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樸老解難

海峰方丈最初以為和一衆師弟都在寺裏商量差不多了,也有很多高僧給出了主意,面對着各種阻礙力量所事前設定的預案,沒成想還是一直擔憂的安保出了差錯。這麽說來,之前那麽多的想法構思都白白浪費了,這一次迎回舍利的目标怕是難以實現了。

一個人在院子裏愁思,即便到了北京見了樸老又能如何,樸老雖貴為佛門領袖,然則又非齊天大聖,沒有七十二般變化,也難給出一個萬全之策。

走到了後院的小徑上,因為下班時間,人員較少,難得的清淨之地,讓躁動不安的這顆心慢慢平靜下來。

這種焦急的感覺從未有過,以前在法門寺遇到了大位之争都不曾心潮跌宕,依舊宛若渭水。雖說也是日夜挂念着舍利,心動意靜,身起思落,每天能夠看到真身寶塔就像看到了聖骨。

如今身處古城,聽到圍牆外面的都市噪音也可打破沉思的自己,要不然此刻間怎麽會在這條小道上重複走了多遍,擡頭看了梧桐樹上的鳥巢數眼。

這些不該是修為數十年的自己所為,以前佛典中說心外無物,不惹塵埃,今天想來一點都沒錯,內心深處有了舍利的牽挂,此番的身子皮囊已經不完全是自己的。

罷了,罷了,還是回到從前那個狀态,以免待在此地修為法力也日漸衰減了,這就有違于遁入空門的初衷咯,長袖一甩,徑直回房。

釋禪剛才在前院找了一圈,都沒有看到海峰方丈,明天就是二人啓程的日子了,今天已經把趕往北京的火車票拿到手了,這一會兒正準備把這個好消息告訴方丈。

進門之後聽同事說剛在在前院小書房旁見過大師,去了之後,卻沒看到,想着他應該這會兒轉到後院去了。索性直奔後院,也空無一人,猜想是否回了房間,當前腳剛踏進門檻時,略有吃驚。

屋中的海峰方丈彎着腰認真收拾行李呢,看樣子是要離開了,竟然比他還着急。

釋禪偷着笑了,車票藏于身後,開起了玩笑,“師傅已經在收拾包裹了,想來是猜到了我把車票買到了,同事都說我一向動作迅速,今天看來敗在了大師手下。”

海峰方丈頭也沒回,聽到聲音就知道是他,也沒計較他的戲言,跟他打了數次交道,知曉身後的這個年輕人盡管性子輕佻不羁,愛開玩笑,然則責任心強,品質頗高,實為當代青年才俊。

“我呀,這次收拾行李是準備回寶雞。”

這句話一出,可是讓釋禪不能理解,一改之前的嬉笑,嚴肅起來詢問原因,海峰方丈把近日來所思所慮全都告訴了他,那日與他的最高長官局長會談一事也給他說了,希望他也能夠知難而退,不必在這件與他關系不大的事上再操心了。

大把的時間浪費在這上面,已經影響了他的職業規劃,那天跟局長談到了他的工作能力,道德品尚,在整個局裏都是數一數二,只可惜與他一同進來的人近些年或高或低都升職了,唯有他一心撲在守護舍利上,其他的事情無暇去理。

領導只能把一些學術性的項目交給其他人去做,造成了他名聲在外,內無實職的尴尬境界,再加上他性格狂放爽朗,給人一種玩世不恭的錯覺,除了保護舍利之事兢兢業業,其他事情從不主動争取。

Advertisement

可能也是覺得沒有意義,故而領導之間對他的看法不盡相同,争議很大,局長身居頂位,雖然明白,卻也不能直接插手提升,最大程度支持他目前所做的事就是最大的鼓勵。

這些話都是那日局長對他所說,他也想讓這個有志青年節節高升,勇攀事業高峰,不為佛事所累。

認為他這些年從地宮挖掘,舍利面世,再到忠誠守護已經做得很好很多了,為此也付出了代價,借着此次不順之機讓他知難而退,收心聚力細謀仕途。

釋禪的回答卻讓他一陣驚訝,“身為中央欽定的佛指舍利第一負責人,确保聖物安然無恙就是我此生事業的目标,争取國寶歸屬法門就是此生事業的宗旨,祈求佛祖護佑芸芸衆生就是此生事業的大願,有此三大追求,何須力争虛位。”

這一番話讓海峰方丈刮目相看,一個如此年輕的小夥子竟然有此對人生理想的崇高追求,這種衆僧苦苦追求,一生修心的大徹大悟居然被眼前的年輕人一語道破了,這種天賦異禀的佛門悟性怕是一世難逢,十代罕見。

倘若道宣在世也願将他收為己有,法爽重生也會将他視為弟子,良卿不死也該傳缽于他。只可惜了,身為法門住持卻無德無能将此人勸說門下。

別人對于三寶歸寺都這麽努力支持,自己此時明顯有些退卻了。

人老了,争心也少了,倘若當年的那個人還在,或許舍利早就供奉佛前了。

釋禪看到他不再堅持返回了,就道出了自己的迫切想法,“樸老一生學歷頗豐,研究佛學,見證了無數寺院遺址挖掘,主持了不盡佛門會議,況且當年的舍利鑒定就是他親為。

三寶歸寺也是他一貫的主張,對于佛指舍利回歸法門寺的安保方案想必他也有不同尋常的絕佳措施,我們應該相信樸老。”

在這樣充分理由的說服下,海峰方丈終于不再堅持了,同意跟随釋禪一起動身進京。

樸老居住在北京六部口的一條小胡同裏,在改革開放、大舉建設的喧嚣都市中,頗有點‘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韻味。這條名為南小栓的胡同當時在名動京城,胡同東首是一座青磚灰瓦的老式四合院。

