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3)
是一番勝境。石階上坐落着古老的廟宇殿堂,背後就是隐隐惠山。西竺留痕,這四個字仿佛讓人看到了西方之境,在藍天白雲之下,覺得自己竟是這般的渺小。不敢行走,坐在石凳上,只是靜靜地觀望,觀望這兒的一切。
明窗幾淨,這兒似乎從來都沾染不到塵埃。就連屋頂的青瓦都清澈無塵。我喜歡看微翹的檐角,那樣孤傲地眺望遠方。喜歡看一扇扇或開或關的雕花古窗,那形态各異的花紋,精致唯美的雕工,讓人做着江南的夢。雨打芭蕉的黃昏,那些僧者又會以何種心境推窗聽雨?明月如霜的月夜,他們又會以何種姿态臨窗觀竹?這樣想着,未免有些詩情畫意,只是我相信這些意象曾經一定有過,而今也依舊留存。
回頭是岸,我沿着舊路尋回,又過一重石門。一棵六百餘年的古銀杏坐落在廟前,它歷經風雨的洗禮已落下滄桑痕跡。據說這是當年寺裏一個小沙彌種的,人早已湮沒在歲月深處,而樹卻會流經千年。生命之于生命,原來也是這樣的不能平等。樹上垂挂着許多的銀杏果,一種無法觸及的沉甸。陪伴這棵古銀杏的也只有旁邊亭子裏的聽濤石,它們相伴了這些年,見慣了人世的風霜。
一座高聳的禦碑,雕刻着當年乾隆游惠山寺品二泉留下的詩句。這位閑雅的皇帝曾多次下江南,慕着這方山水靈逸的寶地。恍然間,我仿佛看到這位帝王雍容華貴的背影。那錦衣搖扇、風流倜傥的才子,是乾隆嗎?他走出了鎏金大殿,來到江南,這兒可有他失落的夢嗎?
當我看到四大天王才知道自己朝着反的方向走了一次惠山寺。從後殿穿到前殿,其實并沒有什麽不同,走進與走出也只是在一念之間完成。我向前,是走出?我回頭,是走進?門前水缸裏養着的蓮花,選擇了沉默。
寄暢園
雨中游惠山寄暢園
清·乾隆
春雨雨人意,惠山山色佳。
輕舟溯源進,別墅與清皆。
古木濕全體,時花香到荄。
問予安寄暢,觀麥實欣懷。
又是一重門,人生是否有這樣一重門,走進去可以不再出來?原來我的思緒還停留在剛才“不二法門”的四個字上。
寄暢園本是秦氏家園,想來這戶園主定是擁有萬貫家財,才得以在此暢快豁達地寄情山水。園林的風格屬于明清時代,雖歷經幾百年的風雨,卻依然保留得完整無缺。水榭歌臺,雕樓畫舫,還是舊時江南的景致。
回廊曲折,沒有目的地行走。兩旁栽種着翠竹,陽光透過青瓦灑落在石徑,我始終踩不着自己的影子。
有幾間狹小的書院,壁上挂着幾幅寫意古畫。畫中的景致便是江南,層層疊疊的古老民宅,臨水而建,圍山而修。長長的古橋沿着不知名的地方伸展,幾葉小舟順江而流,我覺察不到他們将停泊在何處。象征着錫惠的古塔坐落在山巒之巅,靜靜地俯視着那條流淌千年的運河,俯視着無錫古城的繁華背景。望着先人遺留的寶墨,游蕩在古與今的邊緣,那些古老的文明已傷痕累累,仿佛眼前的一切都是被粉飾過的平靜。而我無力揭開這表層的景象,讓歲月的峥嵘袒露在面前。
Advertisement
不若沿着水流的聲音繼續行走,或許會有更美的發現。層疊的壘石,堆砌成形狀萬千的樣式,這些壘石,是自然的巧奪天工,還是人為的修整?生命的美出于自然,可倘若沒有任何的雕琢,也許自然也會變得索然無味。畢竟自然的景物需要一顆自然純粹的心去欣賞,試問,這樣的心世間又存留着多少?
我擇一塊清涼的石幾小坐,看水中的鯉魚自在地游弋。它們常常可以享受游人帶來的美食,不必擔心世人的網羅捕撈。只是它們也許會厭倦這一小塊淨土,寧願随波漂蕩在江河湖海中,過着自古以來平常的生活。魚兒如此,人亦如此,世間萬物皆如此。
曲徑婉轉,石壁上雕刻了許多古時名家的書法,不同的字體蘊涵着他們不同的心性,那些深深淺淺的雕刻遮掩不住他們起伏的人生。每一行文字,仿佛都可以看到他們生命的縮影。也許先人們并不曾想到,若幹年後,會在這裏做一次風雲的聚會。
古木參差,園林的深處更是清幽。穿過回廊,走過石橋,池中灑落一些伶仃的樹葉,任水漂浮。落葉仿佛總是和秋季相關,待葉落盡的時候,這兒又是另一番光景。我能做的,只是待大幕合起,人去園空時,寂靜地冥想。
在山洞溪澗輾轉,待走出,又回到來時的路。人生永遠只是輪回,從起點到終點又歸為起點,由平靜到喧鬧又歸為平靜。寄暢園也是這般,經歷過繁華與衰敗,繼而又有不同朝代的人去修整。我看到那些翻新的古建築,許多的工匠正熱忱地敲打堆砌。若幹年後,青磚黛瓦都會漸次地更換,再也不是當年的舊物。那時來尋夢的人,又還能尋到些什麽?
再看一眼屋檐上的石蓮花,我要離開。我知道,這裏還有許多的門,不曾推開,人生難免有錯過,我無須刻意去執著。
天空飄起了細雨,秋天總是給人涼意。踏出厚重的門檻,我在想,不知園子裏還收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不知誰的衣衫還晾曬在雕花的窗外?
我撣去發梢的那縷雨珠,沉凝片刻,不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