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章節
去的公務。跟無錫一樣,公團也特別在意穩定秩序,光複後,馬上清理監獄,把罪過較大的槍斃了兩個,放了一些輕犯。整個過程,除了槍斃人犯,一槍都沒放,更沒有死傷。
在我們的教科書上,這樣沒有破壞的革命,是要遭到譴責的。但是,平心而論,當地的老百姓,無論窮還是富,除了少數痞子,其實更喜歡這樣的革命,制度變了,卻沒有破壞,生活節奏也沒有改變。連當家并護院的人,都是自己的娃,有多好。辛亥革命,是一場低烈度的革命。之所以進行得比較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了立憲黨人的參與。相對于革命黨,立憲黨人更能代表新興的企業家和新老商人的利益。像無錫和江陰這些地方的商團,其實就是立憲黨的基礎。無錫商團的首領蔡容在一年後敘述他們光複的經過時,明确說明他們之所以對清朝政府不滿,就是因為清廷假立憲,搞皇族內閣,還收回各省的路礦權,覺得滿人已經不可理喻。這樣的認識,跟當時立憲請願運動的領袖,張謇、湯壽潛、湯化龍他們的想法幾乎一模一樣。由于對清廷倒行逆施的極度不滿,工商界人士、城市的市民樂于響應革命。但是,他們卻比革命黨人更在意秩序,他們不想因為革命,使得原來的生活發生重大變化,尤其不想那些社會邊緣人士,黑社會分子趁機冒出來破壞秩序。在這方面,他們跟那些其實不想革命的鄉紳們,有了共同語言。所以,只要他們能當家,就肯定用全力遏制會黨勢力的擡頭。如果不能,也會想辦法限制會黨勢力的發展。在他們看來,處于社會邊緣的會黨,實在是太可怕的東西。由于嫌革命黨跟會黨走得太近,他們在革命後,寧肯選擇袁世凱,不願依從孫中山。
【上海之一:遠東最大商埠的易幟】
辛亥革命,上海的光複是非常關鍵性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這個遠東最大的商埠的易幟,沒有江南制造局源源不斷的軍火供應,那麽南京就多半拿不下來,而接下來漢口和漢陽的陷落,如果沒有南京光複的勝利及時扳回一分,興許整個革命的形勢就一蹶不振,墜入低谷。革命能否成功,也就不好說了。上海的光複,從來都是記在革命黨人賬上的,革命的領袖,陳其美和李燮和無疑都是革命黨人,但是,實際上革命的主力,卻是商團,上海的商團,是由從前不那麽革命的上海商人們組建和指揮的。
上海的商團,起于新政。新政不光朝廷在動,民間也動。民間呼應比較突出的一種,是習武強身,提倡尚武精神。各地紛紛成立體育會,研習體育,學校開設體育課,那時的體育,就是兵操。大家換上軍裝,扛着木頭槍或者真槍,在鼓樂聲聲中立正稍息,齊步走,更進一步的,還要真刀實槍地打靶。上海的部分商會,也建立了若幹個體育會,後來各個體育會合并成最初的商團,成立臨時司令部,統一指揮,由老資格的上海士紳兼實業家城自治公所總董李平書和商界領袖曾少卿負責。在上海這個地方,官府一向跟着商人走。1906年,即由當時的上海道臺蔡乃煌請示兩江總督,撥發七九步槍一百二十支,子彈五千發。官廳有令,商團負責華界各區的治安巡邏,巡邏之時,如果碰到匪徒頑抗,可以格殺勿論。也就是說,上海的警務雖然有官方的人員在辦理,但實際上是商團在做,有了商團,等于民間有了一定規模的自衛武裝。商團一問世,其發展,如滾雪球一般。各區域,各行各業都在辦,很快,就發展到二十四個。按行業計有珠玉業、洋布業、水果業、豆米業、書業、參藥業、雜糧業、花衣業、紙業、镌業、第一工商團商團,以及商務印書館體育部。按地域有滬西、閘北、滬城、南區、高昌廟、十鋪、十五鋪、十九鋪、二十三鋪、二十七鋪等商團,還有一個由回教徒組成的清真商團,官府不發槍,他們自己買。商人的組織,跟學校的體育僅僅是玩玩不同,要有實效的。于是,商團跟原來就有的救火組織聯成一體,同時也跟各地興辦警察之舉聯系了起來。商團,救火隊以及警察,三位一體,承擔起上海華界維持治安的功能。
