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年少輕狂二
“大家都想打敗侵略者,可就是,唉,真可憐。”
顧祥貴說到這,顯然對于席恒的表情很是理解,他摸了下嘴繼續說。
日本人戰鬥力很強組織嚴謹,還很狡猾,這不是電視劇裏就能表現的那樣“笨”。反倒是十分的聰明,歷次作戰中狡猾的日本人常常采用聲東擊西,迂回穿插等利用雙方優劣勢制定嚴謹周密的作戰計劃,第四次長沙會戰中,日本兵作戰思路就是白兵戰,白天躲在山溝溝裏做長梯,在深夜爬外壕悄悄沖入陣地,以手槍、大刀刺刀等白刃戰。這樣的效果往往打的人措手不及,十分受用。同時不得不說日本人不怕死的樣子十分吓人,那就像現在阿拉伯那些恐怖分子,簡直像是被洗了腦,戰鬥力十分強悍。怎麽形容呢,說來慚愧。有時候我們往往要兩倍三倍 甚至四倍于敵人的兵力才能與日本人正面對抗,你們明白我的意思嗎?是正面對抗而不是擊潰更不是殲滅。因為少于這個數字,最基本的對峙都做不到更別說打仗,你們不要被電視劇愚弄,真要能取得那樣輕而易舉勝利,那都是無數勇士用命堆出來的。
平均起來國民黨軍要六七個人才能抵抗一個敵人,這樣的比例在戰鬥中得到了 确切的證實,雖沒有六七人那麽誇張但多少說明了很多問題。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專家徐永昌的估計也大致相似:徐永昌認為,這樣的敵我力量對比,在水田山地尚可應付幾日,一到平地,便多不能支持。最明顯的就是蔣介石致電史迪威,關于遠征軍作戰時特別強調,因為遠征軍出征都是國內精銳損失不起,進而要求史迪威“三倍于敵人兵力打防禦戰,五倍于敵人才能打進攻戰”,史迪威對此不置一詞認為蔣介石是“外行戰術”
想想看哦,入緬遠征軍都是國內精銳都這情況,國內的普通軍隊哎說起來真是不堪。關于這一點經歷過戰鬥的老人都明白,你們真感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那些成功的經典戰役,它們的作戰核心基本都是 誘敵 包圍
反突圍 擊潰等等。
你也許會問這裏為何沒有殲滅?因為即便包圍了他們,殲滅也是件很難的事情,一個弄不好甚至會演變到日軍通過運動戰反包圍數倍于他們的國軍,更嚴重的是可能就此圍殲!這不是吓唬你們的,淞滬會戰後期為何撤退?太…..我無法形容前期的悲壯與後期的悲慘。真的不知道如何開口,除了淞滬,之後的南京
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甚至更早的太原會戰等等都是數倍與日軍的兵力前提下拼死作戰,戰鬥打的很殘酷死了很多人。最終在付出如此巨大而慘烈的犧牲下依舊無法有效的阻擋日軍前進的步伐,這不能說軍人無能,只能說這既是戰争,沒有什麽丢人的事情,我孫子小的時候一聽我說這個就不開心。說我爺爺為何不好好打勝仗?那是我最最為難的時候,如是說,誰不想保家衛國擊退倭寇呢?只是僅僅是這樣有用嗎?口號喊得震天響,戰鬥還是最殘酷的敵人,不會因你的怨念格外仁慈。
有人常說這是臺絞肉機,你們真見過嗎?
進而這裏但凡形容勝利我都會用擊潰來形容。記住如果不是殲滅,擊潰毫無意義。我這不是否定大家的戰果,而是說清楚能做到這樣已經是那個時代軍隊的極限。沒有經歷過戰争的你們不要覺得敵人有多脆弱,恰恰相反,他們是很強的。
我們時常用一路追打來形容勝利,至于正面一對一?想都別想,我時常有一個觀點其他的老人總是不認同,那就是日本人的圍點打援。常德就是這樣打下來的,乃至第二年到了衡陽會戰時,援軍本就沒有信心去打再加上日本人就等着你主動進攻呢。當然這套說法應該能算是原因之一,只是他們不承認罷了。進而你要是想和日本人面對面,也就是主動進攻那太笨了,日本人什麽裝備,這不是說我要抗日打鬼子人就送上來給你殺的,日本之所雲擅長運動戰就是因為國軍在武器裝備和訓練都無法相比的情況下只能通過堅守陣地戰來消耗日軍。如果這時主動進攻,那日本人能像壓路機一樣全給你碾過去,多少人都沒用。淞滬會戰主動進攻的結果,誰都明白。在敵人陸海空協同作戰下僅從陸地上進攻的國軍是悲劇的,當時還有這樣的故事,精銳的一個德械師派上去,兩天就報廢了。這是什麽概念?他們不愛國嗎?死了那麽多人還是打不下來,他們不英勇嗎?
