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

1.元夕踏燈

新歲鋪來,錦繡河山若夢;東風初起,一片神州同舞。雪花凝于元春的毫端,輕輕漾開一軸脂翠嫣紅的畫卷。南飛的燕子劃過澄淨的天空,留給大地一派鮮妍的意象。十五元宵佳節,流淌在華夏文明的記憶裏,成為民族血液中不可缺少的輝煌片段。千百年來,明月的圓滿是溫馨的風景,燈籠的火紅是元夕的主題。

火樹銀花不夜天,龍騰獅舞鬧元春。元宵節別稱上元節,也稱燈節,燃燈的風俗起源于漢朝,到了盛唐時期,觀燈賞月的熱鬧場面更是盛況空前,上至皇宮紅樓,下至長街闾巷,無不張燈結彩,焰火沖天。梨花般的瑞雪,在華燈朗月下紛紛地飄灑。穿行在熙熙攘攘的路人中,氤氲着元夕燈節“人約黃昏後,月上柳梢頭”的幽幽古意。更有那賞燈吃湯圓的傳統文化,流經千年的風雪月夜,一直延續至今。

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随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東風陌上,璀璨煙花吹雲散,皎皎明月逐人來。一絲向暖的春意在梅端悄露,團蕊素萼,疏影臨風,恍若盛開在盈盈畫卷裏初醒的古典美人。葳蕤的裙裾飄逸着婉轉的弧度,似水的年華搖曳着靈性的風姿。浩瀚長空下,那漫天璀璨怒放的花燈,紛紛墜落的可是當年唐詩裏的一剪蕭蕭韻事。

新月當空,一水隔塵,江南江北燈火如晝,河山盡處,萬戶升平。遙望古老的星空,輕輕掠過煙霰薄霭的粉塵,一輪明月見證了當年的元夕佳景。那些詩風詞韻的夜晚,閃爍在芬芳的夢境裏。從夢裏出發,行走在燈火繁華的長安街巷,姹紫嫣紅的光影明媚奪目。來往游人賞燈猜謎,遙挂在中天的明月也顧盼生情。香車寶馬裝載着一個人的光陰,兩個人的歲月。煙花樓畔又是何處的歌女,碎玉一般玲珑的歌喉,唱斷梅花風聲的過往,唱盡明月氤氲的從前。

正月十五夜月

唐·白居易

歲熟人心樂,朝游複夜游。

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

Advertisement

無妨思帝裏,不合厭杭州。

雲蒸霞蔚的春光,燈火輝煌的水畔,溫潤的春風似一抹綢緞,洗盡天涯旅人那風塵困頓的眼際眉梢。上元佳節的風華應和了這安逸绮靡的江天水色,樓臺的笛音清如高天的鶴唳。忘卻冷暖的世态,莫再辜負這美景良宵。回望那帝王的故裏,該變遷的一切已有了變遷,只是這樣的變遷擋不住魂牽夢萦的思緒,擋不住流水千山的輾轉,擋不住錦繡河山的瑰麗。

雲煙舒卷,光陰迢遞。這位多情的詩人在長安酒肆吟詠佳節的詩謎,如今又在西子湖畔觀看寥落的星辰。長安歌泠泠,西湖水潇潇,一輪江月滿襟懷。從江北到江南,他終于掙脫紅塵的藩籬,将仕途的惆悵相忘于風雨江湖,将飄然的詩情化作了流水弦音。

明月随雲轉,思緒已千年。一泓深邃的碧瀾滌蕩悠遠的心,曾經燦爛的文明火焰将如煙的時光照耀得更加明媚多彩。舉起夜光的杯盞,醉聽明麗的笙歌,且別了江天風月,岸雲寒雪,回歸那千紅萬紫的時節。

生查子·元夕

北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元夕的燈火照徹明淨寥廓的銀河,隔江的月色隐現楊柳依依的風情。去年人約黃昏的故事已成過往,今年明月花燈的景致依舊如昨。還記得,那葉漂浮的小船,停泊在江邊的柳下;記得粲然的花燈,掩映着兩個人的光影沉沉;記得折梅寄情的佳人,吟詠着文字的馨香。命運如一段繁華的绮夢,将時光粉飾成胭脂的色調,在那燭影搖紅的夜晚,醞釀着明媚幽雅的情懷。

