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楔子
我要講的這個故事,若是放進矞洲大陸綿延數千年的歷史裏,或可被稱為一段傳奇。
它發生在亂世之末。
列國并立,枭雄遍地,烽火狼煙滾滾彌漫了兩百餘年,以濃重的血色渲染出矞洲大陸的破碎山河,塗炭蒼生。
這一時期,史稱“南武”。
在那兩百餘年間,有着邈遠至似乎永也望不見盡頭的弱肉強食,割據紛争,直至南武晚期,波詭雲谲的局勢才終于漸趨明朗。
晚武天下,四主共分。東南有梁、西南有祁、北有綏翻雲覆雨、另有遺世之國西昭獨立。
說起來,差一點就該是五主了。
要問此言何出,還得從十五年前那一場驚世的滅國屠城戰開始講起。
關于這一戰,史書中記載頗豐,只可惜,有些真相留在了歷史的長河之外。
正史所載的是,綏烈王二十七年,方及弱冠的綏世子以“和親一事韶國毀諾在先”為名請戰,陳兵三十萬于韶綏邊境,後經三月連克十五城抵至韶國國都,谷裏。兵臨城下,韶靈王見勢不戰而降。綏世子受降宣統,後又下令引怒華江水淹城。
時值怒華江夏汛,大水浸沒了整座谷裏城,百姓随水而流,溺死之人不計其數。大水退卻後,光是疫情便在這昔日國都中肆虐了四年。
值得一提的是,韶王宮并非毀于這場水禍。綏國受降當日,韶王宮西面的花朝殿突然起了火,原本可以很快被撲滅的火卻以超乎常理的速度蔓延開來,一直燒了三天三夜,整座韶王宮因之覆滅,大小宮殿具不辨模樣,僅剩斷壁殘垣。宮中之人,上至國君,下至太監宮娥,幾乎無人幸存。
那是韶王宮最後的混沌,也是它最後的生機。
此後種種,皆歸于寂。歲歲年年,無人問津。
正史中所能找到的,關于韶為綏所滅的記載,差不多就是這些。然而這場滅國屠城戰實在來得既唐突又蹊跷,有心人便在過後幾年對其專門進行了深入研究。一些舊事也便随之浮出水面。
世人的關注點,大多落在戰争的導火索,即綏世子請戰時所提的“和親”一事上。要講清楚這事,還得将時間倒回去。
Advertisement
地處西北荒涼之境的綏國百年來流傳着一個傳說,說是在大漠中心,出沒有一種人身蠍尾的奇物,容貌妖豔至極,靠吸食人的精氣為生。人們稱其“蠍女”。
傳說的虛實無從考證,但确實時常發生有人詭異消失于大漠的怪事,人們依了“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說法,途經大漠時多選擇繞道而行。久而久之,過路商人便在大漠邊緣開辟了一條綿延往東的商道,後也供軍隊行軍使用。
綏國就是靠着這條古道,由一介小國逐漸發展壯大的。一代又一代野心勃勃的當權者蠶食着鄰國的土地,步步逼近位于大陸最東端的韶國。
到了綏烈王這一代,韶綏兩國之間已無“障壁”。
韶國在百年前曾是盛極一時的東方霸主,近年來卻因長期存有的政治弊病和接連幾代國主的不治而日漸式微。
到了韶靈王這一代,韶國本就如病入膏肓之人,難有回天之法,加之韶靈王在位期間貪圖美色,昏庸無道,最終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綏國長年來的虎視眈眈令韶國朝中的有識之士們惶恐不安,幾度聯名上奏懇勸國君勿再沉迷美色。當韶靈王如夢初醒,意識到局勢的緊迫之時,已經太晚。任是左商議,右商議,也只勉強敲定了緩兵之計——和親。
然而綏國再強盛也終究是蠻荒之地,野蠻好武、男尊女賤的傳統根深蒂固。朝中上下任誰都明白,不論哪一位公主嫁過去,都将成為犧牲品。
國君因而日日躊躇難下決心,誰想一次朝議時,韶國最受寵愛的小公主蕭甯不顧重重阻攔闖入大殿內,自請和親。
當日十六歲的小公主與韶靈王對峙那一幕,恐怕在場的人終其一生都無法忘記,可惜的是,這一筆尚未來得及被載入史冊,韶國就被滅了。
韶靈王最終确實是忍痛割愛準了蕭甯的和親之請,并封其為“嘉懿公主”,令遠嫁綏國世子的,那麽,自然也不存在什麽“毀諾在先”的罪名。
所謂“毀諾”,其實不過是蕭甯慘死在了和親路上,未能真正嫁給綏世子罷了。
此事在韶國被滅後才曝光于世,綏國對此似乎歉意全無,只将蕭甯厚葬于王陵中,并象征性地追封了她一個谥號。
世人也并不意外,綏滅韶是既定之策,起兵的借口滿地皆是,随手揀一個便可。只是可惜了韶國那位傳說中貌可傾國,舞可驚世,琴棋書畫無一不通的公主。光是才貌便足夠令人歆羨,又在國危之際挺身而出,欲犧牲一人挽回大局,更是難能可貴。以至後來數年,但凡有人提及嘉懿公主的名字,便免不了幾聲“紅顏薄命”的嘆息。
嘉懿公主的死因也成為了研究滅國屠城戰之人的後續關注點。
蕭甯的和親隊伍裏有幾百名随從,他們之中部分人的屍首是在事發數月,也就是韶國被滅之後被人發現在大漠的。據當地的仵作檢驗,公主包括她的随從們皆是死于刀傷和箭傷。
大漠裏極熱極燥,又出沒着野物,即便是埋于沙地中有幸保存下來,那些屍塊也早已殘缺得不成模樣。蕭甯的屍首也在其中,算是較為完整的一具,只是面目早已不可辨,能斷定她身份的唯着裝而已。
再度追溯那段歷史時,人們發現,當時正值南面兩大國梁祁之戰,戰争已近尾聲,梁軍對祁國殘餘的亂軍乘勝追擊,一路向北,直到大漠附近失去了追蹤的方向,無功而回。
有人因此推測可能是祁國的亂軍在一路逃竄饑渴難耐的情況下遇到了浩大的和親隊伍,為了生存不顧三七二十一便對其進行劫殺。
确實是符合情理的推測,可亂軍的逃竄路線與和親所走的路線絕無理由重疊,他們是如何相遇的?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麽,使其中一方被迫改道?
歷史至今也沒法給後世一個解釋。
不過,我要講的這段傳奇并不是歷史,而是被歷史掩埋的故事。
十五年前種下的因,在十五年後結成了果,最終還原出一個完整的真相,給了這段傳奇中的人們,一個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