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臨陣替換禁軍守衛,(2)
計。裴寂見這位平日裏英武儒雅豪氣幹雲的秦王看完傅奕的奏表後面如死灰,渾身上下止不住地顫抖,竟連奉敕二字都忘了說,也不禁心中有些憐憫。他嘆了口氣,寬慰李世民道:“殿下不必憂心,傅某是個執拗書生,與宏義宮素無來往,這一層老臣等平素便知曉的,就是陛下,也不過是說了幾句氣頭上的話,無大幹礙的,于今之計,殿下從速拟一份自辯的奏表呈上去才是正經,陛下此刻還在兩儀殿坐等呢!”
李世民這才從怔忡中清醒過來,語氣苦澀地謝道:“多謝老相國回護周全,世民感激不盡。來人,快快給老相國奉茶!”
裴寂擺了擺手:“殿下,茶就免了,臣奉敕而來,此刻還要回去向陛下複命!若是殿下能盡快拟就奏表,臣可一并帶回兩儀殿。若是殿下一時之間難以草就,今日南省是臣當班輪值,殿下可遣一黃門将奏表送南省,臣萬不敢耽擱,可保奏表即刻呈上禦覽。”
李世民誠摯地道:“此事既幹家務又系國運,委實不敢勞煩老相國,呈表的差事,還是由輔機來罷。他是王府官,又是外戚,身份位分都合适的。相國關懷照顧之情,世民牢記在心,他日必将有報!”
裴寂嘆了口氣,道:“但願殿下能以大唐江山為重,善自收斂形跡,使朝廷上下安定平和不生波瀾,便是老臣一片孤心沒有白費……”說罷,起身辭去。
送走了裴寂,李世民臉上憂懼惶恐的神色轉眼之間一掃而空,轉身大步進了偏殿。此時,房、杜、長孫領銜,天策府一幹文武重臣都在此候着,見李世民進來,紛紛從席位上站起,以詢問的目光追視着這位在接敕之後神色表情只顯昂揚卻不見頹喪的秦王殿下。
李世民擺了擺手,示意衆人坐下,扭頭對侯君集道:“你去請他過來,與大家見見面吧!”
侯君集愕然,卻沒有多問,轉身離開。
李世民朗聲說道:“方才你們都聽得清楚,事情有變。聖上此刻正在盛怒之中,今日之事若處置不當,明日內宮禁軍便會再次包圍大安宮,我們事先所作一切安排部署均将作廢。事态急迫,我們須即刻草拟奏表呈送兩儀殿。你們有什麽想頭,盡可道來。”
房玄齡毫不遲疑地第一個發言道:“我們既定之策不容更動,錯過了這個時候,衆将萬難抗敕留在京師。待得齊王率天策府衆兵将離京,大王在長安就是任人魚肉之局。此刻最要緊的便是草拟一份回奏表章以安陛下之心,只需挨過明日即可。臣此刻就着手草拟奏章,只是如何措施,還需大王仔細斟酌!”李世民擺了擺手:“玄齡且慢,草拟回奏之事,稍待片刻不遲。”
說話間侯君集已然領着一個頭戴青巾的中年文士走進了偏殿,待衆人看清了那文士的長相模樣,不自覺地都驚呼出了聲,其中尤以尉遲恭最為驚駭。
來人竟是曾奉太子令谕以重金收買他的東宮官太子更率令王晊。
李世民微微一笑:“書臣效命于我,已經有四年了。只不過他身份特殊,為機密故,不宜與大家相見。而今既然事情已然到了這個份上,也就無所謂機密不機密了。書臣,你給大家說說罷,東宮和齊府這兩日來的調度內情。”
王晊行了個禮,道:“北征事宜已經就緒,齊王殿下自領一府兵馬護衛中軍,餘下一府護軍由謝叔方統領護衛齊府。東宮這幾日征調頻繁,馮诩馮立兄弟調任長林門監領,薛萬徹如今率東宮上率三千人在昆明湖布置警跸。魏徵昨日染恙,說是受了風寒,太子專門遣了醫官前去探視,似乎症候不重,不過今日也未見他入東宮,應該還未曾痊愈。宮裏張婕妤那邊昨日晚間遣了個內侍過來,太子召入密室,說的什麽事情不得而知,但臨走太子命我備了百兩黃金由那內侍帶回去。巨鹿王承義五月末染恙,太醫說是出痘,至今尚未破花。太子這幾日憂心得緊,茶飯不思,人整整瘦了一圈。”
李世民沉吟了片刻,問道:“若是今夜宮中有事,張婕妤能否連夜通知太子?”
