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大漢華章(28)

中山國仰仗國內豐沛的水力資源, 主要的農作物以水稻為主。作為此地國主,夏安然要發展自然也是往水稻方向發展。

中山國位于現代的河北,屬于中晚稻地區, 和直播的麥子不同,秧苗需要先行在苗盤育種, 等它長出一定的根須再移植到水田裏。

會有如此需要是因為比起麥子, 水稻有一個天敵,那便是多雨多風的南方天氣。

直播的水稻根系紮得淺, 乃至于因播撒的方向有差, 其根部會橫向發展, 若是遇到大風很容易被連根拔起。加上南方還有兩季稻、三季稻地區,為了搶收搶種必須省去種子發芽的時間。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便是此時種子的發芽率低, 弱苗率高。

在苗盤內,較弱的幼苗可謂精心呵護,若是遇上了倒春寒, 屋內的溫度也較容易控制,不易誤了春播。

同時此舉也能淘汰掉表現不良的秧苗, 如此下地的苗都是好苗, 再加上育苗時會留下備用的秧苗,插秧後情況不佳出了意外的也能及時補種, 如此總産出也能得到控制。

但事實上,在現代由于種子的品控到位,加上農村勞動力缺乏,已經有很多地方也采用直播的方式種植水稻。

更多的大平原地帶以及農糧公司出于種種需要也會使用插秧機。

現如今國內僅有少部分大型機械無法被使用, 亦或者為了降低成本,勞動力富餘的地區還會采用人工插秧。當然, 随着機械公司開發出小型農用機械,以及國家第一産業資源傾斜和結構優化,以後人工插秧很有可能會成為紀錄片或者民俗活動。

中山國多平原,此處自然還是采用最普通的水田插秧技術的,甚至于在西漢年間,他們這樣的先育苗再移栽的種植方式還是一種先進的理念。

夏安然在之前秋收時候就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中山國內一國多制情況嚴重。

這主要是由于中山國本是由多地郡縣拼接而成,但因為各地有各地的規矩和科技點,各地農戶使用的農械設備自然存在一定差異。

不僅僅是工具的差異,自然還有勞動習慣的不同,這一切都由官吏們在入冬前彙報了上來,并且帶來了各地農民最常使用的農具。

農具的改革是必然的。

夏安然只粗粗看了幾眼便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裏。

Advertisement

要說農具大體分類最主要的便是整地工具,然而……

小國王左右看看,居然連釘耙都沒有發現,修正土地全靠鍬、鋤,犁雖有,但是是比較傳統的人力犁,或者這應該被稱為耒耜的進階版?

為何不用畜力?

官吏有些為難地告訴他,馬不善耕地,驢脾氣太壞,容易耕壞地。

“為何不以黃牛?”小國王瞪大了眼。對于他這樣的問題,小吏用一種複雜的眼神看了他一眼,喃喃道:“黃牛……比驢更倔,不好拉呀。”

小國王驚呆了。

這一年冬天,在中山國各地方全面開展了打牛鼻環活動。

事實上牛鼻環這存在應當早就有了,畢竟牛作為人類的主要畜力存在了上千年,後世還發現了穿着鼻環的銅牛,證明在春秋戰國時代的牛就已經有了鼻環。

雖然考慮到青銅器也算是禮器,這牛應當也是貴人家裏的牛,未必就和尋常百姓的牛一樣待遇,但起碼已經有人意識到牽着鼻子的牛更為溫順了,想來對于富戶或者說以牛為主要馭力的地區,願意試上一試的人定然不少。

但可能一則是長期戰亂消息互不通暢,二則是中山國屬于少數能夠在北方種植水稻的地區,水田和旱地不同的耕作方式也使得信息無法順利傳播,亦或者秦漢期間的連年戰争使得文明和科技點發生了倒退。總之現在的結果便是,中山國的牛不用鼻環。

但是好在,找遍全國之後還是有大概知道如何穿鼻環之人,夏安然讓他帶領一隊人上上下下去給各家打鼻環,也不必強行命令,農人們聽說這法子能讓牛變老實自然上門來求。

其實此舉操作,說難也不難。

穿鼻環便是用鐵簽穿過牛鼻子之間的軟骨,然後塞入圈子防止傷口閉合即可。

當然,為了防止傷口發炎,這圈子最好是用惰性金屬,金銀是不可能了,銅也比較值錢,便有人機智得取了一小節銅條在牛鼻子裏頭,然後用藤蔓連着銅條,露出來的自是藤蔓,又不顯眼又不容易發炎。

