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原來那何二爺是個喜歡抽煙喝酒的,而且一喝了點酒,話就特別多。別人一問他,他就全部和盤托出。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門生意,他清醒後也後悔莫及,深怕今後沒有這麽好的生意做了。

很快,生産隊陸續有人借着給蘭芝送蘿蔔的機會過來看情況,嘗了蘭芝的炸蘿蔔丸子,都問着蘭芝拿貨。蘭芝均按六分錢一袋賣出,至于他們拿去賣多少,就看他們各自的本事了。

年輕些的就結伴去縣城,城裏人多而且出得起價,這麽一包小吃在縣城賣到兩毛都有人肯掏腰包。嘗到甜頭後,來蘭芝這邊拿貨的人越來越多,炸蘿蔔絲丸子的銷量一天比一天大。

蘭芝又趁機研究出了新的小吃,除了炸蘿蔔絲丸子,還有蘿蔔絲餅、素炸丸子、炸豆腐丸、炸豆渣丸子等,有單獨包裝,也有混在一起包裝的,價錢都一樣。

這類小吃都是就地取材,澱粉、雞蛋、蔬菜等在農村根本就不值錢,但每天有大量菜丸子和豆腐産出,原材料的消耗也非常大。

來她這裏進貨去賣的人在回來的路上也會沿途收購一些便宜的蔬菜,運回來又賣給蘭芝。這樣來回都有賺,一天下來竟然比農村給人做幫工的工匠師傅還要賺得多。

蔬菜倒是好辦,家家戶戶都有,但油卻不夠用,蘭芝又向這些進貨的人高價收購油。還好這群人各自跑的地方不一樣,只要她開口,大家從各個地方幫她買些菜油和豬板油回來,還是夠她用了。

楊二嫂見蘭芝那邊雞蛋消耗大,而且收購的價比集市上還貴那麽一點,便直接在山林裏搭了個雞棚,又多敷了二三十只小雞。

也有人眼紅蘭芝生意做大了,賺的錢多,想偷師學藝自己回去做,老六媳婦和丁家媳婦就是其中之一。這兩人經常借着各種名義過來觀看,惹得劉二娘和老七媳婦意見非常大。

蘭芝聽她們私下裏抱怨,又莫名好笑。她穿越過來在這裏生活了一段日子,農村的日常除了農活就是家長裏短,鄰裏之間的摩擦常有,有時候也不見得是多大的事,但相互間卻能置氣很久。

就拿楊家這幾兄弟來說,老六和其餘幾房的關系都不怎麽樣。老六是個木工,仗着有一門手藝,頗有點瞧不起人,和自家兄弟之間也算計得非常精,幫自己兄弟做事也和外面收一樣的價。楊大娘那邊要是遇上點什麽事找他們兄弟,老六又很會鑽空子地以要外出幹活,忙不過來為借口,最後這些事就落到了其他幾房身上,主要還是老二和老七兩房人頭上。

像大房的楊老大雖然不在家,也沒幫忙做活,但楊老大每年有上交贍養費給楊大婆,也沒什麽好說的。老六兩口子斤斤計較,惜錢如命,甭想從他們身上拔下一根毛。

轉眼就到了入學的時間,蘭芝親自送三個小豆丁去上學,和學校的老師打了招呼,晚上又給這三個孩子複習功課和檢查作業。他們最初還是有些膽怯,尤其是小梅小英,平日在家很少出門,性格很內向,蘭芝親自送了幾天,又給學校老師和同學都貼心送了小吃,讓他們多關照。

沒過多久,他們倒都适應了。楊大嫂和劉家都有小孩上學,蘭芝之後就讓三個小孩子跟着那些大一點的孩子一同去學校。

現在業務擴展了,三個小孩也入了學,家裏只剩蘭芝和劉二娘兩人,人手嚴重不夠,蘭芝便又請了楊大嫂和老七媳婦過來幫忙。這兩人雖不及劉二娘手巧,做活卻老實靠譜吃得苦,蘭芝交給她們也放心。

Advertisement

連續晴了十多天的天空下起了綿綿細雨,又到了倒春寒的時候。

蘭芝的草棚一遇上這樣的天氣,就成了天上下大雨屋裏下小雨,幾乎每個房間都會有那麽幾處漏雨的地方。

現在農村的房子多是瓦房,也有像蘭芝這樣草房,和多年後的小樓房不一樣,瓦房和草房每年或隔年都會翻修屋頂,把漏雨的地方補上。瓦房要把亮瓦擦幹淨,屋內會亮堂,也要把碎掉的瓦磚換成新的;如果是草棚,則要在漏雨的地方加蓋幹谷草。