王晊點了點頭:“宮中與東宮訊息往來,向不過夜!”
李世民點了點頭,不再和他說話,轉過頭問侯君集道:“天策親軍府如今已奉敕出城的軍士攏共有多少人?”
侯君集道:“一千九百人左右,還在城裏的大多是負責辎重補給的司給卒,無甚戰力。”
李世民笑了笑:“玄甲親軍也已經調出了一半,如此說來目下我們手中只有兩千多王府護軍和五百玄甲親衛……”
侯君集冷然道:“大王放心,末将已然安排妥當,明日我們駐紮在城外的天策親軍和玄甲親衛就會虛紮營盤秘密潛回城中,落腳的地點也早已布置妥當,據玄武門當不超過一箭之地。末将可保後日淩晨動手之時,大王手中有五千精兵可資調用。”
李世民搖了搖頭,喟然長嘆道:“那不頂用,我們等不到明日了!”
他頓了頓,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對侯君集道:“你現下就去布置,從此刻起封鎖宏義宮,任何人等沒有我手書王教或天策将令不得出府,違者立誅。”
侯君集雖然聽得一頭霧水,不解李世民的意思,卻也知道此時的秦王,只言片語都不容違逆猶豫,當即應諾領命。
李世民随手從懷中取出兩支随身攜帶的青銅令牌,遞給侯君集一支道:“你立即出府,召常何來見我,記着,要他将雲麾将軍敬君弘一并帶來。”
侯君集單膝跪下,雙手過頭接過令牌,幹脆地答道:“末将領命!”
見侯君集轉身去了,李世民将目光轉向了王府長史長孫無忌,長孫無忌立時站起,李世民沉吟半晌,說道:“你拿着這支令牌,去将順德召入府來!”
長孫無忌詫異地看了秦王一眼,沒有言語,低頭接過令牌,道:“臣謹領王令!”
房玄齡渾身巨震,在與杜如晦對視一眼之後,他皺着眉頭對秦王道:“殿下莫非決意提前動手?”
李世民笑了笑:“正是如此,形勢緊迫,我們等不到後日了!”
房玄齡道:“大王适才說過,若是奉敕在城外集結的軍士們不能參與,我天策府所能調用之兵不過兩府半人而已。與東宮齊府兵力相比起來,相差太過懸殊,兵法雲未算勝先算不勝。卻不知這般局面下大王胸中能有幾成勝算?”
李世民看了看房玄齡,一邊負手踱着步子一邊點着頭道:“玄齡說得不錯。然則那畢竟是書上看來的,是古人說的,卻不是我們現在必須照做的。未算勝而先算不勝,說得不錯,可實則無論怎麽算,我們在長安的這一仗都是十成的輸局,勝算是談不上的。即使我們五千兵力全部集結,真正對面硬撼也是不成的。所以說這一仗的關鍵根本不在兵力的多寡,而在于對戰機的把握和出手的速度。傅奕這道表章上得委實太不是時候了,惹動了父皇的怒氣還在其次,問題的關鍵在這封奏章重新引來了父皇對我宏義宮的注意。适才我想過好多遍了,父皇是個耳根子極軟的人。若是拖延些時日,多找上幾個朝廷重臣慢慢進言,父皇也就能慢慢淡忘了此事。然而問題恰恰在于此,我們實實拖延不起。父皇是一代開天辟地的雄略之主,縱使玄齡文采風流,恐怕也極難指望能靠一份表章就安撫住他老人家。如今的局面就是這樣,若要讓父皇不再盯着我們,就得找一件事情來引開他的注意力。而急切之間,又難以尋得這樣的事情,不得已,我們此次只有行險一搏了!”