既然畜力到位,改造農業器具的任務自然只能由夏安然來動手。

釘耙不必說了,這是用來将土壤從大塊打為小碎塊的必備工具,當然關鍵時候戰鬥力亦是驚人,又能護家又能下地,堪稱農業類武器第一名。

如今的犁也要改為以畜力為主的曲轅犁,他繪圖後将結構圖交給了木匠。為了達到最佳目的,他讓鐵匠配合着木匠試着配置一下鐵質犁頭。

盡管他似乎曾經點亮過以毛筆作畫的技能,但夏安然還是打算等開了春讓人去尋找石墨,或者試試看能不能将墨塊搓成小細塊。

他甚至異想天開地想要用墨塊當做鉛筆芯一樣得做出一個充滿華夏特色的“鉛筆”,當然最後還是放棄了。顯然,這個技能點他沒有點亮。

夏安然小小地遺憾了片刻後便繼續投入了各種改造之中。

除了這些東西之外,夏安然還做出了名為“秧馬”的稻田專用道具。

這是他曾經在一個複古綜藝節目中看到的。秧馬整體造型就像是最劣質的小孩玩的搖馬,以木制成新月狀,底部為滑板,人坐在中間,前後都能儲物。

這樣東西的發明是何時代已不可考,但是在以稻為主要農作物的北宋朝,将之推行開來的。

插秧時候土壤松軟泥濘,圓形的平滑底面很好移動,人在上頭插完一片腳一蹬便能向後滑動。

在現代一些農村,這樣的工具已經簡化成類似于滑板車+小凳子的存在了。

除了插秧,在間苗亦或者遭遇到意外需要拔秧的時候也能夠使用,這樣工具可以極大程度地減輕農民們在插秧時候的體力消耗,并且保護身體,減少腰椎的勞損。

但是這東西他沒打算官方推廣。到時候農人們看着有人用了自己就會造,不光會造還會改進。純木制成的器具,尋常農人都能自己敲出來。

夏安然努力推進的是堆肥制。

現在的人們已經大概有了糞肥利于植物生長的概念,但是對于糞肥的處理卻完全不到家,不如說……根本沒有處理。

小國王在聽完若幹個農人的介紹後整個人都驚呆了,他簡直不敢相信這些人是将新鮮的肥料直接灑在了田裏,都不帶發酵,更不帶用底肥的。

那,那農田豈不是……

算了,不能想!

他趕緊警告自己。

中山國的書院已經開張,書院內使用了公共廁所的方式。出于種種考慮,學舍內的廁所用的是古羅馬式的公共廁所。

主要差別在于,一個是蹲廁,一個是坐廁。

畢竟都是讀書人,大家排排蹲在那實在有辱斯文,但是坐廁就沒關系了,起碼從驚鴻一瞥看來,肯定是看不到白花花的屁股肉的。

雖然可能會有因為太舒服而長期占用席位之嫌。咳,畢竟學校的廁所被設計成蹲廁也有避免學生長期占坑的因素。

但他相信這些削尖了腦袋也要想辦法把自己擠進來的學子們這點自制力還是有的,運轉至今,他倒也不曾聽到在廁所方面出現問題。

當然,出于個人隐私上面的考慮,人和人之間也有半身小隔間,保證了一定程度的隐私權。

學舍內的學子有一定的廁紙份額,這些紙使用的自然是較為劣質的材料,在造紙的時候夏安然讓紙坊的人實驗着幾乎所有無毒的植物根莖葉帶來的不同影響。并且鼓勵匠人們混合使用多種植物,避免使用單品種對于生态造成影響。

雖然劉啓下令不允許造紙私賣,但是他自己造紙自己用倒是沒關系的。

當然出于衛生考慮,學子們的廁紙使用的紙張都經過了水煮消毒後再打碎制成,顏色不太好看,但是吸水性還是很可以的。

但夏安然顯然沒有意識到對于學子來說,拿到一批珍貴的紙張來擦……擦那什麽是一件讓他們多麽無法忍受的事,甚至于發生了大規模将廁紙他用情況。

大家雖然不敢将作業寫在上頭交上去,但是拿廁紙來練字還是沒關系的……

墨擦到屁股上怎麽辦?呵,大漢朝的爺們不在乎這個。

他們不在乎夏安然倒是在乎。墨的主要成分都是煙料加上一些草藥和膠紙,這些東西自然無毒,但是長期擦屁股……也不怕得痔瘡?

