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整個集市并不大,總共三排房子,房子之間兩條街,縱向長不過三百米,寬十幾米。
第一排房子是一排門面房,售賣各種五金雜貨和零食煙酒等副食品,走到這一排快盡頭的地方是幾家肉鋪子,一般只有這裏才能常年買到剛宰殺的新鮮肉。
第二排前半部分由原來的供銷社改成了商場,牆上的“供銷社”三個大字改成了四個字:“供銷商場”,共兩層樓,一樓櫃臺分成幾個區,主要經營大小家電,服裝和油鹽醬醋米等生活所需,二層分隔成宿舍,專門租給街上的店主住。
第二排後半部份也是一排門面房,都蓋了兩層,下層賣貨上層住人,這裏賣的以服裝和華強北生産的小電器為主。
前兩排房子都是有點陳舊的磚瓦房,比起來,第三排就要高大上得多,都是三四層高小樓房,樣子也比較新,這裏有相對高檔一點的餐館,賓館,銀行、游戲廳,麻将館,發廊等等。
第一第二排房子之間的街道是主街道,即使是農忙季節,還是很多人要抽時間來趕集,畢竟每六天才趕一回集,生活所需和農藥農具免不了要上街來買,還有很多人家産了山貨水果茶葉等得趁着暑假來賣了給孩子攢學雜費,所以平時沒什麽人,一到趕集天就很擁擠。
二三排房子之間是副街道,因為第三排房後面是鎮上各機關單位,所以那裏的消費人群相對固定,即使是趕集天,街上人也比較少,擺攤賣的都是一些比較珍貴的山貨,一般農民也買不起。
唐嘉木覺得一二排商店和主街道沒有必要再去跟別人擠,他橫穿過去直接來到副街道。
今天這裏零零散散的擺了幾個攤子,唐嘉木走了一圈,賣的是些野兔、山雞、石蛙、江魚水庫魚,野生菌、蜂蜜等價格比較貴的山貨,數量不多,品質也良莠不齊。
這些東西除了蜂蜜外都是野生的,數量非常稀少,有的農民偶爾能弄到一些,自己舍不得吃趁着趕集天拿下山來賣,賺點錢好給家裏多買幾斤米幾斤鹽,要是能多賣幾個錢還可以咬咬牙到肉鋪切上一塊肉回去給家裏人打打牙祭。
時至中午最熱的時候,陽光很烈,唐嘉木渾身冒汗,他找了一個陰涼的臺階坐下,琢磨着自己要不要也來賣這些東西呢?是包山頭仿野生養野兔山雞和石蛙水庫魚?還是成為規模化養蜂人?或者做個巡山賣菌人?
好像都不錯。
他當初大學畢業本就打算回鄉創業,不曾想都快到家了卻連車帶人一起翻下了懸崖。現在不正是給他了一個提前創業的機會嗎?雖然現在提前了十幾年,條件非常艱苦,但他卻有別人不具備的優勢——知曉未來。
他現在年齡還小,條件也極其有限,只能先從小處着手,争取早日賺取人生小小的第一桶金。
……
唐嘉木站起身,決定再四處看看。他走出街道,拐過一個彎,又繞過一個小山丘,來到了牲畜交易市場。市場建在一片斜坡上,大門處于最高點,站在大門口,可以俯瞰整個市場,市場分成了幾個區域,牛羊馬驢豬分區交易。
Advertisement
他就站在門口,看着熱鬧的市場,心裏琢磨着要不勸勸父母多養點牲畜定期趕來賣,山上更适合養什麽呢,羊好像不錯,天天吃草,不需要太多成本……
他正凝神思索,突感臉上刮過一陣風,他忙擡頭,一個膀大腰圓的中年男人匆忙走過,往大門外小跑着出去。
唐嘉木順着方向看出去,有人趕了三五只山羊往市場而來,中年男人跑到賣羊人前,直接把羊給攔下了,然後才引着賣羊人往市場裏走,徑直走向了一個羊群,那裏有兩個小夥子看着,用圍欄圍了起來,目測估計有三四百只山羊。
三四百只在當地絕對是一個大數目了,唐家村全部的羊加起來也沒有這麽多,看來這個中年男人需求量有點大,人家賣羊人還沒進市場就跑出去截胡了,生怕被別人買走。
唐嘉木好奇,走過去問:“叔叔,您要買多少羊?”
中年男人看了一眼唐嘉木:“有多少要多少!小夥子你家要賣羊?”
