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從“追趕”到“超越” (3)
新找回‘積極進取’的态度。”他摒棄了中國是“血汗工廠”的看法:“我好像覺得,天啊,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真得加把勁兒,整個西方都要認識到亞洲正在發生什麽。”[20]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曾針對西方老是唱衰中國的問題撰文說:在未來十年,我們可能非但不會看到中國經濟崩潰,反而會看到一個天才的改革者團隊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這個團隊上臺後擁有巨大優勢,僅舉數例如下:全球最多的外彙儲備、全球最大的工業基礎、全球最好的新建基礎設施、全球最大規模的新興中産階層、全球最多數量的理工科畢業生。[21]
五、中美比較:此長彼消
過去30多年,中國迅速崛起,中國與美國的實力此長彼消,雙方的差距迅速縮小,在不少領域中國已經走到了美國的前面。中國對美國的“追趕”和“超越”首先體現在經濟總量上,然後體現在普通百姓擁有的財富上,當然,還有其他領域的“追趕”和“超越”。即使在美國仍然領先的科技創新領域,中國“趕超”的速度也相當之快。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在經濟總量上對美國的“追趕”和“超越”。“中國經濟規模将在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世界銀行在2014年4月底發布了這個根據購買力平價的預測。之前,2012年11月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了一個研究報告,也預計用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經濟總量将于2016年超越美國。其實,已故的英國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早就預測,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在2015年可能超過美國。更有甚者,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學研究所的薩布拉·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認為,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話,中國經濟在2010年實際上已經超過了美國,但更多的學者還是傾向于認為中國經濟總量超越美國的轉折點将在未來三五年內出現。
如果不用購買力平價,而是用人民幣與美元的官方彙率來計算,2012年,中國的GDP為8.3萬億美元,美國的GDP為15.6萬億美元,中國的經濟規模是美國的52.6%。經濟學家姚洋估計,如果中國的增長率能保持在7%,中國将在2023年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2011年5月,美國《福布斯》雜志預測中國的經濟規模最快将在10年內超過美國。渣打銀行也預測,到2020年中國就将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2010年發表的報告也預測,中國最早會在2020年超過美國。美國高盛公司在2008年預測,中國超過美國的時間在2027年。
總之,多數學者和權威機構傾向于認為,中國将在1至5年(按照購買力平價)或10年(按照官方彙率)內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将是中國崛起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也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一個主要标志,必将對整個世界的未來産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然而,我們在國內也聽到這樣一種聲音: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沒什麽了不起,當年鴉片戰争的時候,中國的經濟規模也是世界第一,不還是被人家打敗了?我在《中國震撼》中批評了這種觀點,英國當年打敗中國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還沒有成為一個現代民族國家,它沒有現代政府、現代經濟、現代外交、現代戰争動員能力。這種局面随着新中國的成立和朝鮮戰争的決定性勝利早已一去不複返了。