昨天的記憶還流淌着淡淡的餘溫,即使夢回從前,也只是尋得一縷風月無邊的詩境。莫如,在這佳節良宵,獨自斟一盞情誼濃濃的瓊漿,裝滿春風的祝福,送與遠方的故人,送與白雲的家鄉。讓那如風的過往,随着似雪的瓊花,唱一阕宋詞的婉轉,歌一曲歲月的清音。一夢華胥,河畔的櫻花已盛開過幾座橋頭?今夜,有誰醉心游覽于岸上明月垂柳的風景,卻忽略了腳下落花的輕痕。

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輪明月,打開黃昏的山水畫廊,映襯着婆娑的花燈樹影。剛剛滑翔過大雁的長空,留下一串銀白的光暈,若隐若現的痕跡好似往昔的歲月。宋朝的月亮沒有背負太多歷史的重量,更多的是浸潤着溫婉似玉的清涼。

春風洇開鵝黃嫩綠的畫卷,一枝梨花帶着昨夜的雨露簌簌地灑落。這比水紋還要綿密的元夕情愫,徐徐地淌過許多純淨的心靈。車馬碾過芬芳的路徑,盈盈的笑語溫暖了料峭的寒春;明月照耀流水的溝渠,零落的花瓣傳遞着冰雪的相思。

紛繁的街巷,有柔風吹拂飄逸的裙裾,發出環佩和璎珞的叮當聲,那個帶着前世盟約的女子在水濱雲端行走了多少年?輾轉在如流的人群中,驀然回首,那尋尋覓覓的身影,已在闌珊的燈火處,在傾斜的月光中。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缃釣蹑,向阿母低低說。姮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一些寒梅穿過飛雪,一些飛雪舞盡東風。輕煙過處,不絕的香塵在星光下淋漓地飄灑。一盞盞紅紅的花燈搖漾着元夕愉悅的音符,飛瓊過處,是流年似水的蹁跹,是韶華過眼的花痕。在明亮的夜中央,誰飲醉了一杯月光,誰輕別了多情的檀郎。轉身離去的時候,煙花在天空高蹈無邊地綻放。

晚風拂過細柳的簾幕,陌上寒煙薄雪,幾簇瑩亮的星子熠熠地訴說光陰流轉的故事。有位風華絕代的女子倚着梅花的心事,輕輕地走過石橋,歸來于蛩聲碎雪的柴門。那廣寒宮裏躊躇的月亮,阻隔了絮暖的春風,卻收藏了翠綠的年華。

皎潔的月色寧靜而溫婉地鋪向比蒼穹更遙遠的地方,曼妙的歌聲流淌在缥缈的心上。正是這樣良夜佳節的逶迤奇景,醞釀了塵世間美好的幸福,一種莺歌燕舞、春暖花開的幸福。一枝紅梅探入閨閣的軒窗,熠熠的燭光鮮活着誰的遐想。倘若還有無處安置的情思,莫如托付給那輪團圓的月亮。

要多少個芳菲明媚的春天才能夠催醒一場嫣然留笑的春夢,要多少鵝黃柳綠的開始才能換回飛瓊爛漫的結局。是誰在萬物舒卷的季節叩響了文明的音符,又将人間春色留給了蒼穹的明月,留給了近水的樓臺。在流光溢彩的街燈下,在花瓣盈香的白雪間,采撷佳節詩韻,寫意春風畫卷。

2.一雷驚蟄始

二月的驚雷催醒了沉睡的萬物,一只叫白鷺的鳥兒舒展着靈性的翅膀,掠過山巒水畔,停泊在姹紫嫣紅的春光裏。一些殘餘的冬天已經折疊,一些依依的楊柳正在抽芽。那春光明媚的河岸,走過潔淨的白雲,走過成群的牛羊,走過浣衣歸來的綠衣女子,也走過了逐漸恍惚的世事。驚蟄,這個二十四節氣裏最生動而又傳神的名字,是歷史深沉皺紋裏的清新記憶,又是收藏在春天故事裏的動人情節,它遺留着時光溫潤的痕跡,也流瀉着歲月遙遠的信息。

