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削木為弓

算上幹旱導致的秕麥的貶價, 以及納稅中的損耗,姜家十畝地的‘夏稅’和‘秋稅’此兩稅, 和周翠娘當初估算得一般無二, 一共交了二百七十斤麥子。

而姜家今夏的小麥收成有一千來斤, 交了兩稅後, 就只有約莫八百三十斤了。

而且最初估算時作的打算是, 半兩銀子的戶稅銀, 以及一兩銀子的代役銀,都要靠賣糧籌得。

若是果真如此,就只有大約六百八十斤麥子了。

但誰想峰回路轉,姜秾和夏五斤兩小的, 竟暗暗地給搗騰出來一門栽培蘑菇的賺錢營生!

這讓姜家把半兩戶稅銀交上了, 沒有去賣糧換銀。原本一兩銀子的代役銀, 也已經是準備好了的。

可誰又曾想到!代役銀竟然加倍,變成了二兩銀子一人, 更有只差一文錢就是一兩銀子的‘祭天銀’,這陡然就多出來了二兩銀子的開支!

這下好了嘛, 原本準備的銀錢就少了,就連存起來的一貫錢, 也填進去了都還不夠!

差的這一貫錢,最終決定還是從如今家裏的八百來斤麥子, 拿出來一百五十斤,挑去縣城裏的糧鋪賣了,以此來籌錢。

本來, 姜家可以去找夏家借錢。

畢竟夏家雖然家中田畝少、收的麥子也少,但兩稅交納的也少啊,夏家又沒有成丁不用交代役銀。

雖然夏家現下家中沒有餘糧,但這下半年栽培蘑菇賺的現錢,估摸着也已有二三兩銀子的了。

夏家捐了一貫錢的‘祭天銀’後,再給姜家借一貫錢,也還可以剩下一些錢應急。一旦等到下次蘑菇采摘了,拿去縣城賣了,手頭上就又會慢慢寬裕起來。

但姜秾卻提議去賣糧籌錢,也就是賣麥子籌錢。姜家當家做主的周翠娘,也同意了女兒的提議。

只不過周翠娘比姜秾,想得要更多。

如果村裏別家都賣麥子了,就他們家沒去賣,而且到時家裏那口子又沒去服役,怕不是得招人眼熱嫉妒?

Advertisement

說不定多離奇的傳言,都會傳出來!猜忌也會随之而來。

‘算一算姜家的,半兩的戶稅銀,二兩的代役銀,捐的一兩‘祭天銀’,一共得有三兩半銀子的開銷呢!卻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爽快拿出來了,連麥子都沒賣上一斤的喲,想必是很輕松吧!’

‘這村裏的人家,都是一窮二白的落腳在這裏的,哪家的情況都是差不多的。可如今短短半年時間,姜家就能輕松拿出來三兩半銀子了,而且說不得家裏還存了好多銀錢呢!那你們給猜猜,栽種蘑菇的營生,得有多賺錢啊?’

……

周翠娘都不用多想,就能猜出到時候村裏的那些閑人,會怎樣議論她家。

實際上有多厚的家底,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閑人以為你的家底有多厚。因為他們才不會去管,你家底實際的深淺呢!

因此,周翠娘覺得,她得讓那些閑人們認為,他們姜家的家底确實不厚,真沒賺到大錢。

于是,周翠娘決定了也去賣麥子籌錢。

實際上,再加上她的如簧巧舌,也真沒人質疑。

第二天,村裏二十三戶人家,除村長葛貢士家之外,其他人家大多都決定挑麥子去縣城,賣了籌錢。

不過出門時間不盡一樣,前前後後三三兩兩的,挑着麥子壓得扁擔發出‘吱嘎吱嘎’聲,往縣城而去。

有與姜雙五和周翠娘他們遇見了的,也會打一聲招呼,聊兩句話。

“老姜,姜嬸,你們也去賣麥子呢!?”

有人搭話,姜雙五也只是‘啊’、‘嗯

’、‘去賣麥子’……做這之類的回答,不能過多指望。

這時候,主要就還是靠周翠娘了。

一百五十斤麥子,本來姜雙五一人就能挑去縣城的,不過周翠娘不放心,怕他被人糊弄得少賣了錢,就分擔了五十斤麥子,一起去趟縣城。

周翠娘:“是呢!我們也打算賣上兩百斤麥子籌錢,再加上之前存的銀錢湊一湊,也好交上我們家孩他爹的代役銀,還有捐的‘祭天銀’。

你們也都知道的,我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不敢讓我家孩他爹去服役的!”

“唉,姜嬸你也是吓怕了,我每年冬天也都是去服役了的,确實比以前服役時的修橋鋪路活兒,要更累、更艱難,但還是沒姜嬸你想的那麽駭人的。

不過,也不好受就是了,我今年也還是要去服役啊……還是老姜好啊,有人心疼!”

村裏誰人不知?周翠娘因為前頭丈夫死在服役時,之後就特別怕姜雙五去服役,寧願勒着褲腰帶餓肚子,也要納銀代役!

