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除了納銀代役的葛姜沈三家, 以及像夏家這樣家中沒有成丁的人家之外,村中每戶都有一個成丁出去服役了。
村裏像張家這樣有張強壯和張武壯父子兩個成丁的人家, 是一家都沒有的, 都是要麽沒有成丁, 要麽只有一個成丁。
因此, 在接下來萬物蟄伏的寂靜冬天裏, 不僅村中人口三去其一, 村中壯丁人數更是用一只手就能數盡。
但這樣的情況,這個時代的平民已經習慣了,也并不覺得孤寂。總歸在過年前,服役的男人們就會回來的, 到時一家人就能團聚了。
所以, 服役的男人們走後, 村裏的日子也照常過着。
冬天是農閑季節,卻不是閑在家裏無所事事的季節。
農活雖暫時不用忙了, 卻也還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做,這其中最重要的, 就是砍柴。
就像小雪那天,周翠娘叮囑去縣衙納代役銀的夏五斤時所說, 秋種農忙以及交納秋稅這段日子,忙過去之後, 就要考慮去砍柴了。
過冬的柴禾,明年農忙時的柴禾,都要存足。免得冬天外面堆雪時, 都不能好好貓個冬,還得頂着風雪去雪下挖柴禾。
柴禾存得足,還免得明年農忙正是顧緊莊稼時,卻要費時去砍柴,從而耽擱了莊稼收成。
一時間,玉皇山腳下的樹林子裏,響起‘咄咄’砍柴聲……
為防因為無意或有意地錯認別家柴禾,抱走別人家砍好的柴禾,從而引起鄰裏争吵。
玉皇山山腳面向溫寧村的地方,及其蔓延出的巨大外圍樹林,村長葛貢士都已經對其做了分割。每家都有了對應的一片地方,讓他們砍柴禾,那再越界去偷抱其他人家的柴禾,就可說是偷竊了。
久而久之,山腳下分割給各家砍柴的地方,私下就被對應村民家看成了自家所有地。
不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們又沒去縣衙花錢買下這片山林,手上也沒捏着對應的地契,便也不好說那是屬于自家的。
所屬于誰,這事可是不好宣之于口,所以若是發生了糾葛争吵,也不敢鬧大。
Advertisement
姜秾先前不知道,其實當初建蘑菇房,夏五斤理所當然就建在了指給姜家砍柴的地界。他用段木栽種蘑菇的地方,當然也是在指給夏家砍柴的地界。
不過指給每家地界,是為避免砍柴時發生争吵。其他像是搜尋山珍野貨時,是否只能在自家地界,是沒有規定的。
所以,別人摸到姜家的砍柴地界去搜尋‘山珍野貨’,也還真不能大張旗鼓的争吵。不過現在從村裏雇請了幫工照看,還一直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
剛砍下的柴禾是濕的,除了冬天緊急要燒的柴禾外,其他的都會攤在林子裏晾一個冬天,等過完年了,再才去全部捆好挑回家,然後碼在自家後院。
所以姜雙五傍晚砍柴回家時,并不常常挑兩捆柴禾,反而多是扛着幾根竹子,或是提兩捆已經幹黃的韌草。
把竹子和韌草放着晾些時日,等柴禾砍足後,開始貓冬時,他就在家劈竹篾、捶幹草,編織一些籃筐簍子以作增添和更換,再打幾雙明年一家人要穿的草鞋。
然後整修一下農具,還有空閑就做用竹子做些小方凳和椅子。
姜雙五手巧也勤快,一個冬天下來,家裏能多出來好多嶄新的竹編用具!
所以哪怕姜家只有一溜三間的土牆蓬草房,有這些嶄新竹編用具擺設起來,加上先有周翠娘後有姜秾都會時常灑掃整理,家裏幹淨溫馨之中,又有點鄉土文藝氣息。
當然,這種鄉土文藝氣息,只有姜秾和不時來姜家玩的沈甜,她們兩人能體會
得到就是了。
扯遠了,話說回現在。
由姜秾和夏五斤最早栽培的那批香菇,出菇後終于長至八成熟,可以采摘了!
