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章節
得了大位,這些部隊的官兵都不大滿意,背後還有罵袁世凱是曹操的,說要剪辮子,都哭哭啼啼死也不肯。另一方面,這些部隊,基本的官佐,都是袁世凱親自提拔和培養的,袁世凱在裏面根基很深。要帶領這樣一支軍隊揭竿而起,反叛清朝,打到北京,其實大有難度。吳祿貞和張紹曾他們,能夠得到這些個有實權的位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清廷當家的少年親貴,因為趕走袁世凱,想要進一步清除袁世凱在北洋軍中的潛勢力。但自打統帶第六鎮以來,吳祿貞改造部隊的企圖,幾乎是寸步難行。只有很少一部分非北洋出身的軍官,如何遂、孔庚等人,受到他的影響。其他人則是既影響不了,也撤換不掉,盡管袁世凱走了,但把持朝政的慶親王奕劻,卻跟北洋系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袁世凱提拔的人,想動誰,都動不了。士官三傑,又個個具有名士派頭,不屑于紮實地工作,從士兵動員起。據吳祿貞的好友李書城講,吳祿貞雖然做了統制,但在部隊的時候少,在北京的家裏的時候反而多,很喜歡跟一班兒文人詩酒唱和。藍天蔚也好不了多少,他在奉天密謀起義,行動未及開始,部下就把消息透露給了總督趙爾巽。開會商議,部下有反對的,沒有贊同的。只有張紹曾好些,也只培養了幾個傾向革命的小營長,在張去職之後,還敢貿然起義。其實,三人之中,環境最惡劣的,要數吳祿貞,連衛隊長都不是自己人,身在這樣一個環境裏,吳祿貞偏又疏于防範,連衛士都不找幾個親信,居然讓老的統制衛隊長留任。遭遇暗殺,也是必然。暗殺吳祿貞,當然不是所謂個人恩怨,因為兇手殺了人,還把吳祿貞的頭顱割下,明顯是跟指使之人請賞去了。指使者當時人們多懷疑是良弼,因為他是滿人,堅持抵抗革命,以至于跟吳祿貞交厚的革命黨人彭家珍,帶有點報仇性質,玩命刺死了良弼。其實,就情勢而言,最大的嫌犯,應該是袁世凱。如果是良弼,即使知道吳祿貞要反,最大的可能是說服上面撤了他,而不是行刺。刺殺了吳祿貞,最大的獲益者,就是袁世凱。也只有袁世凱,有這個條件,策動舊部完成任務。
最後,需要提一下那個兇手馬惠田。此人為袁世凱立了大功,後來自然不會被追究,但花完了賞銀之後,卻沒有一個人敢用他。畢竟,作為一個衛隊長,殺自己的長官,在那個還講究舊道德的時代,是職業大忌。于是,這個為北洋系立下不世之功的人,在北洋系卻沒有立足之地,最終潦倒而死。
【王金發:山大王做都督】
王金發的本名是王逸,字季高,金發是他的乳名,一個人以乳名名世,肯定有點特別。在我看,多半是由于他傳說中山大王的身份。毋庸置疑,王金發是光複會最彪悍的戰士。1907年徐錫麟和秋瑾起義失敗後,他只身逃入山中,做山大王,堅持與清朝為敵,遭到朝廷和士紳團練的多重圍剿,即便如此,在飯都吃不上的情況下,還能策動反擊,突襲嵊縣的清兵。後來離開家鄉,游走于海上,則扮演了一個革命黨俠客的角色,槍法好,身手矯捷,懲治叛徒,刺殺惡徒,神出鬼沒,頗有後來中共特科紅隊的範兒。人們都說,同盟會的叛徒投靠端方的劉師培夫婦被他堵了被窩,若不是求饒答應救人,早就做了王金發的槍下之鬼了。但誘劉叛變的汪公權和告密捕殺秋瑾的紹興士紳胡道南,就沒這樣幸運,都做了槍下之鬼。據說,都是王金發幹的。
革命黨杭州起義,攻打撫臺衙門的兩支敢死隊中的一支,也是他率領的。杭州光複,衆人推舉名紳湯壽潛做都督,但王金發卻認為在秋瑾案中,湯有些不明不白的嫌疑,所以堅決反對。反對不成,自己帶着敢死隊,直奔紹興,學齊天大聖,杏黃旗獨樹,占了紹興,招兵買馬,咱也做了都督。