人類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裏歷經了無數次的變遷,唯有二十四節氣随着大自然的流轉依舊亘古不改。這個叫驚蟄的節氣,它淌過秦漢的風煙,穿越唐宋的明月,飛渡明清的籬笆,輾轉到今生的渡口。古人有雲:“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其含義是指在農歷二月,春雷始發,蟄伏在地下的昆蟲漸次地蘇醒,歷經寒冬的蛻變,複蘇在盎然生趣的春天。桃花紅,李花白,黃莺初啼燕歸來。青箬笠,綠蓑衣,田塍閑鴨列成行。驚蟄,是萬物蘇醒的時節,也是春耕忙碌的時節。

拟古九首(其三)

晉·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将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有一只破繭而出的斑蝶穿過紅塵的暗香,用她那曼妙的身姿多情地舞動陽光,飛過莊周的清夢,又飛過年輪的薄霧與禪寂的光陰。她随着這個叫驚蟄的節氣,從遠古的年代中逶迤而來,經歷多風多雨的季節,又總是在合時宜處悄然地回歸春天。

一聲犬吠,敲開了村巷的寧靜。行走在田園小徑,迷蒙的春雨浸染着閑淡的心緒。這條曲折的路徑,曾經被無數足印深情地叩擊過,又被許多鄉間故事淡淡地滋潤着。遠處的南山下,有一位荷鋤的隐者,以青山為骨,白雲為心,澗水為衣,吟詠着“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衆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的田園詩句。一聲驚雷,凝聚着大自然的雨露,拂醒了冬眠的蟲蟻,又舒展了縱橫的草木。和風細雨中,仿佛看到一抹虛淡的身影徜徉在絕隔塵跡的桃花仙境,他倚着春風的柴門,舉起明月的杯盞,守望一份不被風塵湮沒的傲骨。而我們只是山水畫卷裏那些穿花拂葉的過客,在驚蟄的二月,追尋人閑花靜的幽遠情境。

觀田家

唐·韋應物

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從遠古到今朝,一撥一撥的人在趕往春天的路上前行,他們走過爛漫的花叢,走過淙淙的溪水,也走過許多年輕的時光。在苔藓斑駁的路徑漫步,會不經意邂逅韋應物詩中的意境。“微雨衆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那些被季節閑置的田野,鋪疊在青天之下,擺放着春天的思想。有辛勤的農夫把犁耙深深淺淺地劃進泥土,以一種膜拜生命的姿态植入大地的靈魂。這一種勞作的姿态還是舊時的模樣,只是這一場春雨卻不是當年的春雨。它被歷史醞釀成瓊漿玉液,把清露送給流水的人家,把芬芳留給了春回的大地。

春雨初歇,留下清新溫濕的風景。它滋養千古又滋養今朝,它洗淨清風又洗淨白雲,它催醒了世間萬物的神奇靈韻。“屋中春鸠鳴,樹邊杏花白。歸燕識故巢,舊人看新歷。”王維詩中的燕子,穿過江南的畫梁,攜帶着生命的重量,拾撿起二月的杏花。只是這只由南向北的歸燕,它曾經追風逐雲,縱然飛過了泱泱的流水,又能丈量匆匆流淌的光陰嗎?翻過了年輪的新歷,又有多少美好的過往,被收藏在歲月的迷霧之中,永遠地沉澱舊事的芬芳?這些經久的記憶,仿佛是大自然曾經許給春天的諾言,在驚蟄開始的日子裏,悄然地醞釀着甜蜜的情懷。

絕句

唐·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在初春的堤岸,一只銜泥築巢的燕子,穿越季節的林梢,飛過芳草青青的田野和村莊。它輕靈的翅膀,掠過澄淨的湖面,撩開一幅春日融融的錦繡畫卷。“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就連經年流離的杜工部也放下了一身的風塵,選擇在浣花溪畔吟詠着清新的詩行。面對秀麗的河山、明媚的春光,他或許已經看淡了生命的花開花落,釋懷于天邊的雲卷雲舒。那一片絢麗的陽光,照亮了浣花溪畔明淨無塵的春景,照亮了水上鴛鴦那餘溫猶存的愛情,也照亮了杜甫一生的風雨路程。