今天,中國對美國經濟總量的超越是在一種全新基礎上的超越,是在國家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意義上的超越,是在經濟制度、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意義上的超越。而且只要中國不被淺薄的西方話語忽悠,這種超越将是不可逆轉的。我們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世界最大的貿易國,最大的外彙儲備國。按照世界銀行的統計,在2007年到2011年的短短幾年間,中國的工業總産值就從相當于美國的60%左右,一躍到美國的120%左右,中國就這樣不動聲色地終結了美國自1893年保持的世界最大工業國的歷史。有歷史記憶的人都知道,美國當年工業總産值超過英國之時,就是美國全面超越英國的轉折點。
第二,中國超越美國還體現在中國百姓財富超越美國的進程已經開始。我在《中國震撼》一書中曾比較了中美兩國百姓的家庭淨資産,得出的結論是到2010年,中國大約已經有上億個家庭的淨資産超過美國家庭的中位水平。我當時使用的是美聯儲2010年3月發表的統計:2009年,美國中位家庭淨資産為9.3萬美元(約等于56萬人民幣)。《中國震撼》出版後,2012年6月,美聯儲又發表了一個新的調查報告,該報告是美聯儲每三年進行一次的美國消費者金融狀況調查(Fed’s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确認美國2010年中位家庭淨資産比2009年還要低,為7.73萬美元(約等于47萬人民幣),與最高峰的2007年相比,下降了38.8%(2007年的家庭淨資産為12.6萬美元,約等于76萬人民幣)。2012年,中國西南財經大學也推出了《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下稱《中國報告》),填補了中國家庭淨資産評估的空白。這個報告調查的數據來自中國28個省市自治區,2 585個市縣,根據人均GDP排序後分十個經濟水平層,以市縣人口數為權重,每層抽8個市縣,共89個縣級單位,所以這個報告與美聯儲的調查報告具有高度的可比性,特別是這兩個報告的比較年份都是2010年。根據《中國報告》,2010年的中國家庭淨資産總值已經超越了美國,按照2012年的官方彙率,為69.1萬億美元,比美國家庭淨資産總值(57.1萬億美元)高21%。這本身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報告的主持人比較謹慎地說:“公布這個數據一方面是‘立此存照’,我們第一次知道中國家庭資産總額超過了美國。這無論如何也是我們發展過程中一個裏程碑。其中房地産和長期的高儲蓄率貢獻良多。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提醒。日本在20年前就曾經遠超美國,1991年日本皇宮3/4平方英裏的土地價值曾經超過整個加州。希望20年後我們不是‘曾經超過’。”[22]
根據《中國報告》,2010年,中國城鎮家庭淨資産平均為247.60萬元,而美國家庭淨資産平均為51萬美元(約等于306萬元人民幣)。中美比較,美國略高,但差距已經不是很大。考慮到2010年之後,中國人的財富還在穩步增長,而美國多數人的財富沒有增加,所以今天中美兩國的家庭淨資産差距可能已進一步縮小。從賬面上看,中國農村家庭平均淨資産(32.20萬元)與美國家庭還有很大差距,但嚴格地講,這種比較的條件尚未成熟,因為中國農村土地價值的評估體系尚未建立。在中國已經進行了農村土地流轉試驗的地方,我們可以發現,農村戶口幾乎一夜之間就變成了香馍馍,許多城裏人對此趨之若鹜,因為農村土地有價值了,甚至價值連城了。中國正計劃用五年時間完成農村土地确權的工作,也許到那個時候,進行中國農村家庭淨資産與美國家庭淨資産比較的條件将趨于成熟。在目前這個階段,中國城鎮家庭淨資産與美國家庭淨資産的比較則更有意義,因為兩者具有高度的可比性,而且中國今天城鎮人口的總數已是美國國家人口的兩倍。
《中國報告》中的中國城鎮家庭淨資産的分布情況如下:
資産區間百分比
10萬元以下18.99%
10萬以上至40.5萬以下31.00%
40.5萬以上至100萬以下18.29%
100萬以上至247.6萬以下17.42%
Advertisement
247.6萬以上至1000萬以下12.50%
1000萬以上1.8%
從這個列表中,我們可以看出:2010年中國城市家庭中位淨資産為40.5萬,同一年美國家庭中位淨資産為7.73萬美元(約等于47萬人民幣),美國比中國略高。但我們從這個表格的後四欄中可以推斷出40%—45%以上的中國城鎮家庭淨資産可能已超過了47萬元,也就是超過了50%的美國家庭。考慮到這個報告統計的是全中國城鎮的情況,我們還有理由推論:在與美國人口規模相當的中國發達板塊,絕大多數家庭的淨資産已經超過了50%的美國家庭。在一個人口如此衆多、幅員如此遼闊、基礎如此薄弱的國家,在百姓財富增加上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而且這個成就還在不斷地擴大,這在二三十年前是難以想象的,我們有理由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這真是“我們唱着東方紅,當家做主站起來,我們講着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