王金發在革命黨裏,是粗豪之人,在紹興、嵊縣一帶,是出了名的山大王。山大王做了都督,容易讓人聯想起《水浒傳》裏李逵做知縣,《堂吉诃德》裏桑丘做公爵采邑的總管。不過,王金發其實是讀過書的人,據說還中過秀才,到日本留過學。只不過比起做書生,他更喜歡江湖,比起革命道理,他更熱衷江湖道義。大王做了都督,當年在嵊縣一帶的江湖人士,都來了,他的部隊,很快從不滿百人,擴充到一個旅,然後将近一個師。紹興在他沒來之前,已經有一些士紳主張“獨立”過了,成立了新政府,但他來之後,把所有的人都趕走,換上了自己的人,當年資助過他的嵊縣鄉紳黃氏父子兄弟,成為政府的核心人物,不管做好做歹,王金發基于江湖義氣,照單全收。
靠義氣統治一個地方,有病是自然的。部下紀律不好,但都是昔日的兄弟,王金發沒法約束,軍隊勒索、敲詐,強取財物,甚至強奸婦女之事,時有發生。這種事被他撞上了,一槍斃掉,興許能好上幾日,然後一切照舊。幾個把持府政的親信,也只能一任他們營私舞弊,弄權弄錢。按魯迅的觀察,就是天還沒涼,就由剛來時的布袍子,換成了皮袍子。當年鬧革命,王家的家産蕩盡,還欠了不少債。現在做了都督,就派人挑着銀元,到處還債。凡是嵊縣的親戚來紹興看他,一律賞錢,弄得王家有一搭無一搭的親戚,相望于道,都來都督府走親戚。他把外祖父接來紹興享福,擺隊鳴炮迎接,吓得他年邁的外祖心驚肉跳,說什麽也不在紹興待了,回家不久就死掉了。顯然,對于中國人來說,驟貴耀富,倒不是太大的失德。王金發最讓人看不過的,是他自己放浪形骸的行為舉止。這個曾經在日本混過多年的革命黨人,做了都督,還跟在日本時一樣,攜下女或者藝妓郊游。當時人送給他一個美婢侍寝,他就帶着這個漂亮女孩,每日到處馳馬,飲酒,放槍,還自以為得意,大丈夫當如是焉。這樣的浪漫風流,在一個內地小城,大衆的觀感,自是不好。加上王金發是本地人,當初跟徐錫麟、秋瑾辦大通學堂鬧革命,加上他自己後來做山大王,跟當地的鄉紳,有着太多的是非和糾葛。加上義氣為上的王金發立意要為秋瑾報仇,當了政,複仇的面自然會擴大,睚眦之怨必報倒也不至于,但牽連較廣也是事實。跟別的光複後新政府不同,紹興有個執法處,專門審理和槍斃人犯,前前後後,據說一共殺了五十幾個人。這樣的鎮壓反革命的紀錄,在當時是罕見的。那些有滿人抵抗的地方,都沒有這樣殺人。
但是,王金發治紹的惡名,還不僅僅在于多殺了人,關鍵是百姓乃至鄉紳的負擔加重。從本質上講,王金發矢志北伐,擴軍速度奇快,一個小小的紹興府,居然不到八個月就招了将近一個師的軍隊,軍隊多,籌饷壓力自然大。紹興沒有多數現代工商業,只能從賦稅上想辦法,不僅傳統的鹽茶兩稅加重征收,而且光複地區普遍的減免田賦,在紹興也提前開征。同時,王金發還借口鎮壓反革命,嚴禁鴉片,對當地糧戶和鄉紳大肆勒索,沒收田産。這樣的話,原本就對山大王充滿敵意的當地鄉紳,不免對他的統治群起而攻之。連他資助辦的《越铎日報》,也刊登抨擊他的文章。王金發的士兵前去搗毀了報社,傷了報人,結果引起更大的反彈。革命黨人用武力壓制言論,使得王金發在全國都有了惡名。其實,随着時間推移,王金發在輿論的抨擊下,行為是在逐步收斂的。原本逮捕了秋瑾案中傳說是主要告密者的章介眉,最後在各方的說情下,還是把他放了。《越铎日報》大張旗鼓地罵他,他也沒把這境內的報紙封門。
盡管平時老百姓挺喜歡山大王,綠林好漢劫富濟貧的故事到處流傳。可一旦真的山大王來了,他們還是有些害怕的。加上山大王的統治過于随意,百姓的負擔反而重了,地方的秩序反而不好了。原本在政治上跟着鄉紳走的百姓,自然也就對王金發怨聲載道。于是,在全國統一撤銷各地軍分政府的壓力下,在紹興人的告狀聲和輿論的抨擊聲中,王金發灰溜溜地離開了紹興。唯一的收獲,是手上有了幾十萬的大洋。
此後的王金發,就基本上變成了上海灘上的一個豪客,成天醇酒婦人,花天酒地,豪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