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綠豆湯與胖廚子
榆錢街,宣城老城區的中央,清末被日耳曼人占據的時候就已經相當繁榮,因此大多保留了當地特色,除了石板街換成了水泥路,兩旁的住家店面卻大都是青磚碧瓦,一片古意。之所以稱為榆錢街,就是因為以前道路兩旁遍是榆錢,一到春天,小孩子們眼巴巴地盯着竈臺上蒸着的榆錢飯,整條街都是榆錢的香味。雖然現在大多都換成了景觀樹,但是到了春天蒸榆錢飯仍是榆錢街的特色。
沈園就在這條街的中央,三進院,打頭是五間打通的大瓦房做了館子,三十多張桌子,打腳進去對着的帳臺後面一溜的酒壇子,全是沈老爺子的佳釀,帳臺上方挂着木牌子,就是今天沈家能出的菜。沈家規矩,沒有菜牌,沈老爺子是先買食材再決定菜色,每天更新,用最新鮮的海鮮、最新鮮的蔬菜做最鮮的菜,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有了今天享譽整個北方飲食界的好口碑。
現在這個時間,館子還沒開,沈家不做早飯,這也是規矩,十點半開場,晚上九點關門,過時不候。以前一直是晚上十點關門,自從自家孫女開始上學,老爺子就提前了,什麽都沒自家孫女重要,就是這麽的任性。
沈念池四人順着小巷進入側門,那裏已經有人候着,一個瘦高的小夥子順手接過小齊遞來的箱子,看着裏頭活蹦亂跳的蝦虎,頓時裂開嘴:“小師姑,今天這蝦虎咋做?清蒸就夠鮮了,再做個香辣的,不然椒鹽也行。”還沒說完,後腦勺就挨了一下,“師父!”一個矮胖的中年漢子背着手站在他後面,“就知道吃,趕緊的。”
門外的三個小夥趕緊站直,恭恭敬敬叫了聲師父,麻溜地往裏而去,跟後面有狗追似的,可見有多怕這個師父了。
“師哥。”沈念池已經鎖好了自行車,笑着跟漢子點點頭。只見剛剛嚴肅的臉盤瞬間見了笑影,右手迅速伸出,青瓷小碗裏大半碗淺紅色的湯汁,微微冒着一點熱氣,顯然是溫度正好。沈念池也不客氣,接過來一口氣喝完,很是豪爽,“謝謝師哥!您這熬綠豆湯的本事可是越來越高了,洋槐花蜜是嫂子今年新弄的吧,小半勺味道剛剛好。”
沒錯,沈念池一入口就嘗出了湯裏的門道。中國人夏季大都會熬點綠豆湯祛暑,雖然家家會做,但是要熬得好卻是門道,出鍋早了有生味,出鍋晚了就變綠豆沙,對于中餐來說,食材固然重要,火候卻也是重頭,多一分少一分都不是這個味,即使是家家都做的食材,也是各家有各家的味。
沈老爺子教人,光火候這關就是要反反複複不知道多少年,魚湯雞湯老鴨湯是基本,但是像這小小一碗綠豆湯也是不能放過,老爺子名言,連一碗綠豆湯都熬不好你也就別來丢人現眼了。好吧,其實老爺子沒說這麽的大白話,卻也是這麽個意思。畢竟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燕窩魚翅,但是人人都吃的東西都做不到最好,也就沒臉說自己是名廚了。
漢子聽到沈念池的稱贊更是喜笑顏開,一個勁地誇“你這張嘴呦,真是羨慕死個人”。這不是虛言,廚子靠的就是一張嘴跟兩只手,一張嘴能辨萬千食材百般滋味,兩只手能炮制出大千世界。手固然重要,但是可以後天努力,嘴卻天生,即使練得再多,有些人終究是會差着半截,別看是半截,确實隔着天與地,高下立判,這就是廚子與廚師的差別,不是什麽人都可以随随便便稱“師”的。別看只是一碗綠豆湯,這個誰都能分辨,但是能辨出是誰熬的本身就是本事,一碗湯的味道不僅僅源于食材本身也源于做它的人,不然為什麽飯店裏大廚跟三廚的菜叫價不同呢。