院子西北角有一片小竹林,清風裏飒飒有聲,樹幹上蟬聲悅耳,禪語有‘竹影掃塵塵不動’詩的意蘊随着搖曳的竹枝彌漫着。

許多從事宗教工作的幹部、海內外老中青僧人、專家學者,都曾在這裏留下過蹤影。

樸老的會客室也是書齋,書齋名為‘無盡意齋’無盡為圓融無礙之意,主張一切存在之自身皆可為主體或客體,而不論主客皆融通無礙而了無矛盾。

此日,樸老正在書房練字,秘書引進來一個人,此人身着淺藍西裝,配以條紅領帶,臂間夾着一本厚厚的文件,恭敬地問候了樸老。

是北京某某文化公司的經理,這次前來登門是托朋友之請前來求字,世人都知樸老的書法聞名全國,在北京更是一字難求。

許多企業家、政客都以能在客廳裝裱一幅樸老的字畫而自豪,一字千金不是誇張,他認為只要是友人,有求必應。

簡單聊過幾句之後,樸老委婉拒絕了來人的請求,此人也不氣餒,當面打開了他手中的文件夾,裏面盡是一些珍貴文物的精美照片。

有許多還是近10年內考古挖掘的現場照片,樸老大跌眼鏡,這些照片真是彌足珍貴,其詳細程度可以和北京考古所收藏的相媲美了,居然會讓這個商人擁有,莫不成許多文物都已經失散民間了,還是近些年文物倒賣流通有些泛濫了。

來人指出只要他願意贈字,這面前的任何一件文物寶貝都可以拿來交換,當樸老準備合上文件夾時,末頁的一件文物引起了留意,這件标為‘八寶梅花秘色瓷瓶’好像想起了曾經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那一批震驚考古界的瓷器,冊中的這一件更為精美細膩,來人看到他手持畫冊盯着最後一頁不放,想來應該是心動了。

“樸老若是喜歡,就讓老板來和您談了。”

趙樸初搖了搖頭,畫冊遞還給了他,“你走吧,下次也不用再來了,文物不是用來交換的,它是用來傳承文化的,讓來人悶悶不樂退了出去。”

今日天朗氣清,賓客雲集,早上送走了北京商人,下午就迎來了西安貴賓。

海峰方丈與釋禪行走在樸老這處四合院中,贊美不已,古色古香,中軸對稱,布局合理,滿庭書卷氣息與禪韻梵音。

樸老中午還在為早上的商人換墨一事不悅,下午就接待了來自古城的親朋好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見到這個年輕人了。

與海峰方丈也較為熟悉,對他們二人都有好感,陝西的忘年朋友。

得知他們是為了佛指舍利一事而來,特地邀請進會客廳,身邊的秘書親自端茶服務,可見極為重視。

聽到海峰方丈苦于将佛指舍利迎回沒有辦法确保安保,偌大的法門寺中竟無一處安放的嚴峻問題時,閱歷豐富的趙樸初竟然也被難住了,這還真不是一個簡易的事,放置方丈禪房衆人猜測其有不軌之心,供養大雄寶殿又恐遭賊盜掘,這也不是,那也不行。

穩坐桌前的樸老徐徐站了起來,來回在房間走動忖思,當走到書架旁,看到了《西游記》一書時,靈機一動,腦海閃出一道慧光,随即坐了下來,給他們講了《西游記》中‘掃塔辨奇冤’的故事。

二人一聽這個故事,霎時明白了,樸老不愧是佛門領袖,博學遠謀,這是在建議他們二人可将歸宿的佛指舍利供奉于法門寺中真身寶塔之頂,這樣一來,高達71米的實心寶塔,令心存不軌之人巧手難用,無計可施喽。

海峰方丈要不是親耳所聽,自己在法門寺苦思冥想一輩子,恐怕都不會想出這麽個出乎尋常的法子,日日在寶塔下面轉悠,從沒有聯系到《西游記》中的生動故事,深深折服于樸老的淵博學識,通古知今,中國佛教在這樣智慧的人領導下一定會輝煌再現。

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年邁的樸老近些年也是疾病纏身,前段時間剛剛出了北京醫院,在家靜養這段時間很少會客了,四合院裏也冷清了不少,今日豔陽高照,香山浮雲,樸老的心情好點才得以來到書房練字。

早上就遇到了令人不悅的文物商人,還好下午接待了佛門中人,為他人解決了困難,提出了方案,樸老心情大好,竟與他們二人聊到了傍晚。

一抹紅霞從菱形磚瓦灑了進來,樸老在夫人的提醒下才不得已暫停話題。

很是欣賞釋禪這個小夥對于佛指舍利的認識,對于佛教的理解,也很欣慰海峰方丈堅守法門的精神。

在家中留了他們一晚,共同用了晚餐,第二天安排海峰方丈前去北京房山雲居寺瞻拜游覽,自己則給釋禪介紹了他住了數十年的四合院及門前的南小栓胡同,讓他了解了一下胡同文化,北京味道。

前前後後就像講解員一樣,把左右院落介紹一通,釋禪平日也喜好書法,這次難得機會當面一睹樸老現場大作,樸老饒有深意問他想寫什麽字,略加思索,說出了‘靜守舍利’四字,樸老淡淡一笑,揮筆而就,待其幹後,竟然直接送給了他,并且贈言,‘靜守不易,佛光永恒’八個大字,讓釋禪狂喜之後漸漸深思起來。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