雖說十男九痔,但他一點也不想在某一天聽聞自家封地出現一個以醫療痔瘡出名的醫匠啊!

無奈之下,夏安然只能派人前往中山國下游的高陽縣商讨采購蘆葦一事。

高陽縣所在地在後世是一個華北平原頗有盛名的自然旅游景點——白洋澱。

白洋澱的蘆葦即便在現代都極有名,成群的蘆葦可以淨化水質,涵養水源,其所在的大型濕地可以調節一整塊區域的生态環境。

同時蘆葦群也可以給野生動物提供庇佑,是候鳥南下時候的重要節點,

現下的高陽縣和後世一樣,亦是以蘆葦制品出名,尤其是如今家家要用的草席,便是以葦席為上。

葦席優點衆多,除卻其耐磨損外,比草席更涼爽,卻不如竹席涼到傷人,是非常優秀的避暑良品。

當然除卻做席子外,蘆葦用來遮陽效果也很好。而且蘆葦畢竟是水生植物,不怕雨淋,不易黴腐,遮陽簾在沒有空調風扇的古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避暑方法,其中空的設定還能夠儲存空氣,起到阻擋冷熱空氣對流的效果,避暑性能極高。

要加工蘆葦,自然免不了産生廢品。

小奸商中山王便是将目光投向了這些廢品,他摩拳擦掌地打算在造紙術被當地人應用起來之前,先一步下手采買一些當地人不要的廢品。

盤算半天後,他覺得雖然千裏迢迢前去購買,但是哪怕算上了運費,還是比起發動群衆大冬天去砍伐蘆葦要合算一些。

世事如他所料,高陽縣縣令顯然也意外于這一筆生意,尤其在中山國一方表示運輸全由他們之後。來回禀之人給了夏安然一個非常低廉的價格,蓋因高陽縣令和下頭的人一商量,覺得這是白來的錢,雖說他們也不是不想賺上一筆,但同時他們也生怕因此激怒了隔壁的藩王,幹脆到別處采買。

畢竟蘆葦這東西,在多河流的這塊區域哪裏不是成片的。

高陽縣蘆葦資源豐富,制造加工品後的廢料除了燒火之外也沒別的用處。如果賣了還省得他們放火燒灰,亦或者挖坑填埋呢。

至于清潔需要的草木灰……那水裏不是還有更多完整的蘆葦嗎,同樣是一把火,那個還能燒得多一些呢。

零散的待處理品搬運起來多費力,還是完整的好——原産地,就是這麽財大氣粗。

至于中山國的要求盡量軋碎方便他們攜帶……那算個什麽事,完全沒問題啊。

冬季百姓們本就沒有收入,能多點就多點呗。

于是中山王劉勝繼在自家土地上送福利之後又到外地送福利去了,而且這次還有不少意外的收獲。

很會來事的高陽縣令為了感謝來送溫暖的中山王,送了一大堆本地特産過去。

送這些東西,一來表示親近,二來又不打眼,便是被人彈劾他也有理由,土特産你要怎麽估價?你說你那貴如油?嘿呀,我說他在我們這既是賤如土你能咋滴?

誰知就是這一送又給他開了一道商路。

中山王向他下了一筆水鳥的訂單,并不僅僅是鴨子,還有鹈鹕、鸬鹚,白鷺、天鵝等等。當地人莫名其妙至極,但是這些鳥還是比較親民的,尤其是鹈鹕鸬鹚,常常會跟着捕魚的漁民們出船,甚至還會接受漁民們的投喂,要抓也不算難。

就是要抓活的有些麻煩,中山王要這個幹嗎?這又不好吃。

至于鴨子……中山國難道沒有鴨子?

中山國當然有鴨子,但是品種和夏安然需要的小品種不太一樣。中山國的鴨子是大型肉鴨,而且因為此前夏安然屢次向民間采購物品,導致中山國的農家比起往年要富餘得多,到了冬日吃肉的人家比起往年多了許多,一時之間雞鴨都遭了一次小災,起碼得一個春天數量才能恢複。

