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幽州奇遇(二)
聶沛涵,他從來沒有忘記過當年對他施以援手的淩府諸人,然而他的心思,卻早已不在報恩和念舊上了!
原來他也和其他人一般無二,都是觊觎着那傳說中可得天下的大熙龍脈……即便不知龍脈到底是人是物,是方是圓,但他終究不能袖手旁觀,眼看着別人有分毫機會能夠逐鹿這天下。
鸾夙忽然無比慶幸自己無意中聽到了這一番對話,更慶幸自己尚未将真實身份告知於聶沛涵。她早該想到的,他既然是南熙皇子,是譽滿天下的慕王聶沛涵,又豈會志不在皇位?
聶沛涵與臣暄不同,他想要的已不單單是南熙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他要的是這天下。
此時鸾夙的眼眶已有些微濕潤,方纏她無意中窺聽到的那一番話,已清清楚楚地将事實擺在了她面前——那一份在她心中長達八年的寄托與期望,終不過是她自欺欺人的一場迷夢罷了。她所念念不忘的事,與聶沛涵心中的念想,從來都有所不同。
皇宮的确是個染缸,尤其似聶沛涵這種自幼與兄弟相争的皇子,又豈能逃離權勢與王位的污染呢?難怪她再見到他時,竟沒有認出來他是聶沛涵,只因無論相貌氣質還是言行心性,他早已不是當年淪落北熙避難的涵哥哥了。
正如她也早已不是北熙相府中無憂無慮的閨閣千金。
原來他們都變了,所以再相逢時,才不曾認出彼此。
「芸兒不哭,我一定會再回來看你的。我起誓……」
「這是信物,以此為證……」
「說到做到,我們拉鈎……」
「聶沛涵深受淩相大恩,來日必還。今日分別在即,請淩相受我一拜……」
……
黎都城外分別之景依舊歷歷在目,兒時的離別之語也從不曾忘卻,然而不過八年而已,這一切溫情懷念卻已淪為一場不堪回首的利用與鬧劇。
世事多麽可笑,命運如此捉弄,她的涵哥哥的确回來了,他們也再次相見了,然而卻是在這樣的情景下。
倘若她想尋個依靠,她大可以将地圖獻上,雖說只有一半,但她相信已足以換得自己馀生無憂。
Advertisement
可她不甘心。更何況她曾經發願,絕不會主動說出這件事,除非墨門傳人來尋她……
鸾夙終是睜大雙眼,強行将快要奪眶而出的淚水又忍了回去。她在心中告誡自己,這樣的人,這樣心思,這樣的變化,已不值得她再為他掉淚了。
相比聶沛涵的深沉心思,她更相信臣暄的坦白磊落。
鸾夙環顧四周,自覺這裏已不能再繼續逗留下去了,聶沛涵的身邊也絕不能久呆了。一炷香前,她還以為自己入園時記下的路線用不到了,可如今看來,她還是要迅速離開。
父親的生前囑托字字血淚,足踝上的圖案藏有天大的秘密,以聶沛涵如此精明之人,倘若自己再與他相處下去,難免有朝一日不會讓他看出端倪。萬一他再瞧見了那半枚玉佩,教他知曉了自己是淩恪的女兒,那她便更走不掉了。
如此一想,鸾夙更覺此處不宜久留,趁着聶沛涵還在屋內與郇明相談,此時應是逃跑的最好時機!她忽然想起腰間還挂着聶沛涵相贈的玉石挂墜,猶記昨日自己被聶沛涵擒獲之時,他曾言明是這挂墜上沾了追蹤之物,如此說來這墜子也不能再戴在身上了。
鸾夙狠狠将腰間的挂墜取下,輕輕放在臺階之上。倘若不是這挂墜大有蹊跷,她私心裏還是有幾分喜愛的。可如今再想聶沛涵與自己相識後的所作所為,鸾夙只會覺得他不懷好意,深不可測。
此時不走,更待何時?即便這園子是個迷宮,她也要闖一闖。鸾夙逐漸冷靜下來,耐心再向四處看看,最終決定順着來時之路返回,在院子裏碰碰運氣。
她蹑手蹑腳往正北方向的一段小路走去,邊走邊回想着來時路上之景,然大約走了一炷香的功夫,卻瞧見眼前是一處幽僻之地,兩側的蕭條樹枝上還系滿了白色棉帛,好似是在祭奠着誰。
鸾夙确信這一處自己來時并未經過,這也證明她還是走岔了路。然而她終究年輕氣盛,忍不住好奇之意,便大着膽子往這一處系滿白帛的幽深之處走去,想要看看是否能尋到意外出路。
鸾夙越走越覺得此處荒蕪陰森,不由自主便想起了半年前在怡紅閣廢舊後院的那一幕。然而當時她尚且有朗星相陪,後來又有聶沛涵出現,說來倒也不是孤身一人;但此刻卻只有她獨個,又是提心吊膽存了逃跑之意的,擔驚受怕之感難免要更深一些。
鸾夙邊走邊思忖着是否要原路返回,可一路思忖着卻還是往深處走去。她越走越能聞到香火的味道,倒也覺出了些人間煙火之氣。鸾夙不禁加快步伐埋頭前行,行了片刻之後,眼前卻出現了一些香燭祭品,前路不通,此處已到盡頭。
鸾夙在看到樹上系挂着的白帛時,已隐約猜到郇明是在祭奠亡者,她也是懷着十二萬分的敬畏之意,在心底為被自己驚擾的亡魂默默禱告。然而即便心中有所準備,但鸾夙還是被眼前之景吓了一大跳。
擡眼望去,這條路的盡頭,是一片墳墓。不是一座兩座,不是十座八座,而是足足百馀座墓碑。
她竟然誤闖到了墳堆之中!