讓如流的思緒停留在二月的渡口,在季節往返的輪回裏尋找着每一個驚蟄所遺留過的痕跡。古往今來,收藏了多少桃花流水的情誼,又醞釀了多少蠢蠢欲動的精靈?那些在天地間繁衍生息的鳥獸,憑着大自然賦予的靈性,翻開二十四節氣裏一頁頁春秋。那些青蓑衣、綠鬥笠的農夫,揮舞着堅實的鋤頭,鋤開腳下歷經無數朝代的沃土。那些吟春賞景的詩人,用濃淡各異的筆墨,書寫着時代裏清新婉轉的篇章。

置身于細雨中的樓臺,臨着浩蕩的江風,看那蒼茫的煙水,流經了春夏與秋冬,又湮沒了秦漢與唐宋,也打濕了歷史的昨天與今天。那一葉在水上漂浮的小舟,它前生是鳥,來生是魚,它越過春天的栅欄,潛入到歲月最深沉的角落。以後的日子,它依舊可以載動許多凝重的人事和風雨。

千裏莺啼,總是在春風醒轉的節氣裏将生命喚醒。驚蟄,這個被歲月漂洗得泛白卻依舊清新如初的節氣,這個令萬物為之蘇醒、為之沉吟的節氣,它穿越似水的流年,将月光挂在柳葉青青的枝頭,将芳菲鋪滿春意盎然的人間。

3.千秋清明

煙雨掠過歲月古老的城牆,夢境一般地流淌在江南杏花的詩情中。塞北孤煙在無邊的曠野間消散,一些青梅已成往事,一些時光依舊如流。秦漢古風吹過唐宋的天空,零落于今世的風塵中。回首處,山河共一色,日月照古今。在這個千紅萬紫的時節,可還有一位婉約懷古的詩人,在苔藓斑駁的雨巷中,在恣意輾轉的四季間,在落花流水的生涯裏,默默地吸納着清明的千古精魂?

拂動塵埃的風将斑駁的歷史漸次剝落,撥動文明的琴弦閃耀着銳利與溫婉的光芒。追溯到兩千五百多年前,晉文公重耳與介子推的故事依舊流傳不息。當年重耳逃亡在外,食不果腹,忠臣介子推割肉救主。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飲水思源,厚賞衆臣,獨忘介子推。輾轉多時才恍然記起,心懷羞愧,親自請介子推還朝受封。然介子推深掩門扉,攜母避至深山。重耳不得已縱火相逼,三日夜後卻見得兩具屍身,介子推扶柳而殁。後世為之祭奠,數日內不可動煙火,寒食清明便是由此相傳。沒有慷慨悲歌,亦無蒼涼浩嘆,只是為這傲然千古的靈魂沉吟至今。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順着歷史長巷在唐風宋雨裏穿行,于萬境的蒼茫中遙看古老的人文風景,一種滄桑在古今的時空裏彌散。“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人的這首詩,記載了清明時節,百姓寒食數日,最後王公分燭火的習俗。那些古老相傳的民俗,在唐朝的土地上清晰地流淌。山野樓臺疏落的楊花,近亭湖岸依垂的青柳,還有那一彎不施粉黛的明月,溫婉的弧度,清澈的光華,難道不正預示着大唐江山的清明繁盛嗎?

厚重的民族文化镂刻在留存的史冊裏,許多的記憶在山水中沉默。回到風輕雲淡的今天,去重溫消逝千年的風景,那些精致細膩的中原文化,在明亮的光陰裏逐漸地豐盈。置身樓臺觀江濤雲海,憑欄遠眺嘆奇峰險壑,薄薄的霧氣,籠罩着綽約的初春景致。“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杜甫的《麗人行》再現三月三長安水畔的香衣秀影。唐朝的繁華是真的繁華,浩渺無邊的山水,澄淨無塵的風月,就連踏野尋春的清明也醞釀着婉轉飄逸的詩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穿行在三月迷蒙的煙雨中,于曲折的路徑裏尋覓着過往遺留的淡淡痕跡。只是,涉過歲月寥廓的長河,就可以抵達彼岸嗎?在蒼茫的歷史面前,一句唐詩寫下了清明的主題。那個客行他鄉的杜牧,就是在煙雨古道中吟出“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千古惆悵。聽着時光流逝的清音,往者不複,一切恍然如昔。莫如歸去,歸去,在飛雁抹梢的寒林,歸去,在微雨滌塵的柴門。舉起邀約故人的酒杯,飲一盞杏花佳釀,與清明的春雨同醉。