調配培養料、捆裝菌包和采摘蘑菇,這些時間段,是所有雇工都要來上工的。對應每次上工七八三五天時間不等,平常就只有兩個一直看管的。
說是所有雇工,也只有六個婦人罷了,不過這六個可個個都是村裏的厲害人物,加在一起村裏沒人敢去惹。
而平常一直上工的兩個雇工,更是一個出了名的厲害,一個有背景。她們就是村中有名的老寡婦趙寡婦,和村長葛貢士的二兒媳——也就是葛圭章的二嬸。
因為雇請了幫工,再不用像當初那樣半夜就要去菇房采摘蘑菇。
于是雞叫三聲天将亮時,伴着東邊天際亮起的魚肚白,幾個婦人和一個‘小女娃’,就出了村走在田間小路上,說說笑笑的往林中蘑菇房走去……
“秾娃也去采摘蘑菇?你們小孩子覺多,竟然這麽早就起來了啊,真是難得。”趙寡婦伸出粗粝的大手,輕輕拍了拍姜秾的腦袋。
姜秾一邊想着不知道今早梳的兩個小辮子有沒有亂掉,一邊禮貌地回答:“趙嬸早,對,我也去采摘蘑菇,我覺不多,想起就能起。”
一路走着的其他婦人,也愛和姜秾說話,看她一板一眼跟個小大人似的,着實可愛得緊!
“秾娃兒,真的啊?真能想三更起,就絕不四更起?”
姜秾:“倒是沒這麽精确。”
“那秾娃兒剛就是在騙嬸子們呀?這可不是個誠實的好孩子該做的啊!”
“并沒騙嬸子們,我想早起就早起,想晚起就晚起,只是不能掐得準而已。”又沒有鬧鐘,怎麽可能分秒不差。
“那還是不能想哪時候起,就哪時候起。”
“對啊對啊,秾娃兒騙人!”
“我不和嬸子你們争了。”姜秾發現,每次她明明是正經地在和這些嬸子們說話,可她們卻總不認真,就像現在這樣胡攪蠻纏地逗她。
“哈哈哈!”
“哈嚯嚯!不争了、不争了,秾娃兒是個好孩子,是我們不該。”
“是的是的,秾娃兒,來叫嬸子一聲?”
“哈哈哈,哪來的怪婆子逗我們秾娃兒呢!”
姜秾:“……”果然是在逗小孩兒一樣地逗她。
衆人一路笑笑哈哈地到了菇房,然後開始在姜秾的指點下采摘香菇。
天色離大亮還有好一會兒的時候,衆人就将長成的香菇采摘完了,然後又去把長在一茬末尾時候的少量平菇給采摘了。
等都采摘完了,天色方才亮起來,夏五斤和周翠娘趕緊一人挑着兩個筐子,趁早往縣城裏去了。
兩人挑的筐子,是姜雙五為挑運蘑菇定制的,筐子口寬肚大,中間還加了兩個隔層,能裝更多鮮蘑,卻不會壓壞它們。
“我們走了哈!”
“慢走啊,別慌,早去早回啊!”
“啊哦。”
“慢走!”
……
姜秾則拍拍手打算回去補覺,這些嬸子們接下來,就要去清理菌包上壞死的菌柄和菌絲,再去給菌包灑水,好讓蘑菇開始下一茬的生長。
“各位嬸子,這些品相壞了的平菇和香菇,若是不嫌棄,你們就分了罷。”姜秾指着一籃子鮮蘑道。
栽培的蘑菇多起來後,品相不好的鮮蘑也多了起來,有時就會讓雇工們分些回去。按周翠娘的說法,與其吝啬後讓她們去偷摸我家的好蘑菇,不如時不時
地分出去些品相不好的,你好我好順便人情也有了。
“嫌棄什麽啊!再怎麽好看,吃進肚子後再拉出來都是一個樣兒!”
“理是你說的這個理,但怎麽就是那樣惡心人呢?秾娃兒好白嫩乖巧一娃兒,你這話可別教壞她了!姜家厚道啊,這些鮮蘑我們就分了。”
“多謝秾娃兒啊,有時間碰上了,在嬸子家來吃飯啊,嬸子給你做清炒菇吃!”
……
“嗯,好的,不必謝,有機會就去……”姜秾答應着。
與熱情的嬸子們告別後,姜秾就提着一籃子品相有損的平菇和香菇,往村裏走回去。
她進村後沒直接回家補覺,而是繞了半圈來到沈家。
沈甜剛起床,正在院子裏嚼柳條刷牙——從姜秾那裏學來的。
嘴裏是苦澀中帶點清香的柳汁,然而她只嘗着苦味了,于是刷牙時苦得皺着一張臉!
“大佬早……秾姐早!”幸好嘴裏含着柳條,說話不清,不然差點就把小心思喊出來了!