他扭過頭來冷冷一笑:“我不寫什麽申辯表章,我此刻就去兩儀殿觐見父皇,當面向他老人家陳詞訴冤。你們在府中只管準備,只要今夜我能活着回轉,明日淩晨,也就是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我們就讓整個長安天翻地覆……”
<CENTER>故布疑陣</CENTER>
從宏義殿出來,李世民将傅奕的奏表揣在懷裏,也不乘輿,命從人牽過自己的烏鬃馬,飛身上馬沿着甬道轉過層層殿閣臺榭,自安陽門出了皇城。他一個随從也未帶,一出皇城當即打馬飛奔。一路上遇到兩隊外城巡兵,卻都識得他,見到他的馬便自分兩列站好行軍禮,他也不理會,徑自一路向北,轉過宮城西北角,一路向東奔玄武門而去。
進了玄武門,他更不遲疑,騎着馬繞過紫宸殿,沿着臨湖殿側的甬路一路向南,繞着南北兩個海池子轉了個彎,在那裏勒馬駐足,朝着東邊長生殿的方向遙視片刻,便繼續前行,經過了甘露殿、神龍殿,徑直來到了兩儀殿。自殿後繞到大殿正門臺級下,他方才翻身下馬,将馬缰繩随手一扔,邁大步沿着臺級便走到了大殿正門口。
在門口當值的小黃門急忙迎了上來,細聲細氣地道:“請秦王殿下先解劍,在殿外稍候片刻,陛下此刻心緒不大好,待小奴為您通禀……”
“啪!”話未說完他臉上已然着了一個嘴巴,卻見秦王李世民面沉似水不怒自威地道:“你好大膽,本王是陛下有明敕可劍履上殿的,陛下心緒不好,我自然知道!兒子見父親還要你這狗奴才通禀?還不快閃開!”
那小黃門一肚子委屈卻也不敢訴說,捂着臉退到一邊,李世民摘下腰間的盧鹿玉具劍拿在手中,大步走進了兩儀殿。
他在門口大聲責斥黃門,坐在殿內的李淵早已聽到,卻未曾言聲,然而此時見他這般模樣走進殿來,卻也不由得吃了一驚。李世民的面容此刻看起來極其猙獰恐怖,兩只眸子中似乎向外噴湧着灼灼烈焰,額頭上青筋畢現,握着寶劍的右手微微顫抖,顯然情緒瀕于失控。
李淵滿心的不痛快,此刻卻被李世民的形容吓了一跳,反倒鎮靜起來,暗地裏提起了幾分戒心。他掃了一眼,離自己最近的殿中武士也站在門口,他畢竟是馬上取天下的一代開國之君,慌亂的情緒稍現即逝。他冷冷看着李世民開口道:“你進殿來既不行禮也不下跪,手裏拿着寶劍,殺氣沖天!你想做什麽?是否覺得自己的翅膀硬了,地位高了,你的老父親已經成了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絆腳石了,就想把這塊石頭搬開,要弑君,要弑父?”
李世民目光炯炯地逼視着李淵,渾不顧李淵刀子般犀利的言語,緩緩開口道:“爹,俗話說得好,天下有不孝的兒子,卻沒有不是的父親。您既是要兒子死,兒子又怎能抗命呢?這把劍是當年我封王的時候您老人家親自封給我的,如今我帶來了,您要殺我,還是用這柄劍吧!”
李淵皺起了眉頭,他迎視着李世民那透着不屈與不甘的目光,口氣和緩地問道:“你今日這是怎麽了?怎麽這麽大脾氣?朕何曾動過要殺你的念頭?你在外頭做下那許多悖逆不道的事情,朕何時處分過你?朕哪一次生你的氣不是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不過一份奏表,要聽聽你的回話,朕就不明白了,怎見得就是朕要殺你呢?一份奏表,有什麽就說什麽,就算什麽也說不出來,明明白白回奏,告訴朕你沒什麽可說的,事情也不過如此而已!你……這是從何說起?”
李世民目光黯然道:“爹,你還當我是您的兒子麽?”
李淵一哂:“這話應該朕來問你,你還當朕是你的父親嗎?”