唐代的瑰麗在明月疏雨中遠去,宋朝的存在是為了承載大唐雄風的盛世繁華,是為了傾瀉浩瀚千秋的淋漓墨香。春軒的煙雨打濕了芬芳的桃李,就像許多華麗的過往紛灑在青苔闌珊的角落。宋時黃庭堅有詩吟“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無論你是王侯将相、平民百姓,或是賢者愚人,千百年後,都只留幾叢蓬蒿,一處荒丘,隐沒在煙霧封鎖的山林小徑。歲月的更疊,一切都有了變遷,只是任憑鬥轉星移,那掩藏在歷史深處的風,依舊流轉在每一個明淨的季節,吹拂着那些古往今來過客的衣衫。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矶。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在璀璨流瑩的年代裏,就連歷盡滄桑的世事都是曠達明亮的。宋人張擇端用他細膩生動的筆墨潑染出北宋汴梁城的絕代畫卷,一幅飄香千載的《清明上河圖》融入了當年的錦繡河山、人生百态,古往今來攝獲了多少文人墨客婉轉的精魂,又留住了多少芸芸衆生贊嘆的目光。五湖已定,四海歸寧,清明時節的汴梁城清風拂柳,煙草連碧,摩肩接踵的人流粉墨登場,街巷河岸盡現一片姹紫嫣紅的人間春色。上至達官貴族,下到販夫走卒,普天之下共浴盛世和煦,世間萬物同驅春寒料峭。那绮麗的畫舫裝載着誰的風景,那曲折的江水丈量着誰的年輪。六朝更疊,興亡誰定?天下蒼生的命運定格在一軸宏闊的畫卷中,連同那個叫做清明的古老節氣。

歷史不能允許我們去忘記任何一段動人心魄的剪影。翻閱近代史冊,不知記載了多少正氣千秋的血色浪漫。為了民族的自由,那些革命先烈,忍把熱血灑紅塵,甘抛頭顱向昆侖。當我們在歌頌盛世豐饒、人民富足、安居樂業的時候,如何可以忘記那些簇擁時代的風雲人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狼牙山五壯士、歌樂山烈士、淮海戰役烈士,是那麽多沸騰的熱血和嶙峋的骸骨換來了今天的太平盛世。他們以豪邁的氣魄、博大的襟懷、崇高的姿态行經過歲月的守望,在烽火燃燒的天空裏劃下了凝重的色彩。那麽鮮明的昭示令黯然的清明時節,也頻添幾許回腸蕩氣的深韻。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莺。

春日裏踏青,清明時祭祖。行走在山野荒徑,思緒若浮雲一樣缥缈不定。爛漫的杜鵑紅鋪陳着季節奪目的色彩,可一句懷古的詩文卻讓人久久地活在記憶的糾纏裏。原以為只要人淡如菊,心中便可以平靜無波,然而歷史厚重如斯,如何能擺脫憑吊千古的情愫?細雨寒春,怎麽能淡忘那些如梭的過往?面對曠野中的森森古道,河岸邊的泱泱流水,深山裏的沉沉暮霭,仿佛天下物事盡攬其間,個人的那些一波三折的苦難也随着蒼茫的風煙隐沒離散。

從遠古到今夕,誰說抛擲一些風景便會得到更加明淨的風景,而得到的風景難道不是春花秋月、悲歡離合嗎?幾千年來,富貴權勢可以轟然倒塌,萬傾蒼池可以填為平陸,唯有凝重的歷史文化卻穩如磐石,風雨不動。那些傳承千載的節氣,碾過冷暖交替的歲月,流經朝代更疊的山水,穿越梨花帶雨的清夢,遙遙地逶迤而來。在乍暖還寒的今時,在煙霞未盡的河畔,放飛一只寫滿盛世常寧的風筝。

立高樓望世間萬象,時代無言地在山風中蕭瑟。江河不可逆轉,人事多費思量。在似夢似醒的人生行途中,過去與現在凝聚着同樣的力量,一個民族瓜瓞綿延、昌盛騰飛的力量。舊時風俗還在,魏晉唐宋的雕樓畫舫歷盡滄海桑田已化作雲煙,孕育了數千年的文明卻依然璀璨若銀河的星光,照亮了萬古清明的華夏大地。

