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章節
,錢可以少點,無論官大小,一律每月二十元,但士兵卻不能少,每人每月十元。錢發下來,很多新兵就把錢拿回家了。在這些人看來,即使參加革命,也無非當兵吃糧,找個掙錢養家的職業。從當年留下來的老照片看,好些革命軍的士兵,腦袋後面還拖着辮子。所以,沒有錢,兵招不來,沒有槍,招來了也沒有用。當然,這樣的新兵,沒有經過訓練,招來了,即使有槍,也沒太大的用。大部分的士兵,穿上軍裝,連裝彈和射擊都不會。看當時的老照片,革命軍的陣地,根本不講究什麽散兵線,士兵們居然密密麻麻地排在一起,人擠人地排在一起射擊,只消對方有子彈打過來,高低合适,肯定就會傷亡。但是不這樣,兵也許就散了。當時就有人認為,這樣擴軍,人雖然多了,老兵分散在各處,但戰鬥力很可能還不如原來那三千人。但事實證明,恰是這樣的擴軍,成了大事。新軍已經練了幾年,但整個國家還處在不怎麽會打新式戰争的狀态,所有的新軍舊軍,都沒有經過戰陣,一提到打仗,首先想到的就是武器、兵員。一聽說武漢的起義軍已經有了五個協,湖南和江西的巡撫,立刻感覺自顧不暇。聽話的河南人,派了兩個營的新軍加一個巡防營來到武漢北邊,領兵人一聽說起義軍人數衆多,吓得一槍都不敢放,馬上派人跟起義軍聯絡,詐稱投降,虛與委蛇。一直拖到10月底,北洋軍兩個鎮到齊,清軍的反撲,才算正式拉開序幕。在這半個多月裏,在上海、天津、北京的報界鼓噪下,全國上下,不是人心惶惶,就是歡欣鼓舞。武漢革命黨人的實力,被嚴重放大,報界甚至傳說武漢的革命黨,已經聚集了三萬多人,而且都是受過多年新式軍事教育的,槍械精良。連北京的官僚富商,在袁世凱到來之前,都紛紛逃亡天津租界。在這半個月裏,湖北各地紛紛起義,就連臨近的湖南和江西,也先後獨立。在武漢保衛戰開始拉鋸的功夫,內地十八個行省中有十四省先後獨立,清朝大勢已去。顯然,如果清軍在起義後馬上反撲,起義軍能不能守住武漢,很難說的。而清軍之所以沒有這麽做,非得準備充分,調集了充足的兵力才動手,很大程度上,是顧及擴軍之後義軍的規模。北洋軍雖然訓練不錯,但畢竟也是沒打過仗的軍隊,這樣的軍隊,作戰時只能機械地考慮敵人兵力和火力。義軍那實際上沒有什麽戰鬥力的五個協,充分地起到了吓阻清軍的作用,給造反者留足了空間和時間。當然,這樣的義軍,在日後跟北洋軍的戰鬥中,肯定是不中用的,即便他們中有人有革命熱情,後來還來了革命黨號稱知兵的領袖黃興來指揮,也只能節節敗退。但這不要緊,只要舉國皆變,北洋軍一地的勝利,也救不了清朝的性命。曾經做過鄂督的清朝大員陳夔龍後來感慨說,在事變之初,他曾提議派兵火速平亂,但中樞久拖不決,失去良機,事遂不可為。其實,朝廷火速不了,有武漢金庫裏的銀子的功勞。
【立憲黨人的首義】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被後人稱為“首義”,即首場起義的意思。直到今天,武昌城頭還動不動就挂出“發揚首義精神”的橫幅,吓煞個人。作為常識,人們都知道武昌的首義,是革命黨人的事,但事實上,這個首義也有立憲黨人的參與。如果沒有立憲黨人,武昌的首義能不能成功,其實很難說。
立憲黨人,是改良派。各地的咨議局、朝廷裏資政院的議員,基本上都是他們包辦了。對于清朝政府,理論上說,他們是幫忙而非造反的。清朝新政,立憲黨人的确在幫忙,推着政府走,想早點把政府推到立憲上去。但是推到辛亥年,哥兒幾個推不動了。三次請願,喊破了喉嚨,才換來立憲時間縮短三年。要知道,這些老大不小的紳士,不是中學生,搞一次請願很容易。請願不成,光丢人就丢不起。不僅推不動,而且滿人親貴還要收權,把地方的權力收到中央,把漢人的權力收到滿人手裏。争取立憲,士紳們原本是要跟滿人分享更多的權力,沒想到想分的沒分到,自己有的,人家還要奪走。如果說,朝廷從地方收回路礦權之舉,已經讓這些紳士怒不可遏了,那皇族內閣的出臺,則令他們徹底失望,從頭頂涼到了腳底。武昌起義發生之前,湯化龍還進京力争路權,但是沒有結果,起義爆發時,正在家裏生悶氣呢。