而偏偏他最需要鴨子的時間便是春天。

而高陽那的多以野鴨為主,還有夏安然點頭要的白眉鴨,這是一種小型鴨類,就算成年了也就不到一斤,當地人都懶得抓了吃,最多就吃吃它們的蛋。

對于白眉鴨來說,它們的天敵絕對不是人類,相反,人類還是他們的好朋友,許多漁人看不上丢出來的小魚都會變成它們的美餐。

此時農藥配置的方法極少,較為有效的藥物成本又高,不可能大規模噴灑。

對付細菌性感染也罷,但是驅蟲的工作倒是可以由鴨子來做。

鴨子在小時候是最喜歡吃蟲的,反倒不是很喜歡吃草。

把它們放在稻田裏面,小肥腿可以幫忙踩死冒頭的雜草,腳蹼揮動時候還會攪動水中泥,昏暗的環境能夠有效阻止雜草發芽出頭。

同時,它們的便便能肥田,又能吃掉田裏的雜蟲、螺絲等不利于水稻生長的生物。可以說,在截止到水稻抽穗前,稻田鴨都是農民伯伯的好朋友。

抽穗後那就得全都抓走了,不然稻花那就是它們的小零食。除了稻田鴨,他還聽說部分地方有養稻田魚的習慣,夏安然下一步計劃是再去采買些鲫魚、鯉魚魚苗,一并丢到稻田裏頭試試。

等等,城市人小夏喵忽然發現了一個疑點——鴨子不吃魚嗎?還是說等魚長大些再放鴨子?

夏安然摸了摸下巴,準備試一試。反正鴨子、稻、魚總不會全軍覆沒,總能有一批成功,那他就不虧。

至于旁的水鳥什麽的,咳,完全是他個人的興趣。

茫茫湖泊中,駕一葉扁舟從蘆葦蕩中穿過,擡頭便是白鷺飛過,面前是鸬鹚下水,邊上是鹈鹕張着大嘴巴吸水,多有意境啊!

到時候可以再試着種些荷花,春夏賞花,還能吃荷葉、蓮蓬、蓮子,冬天吃蓮藕,還能吃各種純天然的水産品,簡直再惬意不過啦!

造宮殿?造宮殿哪有這個好玩?他是打算将整個中山國都打造成一個處處宜居、各地風景都不同的地方,并且鼓勵國內的民衆在各地旅游拉動經濟,故而勢必要造就每個地方的賣點。

簡直就是現代的經營類游戲啊有木有。

這一點他是跟着櫻花國學習的。在現代的日本自然資源匮乏,其本身是島國,國土面積也不大,發展逐漸接近瓶頸。

故而必須以旅游業拉動經濟。

于是這個國家卻做到了許多旁的國家做不到的一點,那就是将國內民衆出國旅游欲望壓到極低,低到他們都不願意去辦護照。

能夠達成這一結果自然不是硬性規定。事實上日本多年以來一直大力宣揚本國旅游景點,并且扶持各地塑造自己的旅游特色。哪怕是同一個地方類似特色都要有多樣性,以此吸引國內游客,并且通過服務、基礎設施、引進他國特産等手段,方才使得日本本國民衆生成了出國還不如國內游這樣的習慣。

拿北海道舉例。

你以為北海道只有雪嗎?只有冬天能玩嗎?

不是。

春日星形堡壘的櫻花海和物産節,夏日薰衣草田和雲海,還有夏日祭,到了秋天,整個日本最早的楓海會形成斑斓樹種構成的色塊,一眼俯瞰美到拍照都不需要加濾鏡。

冬季就更不用說了,為了吸引游客,北海道致力于打造每個城市的風格,其雪景都各有千秋,他們利用燈光、當地地形布置出了全然不同的景色,并且鼓勵游客拍照上傳社交網絡,甚至會請定期攝影師前來攝影發布。

其中除了極小部分是自然景觀外,大部分都是人為刻意造成的。

譬如櫻道、薰衣草田、引入的各種品種的楓葉,也包括燈光布置、借用地勢建造俯瞰臺等等。

他們的舉動非常成功,日本的旅游業不僅吸引本地游客,還有許多慕名而來的各國游客,在日本經濟逐年下落的現在支撐起了其財政收入。

而如今,這種帶有規劃性和前瞻性的景點在中國也漸漸開始被鋪開。經過規劃和商讨後,鄰近區域會盡量避免以同樣元素互相碰撞争奪市場的情況發生,而是盡量以和平發展,互相拉攏游客為主。