4.魂兮歸來話端午

一只青鳥掠過遙遠的天際,溫婉的弧度,經一處岸芷汀蘭,又見它處郁郁蔥蔥。丹陽在水中泛起粼粼光影,鑼鼓催開了競渡的龍舟,汨羅江上百舸千帆,奔騰壯觀的端陽畫卷洇開碧水長天。誰的詩情贊頌過滔滔東逝的江水,又是誰的英魂常随日月輪回?及至秦漢三國的雲煙都消散,及至前朝舊事都岑寂。仰望蒼穹,卻有一個璀璨若星的靈魂,在寥廓的天宇深深地劃下一道千秋不滅的印痕。

歷史的風煙在時空裏漸漸地淡去,然而許多傳統的民俗卻依然遺留下深刻的印記。關于端午的由來,有着歷史書籍詳細的記載,也有着對先人的深情緬懷。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端午的來歷甚多,被廣為傳誦和認可的還是屈原那段悲情的血色浪漫。屈原生長在戰國時代的楚國,曾經一度很受楚懷王的重用,封他為三闾大夫。期間寫出流傳千古的佳作,與《詩經》齊名,開辟了民族文化的新時代。後遭奸人排擠,幾經颠沛,放逐天涯,于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汨羅江中。自那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就以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形式來紀念他。說那些競渡的龍舟是為了打撈屈原的遺體,而将粽子、雞蛋等食物,抛到江裏,是為了讓魚蝦吃了,不會咬到屈原的屍體。雖然只是傳說,但足見後人對屈原的緬懷和尊崇。

從秭歸的樂平裏起程,打汨羅江畔那塊屈原石旁經過,用詩情傳昭忠骨,用放逐天涯的腳步,丈量着屈原一生的坎坷命運。帶長铗之陸離,吾将上下而求索,亘古于青天大地。靜月流瀉在汨羅江畔,純白如雪,只有那出世的清靈之氣,才能彰顯浩然千古的忠魂。以蘭為佩,以荷為裳,縱然我察察之身,何以受物之汶汶,荪之不察。淙淙流水邊,可是他流逐的背影,徜徉在江畔青堤?蒼茫落日下,可是他愛國的熱情,燃燒了楚國的河山?屈原的歲月裏沒有春秋冬夏,只有一顆憂懷天下、挂念黎民的心,獨自在靜夜裏,對着江水吟嘆。

湘中

唐·韓愈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傳是汨羅。

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扣舷歌。

飛雲斷岸,不畏争鬥艱險,面對這浩然茫茫的江水,暮霭沉沉的雲山,先生,你可曾将欄杆拍遍?你堅持以峭拔的姿态仰望蒼穹,在這樣的高處,放逐的命運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嗎?既然選擇了身為萬民,一身何足惜?唯有以死付國,才能得以永生。你浪漫的詩歌鋪灑人間,愛國的情義感天動地。那如椽的筆墨接近底層的苦難,也接近社會和時代的良知,使正義的熱浪在廣闊的生活蒸騰,使希望的火焰在歷史的天空燃燒。

春秋的河流,沖洗陳舊荒涼的古跡,枕着月光的白石,磨不掉堅硬的棱角。數千年的過往,充滿無盡的變數與傳奇。天下物事,莫過于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然而,先生,你的骨血裏卻只有黎民蒼生,只有祖國山河。你雖不是那個年代的王者,卻用一生的襟懷關愛黎民百姓。你赤膽忠心支撐着那個行将覆滅的王朝,在黑暗的夜裏,上下求索着遠處的黎明。

魂兮歸來,也不能再看一眼,昨日的故土。只有留在江畔的柳蔭花塢,記住那俯身探水的清魂。雖然心系故國,水已齊胸,是否你還回眸,對天下蒼生留下難舍的牽念。先生,當你看到如今的太平盛世,看到黎民百姓在端陽佳節用各種喜慶熱鬧的方式将你祭懷,是否會感到由衷的欣慰?那汨羅江岸如流的龍舟,百姓人家門檐高挂的艾草,烏衣長巷飄散的粽子清香,還有街闾酒肆裏彌漫的雄黃燒酒,都是為了祭奠你一腔熱忱的忠魂。先生,你可知道,你一世的長眠,換得了天下百姓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午日處州禁競渡