武昌起義爆發,上海的市民和商人躍躍欲試,李平書等人開始傾心革命,趁機把這些商團聯合起來,約定以南市救火會鐘樓鳴鐘為號,各商團統一行動。
火爆的革命黨人兼青幫老大陳其美回來之後,加快了商團行動的步伐。拿下上海,制造局是關鍵,掌握了制造局,商團有了這個巨大的武器庫,上海就在手中了。此前,革命黨人還在商團的基礎上組織了敢死團。1911年9月13日下午,陳其美率領敢死團開始行動,一些巡警甚至藝人也加入進來,著名的革命藝人潘月樵和夏月珊、夏月潤兄弟,還有那個後來帶人打登州的劉藝舟,都參加了行動。革命是種時髦,在那個時候,大家都樂意摻和。敢死團除了步槍還有十幾顆炸彈,都是陳其美他們用香煙罐裝上炸藥和鐵片做成的。他們乘制造局工人放工之際,沖入局中。制造局守衛放空槍警告,阻擋不住,遂開槍射擊,當場敢死團一死一傷。雖然是敢死團,但畢竟從未真刀實槍幹過,人一死,大家呼啦全退了。陳其美沒退,拿出炸彈,想要玩命,結果還沒扔出去,就被局勇抓了個現行。還有一說,是陳其美見突襲不成,自願進入制造局,想憑三寸舌說服制造局總辦投降,結果被捆了起來。
不過,在攻打制造局的過程中,有兩個事實肯定是真的。一是陳其美的确被抓了,一是制造局裏面的人抵抗意志不那麽堅定。上海這個地方,自打開埠以來,凡是叫個衙門的所在,就不是玩命打仗的地方。盡管守衛者有機槍,彈藥有的是,但守衛的士兵不多,而且裏面的職員和工人都跟外面的商團一條心,渴望革命。陳其美的敢死隊行為,其實并沒有跟商團商量好,但他一行動,大家都跟上了。制造局的總辦,當然不是一個堅定的保皇派,當外面圍攻的商團士兵得到裏面的內應,在裏面放起火來,他就逃走了。各個商團齊赴制造局,換上局裏的新槍,列隊進城,沿途高唱軍歌,舉行入城式,萬人空巷。淞滬駐軍已經反正,上海警察原本就跟商團聯成一氣,此時也已經起義。道臺和知縣,早就逃到了租界,上海就這樣光複了。上海這個地方,一向閑人多,吃白相飯的多,流氓地痞更多,光複之後,一幹人全出來了,人人司令,個個元勳,紛紛攘攘,湧入制造局搶東西,新造出來的千餘杆毛瑟,被一搶而空,還問商團司令李平書要錢要饷。幸好李平書手裏有商團,還能鎮得住局面。不久,傳來北洋軍艦來了,有傳聞北軍南下了,司令和元勳們個個如鳥獸散,但商團沒散。事實證明,北洋軍沒來。接下來,一隊隊的商團開到上海總商會,此時,總商會廣場前的旗杆上還挂着清朝的龍旗,陳其美他們扯下龍旗,換上五色旗,登臺宣布,上海光複,滬軍都督府成立,大局遂定。
辛亥革命期間,凡是發達地區的城市,被商團光複的很多,但就數上海最關鍵。上海的光複,直接帶動了浙江的光複,使得蘇浙滬聯成一片。由于江南地區最大的兵工廠落入革命黨之手,而且上海港還存有大量的外國進口的武器,盡管海關奉清政府之命,不把武器交給革命黨,但架不住海關的中國職員裏應外合,武器最後還是都到了革命黨手裏。這些武器彈藥,支撐了蘇浙滬聯軍圍攻南京的行動,比如原來有槍沒子彈就起義的第九鎮,從此如虎添翼,這些武器彈藥對克複南京,起了決定性作用,使攻城一方占據了火力上的優勢。過去,一般都把上海的光複,記在陳其美的賬下。當然,陳其美的冒險犯難,的确有點作用,但這作用,主要發酵在他後來搶都督上了。在很大程度上,商人不喜歡在這種政治的大事上站在第一線,才讓陳其美撿了便宜。革命的當口,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上海的商團,事實上背後是上海的商人。清政府滿人親貴最後時刻種種倒行逆施,得罪的不止是立憲派士紳,而是整個新興的工商界。凡是沿海發達地區的市民商人,大多擁護革命,而內地則無論農民和商人以及鄉紳,則