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苛捐

立冬那天, 姜雙五在葛貢士的帶領下,和另外幾個壯勞力一起把溫寧村的‘秋稅’稅糧運去縣衙交了, 傍晚歸家來, 帶回了兩道政令。

其實也說不上是兩道政令, 說是兩個壞消息還更恰當。

——自今冬始, 丁服正役, 否者, 銀倍之。

稍作翻譯就是,朝廷督促戶中有成丁的人家,最好派成丁去服正役,不親自去服役而是打算‘納銀代役’者, 得要加倍交納代役銀。

——冬至之日, 聖人親往圜丘祭天, 為天下之民祈求風調雨順,民則捐九百九十九錢以報。

這道政令是說, 冬至的時候皇帝要親自去京郊圜丘祭天,為天下黎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黎民們為了回報,每戶得捐出九百九十九文錢。

這就是名符其實的‘苛捐’了。

姜雙五回到家時, 沈甜正在姜家玩耍,聽到這兩道政令, 立即氣得一佛出竅二佛升天!

“阿西吧!原本一兩銀子的代役銀就已經很多了,結果現在還加倍?!皇帝參加祭天大典不是理所應當的嗎?結果就因為他親自去一趟,就要找我們這些百姓, 每戶索要九百九十九文錢的報酬?

愛去不去,誰稀罕啊!而且這樣的皇帝,能求來風調雨順才見鬼了!什麽鬼政令啊!根本就是暴|政!這個昭朝怕是要完!”

一般昭朝百姓,對真龍天子都還是非常敬畏的,萬萬不敢冒犯皇帝,不管是言語不敬,還是行為冒犯都不敢。

但像溫寧村中這類逃荒過的人,并不算是一般昭朝百姓。

在大旱時,朝廷沒有赈濟,逃荒途中更是将他們像老鼠一樣随意驅趕,不許他們踏入城池半步。他們的好些血脈至親,都餓死途中……任誰遭遇過這樣的對待,也不會再像以往一樣,敬畏朝廷、愛戴皇帝。

雖然沈甜這話,全都說到衆人心裏去了,但他們只是手無寸鐵毫無反抗之力的農人,頂多在心裏翻來覆去地罵上幾宿,明面上還是不敢罵出口的。

“甜娃兒,可不能亂說大不敬的話!”周翠娘趕緊拍了沈甜一下,立即伸頭左右張望了一下,壓低聲音告誡道。

“幸好只有我們幾個在,那些愛聽牆角的閑人這時候也沒興致出來,否則但凡是被一個不安好心的人把話聽去了,那可就慘了!那些人可不管說這話的,是你這個乳臭未幹不知事的小孩兒,照樣誅滅九族!”

Advertisement

一旁的夏五斤斜了沈甜一眼,那眼神裏幾乎就是明晃晃地寫着:呵,口無遮攔乳臭未幹小丫頭片子。

別人都把她當六歲小娃子,只有沈甜自己知道她的靈魂年齡已經不小了,結果一時氣憤竟然沒忍住就罵了幾句,還險些招致了誅九族的大罪。被周翠娘告誡了,才覺得後怕!

所以夏五斤斜她那一眼,她受着也不冤,于是就裝作沒看見,懶得理他了。

時間已經不早,沈甜原本就打算回家去的,結果恰巧聽到了這樣兩個壞消息,又想到她家的家境,更是坐不住,立即就告別回家去了。

“姜叔姜嬸,秾姐和金娃兒,天色也不早了,我這就回家去了。”

告別過又招呼‘慢走’後,就送走了沈甜。

這時,夏五斤也起身打算離開了:

“叔、嬸兒,秾妹和金弟,我也要回家吃晚飯了。對了,我們家人少、用錢的地方也少,如果叔、嬸兒手頭上的銀錢周轉不開的話,盡管開口就是了!雖然我們家也就那樣,但半兩或一兩的應急銀子,湊一湊也能湊得出來。”

即便是之前,夏五斤就能當夏家的半個家,更別說如今眼見像是學好了,變得有出息的夏五斤了。明年開年就

滿十二歲的他,已經能當夏家的大半個家了。

周翠娘心想,半大孩子雖然有時候氣人,但只要開始長大了,慢慢地也就會變得暖化人心了。就比如五斤這孩子,雖有時還是嘻嘻哈哈沒個正形,但已經比先前要規矩很多、也體貼很多了。

“五斤你有心了!嬸兒先去數一數家裏有多少錢,如果不夠,怕是就真要麻煩你們了。”

“嬸兒不用這樣客氣!”