鸾夙立時打了個寒顫,再看這深秋時節的豔陽高照,明明是青天白日,卻偏偏有些毛骨悚然。鸾夙驚魂未定地朝這百馀座墳墓掃了一眼,口中喃喃道:「誤闖此地,驚擾各位,勿怪勿怪。」
鸾夙向諸位亡者請了罪,再擡首時,眼角馀光卻瞥見當頭一座墳墓上刻着一個「淩」字,不禁眼皮一跳,留了心。她定睛細看那座墳墓,但見墓碑之上寫着「北熙忠義之相淩恪墓——文宗三十年十月初八」。墓碑上并未镌刻立碑之人的姓名。
只這一眼,鸾夙已是震驚不已,這墓碑分明是為她父親所立!鸾夙忙再看向其他墓碑,淩未叔叔丶管家江良……竟是除卻早逝的母親,以及被充入妓籍的她與小江兒之外,淩府滿門皆在此處!
不多不少,正是一百二十一塊墓碑!
亦是淩府慘遭屠戮的一百二十一條人命。
甫見此景,鸾夙再難抑制眼中淚水。尤其見這些墓碑之前香火缭繞,碑身不染纖塵,鮮花素果無不新鮮……種種一切皆已表明,這是有人日日拂拭灑掃的結果!
鸾夙仔細再看碑身上镌刻的時日,「文宗三十年十月初八」,倘若她沒記錯,文宗帝原明江只在位二十七年,便被他的次子原歧害死,奪了皇位。而父親也是因為不願助纣為虐,想要告老還鄉,才被原歧借題發揮,抄了滿門。可既然文宗帝只在位二十七年,為何這墓碑上寫的是「文宗三十年」呢?
除非這刻碑之人,并不認可原歧是正統皇帝,才會如此大不敬地以文宗皇帝的舊號相稱。
這樣一推算,文宗三十年十月初八,便也是武威三年十月初八,正是淩府滿門抄斬整整兩年之後!這刻碑之人,選了淩府兩載忌日的日子,刻下了這一百二十一塊墓碑。
鸾夙不禁大為動容,為這刻碑之人經年不忘的情義而感嘆不已。既然這園子的主人是幽州郇明,那是否也表示,這一片墓碑亦是他所為呢?既能在父親去世八年之後這樣深切緬懷,她是否能認為,郇明與父親是故交呢?亦或是有什麽更深的關系?
難怪方才郇明會對聶沛涵說,父親手中有龍脈地圖。此事如此隐晦,就連她也是在最後一刻才得以知曉,再者當事人已亡故八年,倘若郇明不是與父親十分親密的故交,又如何能得知這般隐秘的事呢?
她該感到欣慰才是,這世上終是有人還記得父親。不似聶沛涵在原香寺中那番虛僞的緬懷之語,鸾夙寧願相信,這名為郇明的幽州隐士,是真心實意在祭奠她的父親淩恪。
她該告訴郇明實話嗎?她能相信他嗎?
可自從知曉了墜娘當年收留自己是別有用心,聶沛涵的憑吊也意在龍脈,如今她自問已是驚弓之鳥,再也不能輕易相信任何人了。
世上會做戲的人太多,即便她有八分相信郇明,亦不能保證這會否是他籌謀已久的一個計策。正如他讓園中仆從假扮他去接待訪客,只此一點,已能證實郇明的心機頗為深沉。
不能怪她多疑,只是她已幾乎一無所有,唯能用性命來守住足踝上的秘密。
她已經輸不起了。
鸾夙終是含淚在父親淩恪的墓碑前磕了三個頭,對着碑身哽咽道:「女兒不孝,八年來隐姓埋名忍辱偷生,不曾為爹爹樹碑鳴冤,更不曾在生忌死忌叩拜憑悼……徒留歡場八年,博得污淖虛名,如今卻尚無手段為我淩府報仇雪恨,還要倚得他人立碑,才能在爹爹墓前磕頭請罪……」
鸾夙的眼淚掉落在碑前的果盤之中,凝結成兩顆晶瑩淚珠,經久不溶。她仍舊兀自看着碑身,重重立誓道:「爹爹放心,女兒縱是拼卻性命,也定當守住那個秘密,要賊人血債血償,為我淩府一百二十一條人命讨個公道!」
她拭去頰上蜿蜒而下的兩道淚痕,不敢放聲大哭:「爹爹若在天有靈,定要保佑女兒大仇得報,再教女兒早日找到小江兒。」說着又在地上深深叩了一個頭,才沉沉地起了身。
此時此刻,鸾夙忽然覺得,自己能誤打誤撞走到這裏,乃是一場冥冥天意。
也不知究竟在碑前站了多久,鸾夙才緩緩尋回清明神思,想起了當務之急要做的事。即便她對此處萬分不舍,也應當先逃出聶沛涵的鉗制再作計較。
鸾夙長嘆一口氣,轉身朝着原路返回。方垂眸走了兩步,卻忽然撞到一人身上。鸾夙大駭,尚未驚呼出聲,但聽來人已先開口問道:「姑娘對着一群死人做什麽?」
正是這園子的主人——幽州郇明,語中帶着幾分陰森恐怖的滅口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