更何況嘗出裏面加的是新的槐花蜜,畢竟像花蜜這種東西可以長期保存,大多數人是分不清新舊的,更別說是加了多少,小半勺就是小半勺,沈家的調料勺統一定制,多少就是多少,做菜的時候哪怕多了那麽細細的一層都不行,老爺子的湯勺可是不饒人的。中餐裏沒有精确到克的概念,大多是一滿勺、一平勺、大半勺、半勺、小半勺、幾滴等等諸如此類的模糊概念,中餐難做也難學一半原因由此,廚子做菜靠的是經驗與味蕾。
沈念池聽了誇贊也不驕傲,只是笑眯眯的,看的四個小夥子更是一陣眩暈,沒辦法,雖然是輩分在那裏,畢竟是少年,都愛看個美女,更何況自家小師姑,不僅顏正,脾氣好(這是真心話,比自家師爺和師父好了不止千百倍),人爽快,沒那些膩膩歪歪的,整個沈家就這麽一個女的,不光是老爺子,就是他們也是拿着當祖宗供着。就是這麽被一堆人哄着,沈念池也沒變驕縱,大大方方一姑娘,對誰都笑眯眯的,輕易不發火,要是老爺子發脾氣,更是能當滅火器使,絕對的高精準,一準能行。
漢子一看四個徒弟發呆,頓時又板起臉,大手一拍離得最近的小林(沒錯,就是那個剛剛一門心思想着蝦虎的大個),“傻站着幹什麽,趕緊搬,你們師爺快打完拳了”。四個人頓時也不暈了,也不傻了,動作利索的要命,生怕老爺子練完拳看到他們還沒收拾好,到時候絕對不是罵罵那麽簡單了,得切多少土豆絲、剁多少魚丸子哎。
沈念池看着自家師兄訓徒弟,也不多話,乖乖聽着,看他們搬得差不多,就拿着瓷碗跟進廚房,仔仔細細地沖幹淨,轉手擦幹放進一個小的消毒碗櫃裏,當然旁邊還有大的。這個也是沈家規矩,廚房裏的所有用具在使用之後必須清洗幹淨消毒後方能使用。廚子做的是入口的東西,雖然說的有點誇張,但确實幹系人命,不能有絲毫馬虎。當然,廚子也要吃飯,沈家老老少少一共八個人,用的是自己的餐具,不能跟食客的餐具混雜,這是老爺子的鐵律。在老爺子的心裏,即使自己聲望再高,也是本本分分一個廚子,顧客是上帝倒也不至于,但絕對是要恭敬的,不僅僅是心理上,也是形式上,當然,大多數人覺得這是老爺子的固執,只不過無人反對,大家習以為常。
沈念池擦幹手,看着眼前瘦高的小林一臉的不好意思,也知道小齊他們已經跟他說了李嬸子的事,對他擺擺手:“一斤蝦虎加二兩五花、一把韭菜,去吧!”剛剛還不好意思的小林頓時大喜,惹得旁邊一衆師兄弟各個怒目,彎腰九十度,謝過沈念池,麻溜地去幹活了。
跟進來的漢子頓時無奈,“你呀,就慣着他們吧!”漢子顯然也知道了事情的經過,知道沈念池是個爽快的,也是一陣好笑,又想起了什麽,面色瞬間變了。沈念池并沒有當回事,沖漢子擺擺手道:“師哥,我去看看爺爺”,轉身出了房門,順着夾道往三進裏走去。
沒錯,沈園的三進,第一進食館子,第二進是大廚房、倉儲間外加兩個二廚和四個幫工的卧室,第三進住的是老爺子和沈念池,老爺子住正房左面,沈念池住東廂。院子裏搭着葡萄架子,下面一張大石桌外加幾個石凳,西廂檐下種着西紅柿、茄子、黃瓜,一派生機。
Advertisement
院子裏打掃得幹幹淨淨,顯示着主人的勤勞認真。老爺子常說一屋不掃何以做大廚,雖是戲言,但是連自己住的地方都收拾不幹淨,誰還敢指望你做的菜能幹淨。世間萬法不同,卻殊途同歸,守不住本心、耐不住寂寞、收拾不好自己,啥事都是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