牙齒也刷夠兩三分鐘了,于是就拿起一旁的竹筒杯漱了口,一下搞定後就‘嗒嗒’的上前去迎接。
“早。今早我們采摘了蘑菇,有不少品相不太好的,只能留着自家吃,我給你送點來。”
姜秾看見一旁的凳子上有個籃子,就走過去把提着的一籃子鮮蘑往外分,兩樣都分出來一半了才停手。
“秾姐夠了夠了!分給我這麽多,你自己都只剩那麽點了!”
沈甜真是感動慘了!這是什麽面冷心熱還大方的神仙大佬啊!一籃子蘑菇,就分出一半給她!
先前為了感謝她幫忙做了冷吃兔和紅燒板栗炖野豬肉,就送給她二指寬得有一斤的半條野豬肉,是一點便宜都沒占去的!
這時,沈甜的阿娘齊四娘從屋裏出來,一看是姜秾就露出了笑容:“秾娃兒,這麽早啊,進屋來坐會吧!口渴喝水不?”
姜秾婉拒:“沈嬸早,這會口不渴,也不進屋坐了。我只是來送點蘑菇,站會兒就走,稍後還要回去補覺,沈嬸不必管我。”
齊四娘的年紀看着還不到三十,相貌比一般農婦好看許多,想來以前更加的風華标致。不過除此之外,她就是一個臉上和手上都可見風霜和愁苦的普通農婦。
“甜甜,你快去把臉洗了、頭發梳好,再把腳上鞋子給穿好,別給我拖着鞋,走路‘嗒嗒’的哪好聽了?!”
沈甜朝姜秾擠了擠眼,就又‘嗒嗒’地走回去,三兩下洗了臉,把頭發梳好、一邊紮了一個揪揪。
彎腰把鞋後跟提起來,穿好了鞋子後,就又湊到姜秾身邊來。
沈甜撥了撥自己的雙丫髻,然後又猝不及防地戳了一下姜秾的發包,然後又戳了一下……
最後忍不住撲哧一笑:“跟個哪吒頭一樣!秾姐這樣紮着頭發,好可愛~”
沈甜摸清了姜秾輕易不計較的性格之後,就大膽很多了,時不時就要皮一下,不皮不開心!
“……”不管內裏是否為成人,難道一旦呆在一具年輕孩童的殼子裏後,就會變得調皮幼稚?嗯,看來是的。
“我回去了。”說完,姜秾就挎着籃子,身板挺直地往外走。
“唉唉!!秾姐,再玩會兒啊~”沈甜只差手上沒揮一塊香帕了!
等姜秾快走出院門了,沈甜才揚聲說:“秾姐!我待會兒做涼拌菇,加了芥辣、花椒油和姜蒜的麻辣涼拌菇,待會兒給你送一碟去啊?!”
“好。”姜秾回頭答了一聲,就轉身走了。
“哈哈哈!秾姐慢走啊~”
等到姜秾回家了,姜雙五才把姜金小豆丁交給她,然後拿上鐮刀出門砍柴去,臨出門前說了聲:
“你們阿娘把早上和中午的饅頭,都蒸好了放着呢。早上的溫在鍋裏,中午的你燒把火,蒸熱了再吃。”
“嗯,曉得了。”
小豆丁規規矩矩地站在他阿姐面前,仰着頭:“阿姐,吃早飯。”
姜秾低頭和小豆丁對視片刻,然後商量道:“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立即就吃早飯,二是等你甜甜姐做的涼拌菇送到了,再吃早飯。你怎麽選?”
“選二!選二!”
“那好,等甜甜的涼拌菇送到了,我們再吃早飯。”
小半個時辰之後,在家吃完早飯沈甜,端着一碟麻辣涼拌菇到了姜家。
麻辣涼拌菇就饅頭,好吃得讓姜秾姐弟兩比平時多吃了一個饅頭!并且,也讓小豆丁粘着沈甜不放了……
沈甜也喜歡大佬這個聽話乖巧的弟弟,看他粘着不放,“秾姐,你補覺吧,我把金娃帶去我家玩,等中午時再送回來。”
“好,麻煩甜甜了。”姜秾沒有多客氣。
小豆丁跟着沈甜到她家玩去了,姜秾吃飽喝足,就關上院門和大門進屋補覺去了。
而此時,已經到達縣城的夏五斤和周翠娘,與袁屋雜貨的袁老板和另一個不知名管事,圍繞着新出的香菇談得正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