到溫寧村這麽些年了,就沒見姜雙五去服役過,都是交的代役銀子。每年都是在年初時,就已經聽說在湊年尾時的代役銀了。

今年的代役銀雖然增加到二兩了,又還要再捐上一兩的‘祭天銀’,負擔陡然增加了不小。但姜家栽種蘑菇應該掙了些錢,再賣兩百斤麥子,能湊上也不奇怪。

周翠娘:“反正我是怕了的,指天發誓了,就是一家人餓死在一起,也比孩他爹可能永不歸家,要好啊。唉,我也是怕了……”

……

一旦看見姜家夫妻兩,也是雙雙往縣城挑運麥子,賣了籌錢。首先便将村裏人心裏還沒萌芽的猜忌,給一腳踩沒了。

村裏人心裏一想,‘姜家也和我們一樣,在賣麥子籌錢’,自然也就不會想到去深究細算,比如:姜家已經有多少錢了,只用再籌多少錢。

也就不可能發現,相對來說,這段時間姜家賺的錢還是很可以的了。

在這之初,姜家就已經給了村裏人一個印象:‘姜家也一樣要靠賣麥子去籌錢。’

在這印象之後,隐藏很深的還有:

‘姜家也沒什麽不一樣嘛。’

‘姜家一樣差錢。’

‘姜家沒賺到大錢’

……

姜家有田十畝,因為姜雙五和周翠娘夫妻兩勤勞肯幹,而且姜雙五又好像是天生就比旁人更會種田,同樣水土種出來的莊稼,收成總要比旁人家的好些。

因此,姜家在村中,也算是中上家境的人家了。

可村裏其他人家,但凡不是太懶,或是像夏家母子兩那樣實在做不動重活兒,反正只要勤勞肯做,家境就是比姜家差些,也差不了太多。

像是今年夏收時,姜家十畝地——實際上種了八畝麥子,收了一千來斤。

可其他差不多田地畝數的人家,也收了八百來斤。

交了夏秋兩稅,賣麥子去交納了戶稅銀,也還剩差不多五百來斤。因為大多打算親自去服役,就不用像姜家一樣既要賣麥子籌代役銀,還要湊‘祭天銀’,他們只需賣了麥子,籌足後者即‘祭天銀’就行。

所以粗略一看,哪怕他們或許比姜家收的麥子少些,可開銷同樣也比姜家要少啊,那其實他們和姜家,也是差不多的嘛!

而那些比姜家田地畝數少的,雖然收的麥子少,但夏秋兩稅相應也少了啊,開銷也更少,其實也還是差不多的嘛!

那些比姜家田地畝數多的自然不用說,他們收的麥子和姜家一樣――或比姜家多,開銷還比姜家少,其實自家比姜家還

更好嘛!

就是這樣,姜家只是像村裏大多人一樣,賣麥子去籌錢。就讓村裏人覺得,姜家雖然多了一門栽種蘑菇的營生,但也只賺了幾個小錢,想是沒賺到什麽大錢。

但實際上,到年底或明年開春以後,到時姜家每個月基本都能賺到接近一兩銀子。這還沒算上在野外用段木栽種的香菇呢,那個一年還有四五兩銀子的進賬。

兩者加起來,估摸着明年能有十五兩銀子的進賬。

如果現在就是明年此時,姜家定然不會被這二三兩銀子給難到,應是輕松就能拿出來。

在關于當下時代的生活智慧方面,到底還是周翠娘更勝一籌。

不止是周翠娘,是任何時代的市井小民,都有着自己的生活智慧,有他們自己的小聰明。比姜秾這樣的穿越人員,更加适合生存。

其中有一點小智慧或說小聰明,無疑就是:悶聲發大財,誰也不告訴,免得引來無謂的眼熱和麻煩。

姜家的兩個大人挑着麥子去縣城了,夏家的夏嬸去了蘑菇房,于是姜夏兩家便只有幾個小孩子在家看家。

現在夏五斤不用再去山裏找山珍野貨,再拿去賣錢養家糊口,因為已經有了栽培蘑菇的賺錢營生,就閑了很多,以至于有些閑得無聊。

“秾妹,我們什麽時候再約着一起去打獵吧?我又饞肉了!”兩家挨得近,夏五斤到姜家院子裏坐着,也照樣看(夏)家。

夏五斤正使着一把鐮刀,在砍削一根細長木棍。

半大孩子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肉量和飯量都會明顯增加,饞肉是正常表現。

“等過些日子再說吧。等賣了麥子湊足錢,再把代役銀和捐銀交清了,然後過不幾天就又要采摘蘑菇去賣。等這陣忙完了,再去看其他人有空沒。”

姜秾有些好奇地問道:“你削這根木棍做什麽?”

夏五斤拍去膝上的樹皮木屑,把木棍一頭湊到眼前,一只眼睜、一只眼閉,眯眼瞅着木棍的彎直。

“我打算做一把弓,下次打獵時,可以試着用弓箭射殺兔子、野雞和小麂子這些。”

姜秾伸手将木棍拿過來,雙手向內掰折,試過承受力和彈力,再辨認了木棍的樹種。

“看你的樣子,是想做長弓?但是你就這樣砍了一根松樹小苗,準備掰彎了就做弓?”

一看姜秾,就感覺是要噎人的熟悉神情……

夏五斤趕緊搖搖頭,再擺擺手!“我就随便想想,随便做做,不知道什麽長弓短弓!秾妹你知道?你會做?”

姜秾覺得,如果順應剛才似是血脈裏傳出的一股莫名沖動,那想來她應該是會的。

“或許會,我想嘗試做一次。若做成了就送給你。”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