夏五斤臨出院門前,向姜秾再次道別:“秾妹子,走了。”

姜秾有些疑惑地看回去,接着就想到,按禮她應該回應一聲的,于是舉起爪子搖一搖,

“慢走。”

夏五斤腳步輕快地出了姜家院子,幾步就走到北邊自家的院門邊兒,進院之前又回頭,對姜秾笑出一口大白牙,“秾妹子,不送不送!”

姜秾:“……”有些羨慕。

九歲正是換牙期,她前兩天掉了一顆門牙,說話都漏風,別說咧嘴笑了。不過她原來就話少不常笑,現在更加話少不笑,也并不多突兀。

對周翠娘來說,哪怕她忘記了吃飯,也不會忘記家中存錢有多少。

她與夏五斤先前說的,都只是客氣話而已,借錢或者不借,都是商量以後的事,不用太猴急。

簡單吃過饅頭就鹹菜的一頓晚飯之後,周翠娘草草地收拾了桌椅碗筷,就立即進屋把家裏存的錢提了出來。

這時候也不用瞞着家裏小孩兒了,否管小孩子嘴嚴不嚴,萬一嘴漏說出去了,也無所謂。因為她已經決定要納銀代役了,到時村裏人家看見本該去服役的人卻在家裏,說不說也就都明白了。

銅錢一百文為一串,一千文為一貫。周翠娘先是拿出來整一貫,即是整十串銅錢,通兌一兩銀子。

“今年的五錢戶稅銀,交秋稅時就一起交了。原想今年年前的開銷,就只有這一兩銀子的代役銀了。”周翠娘繼續從後來才換的竹籃裏,一串一串的繼續往外拿錢。“沒曾想代役銀加倍不說,還要九百九十九文錢的捐錢。”

說是九百九十九文錢,離一貫錢、一兩銀,也就是一文錢的差距而已。

九百九十九,這個數字,恐怕是取了大昭江山長長久久的寓意。但皇帝親自參加一場冬至祭天大典,都要向每戶百姓索要一兩銀子作報酬的作為,可不像是能讓昭朝江山長久傳承下去的。并且,又還将代役銀加倍了。

以上兩道政令,對上層的權貴富裕人家一點影響都沒有,說不得還沒有那些人家遇見高興事了,随手給一個大丫鬟賞一個月月銀來得多。受此兩道政令影響最大的,受難最多的,還是為數巨大的佃農。甚至都不是像姜家這樣的,家有農田的自耕農。

姜秾真是沒想到,這古代農耕社會的黑暗,她竟‘有幸’親自見證。

“捐錢九百九十九文,就算是一貫錢了,代役銀翻倍,那就是還要再加一兩銀子。這一下子,就多出來二兩銀子的開銷了……”周翠娘把竹籃子裏的全部銅錢都拿了出來。

“才想着今年或許能存下一兩貫錢呢,結果存的這一貫錢還沒捂熱乎呢,就要交出去了。而且這還不夠呢,還差一貫錢。”

姜秾心算能力驚人,明白周翠娘并非是在叫窮,而是她們家裏真的就只有這些錢。

在小麥開始萌芽出苗時,賣了一茬平菇,方才剛好湊夠了戶稅銀和代役銀。結果沒曾想轉眼沒幾天,就又多出來二兩銀子的開支。

如果不是前兩天,當初決定增加的第二批平菇的第一茬,采摘了去賣了兩次,還才存不下來一貫錢。可是沒想到,這一貫錢不僅沒存住,還多出來一貫錢的銀錢缺口!

即便是人情世故淡漠如姜秾,也忍不住在心裏罵兩句:

怕是真像沈甜所說,這大昭朝怕是藥丸!

姜雙五老話重提,“翠娘,要不我還是去服役吧,這樣就不用交那二兩銀子的代役銀了。”

周翠娘照舊不允,“服什麽役!誰說不用交代役銀了?我說交就交,你別多話!”