唐嘉木遲疑了一下,家裏好像也沒幾只羊,他點點頭:“是啊,不過今天沒趕來。”
“下一個趕集天我也在,你們把羊趕來直接找我就行,只要羊好價錢好說。”
唐嘉木點點頭默默記下了。
……
看太陽已經過了正午,唐嘉木得去松香站找唐慶國,等他來到松香站時,唐慶國已經稱完重在等結賬了。
松香站裏面是一個長條形院子,外加兩排平房,平房橫豎相接形成一個直角,一邊是稱重房,另一邊是結賬房。
院子裏堆滿了一對對空木桶,屋檐下擺放了幾條長凳,上面坐滿了人,沒凳子坐的就都蹲在邊上乘涼。
人很多,都是山上各村寨來賣松脂的,不管是從哪座山頭來的人,大家經常在這裏碰面,至少都能混個臉熟,有的聊多了便成了熟人,這時候正在三三兩兩的聊着天,等喊名字結賬。
收松脂的是一個半禿頂中年人,他拿一個小本子,在稱重房一個個稱重記錄,等都稱完了再拿着小本子到結賬房結賬。
唐嘉木走進院子時他正好走進結賬房,把朝外的窗戶推開,開始一個個喊名字。要是有人來晚了,就只能等他結完這一批賬再去給稱重。
唐慶國今天到得不早也不晚,剛好排在中間位置,看進度估計還得再等個把小時才能輪到他。唐嘉木也不想再去逛街了,他把賣茶的幾十塊錢交給了唐慶國,站在屋檐下乘涼。
唐嘉木剛站定,就見大門口走進一個人,單肩挎一個空麻袋,一看就不是來賣松脂的。距離有點遠,唐嘉木還沒看清,唐慶國卻先開口了:“那不是蘇永勝嘛,他不賣松脂他來做什麽?”
原來蘇永勝是口渴了,來松香站讨口水喝,這裏免費提供開水,水壺裏還添了茶葉。
大家都是挑着幾十公斤松脂,走了十幾二十公裏山路才到這裏,若是連水都不提供,未免太不人道。
如果不來這裏,外面想喝水了就得花錢買,或者進小餐館點上一碗米粉面條,再跟店家讨杯水喝。
喝了水,蘇永勝感覺整個人都精神了起來:“慶國,什麽時候輪到你結賬啊?結完一起回去吧,我茶葉賣完了,街也不想逛了,沒什麽要買的。”
唐慶國看了看結賬窗口:“快了,今天我們也沒有要買的,等下順路正好一起走。”
說完看了一眼唐嘉木,又問蘇永勝:“飯吃了沒有?”
蘇永勝說:“不吃了,早上家裏吃了來的,也不餓。你挑這麽重的擔子來肯定餓了,結完賬得去吃一碗面吧。”
山上人來趕集,早上在家裏吃了早飯下山,到現在已經過了中午,即使在家裏閑着也早就吃過午飯了,何況走了那麽遠的山路,還負重幾十公斤,哪有不餓的道理。一般都會在趕完集辦完事後吃上一碗米粉面條之類的,好有力氣趕路回家,但很多人為了省錢,寧願餓着肚子回去。
蘇永勝今天只是來賣茶葉,茶葉不重,沒那麽辛苦,他自然沒有還要吃飯的道理。
唐慶國從衣兜裏掏出賣茶葉的錢,抽出一張十塊的,遞給唐嘉木:“阿木你去吃,順便看看有什麽想買的就用剩下的錢買,我也不餓,我們就在這裏等你。”
早上來的時候請拖拉機拉松脂花了兩塊錢,自己也算是省了力,唐慶國更舍不得再花錢吃飯了。
唐嘉木接過錢就往外走,要是上輩子的他,看父親這樣,自己肯定也不吃了,他要是不吃,唐慶國就會帶着他到小餐館,買兩碗面條,一碗素面一碗雜醬面,素面一塊錢一碗,雜醬面得一塊五,素面自己吃雜醬面給唐嘉木吃。
唐嘉木理解大人們為什麽省錢省到這個地步,上輩子上高中時,有一次寒假要回家過年,唐嘉木不幸丢了錢,沒錢買回家的車票,曾經周末去搬過磚的工地也已經停工放假,他準備沿着公路走回家,說不定半路碰上拉貨的貨車還可以攔下來請人家捎上一段。
李秀英趕集時給學校打電話找到唐嘉木,問什麽時候回家,得知情況後的李秀英慌了神,身上僅有的一點錢已經買了年貨,她在街上不停地轉,從街頭到街尾,碰到熟人就開口借錢,要給唐嘉木彙車票錢,借錢口難開,但又沒別的辦法。
大家都沒錢,有人身上真有點錢也不太敢給你借,誰知道你什麽時候能還上,等到自己要用錢時你還不上豈不是要抓瞎。
到了太陽西下了李秀英還沒借到錢,也不知道跟多少人開過口,轉了多少圈街道,直到郵政下班前才終于跟三個人借到50塊錢彙了過去,唐嘉木因此才得以順利回家過年。
這還是後來唐穎告訴唐嘉木的,說那天她跟着母親趕集,親眼看見李秀英借錢借到哭。
現在的唐嘉木對金錢有了新的認識,明白光靠省是省不出錢來的,掙錢才是大頭,吃飯錢更是不能省,餓出病來多的錢都要花出去。
唐嘉木摸了摸口袋,爺爺給的五塊錢,早上給了拖拉機師傅兩塊,還剩三塊,剛好夠買兩碗雜醬面,父親給的十塊錢買一碗雜醬米粉,還能剩下八塊五。
唐嘉木心想,他們自己舍不得買,那就他去買,買了端過來,他們還能不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