歷史總是喜歡湊熱鬧,就在立憲黨人心裏哇涼哇涼的當口,一群新軍士兵,一哄而起,革命了。但是,占領了武昌城的士兵們,群龍無首,無奈把個黎元洪拖出來當頭,卻是一個一言不發的“菩薩”。湖廣總督瑞澂還在江邊的楚豫艦上,統制張彪還帶着兵,在城外紮營。如果援兵到了,肯定會反撲過來。一群沒有首領的士兵,起哄可以,真的打仗,确有麻煩。革命黨人的首領,在事發之前,死的死,逃的逃,根本指望不上。這個時候,湖北咨議局議長湯化龍登臺了,嚴格地說,在起義發生的第二天早晨,他就到了。那天,湯化龍住在家裏,人們奔咨議局沒找到他,大家正在慌亂,湯化龍自己來了,很爽快地答應出面參與組織政府,擔任政事部長,實際上擔負了新政府除軍事之外的全部運作。也有人說,湯化龍是聽了兒女親家胡瑞霖的勸,才答應出山的。
湯化龍是标準的新政時代的名紳,中過進士,在日本留過學,在立憲請願運動中,是一個核心人士。在名紳如雲的湖北,能做到谘議局議長,絕非常人一個。跟絕大多數立憲派領袖一樣,他對于清廷拒不立憲,搞皇族內閣,特別是收回路礦權,十分憤怒,武昌起義前夕,他還在為四川保路之事奔走,剛剛回到武漢。革命後的這次出山,固然是應起義士兵之請,但被請來的湯化龍,卻十分積極。當天開會商議,他即出主意讓革命軍通電各省,把消息傳出去,請各地響應,免得武昌一地孤軍奮戰。也正由于他的多次規勸,黎元洪才從黎菩薩變成了黎都督。黎都督開始視事,果然出手不凡,革命軍打跑了張彪,擊走了楚豫艦。等到清朝的海軍艦隊殺過來,由于黎元洪出身北洋海軍,領軍的海軍大臣薩鎮冰是他的老師。黎元洪寫信給薩鎮冰,附上禮物,由另一位立憲黨人李國镛托關系帶上軍艦。薩鎮冰收了信,退了禮物,卻趨于中立。湯化龍的弟弟湯芗銘,也在海軍艦隊裏任事,在薩鎮冰身邊做參謀。湯化龍通過湯芗銘,也做了不少工作。等到北洋軍南下,在武漢三鎮與革命軍交戰的時候,海軍反而站在“叛匪”一邊打清軍。要知道,黎元洪的投入,是革命士兵一直以他的名義出布告,等于替他納了投名狀,不由得他不從。但是湯化龍的反正,卻是主動的。在當時,一個進士出身的咨議局議長,在那個年月,幹這種殺頭滅族的事,畢竟是要有障礙的,但是,他幹了。
立憲黨人摻和首義,有三件事幫忙最大。一個是這些大紳商的參與,讓在漢口的西方人覺得此番革命,不是底層作亂,同時利用他們跟漢口西方領事的良好關系,運作各國領事宣布承認革命軍為交戰的一方,而他們中立。等于是跟清政府有正式外交關系國家,公然承認清朝內部的叛軍跟清政府有同等的地位。這對于焦頭爛額的清政府來說,無疑雪上加霜。另一個是湯化龍親自起草的起義通電,劈頭就痛批滿人親貴,獨攬大權,摒棄漢人,一下子點到了各地立憲黨人的痛處,再不作為,對不起自己。于是,接下來的各省響應,成了革命黨和立憲黨人的合奏。幾乎每個省的獨立,都有立憲黨人的身影。某些重要的省份,如浙江和江蘇,立憲黨人還是當家主事的。那裏的名紳張謇和湯壽潛,跟湯化龍一樣,對滿人親貴的倒行逆施,有切膚之痛。三是湯化龍掌握的漢口商團,馬上投入維持秩序,這麽大的武漢,如果起義過後僅憑不足四千革命士兵,根本無法控制。
立憲黨人的參與,使得革命變得容易了許多,也溫和了許多。原本這些立憲黨人,就是地方實力派,在地方根深葉茂。跟地方官以及不怎麽革命的舊式巡防營都有關系,面子極大,由他們出面游說,不管對方答應與否,都不會被綁了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