當然,《中國報告》出爐後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議,批評者認為,中國名義上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國的1/10,怎麽可能出現中國家庭淨資産超越美國?但報告指出中國人家庭淨資産中70%是房地産,這些年中國房地産增值很多,而美國人的資産中房地産只占30%,金融資産則占到60%,金融危機導致金融泡沫破裂和地産減值,兩個國家百姓的資産一上一下,雙方差距顯著縮小,甚至開始逆轉。
這裏還有一個文化差異:美國從民衆到國家幾乎都是靠借貸超前消費的,美國的國債已經超過了17萬億美元,攤到每一個美國人,接近6萬美元,個人的各種借貸加在一起,估計至少也有6萬美元。中國人買車大都是自有資金一次支付,而美國人買一支圓珠筆都喜歡用信用卡支付。家庭淨資産的計算要剔除所有的債務,這樣一來,美國家庭的淨資産比人們想象的要低很多。坦率地說,假如中國人也可以并願意像美國人那樣借貸消費的話,人均也借貸個10萬美元,而這些借貸的一半又可以轉化為GDP,那麽中國也可以,至少在名義上,一夜之間成為發達國家。當然,中國不會為這種虛名所累。
這也促使我們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如何來準确地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和質量?如果我們把GDP與一個國家的資産負債表聯系在一起,恐怕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這就像一個公司,它的産值是100萬,但它的債務是500萬,而另一個公司,産值是80萬,但債務規模只有30萬,究竟哪個公司更健康、更強大呢?
批評者還認為中國人增值的房産中含有大量的泡沫,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有人認為中國房産泡沫很嚴重,有人認為中國房産泡沫幾乎沒有。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中國有些地方房産泡沫很嚴重,有些地方則沒有多少泡沫。
此外,一個國家的房價與一個國家經濟的實際規模應大致成正比,而經濟的實際規模,恐怕要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才比較靠譜。官方彙率的計算主要考慮“進入貿易的大宗商品”(tradable goods)等因素,而房産的特點是它一般不進入外貿。如果按照購買力平價來計算,中國今天的經濟規模已接近美國,也就是接近3個日本的規模,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特別是中國發達板塊房價抗跌性可能比較強。
中國房産還要考慮傳統因素。中國的民調顯示,多數中國人認為沒有自己的産權房,自己的幸福感就要大打折扣。如果上海2 500萬人中2 000萬人都想自己購房,上海的房價要下來也不容易。我們過去說房産有商品屬性,所以就開始了住房改革,開始了大規模的商品房建設。後來房價高漲,引來不少民怨,我們又開始強調房屋的社會屬性和政治屬性,開始興建廉租房和經适房,開始房産調控等。但我們恐怕或多或少忽略了中國住房的傳統屬性,也就是多數人都希望擁有自己的房産,背後是中國作為文明型國家的一種農耕文化的傳統。
農耕文化對土地和土地上的房子有一種眷戀。一個傳統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的相對穩定性,我們要與它一刀兩斷不容易,比較好的做法是趨利避害。我曾提出過一個思路:能不能利用房産的傳統屬性,把房産和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帶動國家的經濟轉型、産業升級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帶動美麗中國的建設。我的基本思路是在經适房與商品房之間築一個牢牢的防火牆,如果你開着奔馳、寶馬去住經适房,我們要依照法律嚴懲;但在商品房的範圍內,我們推動政策傾斜,鼓勵商品房與高科技結合,與環保産業結合,與新能源結合,與循環經濟結合,與我們經濟結構調整的大目标結合,與新的生活方式結合,為什麽房産只能是低端的傳統産業呢?政府對這些商品房征稅,并用稅收來推動經适房的建設。如果能夠這樣做,我們不僅能解決低收入人口的住房問題,也能讓民間的富餘資金有更多的去處,并逐步确立中國綠色經濟在全球的領先地位,使我們不僅在住房自有率上超越所有西方國家,而且在綠色居住和綠色經濟方面,也超越西方。歷史留給中國這樣一個機遇,看我們能不能抓住。