“……得要二兩銀子呢,能給你們娘三個做兩三身新衣了……”

姜雙五嗫嗫嚅嚅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周翠娘一頓吼!

“是二兩銀子貴重,還是你的一條命貴重!我們是沒穿過新衣嗎?便是一輩子不穿新衣,也沒你好好的活着重要!”

周翠娘橫眉怒眼地瞪着姜雙五,嘴裏還是得言語勸導着:

“朝廷既然這樣想我們老百姓去服役,那到時做的活肯定不輕松。而且,都在讓我們捐‘祭天銀’了,那得有多窮啊?到時能給你們這些役夫吃飽咯?做的活又重,還吃不飽,累死幾百上千個人難道是稀奇事了?”

姜雙五雖然平時沒什麽主見,但他是真的疼愛妻子兒女,“之前說好了,給你們做新衣服的……而且我以前也是去服過役的,雖然吃的差點,但我可以自己帶些吃的。活興許也沒多重呢?畢竟要多交一倍代役銀後,應該會有更多人去服役,人一多,活兒相應也就輕松了。”

以前周翠娘說什麽就是什麽,姜雙五從來不反駁争論。沒曾想這次他竟然一再說要去服役,這是鐵了心?

周翠娘心裏一慌:“還自己帶吃的呢,帶了怕是還死得更快!那些拉幫結夥的強橫役夫們,輕松就能搶了你!你不給的話就打你,到時還指望監工給你伸冤撐腰不成?!

我說不去服役,就不去!你要是敢偷偷地去,我……我就帶着一對兒女,不和你過日子了!”

姜雙五一聽這話,又看見她嚴厲的臉色,一看就肯定是要說到做到的……一時間也是左右為難,急得不知道怎麽辦才好。

“究竟是去服役,還是以銀代役?必然是以銀代役。那麽,不如先把心疼二兩代役銀的心放在一邊,直接想法怎麽去湊上缺的那一兩銀子吧?”姜秾直接插話到争執的夫妻兩之間,建議道。

話題都偏到哪個旮旯裏去了,以銀代役是肯定的,目前的焦點應該在怎麽籌錢。

周翠娘擡手‘啪’的一拍桌子,“濃娃兒說的對!這次是一定要交納代役銀的,你快把那沒地兒放的心疼,全都給我扔了!不過是二兩銀子而已,能比你重要?我們不穿新衣服不行嗎?濃娃兒、金娃兒,你們說行不行?”

正坐在他阿爹膝上的小豆丁,‘唰唰’地搖頭,扭身一頭撞進他阿爹的胸膛裏!“行!不要新衣服,要阿爹!”

姜秾也看着姜雙五,認真道:“我現在的衣服穿着就很好,不用做新衣服。”

一對兒女表态了,周翠娘立即就拍桌決定了,“我和兒女都決定了,你不去服役!接下來,就來商量下怎樣籌錢。”

姜雙五拗不過妻子兒女,只得默許了。而他向來又不是擅長出主意的人,于是就只能抱着小豆丁,坐在一邊不說話了。

“目前菇房裏的香菇和平菇,一時間都沒有長成了可以采摘去售賣換錢的,那就只能賣糧食了。”姜秾說到。

周翠娘沒多考慮,就同意了:“嗯,只能賣麥子了。村裏大部分人家,這次怕是都會賣麥子去籌錢,我們家卻不賣的話,那就太打眼了。那就不去夏家借錢,還是賣麥子了湊上吧。”

“今年的麥子受了旱,到時價錢可能會差些,而且會有很多人都挑麥子去賣,糧鋪可能會降價的……一貫錢,得要賣四五十升麥子,才能湊足吧

?”

賣掉四五十升麥子,即是本就不多的麥子,得要再減去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五十斤。

“也不怕,再過不久香菇也能采摘去賣了。今年年底或明年開春時,香菇和平菇每月賣得的銀錢,就比較穩了。所以孩他爹,我給你說啊,你可不能因為心疼那二兩代役銀子,就偷偷跑去服役,否則我和你沒完!等到開年了,就會好起來的。”

“嗯嗯,我聽翠娘你的。”

……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