讀書就一定有出息了。就像劉財主的二兒子劉希年,今後人稱劉夫子,他讀了這許多年書還不是未考上功名。貧窮人家難免覺得這是浪費錢財與時間,還不如老老實實幹農活,多種些糧食。

而肯送孩子來上學的人家,基本都是心裏帶着一絲僥幸,抱着試試看的心态。若是自家的孩子讀書厲害,那便繼續送他們上學,萬一考到功名了。若是學得不好,也就費了點書本錢。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