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關雎 他太冤了
時間進入七月,學校裏都放了假。
所以不僅是天氣,就連整個世界都仿佛躁動熱鬧了起來,到處都有學生打鬧歡騰的身影。
關雎就在這燥熱的時節裏,抱着孩子跟沈家回了老家,開祖祠、祭祖、上族譜,認祖歸宗。
為什麽抱着孩子呢?
因為上了族譜之後,只要是沈家子孫,都領取沈氏集團1%的股份,這是沈家從古自今傳下來的規矩。
所以,為了多坑騙點沈家的東西,關雎把魂靈化身的小孩也給帶上了。
哦,現在已經不能魂靈、魂靈地喊他了,他現在可是個有名有姓有身份的人類幼崽。
自從管家報案之後沒找到棄嬰人,就去登記按照正常手續給收養了。
關雎當時沒去管,倒沒想到管家把那孩子登記在他的名下,在法律上成了他的兒子,叫關漠北,很符合管家取名的風格。
關雎是想着,小孩那滴真身血是他用特殊秘法給的,做他兒子也算合情合理,所以知道後也沒異議。
後來聽沈二夫人說起,沈家有股份傳子孫的規矩。但需要做親子鑒定,确認是沈家子孫才能領取。
關雎突然就好奇,他賜小孩一滴真身血,在現代生物學上會是什麽關系?
該不會,是另外一個自己?
然後,他就帶小孩去做了下親子鑒定。
沒想到的是,生物學上判斷,小孩還真的是他的親生兒子。
關雎是古怪又懵逼,就這麽多了個兒子?
Advertisement
而管家是震驚又崩潰,痛心疾首地譴責他:到底禍害了哪家的姑娘,非要讓他負責。
關雎仔細想了想,這孩子嚴格來說,算是賀洲「生」的。
但關雎想起賀洲那張冷肅兇橫的臉,那位「賀大姑娘」,大概是不樂意讓他負責的。
要是讓賀洲知道,他自己親自「生」出了這麽一個小孩,大概會提刀砍他滅口吧?
關雎光是想想就覺得危險,所以對管家的逼問,他是三緘其口,什麽都不說,把管家給氣得,從此看他如看渣男。
關雎:他太冤了。
言歸正傳,這也就是他為什麽會抱着一個兩三個月大的嬰兒,跟沈家一起回到老家認祖歸宗的原因。
沈家老家是江城的,從一百多年前、上個朝代開始,就在一個叫古北村的地方發跡,從小商戶做起,後來做成了皇商,經歷了朝代更疊、熬過了炮火戰亂,依舊屹立不倒。
更是在改革開放時抓住了時機,騰風而起,跻身天子腳下、權政中心的帝京,成了赫赫有名的百年世家、頂尖豪門。
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老家古北村也變成了繁華古鎮·古北鎮。
鎮上全是沈氏一族的人,從上個朝代的縱橫九族——也就是說,當初那個人口只有數百、人全部姓沈的村子發展下來,歷經一百多年,已經足足有五六萬人口,是個非常龐大的家族。
所以古北鎮,其實也叫沈家鎮,家家戶戶都姓沈。
而帝京沈家,就是最初皇商直屬下來的嫡系,也是沈氏家族發展最好的一脈,在家族裏有着說一不二的超然地位。
而且,還是人口最多、子孫最茂的一脈系。
這是因為,沈家有「只要是男嗣,就可以繼承一定家業」的封建腐朽陋習。到現在,演變成沈家子孫一出生就能領取家族企業1%的股份。
但女孩子沒有,在沈家那陳舊腐朽的封建思想裏,女孩子是要嫁出去的外家人,不能繼承家業,只用來聯姻為家族事業添磚加瓦。
所以,這導致嫁入沈家的媳婦都拼命地生孩子,尤其是男孩。
據關雎粗粗了解,就帝京沈家這一脈,當家做主的是沈老爺子,他還有三個弟弟兩個妹妹且不說,就光他自己,前後娶了三任妻子,生了六男三女九個孩子。
關雎的生父,就是沈老爺子第一任妻子生的第二個孩子,是為沈二爺。
而沈二爺又生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第一胎大兒子沈昭,第二胎龍鳳胎老二沈駱、老三沈藍,老四沈言原本應該是關雎,但因為「抱錯」一事沈二爺就多了個兒子。
所以就光沈老爺子這一脈,就足有上百人口。
僧多粥少,再豪門也撐不住這麽多人分。
而且,家大人多了,家族子弟的能力品性皆良莠不齊,人心也不齊,各種争權奪利、勾心鬥角,各自為政。
所以最近幾年,沈家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越來越不行了。
可維持着這麽龐大的家族,又是非常費錢的事,沈家也不甘心從此沒落下去。
因此,他們才死活咬着富可敵國的關雎不放。
這次沈老爺子帶着嫡系子孫·關雎回來認祖歸宗,還是從小流落在外、又得了大造化,帶着富可敵國資産回來的子孫,沈氏全族以最大的熱情熱烈歡迎。
為了彰顯對他的看重,認祖歸宗儀式辦得非常的盛大。
開祖祠、祭拜祖先、名載族譜、當場贈送家族企業股份、大擺三天筵席……看着是比過年還要熱鬧的盛事。
所有脈系的嫡系子孫,都必須參加見證(實則是各脈系的子孫都想來結識關雎),簡直是以最高的規格歡迎關雎回家。
就連族內各個脈系的族老,都現身為關雎證明。
實則就是在關雎面前刷個臉,認個長輩身份。以後京中有人好辦事,為以後的子孫發展打下基礎。
關雎因此在沈氏家族大出風頭,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也無人不捧。
但也有另外,那就是沈家養子·沈言。
畢竟沈家這個子孫分股權的制度,誰兒子多就分的家産多。那沈二爺這個假兒子,其他大房三房等人,肯定不同意分他一份股份。
沈氏集團好歹也是價值上千億的大公司,哪怕是1%的股份,也有至少10億的價值。
而且,沈家為了把關雎給認回來,足足出了15億的大血。
這可不是一筆小數字,其他房的人,怎麽可能會同意從中公出?