李世民苦澀地笑了笑:“爹,兒子跟您說實話,從小到大,兄弟們都知道,爹爹是嚴父,也是慈父!可是自從爹登基為帝以來,其他的弟兄怎麽想,兒子沒問過,但兒子卻覺得離爹越來越遠了,爹越來越不信任兒子了,兒子謹守臣道,心裏卻不糊塗。君臣之間的分際越來越重,父子間的親情卻越來越淡了。前些年常年在外征戰,還覺得離爹稍稍近一些,這兩年在長安,每日裏與爹朝夕相見,卻覺得越離越遠了……爹,不是兒子埋怨你,有些事情,你逼兒子逼得太甚了。”
李淵聽得眉頭大皺,冷笑一聲正愈說話,李世民卻伸手攔住了他:“爹,兒子知道,兒子說的這些,你老人家或許不以為然,且莫着急,等兒子把要說的話都說完,君前失儀也好,圖謀刺駕也罷,什麽罪名兒子都領了,就算說完了您立即就一劍斬了兒子,兒子也斷無怨言,只求爹今日能讓兒子把心裏的話說出來。”
他長長吐了一口氣,緩緩地道:“爹,記得當年起事的時候,只有我在您老人家身邊,大哥和四弟都不在。所以大家都覺得太原起兵,論功我應居于大哥之上,這不是公允之言,那時候我還是個血氣方剛的毛孩子,人事不懂,徒有匹夫之勇,卻少經歷練。記得義寧元年你封唐王,那時候大哥是隴西公我是敦煌公,是你親口對我說,要封我為世子,我覺得這不合适,便辭了;武德元年,你初登大寶,又對我說要立我為太子,我又辭了;武德四年,滅王世充攻克洛陽之前,還是您老人家,與我說只要收了洛陽,就由我入主東宮進位儲君,那一次我還是辭了;兩年前,平滅楊文幹的時候,您老人家第四次跟我說,只要滅了楊文幹,回來就廢了大哥,立我為太子,這一次,我沒有遜謝……”
“你的意思是,是你的老父親不守諾言,失信于你了?”李淵冷冷地問道。
李世民嘆息着道:“爹,兒子沒這個意思。兒子只是想問一問,明明是您老人家一再許諾,兒子一再遜辭。為何如今弄得朝野上下文武百官無不以為兒子自恃軍功一意謀求入主東宮取大哥而代之?下面的文臣武将這麽想,兒子不在乎;大哥四弟這麽想,兒子頂多是無可奈何;可是爹爹,這件事從始至終有哪一點您老人家不清楚,為何連您都開始懷疑猜忌兒子了呢?若說兒子整日在爹面前誣陷诽謗大哥,撺掇着爹更換儲君改立太子,爹因此疑心兒子圖謀大位還情有可原,可是爹知道,兒子和大哥在軍政事務上或有争議分歧,但兒子從未在爹面前說過大哥一句不是!兒子從未說過想當太子日後繼承大位,每次都是爹在說,為何最終爹爹卻又以此為由頭對兒子百般猜忌刁難呢……”
說到此處,兩行淚水不受控制地自李世民的眼眶裏滾落了下來,順着臉頰緩緩流下。他似乎再也支撐不住似的,膝蓋一軟,雙膝跪了下來。
他從懷中顫抖着取出了傅奕的奏表,哽咽道:“看到爹命老相國送來的這個東西。兒子的心都碎了!一件與兒子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爹居然下敕讓首輔老臣來問兒子是‘怎麽想的’!爹啊,您老人家這是怎麽了?難道說兒子這些年拼死拼活,風裏來雨裏去,拼着血拼着汗換來的就是您老人家這般的不信任麽?放在十年前,爹遇到這樣的事情根本不會當回事,頂多一笑置之。可是如今呢?爹,兒子從來沒這麽累過,戰場上兵兇戰危,整日在馬背上盤桓,兒子也從來沒這麽這麽惶然過!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兒子活得太累,所以此番來,兒子別無所求,看在兒子這些年在外征戰的份上,只求爹爹給兒子一個痛快,莫讓兒子再受這份罪了!”
李淵一開始還冷着面孔,但聽着秦王哭訴了片刻,情緒也不禁受到了他的感染,眼眶也漸漸地濕潤了。
李世民含淚笑道:“兒子這條命是父親給的,兒子寧願死在父親手裏,也不願意死在自己的兄弟手裏。若是死在大哥和四弟手中,兒子就算真真的枉死了。我自問于大哥和四弟無絲毫虧負之處,然則他們想要置兒子于死地,其心之急,其情之迫,竟似是要給窦建德和王世充等人報仇一般!兒子若是不明不白死在他們手上,永違君親,怨憤難平還在其次,兒子畢生要強,九泉之下還要為諸賊所恥笑,那滋味真比死還難受!”