第三,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追趕和超越的步伐也在加快。英國《自然》雜志2014年1月9日載文:中國研發強度超過歐洲。中國以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向科技斥資,中國首次在一項關鍵創新指标上超過歐洲:研發資金占GDP的比重。根據經合組織的研究結果,2012年中國将其1.98%的GDP用于研發,剛好超過歐盟28個成員國1.96%的總體比例。數據表明,中國目前的研發強度是1998年的3倍,而歐洲幾乎沒有增長。
根據學者李曉鵬的研究,從2008年到2012年的四年間,中國的研發經費增長了123%,平均每年增長22%,遠高于同期GDP增速。相比之下,美國受制于金融危機和“財政懸崖”的影響,研發經費沒有增長,甚至有下降的可能。如果中國在2013—2018年的六年間年均研發經費投入增加速度超過美國16個百分點,就可以在2018年實現研發總經費超過美國。這是以美元計價的對比,如果把人民幣升值的因素考慮進去,這一目标将更容易實現。也就是說,中國在科技研發方面的投入也将超過美國。
李曉鵬認為中國持續不斷的人才培養和經費投入是卓有成效的。中國的科技實力迅速提高。在科技發明方面,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2011年的報告指出,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專利申請國,占了全世界比例的1/4。中國的中興通訊公司(2836件專利)超過日本的松下(2463件),成為全球最大的公司申請人。排在第三位的則是中國的民營企業華為,把它的主要競争對手美國高通公司擠出了前三。
最近一兩年,中國在一些前沿科技領域的國際首創性成果,開始不斷湧現。包括諸如世界首個半浮栅晶體管、首臺量子成像三維相機、首臺200千瓦層流等離子體束設備、首個拟态電子計算機、世界上運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2011年的天河1號和2013年的天河2號)等等。這在以前是從未出現過的。從科研論文發表的分布情況來看,各個主要領域都在齊頭并進,并不是某個子課題單兵突擊。這些首創性成果的出現只是冰山一角,說明隐藏在水面下的實力已經積累得十分雄厚。2010年,中國在國際實驗室合作組織(ILAC)互認協議框架下被認證的實驗室數量超過5000個,居世界第一位。在經費和人才的支撐下,中國科研工作者經過多年持續學習和積累,已經到了在諸多方面趕超西方的臨界點。未來五年,在高精尖領域中國首創的成果,可能會出現爆炸性增長。[23]
美國媒體最近報道了中國于2014年1月進行了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驗。美國國會參衆兩院多名議員和資深官員發聲對此表示“擔憂”。美國衆議院軍委會主席說:“中國似乎正在超越我們。”他認為,高超音速飛行器是中國使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失效的項目之一,“這是非常嚴重的”。美國情報專家格拉福瑞德稱“高超音速武器不僅僅是一項先進技術,它将改變游戲規則,具有戰略性的意義”。美國一些參議員認為,由于金融危機,美國防務經費削減“已經削弱了美國科技領域的優勢,中國和其他競争者正在迎頭趕上;在某些領域,例如這一個(高超音速飛行器),他們似乎正在超越我們”。[24]
一些人很關心中國人什麽時候能夠拿到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和平獎與文學獎受意識形态影響太大,充滿争議,經濟學獎也争議不小,自然科學獎則争議較少),其實西方人獲得自然科學的諾貝爾獎較多的背後,是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在科技、經濟等各個領域內全面領先世界兩百多年的大背景。中國人能夠安心下來搞科研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實屬不易。我們可以預計在中國綜合實力全面趕上并超越美國的大背景下,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和刻苦精神,中國人獲得包括諾貝爾獎在內的各種世界科學大獎的局面将在未來幾十年中不斷出現。《自然》雜志最新出版的指數顯示:從《自然》系列期刊發文的數量看,2013年中國科學院首次超越了日本東京大學,位居亞太地區第一名,而東京大學是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最多的地方,從大趨勢來看,這個成績可能是具有裏程碑意義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