明·湯顯祖

獨寫菖蒲竹葉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勞吊屈來。

魂兮歸來,你的行程就是到樂平裏的故鄉和回汨羅江的舊跡。當你徜徉在屈子祠,會想起那些遙遠卻又無法忘卻的過去嗎?幾千年前的日子裏,你又是否夢見過多年後這樣繁盛的情景?當年的楚家天下,已如東逝的江水。而你高貴的人格,卻矗立千秋萬載。沉舟側畔千帆,白雲走過青山。先生,是你用不屈的生命駕馭了千年的文明,用浩瀚奔流的思想、大氣磅礴的精神,奠定了華夏民族永恒的愛國情懷。

一曲終為絕響,尋覓千古知音。伫立在屈子的雕像前,來一段心靈的對話。就這樣,将七色散盡,将五音沉吟,在端陽佳節,邀你對飲。幾盞雄黃烈酒,一杯澆向黎民蒼生,一杯澆向楚國大地,一杯澆向汨羅濤聲。先生,你長發飄飄、楚楚衣冠置身于無邊的曠野,滿懷悲憤之情向蒼天與大地發出響亮的疑問——九十九個疑問,問天問地問鬼神。你正氣如長虹,爍通萬裏,貫穿古今。

屈平詩

宋·司馬光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

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

空餘楚辭在,猶與日争光。

曾經那個荒煙蔓草的年代已經遠去,那個韌芳載佩、行吟澤畔的身影又去了哪裏?虎踞龍盤也好,老木寒雲也罷,繁榮與鼎盛是中華民族亘古的常青,厚重與蒼涼也只是歷史長河裏的過程。就讓峥嵘的歲月拂掠蒼茫的大地,讓磅礴的河山呼應屈子那驚心動魄的抒情。在這傳統的端陽佳節,在這普天同慶的日子,用陳酒佳釀祭奠先生遺世的忠魂。那一束束明亮而溫暖的陽光,點亮了一個偉大民族前進、壯大的道路。

撐一支竹篙,獨上蘭舟,在煙水的蒼茫裏看世事萬象。遠處是平靜的水面,身後是覺醒的浪濤。生命如同江水一樣地流淌,失落的只是奔騰的風景,而留下的卻是文明的印記。

許多年後,在艾草噙香的山野,龍舟停泊的河岸,可還有一只展翅的青鳥,帶着不死的魂魄,穿過汨羅江風,穿過歲月繁華,讓悲壯與蒼涼舞盡青山的顏色、舞盡明月的光芒。

魂兮歸來,曾經金戈鐵馬的疆場杳然于時光深處,連同當年帝王的霸業也煙消雲散。登高望遠,落日樓頭,就讓跳躍的江風将歷史的傷痕撫平,将滄桑的過往抛擲,只餘下壯志胸懷,萬古河山。

5.月明中秋

清風推開浮雲的遮掩,月光灑向壯美的河山。那一輪明月,經朝歷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青山萬裏,是游子追尋的腳步;長河百代,是慈母織補的衣衫。流淌的月華,潑灑着淺淡的水墨,展開一軸無邊的溫婉畫卷。人間萬戶,在桂花香影的軒窗外,共此一天皓月星光。

又逢中秋,又是圓月高挂的良夜佳辰。那些沉積在遠古的傳統文化,開始被清秋的蛩聲喚醒。中秋,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而中秋節,起先制定于唐朝,又盛行在宋代。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這種拜月祭天、祈求團圓的習俗,從風雲的唐宋至煙雨的明清,一直流轉到繁華的今日。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一輪清清朗朗的明月,讓多少久別重逢的喜悅挂上桂影婆娑的枝頭,又讓多少合家團圓的親人在月光下偎依取暖。它淌過千年的時光,見證了無數離合悲歡的故事,依然以純粹清絕的風姿遙挂在深邃的蒼穹,接受着世人千古不變的虔誠膜拜,将明淨無塵的靈韻付與人間大地。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依稀記得鄉間村落,家家戶戶圍坐在庭院裏,焚香拜月,對着籬畔的菊花,吃上團團圓圓的月餅。到如今的城市人家,親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