李淵詫異道:“這話卻又是從何說起呢?建成雖然對你有所提防疑忌,卻從未有過要你性命的心思。上次東宮鸩酒的案子,你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朕斷定那不是你大哥所為。只要你能收斂形跡,謹守臣道,就不會有人來害你。何況朕已經允了你率部出洛陽,那邊你經營多年,更不會有人能害得了你。二郎,在兄弟當中,你的才具論說足堪大任,只是君臣位分已定,這件事情上說起來是朕負了你,卻不幹建成和元吉的事……”
李世民擡起頭含着淚看了李淵一眼,稱呼上不知不覺換了奏對格局:“父皇,太子和元吉已然在城南昆明池埋伏下了重兵,只待兒臣明日随百官郊送,萬事便見分曉了。”
李淵渾身一顫,口氣頓時冷峻肅殺起來,他問道:“有這等事?你卻是聽誰說來?”
李世民嘆息了一聲:“是太子東宮的一名臣屬,知臣無辜,特地送信告誡兒臣明日不要去昆明池。兒臣本來不信,派人暗地查訪,卻發現薛萬徹統率着東宮軍馬,已将昆明池周圍警戒得水洩不通。此番元吉出征,調走了兒臣屬下的精兵良将,明日去昆明池,兒臣只有引頸就戮一途了!”
李淵面色在這一瞬間變得慘白,他強自鎮定了一下心神,說道:“你多慮了,後日建成要去昆明池為元吉送行,薛萬徹率東宮軍警跸其地,也是情理中事。”
李世民沉吟了一下,說道:“可那報信之人與兒臣非親非故,似乎也不會欺騙兒臣才是。”
李淵問道:“這報信的究竟是何人?”
李世民遲疑了一下,李淵笑道:“你不必多慮,若是其所言是實,朕斷然不會因為此事降罪于他。”
李世民這才答道:“是東宮專責門禁刑罰的更率令王晊!”
李淵一對龍眉皺了起來,自言自語道:“就是那個前年拼死為王珪、魏徵、韋挺請命的東宮令?”
李世民的情緒顯得頗為低落,語氣索然地道:“是,若是旁人來報此兇信,兒子又不是三歲孩童,怎肯貿然輕信?然則王晊确是舉朝聞名的耿介君子,向來不打诳語的。前次文幹為禍,東宮諸員獲罪,上下文武莫有敢言者,唯有這個微末書生仗義建言,從秦法一直歷數到唐律,将大理寺、刑部、禦史臺諸公駁得啞口無言,救下了這幾條性命。他歷來與兒臣府中并無幹聯,今日卻喬裝扣殿惶急告變。兒子雖覺他所言之事難以置信,卻信得及此人的心性人品!”
李淵緩緩點了點頭:“這個書生迂腐了些,卻非心存險詐之徒。你慮得有理。”
他站起身來,自禦案後走了出來,步下丹墀,伸手扶住李世民的胳膊,溫言道:“此事朕當弄個明白,你先起來!”
待李世民站起身形,李淵又重新打量了一下這個此刻已然比自己高出半頭的兒子,見他身形消瘦臉色蒼白形容憔悴眼窩深陷,也不禁心酸,嘆了口氣道:“你這陣子沒有出兵,在府中平日作何消遣?”
李世民垂頭答道:“頭些年整日在外,于家人虧負頗多,這陣子兒子極少出外。整日在家中陪伴妻兒,偶有消遣,也不過到弘文館與學士們會會文,或召陸德明到宏義殿講史。自太原至今,終日征伐,雖說于國家有開建召撫之功,終歸誤了讀書,說起來,也是亦得亦失!”
李淵嘴角浮現出一絲欣慰的微笑,道:“陸元朗亦是飽學鴻儒,他來講史,也還罷了!平日裏都講些什麽史?”