只能說明武器裝備無法匹配的情況下簡直就是兩個時代的戰争,這不是對日本人的稱贊,是當時的實際情況。畢竟我老頭子別的不懂,就知道日本人那麽少 禍害中國那麽多年 半個中國都給打下來了,如果是個軟柿子 可能嗎?我大體說說下面的戰鬥你們就知道,這裏面除了淞滬是主動應戰外其他基本都是被動防禦戰,當時的作戰有多苦你們自己體會體會。
太原會戰
1937年9月11日 中國投入兵力達28萬餘人,傷亡10多萬人,日軍投入兵力14萬,會戰結束後傷亡3萬餘人。太原會戰是國共誓死奮戰相互配合的重要戰役,其中平型關大捷就是兩軍精誠合作的結果。其成果平型關的勝利堅定了大家抗日的決心,即便如此,随着太原的失守太原會戰還是以失敗告終。
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3日 中國部隊群集上海與日決戰,此戰中國投入80萬人,傷亡30萬(中國宣布)日軍投入28萬人,傷亡4萬人(日方宣布),算上雙方虛加虛減,日軍計傷亡人數在6萬,至于國軍應該有33萬。至11月9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這裏我多提一點,淞滬會戰可能是老蔣極為不成熟謀略策劃的一場戰鬥。或者說其本身包含了更多打給外國人看的因素。我非常想說一句,如果南京失守論責的話,老蔣得為此負責。
Advertisement
緊随之後的徐州會戰
1938年1月,中國投入兵力12萬人,日軍2.4萬人。在長達4個月的戰鬥中,中國以傷亡兩萬人的代價,重創日軍王牌近衛第五師團(代號板垣師團)以及近衛第十師團(代號矶谷師團)。
武漢會戰
1938年6月11日,中國以第5、第9兩個戰區所屬部隊保衛武漢。參加武漢保衛戰的部隊以及空軍、海軍,總計14個集團軍、近130個師,作戰飛機約200架,艦艇30餘艘,總兵力近110萬人!而作為此次進攻放的日軍,由其司令官畑俊六指揮第2、第11軍共約140個大隊25萬兵力負責對武漢的作戰。戰後中國傷亡合計超過40萬!日軍事後傷亡統計3.55萬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根據各部隊戰鬥詳報統計的日軍傷亡人數為20萬人。
很明顯日軍在傷亡處與真實偏低,而國軍發表數據則虛高!
這場曠世絕倫的空前大作戰,最終以國軍主動撤出武漢而告終。日軍占領了武漢三鎮并控制了中國的腹心地區,取得了勝利。
常德大戰時,日本人為的僅僅是牽制國軍反攻雲南的中國遠征軍部隊的行動投入約十萬人的兵力,國軍則聚集了第六戰區和第九戰區的28個師21萬人,這還不算周邊随時能調集策應的部隊,最後呢?你也看到了,前線部隊全被擊潰殲滅了,死了很多人。直到我們五十七師堅守常德城。
這一路說來基本就是那些年日本侵略中國的主要路線。可以說是有着相互作用的,無論是太原點燃抗日的烽火,國共兩軍精誠合作還是淞滬的全國動員全民抗戰,淞滬的結果導致了南京陷落的悲劇,南京失守後日軍直逼徐州。而徐州會戰的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遲滞了日軍為之後的武漢會戰提供了大量時間準備。再之後,武漢會戰雖然失敗卻是國軍站穩腳跟第一次行動有序的撤退,是真正意義上的穩步調度,至此我們中國部隊在日軍鬼子的進攻下一步步的站穩腳跟。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那就像是武者博弈,你用身體抵擋,自開始的手忙就亂無法抵擋自後來的穩步後撤,如果太極一般緩緩卸掉敵人的勢能,雙方慢慢進入一種均勢。自武漢會戰後深陷中國戰場的日軍再也無法承受巨大的軍事開支,進而一直到1943年之間再沒有發生比之武漢會戰還要龐大的戰役。
顧祥貴說完臉上變得無奈。
“是不是覺得那時期的我們很沒用?像是吃幹飯的”
席恒與我哪敢回這話
“那是我們打的結果,你不要覺得我之前說的都很悲觀,在那時的中國已經是很好的結果。士兵們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無論是将軍、司令還是兵卒、走夫。那時不是還有一句話嗎“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這是當時的抗戰态勢。但也別覺得老蔣多厲害,抗戰後期各部隊什麽樣子想來就一肚子火。
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不能還原歷史就請尊重敵人,這是對那一代老兵戰績的最好認可。這裏面還有很多像我們一樣堅持抵抗的人,我看電視劇記得裏面有句話很有意思“不是皇軍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這句話想來就很是粉刺,我也想為那時無論國軍還是共軍說一句。
不是軍人不想保家衛國,而是日本人太狡猾了。
“我說這些你們也別奇怪,有時認清敵人的強大才能知道老一輩人鬥争的艱辛,大家都很不容易,你所看到的電視劇僅僅是我們勝利時的模樣,卻不知道有多少人相看也看不到的那一刻。”
對了武漢會戰後還有個特別的戰役叫中條山戰役,是場非常可惜的戰役,我實在不想多提,只能說這老蔣很獨特但凡戰事稍緩國軍一有機會,蔣介石就會想到他的畢生任務,限共與剿共。好好的中條山諷刺的可以,記得蘇州一帶專為鞏固南京花費數年建設的永久性工事随着淞滬後期的大潰退歸之無用,中條山也是,其上如此完善的永久防禦工事,僅僅是因為猜忌實在是說不過去啊,那些死去的人當真是有夠怨的。
顧祥貴握着杯子面色凝重,我和席恒直了直腰,對于一直表示敵人強大說法很是不适,老人的話很明白,他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動去争取過,只有經歷過那時戰争的人才有資格評判敵人的強大。不過倒也好奇他沒有細說的中條山,是指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