當然是誰花的,就讓誰出了。
要不是關雎這事給鬧的,沈家其他人都還沒意識到,原來這20年,沈言一個外人居然花了沈家這麽多錢!
俗話說,不患寡而患不均,區區一個沈家養子,從小到大花費的錢,居然是沈家那些嫡親子孫的好幾倍?這像話嗎?
其他房的人,都快要因為這個事給氣炸了!
因為沈二房可沒那麽多錢這麽嬌貴地養孩子,那裏面的大頭,都是沈老爺子私下悄悄貼補的。
為這事,前段時間沈家都鬧過好幾場。
一個個都大大的很有意見,紛紛鬧着要給自家的孩子補夠這15億的「撫養費」,哪還願意再為沈言花一分錢?
所以,為了湊足那15億,沈言名下的資産被搜刮得一分不剩,都還遠遠沒有湊足。
畢竟,他從小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高奢定制、用的是高端産品,上的是貴族學校,一學期上百萬的那種。
還有額外學習的鋼琴繪畫等才藝,請的都是國際名師,一節課數千上萬的那種,一學就學了十幾二十年,這個錢可不少。
還有各種醫療保養什麽的,花掉的錢數不盡數,根本就填補不回來。
那這麽大的缺口誰補?公司和中公也不可能出。哪怕沈老爺子有心想私下貼補,可那麽多雙眼睛仔細盯着呢,沒人會再同意。
沈言他就是再福寶、再團寵,可在真金白銀的利益面前,一個個都精明清醒得很。
更何況,沈家那麽大、那麽多人,又不是每個人都跟他日日相處、被他的魅力給征服。
反而經過這事,沈言在沈家從一個「萬人迷」,都快成萬人嫌了。
除了沈老爺子和沈家二房,其他人可沒受過他那些奇妙的「救命之恩」,自然對他沒什麽好感,看見他就忍不住翻白眼:一個假少爺,居然比他們這些真少爺花的還多,簡直就成了沈家的笑話!
所以,最後那剩下的錢,還是二房自己東拼西湊,甚至還挪用了其他幾個孩子的資産,才勉勉強強給湊足的。
這些情況,是某個有心跟關雎結交的堂兄私底下,悄悄地告訴他的。
對方還提醒關雎,“雖然二房那幾個跟你是親兄弟,但他們都跟中了沈言的毒似的,你注意點,我總覺得是沈言這人有點邪門。”
對方的提醒雖然點到為止,但關雎聽得出他的未盡之意,因為二房他那幾個親哥親姐,看他的目光非常不善。
老大沈昭還好,初初相識的客氣疏離中帶着為人長兄的關懷和氣度,可他的笑意與溫和都不達眼底,裏面是偶爾閃過陰厲和憎惡的冰寒一片。
老二不知是年齡小不知僞裝、還是年輕氣盛不屑僞裝,對他排斥和看不慣的态度表現得明目張膽,但眼底卻沒有多少實質的惡意,只有憋屈和惱怒。
三姐可有意思了,對沈言很明顯地幸災樂禍,言語嘲諷又刻薄,還挑撥離間地拱火,撺掇沈言或兩位兄長來對付關雎。
至于沈言,則全程低落地低頭垂眼,周身充滿了難過和失落的氣息。偶爾擡頭,眼睛裏充滿了驚惶無依的淚光,然後開始強顏歡笑,表示對關雎的回歸很高興很歡迎。
關雎心裏覺得奇怪,沈家那麽金尊玉貴養出來的人居然就這麽個性格?難道是嬌寵太過?居然養得這麽嬌氣,受不了任何一絲風吹雨打?
關雎無趣地收回了目光,笑眯眯地看着這歡迎他回歸的盛況,心裏卻惡劣地想着:要是沈家知道他就是一個回沈家吃白飯的、口袋比臉還幹淨的閑人,不知道會不會氣得吐血。
在老家熱鬧完三天,哪怕有不少媒體報道了盛況,沈家還猶顯不足,怕不足以昭告天下。
所以回到帝京後,又立馬開始着手給他辦認親宴會,邀請帝京各行各業的人脈,來參加見證:關雎(飛躍集團)以後是他們沈家的。
作者有話說:
關雎:孩子他媽,需要我負責嗎?
賀洲:要!我要父憑子貴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