但是劉蘭芝這房子已經三四年沒人檢修過了,也難怪處處漏雨。

不過這并沒有抵擋住房間裏面的熱鬧氣氛,下雨天很多農活都沒法做,金溝村的人便都聚在了蘭芝這邊,看劉二娘炸丸子。

劉二娘在美食方面很有天賦,蘭芝給她說過幾次,她就能做得像模像樣,而且味道不會差。

蘭芝當初承諾要把自己會的都交給他們,在這些人面前也從未有藏私的意思。她做的這些素食小吃原材料都是家家戶戶有的,做起來并不難。丁家媳婦和老六媳婦看蘭芝賺得風生水起,也分外眼紅,都覺得自己要學會了肯定也能賺大錢。

一群人在蘭芝這邊嘗了不少丸子,丁家媳婦和老六媳婦回家就搗騰去了。不過做美食這門活,看似簡單,同樣一道菜不同的人做出來就是不同的味道。

她們都是窮慣了的,平日裏做飯炒菜都節省習慣了,王定英舍不得用新鮮豬油,就把陳年油拿來炸,結果那油當初摻了臘肉油進去,做出來的味道可想而知。丁家媳婦則是因為家裏下蛋雞少,舍不得多加雞蛋,做出來的味道和蘭芝那邊做的天差地別。

不過好歹是做出來,味道差點那就降價賣,兩人趕集的時候都不約而同背着自己的勞動成果去了集市。到散場的時候,兩人連成本都沒賺回來,到家後還被自家男人說了一通。

劉家的母豬前段時間生下了一窩小豬崽,現在小豬崽已經一個月大了,劉家兄妹見蘭芝這邊每天剩下的菜葉子菜皮和豆腐泔水也不少,便送了一對小豬給蘭芝。

蘭芝盛情難卻,不過她想養豬倒不是因為每天浪費的菜葉子和豆腐泔水,而是糞池的糞水不夠。豬糞是很好的有機肥料,尤其是在這種化肥種類單一的年代,她看街上都沒化肥賣。雖說她的空間試驗站中也有不少化肥,但那裏的東西對她來說是不可再生的,她還想留着今後做些實驗用,不能随便拿來浪費了。

蘭芝按照市價把豬崽的錢親自給劉老太爺送過去。

劉老太爺卻客氣道:“蘭芝你未曾把我們當外人,讓大鵬賺了那麽多,又教會家芳學了那麽多手藝,要不是你,我們現在哪能吃得起肉,穿得起這些新衣服?這豬崽的錢,你就別再送來了,我們都是一家人,這拿來拿去的,就顯得生疏了。”

劉太婆也慈眉善目地笑着說:“是啊,我活到這個歲數,也沒想着還有這麽一天。我這身衣服正是大鵬兩口子去城裏幫我買的,這好料子的衣服就是不同,我穿着一點都不冷了。以前那些舊棉衣,穿着又死板又厚重,不活動不說,半天都穿不暖和。”

兩位老人年紀大了,受不得一點風寒,劉家的兒孫雖然不多,但個個孝順,整個家族也和睦,比楊家勾心鬥角的衆兄弟團結多了。劉大鵬夫婦賺了錢,也沒私藏,大半都拿出來一家子開銷,只存了少部分當私房錢,劉二娘的工錢也是如此。

劉家一直都是金溝村過得最好的,現在更是,因此還讓楊大婆背地裏嘀咕了很久。

蘭芝見他們這樣堅持,便也沒再客氣了。

現在每天進出金溝村的人越來越有多,也曾有人私下研究過這些炸丸子,結果都放棄了。一來他們不知道配方,味道做不出這麽好,二來他們算下來自己做的成本竟然跟從蘭芝這邊進貨賣相差不大,還更消耗自己的時間。

丁家兒媳和老六媳婦上次吃了虧,也不自己折騰了,都從蘭芝這邊拿現成的貨去賣。

這日,風和日麗,蘭芝正在翻門口那塊菜園土,她準備今後在這裏搞點玉米試驗。

她剛扔下鋤頭,就見老六媳婦急匆匆跑過來,“五嫂!都什麽時候了,快別在這裏幹活了,五哥他回來了!”

蘭芝正幹得滿頭大汗,見老六媳婦又是那副神在在的樣子,便用棉毛巾擦了一把臉上的汗,“誰回來了?”

老六媳婦看上去比她還急,“五哥啊,你老公。”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