李世民笑了笑:“自《尚書》以下,年略紀傳均有涉獵,不過講得最多的還是《春秋》和《漢書》。”
李淵點了點頭:“不讀《春秋》,不明禮義;不看《漢書》,不曉興替。陸元朗不愧‘博士’二字,這兩部史,有味道,有學問,好好讀一讀,不管是于修身養性還是于齊家治平,都大有裨益!”
他想了想,問道:“此次元吉北禦,朕沒有問你的方略。以你之見,突厥若是當真大舉南犯,朝廷應如何應對?”
李世民不假思索地答道:“突厥若起十萬以上軍馬南來,朝廷在大河之北處處設防,實則就是處處不設防。真正關鍵之處,唯長安與靈州二處耳。若突厥取靈州,則兒臣料其必無大能為。任城王也好,李藥師也罷,足可勝任繁巨。若是賊不顧我北方諸郡直撲長安,則武功必守,只要武功一日不失,賊便一日不能傾其全力于京兆城下,京師內外消息遞送便不會中斷。敵雖剽悍,終是遠來之客軍,千裏奔襲,根本談不上後方和糧秣補給,沿途劫掠雖能解燃眉之急,然其弊在不能持久。只要朝廷上下調度節制順暢,勤王之師到日,便是突厥退兵之時!”
李淵負手來回踱了幾步,突然問道:“那個東宮令,還在你府中麽?”
李世民怔了一下,答道:“是,他要回去,兒子沒允。”
李淵嘆了口氣:“這個事情終歸還是要弄個明白。你去領他進宮見駕,朕要當面問問清楚。”
李世民遲疑了一下,說道:“父皇,此事涉及當朝太子,似乎不宜大作。且王晊為東宮官,臨急告變,于社稷是直臣,于大哥卻論不上忠義了。父皇召他進來問問則可,卻不宜因此事再興波瀾,恩準兒臣後天稱病免于郊送就是了。至于王晊,兒臣以為他不宜再在東宮任職了……”
李淵掃了他一眼,冷冷道:“你這麽想,原本是不錯的。一直以來,朕也是這個息事寧人的心思。奈何你們兄弟委實讓朕難以安寝。這一遭既是有人告變,又是這個鐵項子的書生,朕若是刻意淡化此事,不免為人所笑。朕躊躇很久了,此事若是真的,朕就須得立廢太子;此事若是你編造的謊言,朕便得立時廢黜你的王爵。兩個兒子,朕也不知道究竟該相信哪一個,所以此事不但要處置,還須得當着政事堂諸臣的面處置,這麽多年了,也該作個了斷了。更何況,朕既不相信建成會做出這等卑劣事跡,也不相信你有欺君罔上的膽量,所以,朕此番要讓你們兄弟當面對質一番,王晊是人證,自然也要在場。今日太晚了,不宜再将輔臣們都召來,這樣吧,明日早間,朕會召太子、齊王、裴寂、蕭瑀、封德彜、楊恭仁、陳叔達、宇文士及至兩儀殿,審斷此事,另召顏師古侍敕。你明天一早就帶着這個王晊同來兩儀殿。幾方面的說法,朕都要聽聽,宰相們的意見也不容輕忽。這個王晊說的話,朕此刻總覺得可疑,這不像是建成的行事風格,總覺得這背後有四郎的影子,若是元吉所為,朕将罷其帥印,廢其王爵,你要準備着再次典軍。不過此番朕也把話講在頭裏,只要此事不是建成所為,你就要謹守臣道做個好弟弟,你明白麽?”
李世民跪下叩頭道:“父皇愛護家人一片苦心,兒臣怎能不明白。父皇放心,不管此番究竟如何,兒臣都不會有怨怼之心。”
李淵點了點頭,緩步走到大殿門口,看了看殿外的蒼穹,喃喃道:“明日就是初四了,離出兵的吉期只有一天,明天無論如何,總要将是非曲直弄個水落石出才好……”
<CENTER>宮變前夜</CENTER>
大唐武德九年六月三日亥時,宏義宮主殿宏義殿正殿內燈火通明,大殿周圍密匝匝圍着五百盔甲鮮明的王府護軍。秦王府內已然戒嚴,宮眷侍女侍衛內侍文書雜役兵丁各色人等不得随意走動。宮內崗哨密布,三座宮門均設重兵把守。此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