甚至還會共同發行城市聯票,以大熱景點帶動小冷門,走共同富裕道路。

夏安然此前對于中山國的旅游規劃便是南邊以溫泉度假以及人工服務類旅游業為主,北邊則是山林景色加上湖泊河流自然景觀為主。

前者适合富貴人舉家出游,後者适合文人騷客玩耍。

而花卉永遠是人們追逐的目标,櫻花本就是中國的花卉,未央宮裏頭就種了一小排,不過這些是櫻桃花,種植的目的不是為了觀花的,而是為了吃果子。

每年到了季節,小皇子們都會排排坐等着吃櫻桃呢。

排除櫻花,春季還有桃花、梨花、梅花、芍藥……夏季荷花、淩霄,秋季菊花桂花,冬天就算了,這時候冬季旅游業不太好發展。

按照夏安然的經驗,花只要成片成海了,觀賞點自然就來了。

到時候再提供什麽森林小木屋,租借給文人騷客們用的田園小屋,再加上提供給他們建立在優質生活條件下的野外活動,挂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頭,讀書人和富貴人最喜歡了。

只不過在他記憶中,荷花在北方還只是富貴人家中池子的産物,并未大面積栽培,他正好可以搶先去南方購買藕種圈地種下。

如今這些植物都是以吃果子為主,夏安然盤算了一下,等到時候他還能辦個桃子節、梨子節什麽的,春天來賞花,夏秋來賞果,聽起來也很是不錯啊。

只是這一切他必須要在武帝開始重農抑商走到中央集權巅峰之前将大局鋪定,要不然他就想辦法問老爹要個什麽敕令或者誇獎之類的,到時候就算小豬弟弟不爽也沒法管他。

夏安然徜徉在幻想裏面小半刻之後被人打斷,來人給他帶來了一個好消息——

織房織出了了一件絲畫。

嚴格來說,這在後代有一個專門的名詞,叫做缂絲。

小國王快步越過穿廊,腳步翻飛內心飛揚。

想要弄缂絲倒真是一時興起,缂絲的大致原理和織布機類似,都是通過緯線在經線上穿梭,然後被推到一起使其保持緊密。

要說區別,大約就是織布時候緯線從頭到尾貫穿全部經線,而缂絲則是緯線僅僅穿透一部分經線,根據紋樣的輪廓和色彩進行調整。

随着染色技術的前進,甚至可以用絲線表現出國畫特有的墨色暈染和深淺變化,這種特殊的編織方法使得缂絲能夠處理一切複雜的圖形。但同時也意味着它的工期非常漫長,即便到了現代,缂絲依然是只能以人工進行,無法以機器代替的一門技藝。

夏安然選擇阿孺去做這個的原因就是她能夠以手工的方式,依靠憑空想象将之以顏色差不多的絲線做絡子,并且能夠帶上立體感,這種空間能力在他看來極為難得。

絲線本身脆弱,一次做錯絕無再來的機會,想要挽救成本極高,阿孺沒有這個條件來來回回做實驗,想必是一次完成。

當然,就算他猜錯了也沒關系。

他當然不會将所有壓力都交在小姑娘身上,除了她之外,夏安然還找了好些個當地的織娘,主要的研制工作都在織娘們身上。

作者有話要說:

特産二,缂絲。

缂絲、絲綢、綢緞、在早期都是用真絲做滴。

那時候天然材料比較少,漢代有棉,但是是非常稀少的舶來品,而且是短纖維。

主要還是以絲綢和麻為主,另外說一個冷知識,在沒有合成纖維的古代,绫羅綢緞……其實原材料都是一樣的,只是織造方式不同。當然在後期在使用蠶絲的同時會加入棉纖維和麻纖維,甚至于金線、羽毛等等奇怪的東西。

但本質,他們,其實,是一樣的

是不是非常的震驚!!

作者君研究的時候都驚呆了。

我一直以為是不同原材料+不同的編制方法才弄出來完全不同的東西啊!

當然現在基本是完全不同了,因為有化纖。

所以你們可以想象一下……那時候的蠶絲産量。

是不是非常可怕,泥們又多了一個可以抖機靈的點啦!

那啥,秧馬……這個我比較難形容,咳咳,反正形狀挺奇特的。

不過現代還有在用的地方,但是已經完全簡化成小板凳啦!

後來還有出現秧船,都是大規模插秧時候才會用,小規模沒必要啦。

關于插秧,作者君了解了後才知道,居然現代很多地方水稻也是采用直播式的了,尤其是北方(喂)南方一年三熟肯定是插秧的,土地等不及,二熟或者一熟已經開始用直播了,尤其是在培育出一些根系特別強健的品種之後,插秧已經成為了非必須。

震驚!

感覺颠覆了我的理解嗷!

寫文果然是一邊寫一邊學習捏!(雙手抱胸)

同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